“基层减负”,不能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

近日,广东珠海香洲区正式印发《香洲区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工作措施》,其中规范香洲区直各单位、各镇街等单位微信工作群、新媒体账号管理是28条措施之一。包括原则上一个单位只建一个工作群,发言要有内容不得随意刷屏,原则上非工作时间不发布工作信息,因专项工作组建的微信群在结束工作后应及时解散等。(5月9日中新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在今年3月份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在减负工作中,“减少微信群过多”的问题成了减负的一大亮点,各地也纷纷出台措施,将微信工作群进行缩减,力图在信息传达方面减轻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

从一些单位的信息传递渠道来看,微信群显然已经成了主要途径,由于网络的方便快捷,以往需要开会才能进行的意见传达,如今在微信群里扔一个信息便可以了,因此,微信工作群迅速增多,一个单位几个甚至十几个群也不鲜见,同时网络信息传递的方便快捷也容易打破时间界限,使得一些领导在安排工作时不分上下班时间,随意发号施令,让员工苦不堪言。 诚然,类似微信群这样的新媒体工具,在节省沟通成本、提升沟通效率方面确实有着很大的作用,但如何运用它,显然是一门新课题。这里的运用不是指技术上,而是指管理者的思维方面。其实分析“微信群过多成为工作负担”这一问题不难发现,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管理者将以往的形式主义搬到了新媒体工具中,复制了生活中的那套工作作风。不同的是,以往是在会议上,如今是在微信中体现。

但最为关键的是,工作微信群的数量其实并非主要的,而是员工必须随时在线、丝毫不能松懈。有基层工作人员就吐槽说,没工作群的时候起码休息时间可以清净一下,保持手机开机预防突发事件就行,现在呢,吃饭的时候要看工作群,走路的时候也要看,睡觉起来上个厕所也要看。一些上级负责人也把工作群作为开展工作的捷径,不再下乡了解情况,需要什么原始素材,直接让乡村干部通过手机报上来。尽管“场景”变了,形式主义却仍没变。

当然,为基层减负,控制微信工作群的数量是有必要的,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导致基层工作人员负担重的真正原因是不断蔓延的形式主义作风,以及领导“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边界感”的权力意识。话说回来,矫枉也不能过正,如果每个单位只准建一个工作群,未必就是科学合理的,行政职能系统内部的科层制架构决定了必定会产生层级结构和职能分工,不同的层级需要不同的微信交流群也实属必要,相反,还有可能因为这样的硬性要求给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带来不便。因此不能搞“一刀切”,否则以“一个单位只能建一个工作群”来纠正“微信工作群过多”,无疑是犯了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的毛病。基层减负,最应该去除的还是形式主义,只要是真正遵循“重实效,轻形式”的方式去开展工作,那么基层一定能轻装上阵,将工作效率提上来。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评论员 张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