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对待自己还在世的老父亲刘太公的?

东风谈感悟


太上皇制度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下的特殊产物,是作为皇帝的儿子、弟弟在处理尚在世的皇帝父亲、兄长时提出的变通性称呼。据统计,中国古代真正在位的皇帝共有420多位,“太上皇”寥寥可数,仅有23位。其中的情形却大不相同,有的是皇帝老爸厌倦政事主动让位给儿子的,如宋高宗传位给孝宗,孝宗传位光宗。有的是因为战乱,自己的儿子、兄弟登上皇位,原来的皇帝只能被尊为“太上皇”,如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到蜀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就遥尊父亲为“太上皇”。“土木之变”发生后,景泰帝即位,哥哥明英宗也被尊为“太上皇”。有的则是迫于形势,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其中以“宣武门之变”后的李渊最具代表性。

总的来说,这些被尊称“太上皇”的人都要做过皇帝才可以,但是有一位“太上皇”却十分特殊,从一介平民直接晋级为太上皇,他就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一、太上皇其人

刘太公(约前271~197年),其名不详(有史书称其本名刘煓,字执嘉,皆非正史),沛郡丰邑人(今江苏徐州丰县)。他共有四子一女,分别是儿子刘伯、刘仲、刘季、刘交,女儿宣夫人(名不详),全家都以务农为业。

刘太公

儿子刘伯去世的早,留下一对孤儿寡母。二儿子刘仲对农活十分精通,田种的好,积累下了一点儿产业,刘太公很看好这个儿子。三儿子刘季(后改名刘邦)整天吊儿郎当,不干农活,凭着自己的擅长交游的优势在当地做了一个亭长的小官,天天领着一帮狐朋狗友回家蹭吃蹭喝,有时候还到大哥、二哥家里去,惹得两位嫂子很不高兴,父亲刘太公也整天数落他。小儿子刘交是刘邦的异母弟,母亲李氏。他与前边三个哥哥都不一样,很喜欢读书,多才多艺。

蹭吃蹭喝的刘邦

刘太公一家人忙时种田,闲时纺织,像大多数家庭一样,家里有个让他不省心的儿子,日子过得也算平平淡淡,没什么波澜。然而,事情还是发生了,给刘太公一家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始皇末年,刘邦以泗水亭长的身份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服苦力,走到半路上,这批犯人跑的没剩下几个。按照秦律,刘邦这是属于严重的失职罪,就算到了骊山也是要判刑的。刘邦一合计,干脆就和这些犯人一道跑了,四处躲藏。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反抗秦朝,刘邦也趁着这股东风加入了打击秦朝的行列。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斗争,刘邦率领从丰沛出来的一批草根阶层竟然大获全胜,把秦朝灭亡后,又把劲敌项羽打败,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定名为汉。刘邦摇身一变,成为了汉朝的开国之君,刘太公也变成了皇帝的老爸,跟着过上了人人艳羡的生活。

登基为帝的刘邦

二、政治上无权

刘邦最初把都城定在了洛阳,在戍卒娄敬的建议下,又把都城迁到了长安。不过,在战争的破坏下,长安往昔的繁华不在,需要花费时间重新修整,就先以栎阳作为临时都城。

刘太公并未跟着儿子刘邦一起生活,而是在远离皇宫的栎阳居住。刘邦给太公安排了一个得力管家,带着一大帮人,负责照顾太公的饮食起居。刘邦也一改之前的匪气,变得异常孝顺,每隔五天来栎阳拜见一次太公,非常准时,场面浩浩荡荡,太公也很受用。

不过,有人从这种看似父慈子孝的温馨场景中,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此人就是后世不知姓甚名谁的太公管家。他对太公说:

天亡二日,士无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归结起来就是,您老人家的儿子不再是您一个人的儿子了,而是天下万民的皇帝了,您虽然是父亲,却只是皇帝的臣子。现在皇帝每次来都带着浩浩荡荡的一群人,以人主之尊来拜见您,给您行礼,您却还把他当成是儿子来看望父亲,安然受用,这让皇帝的脸面往哪搁呢?

