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當上皇帝后,是如何對待自己還在世的老父親劉太公的?

東風談感悟


太上皇制度是中國古代皇帝制度下的特殊產物,是作為皇帝的兒子、弟弟在處理尚在世的皇帝父親、兄長時提出的變通性稱呼。據統計,中國古代真正在位的皇帝共有420多位,“太上皇”寥寥可數,僅有23位。其中的情形卻大不相同,有的是皇帝老爸厭倦政事主動讓位給兒子的,如宋高宗傳位給孝宗,孝宗傳位光宗。有的是因為戰亂,自己的兒子、兄弟登上皇位,原來的皇帝只能被尊為“太上皇”,如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逃到蜀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後,就遙尊父親為“太上皇”。“土木之變”發生後,景泰帝即位,哥哥明英宗也被尊為“太上皇”。有的則是迫於形勢,被迫退位,成為“太上皇”,其中以“宣武門之變”後的李淵最具代表性。

總的來說,這些被尊稱“太上皇”的人都要做過皇帝才可以,但是有一位“太上皇”卻十分特殊,從一介平民直接晉級為太上皇,他就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

一、太上皇其人

劉太公(約前271~197年),其名不詳(有史書稱其本名劉煓,字執嘉,皆非正史),沛郡豐邑人(今江蘇徐州豐縣)。他共有四子一女,分別是兒子劉伯、劉仲、劉季、劉交,女兒宣夫人(名不詳),全家都以務農為業。

劉太公

兒子劉伯去世的早,留下一對孤兒寡母。二兒子劉仲對農活十分精通,田種的好,積累下了一點兒產業,劉太公很看好這個兒子。三兒子劉季(後改名劉邦)整天吊兒郎當,不幹農活,憑著自己的擅長交遊的優勢在當地做了一個亭長的小官,天天領著一幫狐朋狗友回家蹭吃蹭喝,有時候還到大哥、二哥家裡去,惹得兩位嫂子很不高興,父親劉太公也整天數落他。小兒子劉交是劉邦的異母弟,母親李氏。他與前邊三個哥哥都不一樣,很喜歡讀書,多才多藝。

蹭吃蹭喝的劉邦

劉太公一家人忙時種田,閒時紡織,像大多數家庭一樣,家裡有個讓他不省心的兒子,日子過得也算平平淡淡,沒什麼波瀾。然而,事情還是發生了,給劉太公一家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秦始皇末年,劉邦以泗水亭長的身份押送一批犯人去驪山服苦力,走到半路上,這批犯人跑的沒剩下幾個。按照秦律,劉邦這是屬於嚴重的失職罪,就算到了驪山也是要判刑的。劉邦一合計,乾脆就和這些犯人一道跑了,四處躲藏。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反抗秦朝,劉邦也趁著這股東風加入了打擊秦朝的行列。經過一系列艱苦的鬥爭,劉邦率領從豐沛出來的一批草根階層竟然大獲全勝,把秦朝滅亡後,又把勁敵項羽打敗,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定名為漢。劉邦搖身一變,成為了漢朝的開國之君,劉太公也變成了皇帝的老爸,跟著過上了人人豔羨的生活。

登基為帝的劉邦

二、政治上無權

劉邦最初把都城定在了洛陽,在戍卒婁敬的建議下,又把都城遷到了長安。不過,在戰爭的破壞下,長安往昔的繁華不在,需要花費時間重新修整,就先以櫟陽作為臨時都城。

劉太公並未跟著兒子劉邦一起生活,而是在遠離皇宮的櫟陽居住。劉邦給太公安排了一個得力管家,帶著一大幫人,負責照顧太公的飲食起居。劉邦也一改之前的匪氣,變得異常孝順,每隔五天來櫟陽拜見一次太公,非常準時,場面浩浩蕩蕩,太公也很受用。

不過,有人從這種看似父慈子孝的溫馨場景中,嗅出了不一樣的味道,此人就是後世不知姓甚名誰的太公管家。他對太公說:

天亡二日,士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

歸結起來就是,您老人家的兒子不再是您一個人的兒子了,而是天下萬民的皇帝了,您雖然是父親,卻只是皇帝的臣子。現在皇帝每次來都帶著浩浩蕩蕩的一群人,以人主之尊來拜見您,給您行禮,您卻還把他當成是兒子來看望父親,安然受用,這讓皇帝的臉面往哪擱呢?

