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千亿房企如何做到逆势增长?

幸福的故事总是相类,不幸的故事各有各的不幸。

每到年初,总是各个版本的地产排行榜单,目不暇接。

其中,销售额一直是地产界的天秤,只要卖得好就能当老大。

10家千亿房企如何做到逆势增长?

作为后起之秀,2018年碧桂园增长32.3%,一尘绝骑稳坐老大宝座,强者恒强态势毋庸置疑。

而多年来,碧桂园、万科、恒大有如金三角般稳固,TOP3雷打不动,老大轮流上。

最大的变化,是去年第八的龙湖,被黑马新城控股以增长74.9%替代。

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些TOP10房企的逆市增长,是如何做到的?

碧桂园:提质控速

2015年1402亿元,2016年3088.4亿元,2017年5508亿元首次跃居行业第一,碧桂园堪称传奇。

2018再次蝉联销售状元。即使下半年刻意保持低调姿态的碧桂园,也难免被各种解读。

其实,有传闻说,2018年初,碧桂园内定的目标是保底8000亿,冲击10000亿!

本来上半年销售已达4124.9亿元,按规律来说下半年销售速度会更快,8000亿目标应绰绰有余。

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舆论危机之下,这头大象不得不放慢步伐。

提出“提质控速”后,销售增速和拿地力度也在变缓。

这个三四线城市之王,2018红利褪尽,会否依然笑傲江湖?

万科:活下去

作为地产老大哥,万科最后一次登顶销冠是在2015年,随后被小弟恒大、碧桂园超越。

故作镇定的万科,其实内心波澜壮阔,要不然也不会举办如此轰动业界的秋季例会。

万科上半年还在攻城略地,以82幅拿地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但销售额仅排第三。

不甘示弱的万科在下半年,强调“宁愿停掉所有业务,也要完成年度6300亿元回款目标”。

此话一放,12月份合同销售金额就超630亿元,6067亿元的成绩维持了应有的尊严。

万科紧抓回款是为了活下去,逆势拿地并购是为了活得好,而选择重回多元化是为了活长久。

究竟是贪婪还是伟大,仍需时间来证明!

但年末,老大哥也不让人省心,安全事故仍不消停,两个月三起事故死四人这是肿么了?

恒大:多元化

2017年许家印首次将“首富桂冠”从王健林头上抢走,2018年期间一直与互联网大佬们纠缠排名。

马云坐完,马化腾坐,年底又被许老板抢回去。

资本的世界总是瞬息万变,也可见地产行业仍处在赚钱的时代。

恒大的营销利器是将全民营销运用到极致,相信人多力量大,曾经的人海战术屡战屡胜。

2018年,恒大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多元化方面,大力投资商业、康养、高科技等领域。

今年舆论最大的,便是许老板与贾跃亭的汽车情缘,长达半年的爱恨情仇终于和平分手。

多元化布局对资金是极大的考验,加上融资环境的紧张,其去杠杆的压力依然不小。

勒紧裤腰带,放缓拿地脚步,囤满干粮,走着瞧!

融创:安全收购

接盘侠孙宏斌,刚结束乐视的踩雷损失,又吞下万达的文旅城项目,还收割王健林文旅团队。

后文旅地产近两年如雨后春般之多,可失败的案例也多,中弘退市便是个典型案例。

可孙老板对文旅地产像是着了魔一般迷恋,也许一直怀揣着“文化是诗,旅游是远方”情怀。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孙宏斌,保存着激情与狼性,也有着“知进退”的理性。