太公听后,大吃一惊,又回忆起今天儿子来看望自己的种种细节,后背忍不住泛起了些微凉意,他连忙向管家讨教了一个主意。

五天后,等到刘邦再次到栎阳拜见父亲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太公拥彗,迎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刘邦再次带着群臣来栎阳看望自己的老父亲时,太公提前拿着扫把等候在门口,见到儿子后,立刻边扫地边往后退,以示自己以臣子之礼迎接皇帝。刘邦见状大惊,立刻去扶太公,太公摆手示意停止,又继续说道:“皇帝,您贵为天下之主,不能因为我而扰乱了天下之法。”

太公的做法虽着实令刘邦大吃一惊,却也让他很满意。事后,他知晓原来这是太公管家出的主意,下令赏赐管家黄金五百斤。

明叔的刘邦至今仍被视作经典

为了解决去看望父亲到底要不要行礼的问题,几天后,他直接颁发了一道诏书,云:

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在这道诏书中,刘邦把父亲刘太公大大夸奖了一番,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太公教育得好,现在我是皇帝了,为了报答父亲的教养之恩,现在我要正式尊奉父亲为太上皇。

父亲教育得好

刘太公知道自己成为太上皇了,心里却说不出有什么高兴劲儿。毕竟,对儿子的脾气他比谁都了解,自己是太上皇,却什么事儿都插不上手。刘邦在前一阵大封群臣的时候,连他最讨厌的雍齿都封侯了,而刘邦大哥唯一的儿子刘信明明也有不少战功,却没被封侯。

原来是刘邦当亭长的时候,经常带着人到大哥、大嫂家蹭吃,大嫂很烦,有一次就故意用勺子刮锅底,提醒刘邦锅里没饭了,刘邦的那群朋友见状就走了。刘邦回头看到锅里明明还有不少饭,对大嫂心生不满。现在他不愿意封大嫂的儿子为侯,就是记着当年的仇呢。

在太公的劝说下,刘邦还是封了大嫂的儿子为侯,名字却教人哭笑不得,竟然是“刮羹候”。在要不要给侄子刘信封侯这件事上,刘邦也明确地和太公说“手提三尺剑争夺天下是我”,言外之意是天下是我一刀一枪拼着命挣下来的,您只管安心养老就行了,最好不要插手政治。经此一事,太公也明白自己是没有资格插手政治的,自己空有一个太上皇的名号。

高祖斩白蛇

三、娱乐生活很丰富

在成功劝说儿子刘邦给侄子刘信封侯之后,刘太公再也不插手任何政事了,就算是后来自己的两个孙子刘盈和刘如意为太子之位争得热火朝天,他也说不上任何话了。

在栎阳的日子过得虽然富足,没过多久刘太公就觉得有些压抑,整日闷闷不乐。刘邦看到后,急在心里,就悄悄地向太公的管家打听缘由。管家说,太公最近一直念叨说想念家乡的老哥们儿了,年轻的时候日子虽然过得苦一些,但是大家可以经常聚在一起斗斗鸡、踢踢球,说说笑笑。现在自己老了,虽然是享福了,却见不着往日的老哥们儿。栎阳宫里伺候的人不少,却没有一个人能和他说说话,一起玩玩啥的,老太公心里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刘太公怀念的当年生活(图取其意)

刘邦听说后,为了缓解父亲的思乡之苦,又为了让父亲高兴,能够安享晚年,从全国各地找来能工巧匠,在工匠胡宽的带领下,仿照家乡丰邑,在栎阳重建了一座新丰城。为了让父亲见到自己的老朋友,刘邦下令直接让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都迁居到栎阳,陪伴自己的老父亲。更有意思的是,丰邑的民众到了新丰之后,还能立马找到自己的家,就连那些犬羊鸡鸭也能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儿,可见匠人技术之高超。

在老朋友的陪伴下,又加上远离政治中心,刘太公似乎恢复了年轻时的活力,斗鸡蹴鞠,玩的不亦乐乎。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安详地渡过了一生,死后埋葬在万年县(今西安临潼区)。

文史君说: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世时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他生前并未做过一天皇帝,年逾半百之后,又被尊为太上皇,尽情安享富贵尊荣。虽说没有任何政治权力不免有点尴尬,但与其他太上皇相比,刘太公能够富足的安享晚年,无疑也是幸运的。

参考文献:

冯尔康:《闲话太上皇》,《紫禁城》1981年第4期。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太上皇》,《河北学刊》2009年第6期。

《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楚元王世家》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浩然文史


刘太公的地位比较特殊,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也是唯一一位从平民晋升的太上皇。有资料说他叫刘煓、刘执嘉,不过是书上并没有留下他的姓名,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后人讹传。作为第一位平民太上皇,因为在历史上无先例,所以有关待遇情况怎么厘定,着实让大臣们为难了好一阵子。

刘邦虽然很粗鲁,但对父亲还是比较孝顺的,有时候还拿旧事跟父亲打打趣。史料关于刘太公的事迹非常少,刘邦对父亲的态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封太上皇

刘邦做皇帝,刘太公尚在世,按规矩,刘邦至少每五天就要拜见父亲。拜见父亲就要行礼,理所当然,要行“子拜父礼”。可问题是,子拜父是家礼,对一个国家来说,刘邦是君,刘太公是臣,哪有君拜臣的道理?