太公聽後,大吃一驚,又回憶起今天兒子來看望自己的種種細節,後背忍不住泛起了些微涼意,他連忙向管家討教了一個主意。

五天後,等到劉邦再次到櫟陽拜見父親時,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

太公擁彗,迎門卻行。上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亂天下法!”

劉邦再次帶著群臣來櫟陽看望自己的老父親時,太公提前拿著掃把等候在門口,見到兒子後,立刻邊掃地邊往後退,以示自己以臣子之禮迎接皇帝。劉邦見狀大驚,立刻去扶太公,太公擺手示意停止,又繼續說道:“皇帝,您貴為天下之主,不能因為我而擾亂了天下之法。”

太公的做法雖著實令劉邦大吃一驚,卻也讓他很滿意。事後,他知曉原來這是太公管家出的主意,下令賞賜管家黃金五百斤。

明叔的劉邦至今仍被視作經典

為了解決去看望父親到底要不要行禮的問題,幾天後,他直接頒發了一道詔書,雲:

人之至親,莫親於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諸王、通侯、將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在這道詔書中,劉邦把父親劉太公大大誇獎了一番,說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太公教育得好,現在我是皇帝了,為了報答父親的教養之恩,現在我要正式尊奉父親為太上皇。

父親教育得好

劉太公知道自己成為太上皇了,心裡卻說不出有什麼高興勁兒。畢竟,對兒子的脾氣他比誰都瞭解,自己是太上皇,卻什麼事兒都插不上手。劉邦在前一陣大封群臣的時候,連他最討厭的雍齒都封侯了,而劉邦大哥唯一的兒子劉信明明也有不少戰功,卻沒被封侯。

原來是劉邦當亭長的時候,經常帶著人到大哥、大嫂家蹭吃,大嫂很煩,有一次就故意用勺子刮鍋底,提醒劉邦鍋裡沒飯了,劉邦的那群朋友見狀就走了。劉邦回頭看到鍋裡明明還有不少飯,對大嫂心生不滿。現在他不願意封大嫂的兒子為侯,就是記著當年的仇呢。

在太公的勸說下,劉邦還是封了大嫂的兒子為侯,名字卻教人哭笑不得,竟然是“刮羹候”。在要不要給侄子劉信封侯這件事上,劉邦也明確地和太公說“手提三尺劍爭奪天下是我”,言外之意是天下是我一刀一槍拼著命掙下來的,您只管安心養老就行了,最好不要插手政治。經此一事,太公也明白自己是沒有資格插手政治的,自己空有一個太上皇的名號。

高祖斬白蛇

三、娛樂生活很豐富

在成功勸說兒子劉邦給侄子劉信封侯之後,劉太公再也不插手任何政事了,就算是後來自己的兩個孫子劉盈和劉如意為太子之位爭得熱火朝天,他也說不上任何話了。

在櫟陽的日子過得雖然富足,沒過多久劉太公就覺得有些壓抑,整日悶悶不樂。劉邦看到後,急在心裡,就悄悄地向太公的管家打聽緣由。管家說,太公最近一直唸叨說想念家鄉的老哥們兒了,年輕的時候日子雖然過得苦一些,但是大家可以經常聚在一起鬥鬥雞、踢踢球,說說笑笑。現在自己老了,雖然是享福了,卻見不著往日的老哥們兒。櫟陽宮裡伺候的人不少,卻沒有一個人能和他說說話,一起玩玩啥的,老太公心裡覺得有些不是滋味。

劉太公懷念的當年生活(圖取其意)

劉邦聽說後,為了緩解父親的思鄉之苦,又為了讓父親高興,能夠安享晚年,從全國各地找來能工巧匠,在工匠胡寬的帶領下,仿照家鄉豐邑,在櫟陽重建了一座新豐城。為了讓父親見到自己的老朋友,劉邦下令直接讓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都遷居到櫟陽,陪伴自己的老父親。更有意思的是,豐邑的民眾到了新豐之後,還能立馬找到自己的家,就連那些犬羊雞鴨也能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兒,可見匠人技術之高超。