年中业绩会上,孙老板屡屡强调“安全、小心、谨慎”,眼睁睁看万科、保利大手笔拿地,自己却严控拿地规模。

孙老板成为”并购大王“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标的物背后的土地。

融创超过70%是通过收并购合作方式获取,有效降低了获取土地的成本。

孙老板曾说,融创的芳华还没来呢。

保利:高周转

从部队中走出的保利,基因中沉淀着神秘色彩,能量超大人所共知。

从2012年跌落前三后稳定徘徊,但“重回地产前三”的梦仍在。

一直深耕一二线城市的保利,因城市布局、周期性战略等因素,与”碧万恒“仍有差距。

2018年,保利一改国企低调稳健之风,拿地投资力度较去年同期大为增加。

9月13日,保利地产加入”去地产化“大军,宣布其正式升位为保利发展

作为央企已有拿地、融资成本低等先天优势的保利发展,在多元化的道路上似乎已有自己的生意经。

保利发展董事长宋广菊就说:未来两三年,保利再站到前三的位置我是有信心的。

绿地:再掉价

62岁的张玉良再经历2018年的风风雨雨后,似乎仍无退意,想带领着他的万亿资产帝国,成为”世界的绿地“。

作为多元化的领军者,绿地又在18年10月宣布战略升级,“一主三大”的战略,重组成立大基建、商贸、酒店旅游三大产业集团。

目的,在于让产业协同,充分发挥集群优势。

3860亿元的成绩虽已实现2018年的销售目标,但滑落至第六,且高负债率与信用危机的压力,都是无法回避的挑战。

最直观的便是资本市场的反应,2018年绿地的股价从最高点10.42元/股回调了近四成。

市值,已由最初的超过3000亿跌至不足800亿。

加上平安的退出和大股东鲜少增持,绿地掉价十分惨重

中海:产业群

作为曾经的”利润王“,中海一直以稳健保守的姿态示人。

可在行业飞速发展的红利期,小进步可能意味着大退步。

2018上半年,恒大以净利润546亿继续蝉联”利润王“的称号,中海被拉开的差距更大了。

中海不得不提速了,在拿地和新开工面积再创历史新高,完成2900亿元销售目标。

作为手握千亿现金、有着行业最低的负债率和融资成本的大佬,其多元化的底气更加充足。

中海目前已经形成“三大产业群战略”,其转型的方向本质上是做与空间有关的生意。

求利又求速的中海,还能战胜得了发展迅猛的黑马们吗

新城:大黑马

新城是近几年的黑马,提前两个月完成1800亿元目标,17年1260亿元到18年2204万亿销售额的飞跃,同比增长74.9%。

17年翻倍的土储,加上18年仍加速全国拿地布局,为未来销售带来充足保障,且全是重仓二线及重点三线城市。

作为同样运用高周转、高周转异军突起的新城,融入同类碧恒融的第一梯队。

除了高周转,还得益于新城坚持“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双轮驱动的模式

商业提速,2018年全年就开业了19座吾悦广场,带来了持续上涨的营收。

融资收紧的大环境下,这匹持续激进的黑马,还能否躲过一劫逆袭成功?

华润:逆市扩展

华润毋庸置疑是最具实力的综合型房地产开发商之一,在商业地产方面是首屈一指的大哥,且已逐步转型为“城市综合投资开发运营商”。

在大多数房企选择偃旗息鼓,而华润选择逆势扩张,全年销售节奏和拿地规模不减。

但在其销售毛利率远高于主流房企下,暴利难保品质问题爆发。

下半年有关华润的人事变动舆论发酵多时,就在12月,CFO俞建和首席执行官的吴向东陆续离职,多董事会成员变更。

频繁的人事变动对房企的影响定不小,陪伴数十载的灵魂人物离开,华润置地还能再续篇章吗?

龙湖:高管调动

上半年,龙湖也加入去地产化大军,更名为龙湖集团,把主航道业务定义成了C1地产开发、C2商业运营、C3长租公寓、C4智慧服务,四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

作为”别墅专家“,董事长吴亚军死守一二线赛道,导致错过了一波三四线红利,所以受调控影响较为明显。

好在,龙湖还保持着较低杠杆率和较高的融资能力。

10家千亿房企如何做到逆势增长?

刚完成保守的销售目标的龙湖从第8名跌到了第10名,业绩求稳的背后是频繁的高管变动。

18年已有至少10个城市公司的高管调整,但吴亚军解释:“产出人才是龙湖的使命,我很开心”。

END

华仔跑楼

武汉地产头部大号

一个严肃认真的楼市专业公号

创始人华仔

资深地产媒体人、运营人

关注武汉楼市20年

敬畏真相

落笔千钧

源于一份情怀

坚守一种信仰

寻找有诗的远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