刘太公的管家提醒刘太公:虽然皇帝是您儿子,但他毕竟是君,您是臣,这不合适!

刘太公实诚人,一听有道理。等刘邦再次来拜见父亲的时候,刘太公手持扫帚,站在门口,恭恭敬敬地等刘邦。意思是,我是为您打扫庭院的仆人!

刘邦一见,大吃一惊,这哪成,传过去,我这皇帝目中无父,该怎么治国?

这件事被丢给大臣们讨论,有大臣建议: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刘太公的身份就变成君了。

在封建社会,可以称为君的,包括皇帝、太上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太子等,嫡系一支。大臣们见了他们,都要行君臣之礼,他们相互间,行家礼。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国家君臣大礼,又兼顾了家庭伦理。

建新丰村

这个故事不见载于正史。说刘老太公住进偌大的宫殿,开始还很新鲜,把御花园改造成菜园子,自娱自乐,挺高兴。但时间一久,不开心了,以前的街坊邻居不见了,村头纳凉的老槐树也没了,平时可以摸点鱼虾的小河沟也没有了,一切都是陌生的,很不习惯。

刘邦一看老父亲闷闷不乐,一问明白了,人老了,不习惯环境的变化,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大妹子老兄弟的了。

过了段时间,刘邦对刘太公说,咱回乡去。把老头乐坏了,跳上车就要走。


车行不远就停了,刘太公一撩帘子:远远一条黄土大道,道路尽头一颗大槐树,一条不宽的小河沟,弯弯曲曲伸进一个小村子。

咦!这不就是家乡的小村子吗?人还没靠近,路两边,那些熟悉的大妹子老兄弟,甚至大黄狗,都在路两边等着他!

原来,刘邦特地在长安附近,完全按家长的结构,重新建了一个村子,并且把家长的父老,全部移居过来!

打趣逗乐

在朝堂上,刘邦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回到刘太公身边,他还是刘季,一家人还经常开开玩笑,打打趣。


有一次,刘邦像个恶作剧的“坏小子”,得意洋洋地问刘太公:当年你老是说我败家,游手好闲,总夸二哥好,说他会置家业,您老现在看看,我跟二哥,到底谁置下的家业大!

史书没交代刘太公怎么答复的,要是我就甩他一鞋底:你他娘的,为你这个家业,老子提心吊胆做了多少年俘虏,还差点被人炖了,你得意个屁!

当年刘邦兵败彭城,把刘太公和吕雉扔给了项羽做俘虏。楚汉战争焦灼之际,项羽一急眼,差点烹了刘太公,大锅都架上了。老头看着滚开的水,想想自己即将变成一锅肉汤,吓得两腿直哆嗦。


更让刘太公绝望的是,混蛋儿子竟然对项羽说: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炖了咱爹,别忘了分我一碗汤!

天下有这么混的儿子吗!

估计提问者及后世很多人,以此认为刘邦就是个不孝子,当了皇帝也不会对刘太公好到哪里。

其实,不能以极端环境下的言行,来考量一个人品行。在当时情况下,即便刘邦痛哭流涕,哀求项羽,有用吗?答应项羽退兵,项羽就一定会饶过刘太公吗?即便都是肯定的答案,作为政治家的刘邦,他也无法拿天下这个大利益做赌注。

刘邦的混话,实际上是一种聪明的攻心策略,我怀疑,这话是陈平教他说的。

事实上,刘邦做皇帝后,对刘太公还是非常孝顺的。


寻根拜祖


《史记·高祖本纪》说汉高祖:“父曰太公。”,并没有介绍他的名字。

在民间野史里说太公叫刘昂,字执嘉,也叫做刘煓、刘湍,生于公元前271年,卒于公元前197年,活了七十五岁。

他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刘伯、刘仲、刘季、刘交,刘季就是刘邦。 老刘头就是个本份的老农民。

他一辈子生了四个儿子,刘邦是老三(排行存疑,略过不提)。老头一辈子老实本分,他的梦想就是老老实实种地,能够有一碗饭吃就行了。

可是三儿子是个混混,天天在外面混,又不种地又不经商,整日游手好闲,刘太公是非常看不惯的,所以经常数落这个儿子。

看着哥哥嫂嫂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刘邦还过着四处讨酒喝,欠了一屁股的酒债的日子。 刘邦没有办法啊,这是自己老爹啊,只能每次都低着头让刘太公骂。