在老朋友的陪伴下,又加上遠離政治中心,劉太公似乎恢復了年輕時的活力,鬥雞蹴鞠,玩的不亦樂乎。公元前197年,劉太公在櫟陽宮去世,安詳地渡過了一生,死後埋葬在萬年縣(今西安臨潼區)。

文史君說: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世時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他生前並未做過一天皇帝,年逾半百之後,又被尊為太上皇,盡情安享富貴尊榮。雖說沒有任何政治權力不免有點尷尬,但與其他太上皇相比,劉太公能夠富足的安享晚年,無疑也是幸運的。

參考文獻:

馮爾康:《閒話太上皇》,《紫禁城》1981年第4期。

王子今:《秦漢時期的太上皇》,《河北學刊》2009年第6期。

《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楚元王世家》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浩然文史


劉太公的地位比較特殊,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也是唯一一位從平民晉升的太上皇。有資料說他叫劉煓、劉執嘉,不過是書上並沒有留下他的姓名,這個名字很可能是後人訛傳。作為第一位平民太上皇,因為在歷史上無先例,所以有關待遇情況怎麼釐定,著實讓大臣們為難了好一陣子。

劉邦雖然很粗魯,但對父親還是比較孝順的,有時候還拿舊事跟父親打打趣。史料關於劉太公的事蹟非常少,劉邦對父親的態度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封太上皇

劉邦做皇帝,劉太公尚在世,按規矩,劉邦至少每五天就要拜見父親。拜見父親就要行禮,理所當然,要行“子拜父禮”。可問題是,子拜父是家禮,對一個國家來說,劉邦是君,劉太公是臣,哪有君拜臣的道理?

劉太公的管家提醒劉太公:雖然皇帝是您兒子,但他畢竟是君,您是臣,這不合適!

劉太公實誠人,一聽有道理。等劉邦再次來拜見父親的時候,劉太公手持掃帚,站在門口,恭恭敬敬地等劉邦。意思是,我是為您打掃庭院的僕人!

劉邦一見,大吃一驚,這哪成,傳過去,我這皇帝目中無父,該怎麼治國?

這件事被丟給大臣們討論,有大臣建議:冊封劉太公為太上皇,這樣劉太公的身份就變成君了。

在封建社會,可以稱為君的,包括皇帝、太上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太子等,嫡系一支。大臣們見了他們,都要行君臣之禮,他們相互間,行家禮。

這樣一來,既解決了國家君臣大禮,又兼顧了家庭倫理。

建新豐村

這個故事不見載於正史。說劉老太公住進偌大的宮殿,開始還很新鮮,把御花園改造成菜園子,自娛自樂,挺高興。但時間一久,不開心了,以前的街坊鄰居不見了,村頭納涼的老槐樹也沒了,平時可以摸點魚蝦的小河溝也沒有了,一切都是陌生的,很不習慣。

劉邦一看老父親悶悶不樂,一問明白了,人老了,不習慣環境的變化,思念家鄉的山山水水,大妹子老兄弟的了。

過了段時間,劉邦對劉太公說,咱回鄉去。把老頭樂壞了,跳上車就要走。


車行不遠就停了,劉太公一撩簾子:遠遠一條黃土大道,道路盡頭一顆大槐樹,一條不寬的小河溝,彎彎曲曲伸進一個小村子。

咦!這不就是家鄉的小村子嗎?人還沒靠近,路兩邊,那些熟悉的大妹子老兄弟,甚至大黃狗,都在路兩邊等著他!

原來,劉邦特地在長安附近,完全按家長的結構,重新建了一個村子,並且把家長的父老,全部移居過來!

打趣逗樂

在朝堂上,劉邦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回到劉太公身邊,他還是劉季,一家人還經常開開玩笑,打打趣。


有一次,劉邦像個惡作劇的“壞小子”,得意洋洋地問劉太公:當年你老是說我敗家,遊手好閒,總誇二哥好,說他會置家業,您老現在看看,我跟二哥,到底誰置下的家業大!

史書沒交代劉太公怎麼答覆的,要是我就甩他一鞋底:你他孃的,為你這個家業,老子提心吊膽做了多少年俘虜,還差點被人燉了,你得意個屁!

當年劉邦兵敗彭城,把劉太公和呂雉扔給了項羽做俘虜。楚漢戰爭焦灼之際,項羽一急眼,差點烹了劉太公,大鍋都架上了。老頭看著滾開的水,想想自己即將變成一鍋肉湯,嚇得兩腿直哆嗦。


更讓劉太公絕望的是,混蛋兒子竟然對項羽說: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燉了咱爹,別忘了分我一碗湯!

