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脱模机构

胶件脱模是注射成型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脱模质量好坏将最后决定胶件的质量;当模具打开时,胶件须留在具有脱模机构的半模(常在动模)上,利用脱模机构脱出胶件。

脱模设计原则:

(1)为使胶件不致因脱模产生变形,推力布置尽量均匀,并尽量靠近胶料收缩包紧的型芯,或者难于脱模的部位,如胶件细长柱位,采用司筒脱模。

(2)推力点应作用在胶件刚性和强度最大的部位,避免作用在薄胶位,作用面也应尽可能大一些,如突缘、(筋)骨位、壳体壁缘等位置,筒形胶件多采用推板脱模。

(3)避免脱模痕迹影响胶件外观,脱模位置应设在胶件隐蔽面(内部)或非外观表明;对透明胶件尤其须注意脱模顶出位置及脱模形式的选择。

(4)避免因真空吸附而使胶件产生顶白、变形,可采用复合脱模或用透气钢排气,如顶杆与推板或顶杆与顶块脱模,顶杆适当加大配合间隙排气,必要时还可设置进气阀。

(5)脱模机构应运作可靠、灵活,且具有足够强度和耐磨性,如摆杆、斜顶脱模,应提高滑碰面强度、耐磨性,滑动面开设润滑槽;也可渗氮处理提高表面硬度及耐磨性。

(6)模具回针长度应在合模后,与前模板接触或低于0.1mm,如图8.1.1所示。

(7)弹簧复位常用于顶针板回位;由于弹簧复位不可靠,不可用作可靠的先复位。

模具设计,脱模机构

8.1 顶针、扁顶针脱模

胶件脱模常用方式有顶针、司筒、扁顶针、推板脱模;由于司筒、扁顶价格较高(比顶针贵8~9倍),推板脱模多用在筒型薄壳胶件,因此,脱模使用最多的是顶针。当胶件周围无法布置顶针,如周围多为深骨位,骨深/15mm时,可采用扁顶针脱模。顶针、扁顶针表面硬度在HRC55以上,表面粗糙度Ra1.6以下。顶针、扁顶针脱模机构如图8.1.1所示,设置要点如下:

(1)顶针直径 d£Ø2.5mm时,选用有托顶针,提高顶针强度。

(2)扁顶针、有托顶针 K/H。

(3)顶位面是斜面,顶针固定端须加定位销;为防止顶出滑动,斜面可加工多个R小槽,如图8.1.2所示。

模具设计,脱模机构

(4)扁顶针、顶针与孔配合长度L=10~15mm;对小直径顶针L取直径的5~6倍。

(5)顶针距型腔边至少0.15mm,如图8.1.2所示。

(6)避免顶针与前模产生碰面,如图8.1.3所示,此结果易损伤前模或出披峰。

顶针位的布置原则(另见5.5节)。

8.1.1 顶针、扁顶针配合间隙

顶针、有托顶针、扁顶针配合部位如图8.1.4图8.1.5图8.1.6所示,配合要求如下:

模具设计,脱模机构

图8.1.4

模具设计,脱模机构

(1)顶针头部直径d及扁顶针配合尺寸t、w与后模配合段按配作间隙£0.04mm配合

(2)顶针、扁顶针孔在其余非配合段的尺寸为d10.8mm或d110.8mm,台阶固定端与面针板孔间隙为0.5mm。

(3)顶针、扁顶针底部端面与面针板底面必须齐平。

(4)如图8.1.7所示,顶针顶部端面与后模面应齐平,高出后模表面 e£0.1mm。

模具设计,脱模机构

8.1.2 顶针固定

(1)固定顶针一般是在面针板加工台阶固定,如图8.1.4所示。为防止顶针转动,常用方式有两种:一种顶针轴向台阶边加定位销定位如图8.1.8所示;另一种横向加定位销定位如图8.1.9所示。

模具设计,脱模机构

(2)无头螺丝固定,如图8.1.10所示,此方式是在顶针端部无垫板时使用,常用在固定司筒针和三板模球形拉料杆上。

模具设计,脱模机构

8.2 司筒脱模

司筒脱模如图8.2.1所示,司筒常用于长度/20mm的圆柱位脱模。

标准司筒表面硬度HRC/60,表面粗糙度£Ra1.6。另外,司筒的壁厚应/1mm;布置司筒时,司筒针固定位不能与顶棍孔发生干涉。

模具设计,脱模机构

8.2.1 司筒配合要求

司筒脱模配合关系如图8.2.2 图8.2.3所示,配合要求如下:

模具设计,脱模机构

(1)司筒与后模配合段长度为L=10~15mm,其直径D配合间隙应£0.04mm。

(2)其余无配合段尺寸为D10.8mm。

8.2.2 大司筒针固定

司筒针固定于底板上,通常使用无头螺丝如图8.2.1所示。当司筒针直径d$8mm或5/160时,固定端采用垫块方式固定,如图8.2.4所示。

模具设计,脱模机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