所以他对这个老爹是没有多少感情的,有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公元前203年,楚汉争霸,楚霸王抓住了老刘头全家,对刘邦说:

“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那意思就是你要是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吃了。面对项羽的威胁,刘邦说: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我和你是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的要煮,也分我一碗汤吧!项羽还是心肠软,在项伯的劝阻下,刘太公死里逃生。

刘与项:


刘邦当上皇帝后,还是蛮守孝道的,经常去看望这个老爸。 史书记载他

“五日一朝”,“如家人父子礼”。

可是宫里的人看不下去了,对刘太公说:您现在虽然是皇帝的老爸,可老是让皇帝拜见你也不妥吧。太公一想有理,下次儿子再来时,他便拿着扫把站在外面,像奴仆一样迎接主人一样。

刘邦:

刘邦不知道演的是哪一出,连忙上来搀扶,问是怎么回事。刘太公说:

“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虽然话是这么说,可怎么安置这个老爸,也让刘邦犯愁。有人想出了“太上皇”这么个位置。刘邦一听这主意不错,就让老头当了“太上皇”。

这也是史上第一个活着的 “太上皇”。 太上皇是干嘛的?据记载:

“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

所以说“太上皇”就是个荣誉称号,是没有什么权力的。 虽然当上了“太上皇”后,老头过得还是不怎么开心。《西京杂记》中记载说

“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怆不乐”。

老头爱热闹,平时没事和那些老农民拉拉家常,唠唠嗑,才是他喜欢的生活。像现在这样天天闷在宫里,连个说话的朋友都没有,他怎么开心得起来?


为了老爸能开心点,刘邦大费苦心,在长安建了一个和老家一样的镇子,又把老家的左邻右舍、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接来。《西京杂记》中说:

“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于通涂,亦竞识其家。”

这下老头开心了,乐不思蜀啊。不过老头也挺有分寸,这些乡亲啥也不懂,太上皇并没有在儿子面前帮他们跑官要官,对于这点,刘邦还是挺满意的。

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去世,葬于临潼。虽然老头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事,但他生了个好儿子,这个儿子对他还挺好,让他过上了幸福的晚年,刘邦这一点还是值得我们后人多学习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尤在。真好!


刚日读史


刘邦表面上做的还是比较孝顺的,自己做了皇帝后还不忘给自己的父亲接过来,还封他的父亲为太上皇。

为啥说刘邦还算比较孝顺呢?下面我就简单的描述一下刘邦没起事,没做皇帝时他的生活是怎样的,他的父亲是如何对待他的!

刘邦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刚开始他的一家就是普普通通的平常百姓。刘太公与他老婆生了四个孩子,刘邦排名第三。但是呢,刘邦的性格是四个孩子当中最怪异的,最令他父亲头疼的。 因为刘邦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刘太公看不惯更看不起这个儿子,经常数落和打骂刘邦,刘邦自己也知道自己确实理亏,父亲这样做虽然让他难受郁闷但也得忍着。

而现如今,他父亲打死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如今做了皇上,自己还被接入宫中,让自己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奢华生活。

而刘邦呢,表面上确实尽了孝道,隔三差五还给父亲请安,但实际上内心多少还是有点怨恨自己的父亲,刘太公在住进宫中之后,刘邦经常在喝醉酒后说起小时候刘太公打骂自己的话语。不管如何吧,刘邦还是做了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事,不计前嫌,尽了孝道!


舞动的史者


古代第一位太上皇——刘太公

未发迹之前的刘邦就是个乡间的混混,整日不学无术,混迹于乡间酒馆,几十岁没有成家也没有家业,老父亲刘太公对他没有一点好印象。后来吕太公(刘邦的老丈人)一家来到沛县避难,刘邦是当地有名的混混头子,吕太公跟地方县令又结交,想借势宣扬自己名声,在家中大摆宴席,刘邦跑去混吃喝,在席间“狎侮诸客\


秦地青草


刘邦出身低微,自然他父亲亦是如此,刘家世代务农,贫苦农民刘老爷子的大半生都在为生计而劳苦奔波,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直到刘邦称帝,君临天下,刘氏家族的命运才彻底改变。刘邦做了皇帝后每日都去拜见父亲,那时的刘邦和父亲相处还是和普通父子一样。但是有一天有位大臣告诉刘老太公:“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您虽贵为皇帝的父亲,但他是君王你是臣子,这世上哪里有君王给臣子下跪的呢?刘老太公听后吓的不轻,觉得非常有道理。