天下有這麼混的兒子嗎!

估計提問者及後世很多人,以此認為劉邦就是個不孝子,當了皇帝也不會對劉太公好到哪裡。

其實,不能以極端環境下的言行,來考量一個人品行。在當時情況下,即便劉邦痛哭流涕,哀求項羽,有用嗎?答應項羽退兵,項羽就一定會饒過劉太公嗎?即便都是肯定的答案,作為政治家的劉邦,他也無法拿天下這個大利益做賭注。

劉邦的混話,實際上是一種聰明的攻心策略,我懷疑,這話是陳平教他說的。

事實上,劉邦做皇帝后,對劉太公還是非常孝順的。


尋根拜祖


《史記·高祖本紀》說漢高祖:“父曰太公。”,並沒有介紹他的名字。

在民間野史裡說太公叫劉昂,字執嘉,也叫做劉煓、劉湍,生於公元前271年,卒於公元前197年,活了七十五歲。

他有四個兒子,分別是劉伯、劉仲、劉季、劉交,劉季就是劉邦。 老劉頭就是個本份的老農民。

他一輩子生了四個兒子,劉邦是老三(排行存疑,略過不提)。老頭一輩子老實本分,他的夢想就是老老實實種地,能夠有一碗飯吃就行了。

可是三兒子是個混混,天天在外面混,又不種地又不經商,整日遊手好閒,劉太公是非常看不慣的,所以經常數落這個兒子。

看著哥哥嫂嫂日子過的紅紅火火,劉邦還過著四處討酒喝,欠了一屁股的酒債的日子。 劉邦沒有辦法啊,這是自己老爹啊,只能每次都低著頭讓劉太公罵。

所以他對這個老爹是沒有多少感情的,有個例子可以很好的說明這一點: 公元前203年,楚漢爭霸,楚霸王抓住了老劉頭全家,對劉邦說:

“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那意思就是你要是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吃了。面對項羽的威脅,劉邦說:

“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我和你是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的要煮,也分我一碗湯吧!項羽還是心腸軟,在項伯的勸阻下,劉太公死裡逃生。

劉與項:


劉邦當上皇帝后,還是蠻守孝道的,經常去看望這個老爸。 史書記載他

“五日一朝”,“如家人父子禮”。

可是宮裡的人看不下去了,對劉太公說:您現在雖然是皇帝的老爸,可老是讓皇帝拜見你也不妥吧。太公一想有理,下次兒子再來時,他便拿著掃把站在外面,像奴僕一樣迎接主人一樣。

劉邦:

劉邦不知道演的是哪一齣,連忙上來攙扶,問是怎麼回事。劉太公說:

“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天下法!”

雖然話是這麼說,可怎麼安置這個老爸,也讓劉邦犯愁。有人想出了“太上皇”這麼個位置。劉邦一聽這主意不錯,就讓老頭當了“太上皇”。

這也是史上第一個活著的 “太上皇”。 太上皇是幹嘛的?據記載:

“太上,極尊之稱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治國,故不言帝也。”

所以說“太上皇”就是個榮譽稱號,是沒有什麼權力的。 雖然當上了“太上皇”後,老頭過得還是不怎麼開心。《西京雜記》中記載說

“太上皇徙長安居深宮,悽愴不樂”。

老頭愛熱鬧,平時沒事和那些老農民拉拉家常,嘮嘮嗑,才是他喜歡的生活。像現在這樣天天悶在宮裡,連個說話的朋友都沒有,他怎麼開心得起來?


為了老爸能開心點,劉邦大費苦心,在長安建了一個和老家一樣的鎮子,又把老家的左鄰右舍、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接來。《西京雜記》中說:

“士女老幼相攜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雞鴨於通塗,亦競識其家。”

這下老頭開心了,樂不思蜀啊。不過老頭也挺有分寸,這些鄉親啥也不懂,太上皇並沒有在兒子面前幫他們跑官要官,對於這點,劉邦還是挺滿意的。

公元前197年,劉太公去世,葬於臨潼。雖然老頭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大事,但他生了個好兒子,這個兒子對他還挺好,讓他過上了幸福的晚年,劉邦這一點還是值得我們後人多學習的。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尤在。真好!


