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评|网友眼中的低调“江西”

每周热评|网友眼中的低调“江西”

在过去的一周里,一篇发表于1月29日的文章: 的 ,将高能聚光灯对准了江西——这个富有底蕴而低调的省份。这篇优质图文以漫画的形式,梳理了外省人对于江西的印象,以及江西人的自我认知,介绍了这个低调省份在方言,美食,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特色,涉及多个地域文化梗和历史、地理、文学和民俗方面的知识点。此文一经发布, 就在今日头条引起广泛讨论,吸引了大量的热度及流量。

这篇风趣幽默的图文,在头条评论区一共收获了7977条评论,反响热烈。来自江西和在江西生活过的朋友们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对文章内容给出了反馈,做出了补充。那么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每周热评|网友眼中的低调“江西”

首先,文章的核心论点:江西存在感低、外人对江西一无所知得到了热烈反响。人们很容易因一字之差,将山西和江西混淆;因为学霸辈出而将江西与相邻的江苏弄混;分不清江西是南方还是北方的人也不在少数。

每周热评|网友眼中的低调“江西”

出现频率第二高的评论是方言类的。无论是江西老表,还是江西的朋友,都对文中提到的方言多样性感同身受。由于地形多山少平地,在古代交通不便,客观上不利于散居在各地的居民相互沟通,因此不利于方言的统一;而历朝历代躲避战乱的北方移民带来了自己的方言,散居在全省各地,所以江西省内,有赣语、客家语、江淮官话、吴语、徽语等多种方言,方言跨度极大。即使是面对同省的老乡,江西的朋友们也需要练好普通话方便交流,否则出了自己的县,就仿佛进入了外语世界;更极端的情况是:相邻的村与村之间,方言也有细微差异。在多语言环境的力量下,想必江西老表们都自带外语学习的天赋吧。

每周热评|网友眼中的低调“江西”

江西的文化软实力是评论区里的第三个热点。虽然江西在现代网络上十分低调,如果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代也有网络和朋友圈,江西绝对是各种诗文和游记中的高频打卡地点,是各路公知网红和小清新们旅行打卡的必去圣地。在这一点的基础上,网友一致认为,江西为中国古代文化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梁启超所言:“我国里头四川和江西,向来是产生大文学家的所在。”在宋代,江西文学英才荟萃,名家辈出,著名的江西诗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到了南宋时代,辛弃疾在江西各地出仕耕读,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而在学术和思想史上,出自江西的欧阳修,朱熹和陆九渊继承并发扬了韩愈和孟子的儒学思想,为后来的理学奠定了基础,也许江西人自带的学霸基因,与此不无关系呢。除此之外,景德镇的旧名昌南,其实是“China”的来源,这个冷门知识点,本来可以拿来大吹特吹,但江西人也是泰然处之,不太在意。

每周热评|网友眼中的低调“江西”

文章没有提到江西光荣的近现代史,所以学识渊博的评论区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补充:江西人不仅文采斐然,而且能文能武,江西为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而革命队伍在井冈山上建立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多山的地形庇护了革命的火种。从江西燃起的星星之火,最终以燎原之势,燃遍了中国大地;而到了抗战时期,据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的统计数据,江西的征兵数目为103万人,居全国第四,江西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红色之乡,共和国的摇篮。和江西的其他特色一样,这居功至伟的贡献,因为江西省的整体存在感不高而被人忽视,老表们也没有过度地居功自傲,如同行侠仗义不留名的大侠般,“是了拂尘去,深藏功与名”。

每周热评|网友眼中的低调“江西”

除了以上热点外,大家一路从古聊到今,讨论了江西的其他特色:比如以瓦罐煨汤为代表的江西饮食,貌似不温不火,其实可以辣得四川人眼泪直流,恰似江西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性格;江西虽然没有985高校,但是读书却很厉害;虽然经济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是江西山清水秀,环境优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江西男的俊,女的靓;由于战乱多发,所以江西从其他省市引进了大量人口,这也是为什么江西方言异常丰富的原因之一。

最后,江西人继续一如既往的低调,在华丽丽地展示了江西的种种厉害之处后,默默地挥挥衣袖,不留下一句评论。不知道大家对于江西和江西人,是怎么看的呢?青云君祝大家新春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