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書法中的“匠氣”?為何文人墨客厭惡“匠氣”?

路南海


不但書法中有“匠氣”的說法,其實藝術領域都有這個說法,所謂的“匠氣”就是指因循守舊缺少靈性變化的意思,說白了就是象從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一樣,齊唰唰的雖然整齊,但缺乏創造性,或者說沒有個性。

但所謂的創造性和個性,也不是可以隨便來的,個性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重新賦予的靈性創作,首先要求的是對傳統的充分繼承和尊重,先要把共性基礎打好,然後才談得上個性,意思是講要把傳統基礎爛熟於胸,可以做到揮灑自如,與傳統合而為一,這時才有可機會熟能生巧,自然的流露出一股靈氣。象現在各類“家”們所搞的什麼“噴書”、“射書”等,這可不是什麼創造性,這只是笑料而已。

沒有傳統基礎,完全靠怪異的形式來搏人眼球,這是小丑行徑,是笑料,但是若是隻有繼承,沒有創造,那就是“匠氣”了,舉一個例子,比如雕塑,學雕塑得先從基本功做起,練手法、刀法,瞭解各種事物的結構等等,這都是基本功,這是都要學的,但等基本功練好以後,在雕一件作品的時候,境界就區分出來了。

有的雕出來的雕像很周正,很認真,但給人的感覺就是沒靈氣,很僵硬,但有的作品就不一樣,從神情到姿態,都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感,那麼這就是藝術,藝術的差距不在於你給別人看到了什麼,而在於你讓別人想象到了什麼。通過製作過程各個環節的處理,運用傳統基礎,把作者的精神凝聚在作品中,觀眾一看到作品,馬上就能品味到超越作品本身的感受,這才叫精品。


澡雪堂主


匠氣是因為牽強附會而創作出來的書法作品而顯現的氣息,大多是由於作者筆墨功底不深,涉獵狹窄,名利心強(為了討好觀眾而注重形式和外表來雕琢勾畫出來的作品)。

具有匠氣的書法是經不起推敲和欣賞的,往往看幾眼就沒有興趣繼續往下看了,但是高雅的書法則百看不厭,每次欣賞都會有新的感受和收穫。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大都厭惡匠氣書法作品,他們崇尚高雅,因為匠氣的弊端是背離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他們追求的是一種不可複製、難以言傳、妙趣無窮的理想境界。







國墨書畫


現在無論哪個行業都在討論“工匠精神”,這是一種對於工作、事業、愛好全力以赴、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一種鑽研的敬業精神,非常值得提倡。而在書法界,書法家卻對“匠氣”卻棄之如敝屣,“匠氣”和“工匠精神”是一回事嗎?二者有什麼區別?

“匠氣”和“匠心”不同

匠字最初的含義就是木匠,後來延伸到有一門手藝的人,比如剃頭匠、畫匠、泥瓦匠等等,同時它還有另一個含義,有巧妙的意思,比如成語匠心獨造,作為形容詞,它還表示某人有熟練的技能,匠氣就是屬於第三種。


書法裡的“氣”是對於一幅書法作品的直觀感覺,比如書卷氣、金石氣等等,“匠氣”指的是給人一種呆板、統一、千篇一律感覺的作品。

所以,同樣帶一個“匠”字,二者在書法裡的意思卻截然不同,“匠心”指的是巧妙的處理書法的章法、結構、用筆,而“匠氣”則是指的千篇一律、毫無變化的作品,通常會和“俗”聯繫在一起。

書法家,尤其是文人書法家非常討厭千篇一律的作品,他們思想活躍、思維開闊,需要找到一種更為自由、變化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來表達自己,不喜歡中規中矩,所以生怕自己的字變得“匠氣”、庸俗了。


匠心就是指的工匠精神

匠心其實就是指的就是工匠精神,既要精益求精、不斷的堅持和鑽研,又要把事情做的巧妙、漂亮。二者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當今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古人的“匠心”。

書法家要有匠心而不可有匠氣

書法家臨摹字帖、進行書法創作要保持工匠精神,精工細作、仔細研究,但同時也要把字寫活,寫出精氣神來,切忌呆板無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