剛日讀史


劉邦表面上做的還是比較孝順的,自己做了皇帝后還不忘給自己的父親接過來,還封他的父親為太上皇。

為啥說劉邦還算比較孝順呢?下面我就簡單的描述一下劉邦沒起事,沒做皇帝時他的生活是怎樣的,他的父親是如何對待他的!

劉邦可以說是白手起家,剛開始他的一家就是普普通通的平常百姓。劉太公與他老婆生了四個孩子,劉邦排名第三。但是呢,劉邦的性格是四個孩子當中最怪異的,最令他父親頭疼的。 因為劉邦不務正業,遊手好閒。劉太公看不慣更看不起這個兒子,經常數落和打罵劉邦,劉邦自己也知道自己確實理虧,父親這樣做雖然讓他難受鬱悶但也得忍著。

而現如今,他父親打死也沒想到自己的兒子如今做了皇上,自己還被接入宮中,讓自己從此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奢華生活。

而劉邦呢,表面上確實盡了孝道,隔三差五還給父親請安,但實際上內心多少還是有點怨恨自己的父親,劉太公在住進宮中之後,劉邦經常在喝醉酒後說起小時候劉太公打罵自己的話語。不管如何吧,劉邦還是做了一個兒子應該做的事,不計前嫌,盡了孝道!


舞動的史者


古代第一位太上皇——劉太公

未發跡之前的劉邦就是個鄉間的混混,整日不學無術,混跡於鄉間酒館,幾十歲沒有成家也沒有家業,老父親劉太公對他沒有一點好印象。後來呂太公(劉邦的老丈人)一家來到沛縣避難,劉邦是當地有名的混混頭子,呂太公跟地方縣令又結交,想借勢宣揚自己名聲,在家中大擺宴席,劉邦跑去混吃喝,在席間“狎侮諸客\


秦地青草


劉邦出身低微,自然他父親亦是如此,劉家世代務農,貧苦農民劉老爺子的大半生都在為生計而勞苦奔波,面朝黃土背朝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直到劉邦稱帝,君臨天下,劉氏家族的命運才徹底改變。劉邦做了皇帝后每日都去拜見父親,那時的劉邦和父親相處還是和普通父子一樣。但是有一天有位大臣告訴劉老太公:“天無二日民無二王”您雖貴為皇帝的父親,但他是君王你是臣子,這世上哪裡有君王給臣子下跪的呢?劉老太公聽後嚇的不輕,覺得非常有道理。

後來劉邦再去拜見父親時發現老爺子拿著掃帚畢恭畢敬的站在門口恭候自己,看見兒子來了自己就往後退著走,甚至不敢看兒子一眼。面對父親突如其來的變化,劉邦大吃一驚,得知原因後劉邦下了一道聖旨:人的至親再沒有比父親更親的了……如今各位愛卿尊我為皇帝,而我的父親連一個尊號都沒有,從今日起,尊我父親為太上皇,不必向我行君臣之禮。所以劉邦稱帝后對父親還是十分孝心的。


悠悠華夏五千載


劉邦稱帝后對劉太公真可謂是物盡其豐上尊號“太上皇”可謂孝也。還有兩個小故事分享一下,一是劉邦下朝後每次見父親都行禮參拜盡孝子之能事,然而卻有大臣對太公說劉邦是太子,您是凡人,哪有凡人見太子而不行禮的道理,於是太公再見到劉邦的時候就畏畏縮縮,劉邦知道原因後遂上尊號給其父親曰“太上皇”。二是劉邦有一次和父親談話時劉邦問太公說你早先曾經多次對我說我不如大哥,你看現在我比大哥如何?太公答道“甚好,甚好”。兩個故事印證一下,,可見劉邦對他父親還是有意見的,但是劉邦的度量不是一般的大,他能忍韓信做齊王,又豈會介意他父親做太上皇。還有就是那個給太公提意見的大臣應該就是劉邦授意的,說這話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我這個小人就是這樣想的。有弟子問孝,孔子曰“色難”意思是孝並不是物質的豐滿,而是事親的態度。劉邦能當面問的他父親無言以對,可見劉邦盡孝的態度不過是做給天下人看的。


生生不息6605


劉邦估計是中國古代一眾皇帝中最接地氣的一個。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就是一個混混怎麼最後能當上皇帝,或者更準確地講他到底有沒有做皇帝的胸襟與水平,以便讓我們這幫同樣泥腿子出身的平苦大眾能心服口服,不會打翻我們心裡的醋罈子。提起他在豐縣的那些日子,人們總是笑得樂開了花,這哪是皇上啊,這不就是我那臭不要臉的小舅子嘛!其實他後來還是那球樣子,但是大家憋出內傷來也不會笑了,誰會拿自個腦袋開玩笑!再說了,你見過有成功人士犯錯的嗎?

我是傾向於劉邦年輕的時候並沒有什麼雄心壯志,雖然他也說過“大丈夫生當如此”之類的豪言壯語,但哪個年青人沒說過幾句豪言壯語,他只是看到秦始皇出行的那種排場,真他娘地拉風,滿足他驚豔世人的娛樂心裡,這種娛樂是尋找開心刺激的意思。它不同於項羽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之”,項羽的話裡面充斥著大丈夫生當建立一番驚天偉地功業的雄心氣概和主掌別人生死大權的霸氣,二人人生追求不一樣,展現出的人生氣度也不一樣。跟著項羽,你會覺得很累,但永遠都有一個激動人心的目標;跟著劉邦,你總覺得沒頭蒼蠅似地亂撞,但是日子總是輕鬆的,當然啦,每次執行任務的時候你都有一種感覺,真他娘地丟人,沒辦法,這就是咱劉四的辦事風格,不走尋常路,怎麼下流咱怎麼來。

正如諸君所知,劉季年輕的時候以流氓無賴著稱,在沛地酒肉鄉里,經常跟幾個寡婦夜裡串門,平時正事你連他個影都見不到,要是喝酒唱歌跳舞,不用您請,他自個就來了。四十大幾的人了,連個媳婦都沒娶上,整天遊手好閒的,到處蹭飯,還當自個本事,也不知道丟人!劉季心裡知道別人是怎麼看他的,包括那個對他一臉嫌棄的爹。他心裡自然也萌生出一種幹出一番事業讓你們看看的心裡,但他對周圍人更多的是一種討厭與鄙視,看不慣他們沒有意思地活得那麼累,看不慣他們的虛偽和假正經,看不慣他們自以為自己道德高尚的傻樣。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看懂劉邦,他是一個追求實際幸福的人,他是一個追求現世幸福的人,他是一個討厭虛禮與虛名的人,他是那種能下得了狠的人!

其實劉邦還有一個拿得出手的愛好——詩歌,應該年青的時候還特別迷戀,水平不低,要不然只能跟張宗昌這樣的PK了,“遠看泰山黑乎乎,上頭細來下頭粗。若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這就沒法像“大風起兮雲風揚”那樣的傑作那樣值得人玩味了,只會引起大家的爆笑,當然也挺好玩。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後來劉邦參加了革命,小子還成氣候了,後來竟然敢和項王爭奪天下,好像很難理解。其實劉邦一點都沒變,他還是那個頑固追求快樂的人,而且他很清楚,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付出點代價甚至是吃點苦頭是不行的!他一直都有一個人生理念,“無可無不可”,怎麼樣咱老劉都是不會輸的!

劉太公有這樣一個兒子,在他未發跡的時候,他覺得很丟人,自己也受託累。可是當他成功的時候,太公一點也感覺不到壓力,因為在劉邦眼裡,只要老爹感覺舒服就行,咱就是這麼個人!





彩虹的星星


據說漢高祖他爹是個實在人,總覺得宮裡連個能說話的人都沒有,大夥見了他都恭恭敬敬小心翼翼的太沒勁,於是一直不開心,漢高祖就花心思為他爹造了一座和老家一模一樣的村莊,不光老家的村民都搬過來一起住,連貓貓狗狗都沒落下,他爹住到了熟悉的環境裡天天找鄰居聊聊天喝喝酒才覺得開心自在起來,漢高祖還得意的問過他爹,以前你老說我沒出息,不如我哥,現在你覺得怎麼樣。他爹就笑著回答他,你們兄弟都好,都好。


東籬南山534


這個問題太搞笑了劉幫定天下後對其父太公曰不寫了看太史公史記有專門記其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