后来刘邦再去拜见父亲时发现老爷子拿着扫帚毕恭毕敬的站在门口恭候自己,看见儿子来了自己就往后退着走,甚至不敢看儿子一眼。面对父亲突如其来的变化,刘邦大吃一惊,得知原因后刘邦下了一道圣旨:人的至亲再没有比父亲更亲的了……如今各位爱卿尊我为皇帝,而我的父亲连一个尊号都没有,从今日起,尊我父亲为太上皇,不必向我行君臣之礼。所以刘邦称帝后对父亲还是十分孝心的。


悠悠华夏五千载


刘邦称帝后对刘太公真可谓是物尽其丰上尊号“太上皇”可谓孝也。还有两个小故事分享一下,一是刘邦下朝后每次见父亲都行礼参拜尽孝子之能事,然而却有大臣对太公说刘邦是太子,您是凡人,哪有凡人见太子而不行礼的道理,于是太公再见到刘邦的时候就畏畏缩缩,刘邦知道原因后遂上尊号给其父亲曰“太上皇”。二是刘邦有一次和父亲谈话时刘邦问太公说你早先曾经多次对我说我不如大哥,你看现在我比大哥如何?太公答道“甚好,甚好”。两个故事印证一下,,可见刘邦对他父亲还是有意见的,但是刘邦的度量不是一般的大,他能忍韩信做齐王,又岂会介意他父亲做太上皇。还有就是那个给太公提意见的大臣应该就是刘邦授意的,说这话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我这个小人就是这样想的。有弟子问孝,孔子曰“色难”意思是孝并不是物质的丰满,而是事亲的态度。刘邦能当面问的他父亲无言以对,可见刘邦尽孝的态度不过是做给天下人看的。


生生不息6605


刘邦估计是中国古代一众皇帝中最接地气的一个。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一个混混怎么最后能当上皇帝,或者更准确地讲他到底有没有做皇帝的胸襟与水平,以便让我们这帮同样泥腿子出身的平苦大众能心服口服,不会打翻我们心里的醋坛子。提起他在丰县的那些日子,人们总是笑得乐开了花,这哪是皇上啊,这不就是我那臭不要脸的小舅子嘛!其实他后来还是那球样子,但是大家憋出内伤来也不会笑了,谁会拿自个脑袋开玩笑!再说了,你见过有成功人士犯错的吗?

我是倾向于刘邦年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虽然他也说过“大丈夫生当如此”之类的豪言壮语,但哪个年青人没说过几句豪言壮语,他只是看到秦始皇出行的那种排场,真他娘地拉风,满足他惊艳世人的娱乐心里,这种娱乐是寻找开心刺激的意思。它不同于项羽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之”,项羽的话里面充斥着大丈夫生当建立一番惊天伟地功业的雄心气概和主掌别人生死大权的霸气,二人人生追求不一样,展现出的人生气度也不一样。跟着项羽,你会觉得很累,但永远都有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跟着刘邦,你总觉得没头苍蝇似地乱撞,但是日子总是轻松的,当然啦,每次执行任务的时候你都有一种感觉,真他娘地丢人,没办法,这就是咱刘四的办事风格,不走寻常路,怎么下流咱怎么来。

正如诸君所知,刘季年轻的时候以流氓无赖著称,在沛地酒肉乡里,经常跟几个寡妇夜里串门,平时正事你连他个影都见不到,要是喝酒唱歌跳舞,不用您请,他自个就来了。四十大几的人了,连个媳妇都没娶上,整天游手好闲的,到处蹭饭,还当自个本事,也不知道丢人!刘季心里知道别人是怎么看他的,包括那个对他一脸嫌弃的爹。他心里自然也萌生出一种干出一番事业让你们看看的心里,但他对周围人更多的是一种讨厌与鄙视,看不惯他们没有意思地活得那么累,看不惯他们的虚伪和假正经,看不惯他们自以为自己道德高尚的傻样。其实大部分人都没有看懂刘邦,他是一个追求实际幸福的人,他是一个追求现世幸福的人,他是一个讨厌虚礼与虚名的人,他是那种能下得了狠的人!

其实刘邦还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爱好——诗歌,应该年青的时候还特别迷恋,水平不低,要不然只能跟张宗昌这样的PK了,“远看泰山黑乎乎,上头细来下头粗。若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这就没法像“大风起兮云风扬”那样的杰作那样值得人玩味了,只会引起大家的爆笑,当然也挺好玩。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后来刘邦参加了革命,小子还成气候了,后来竟然敢和项王争夺天下,好像很难理解。其实刘邦一点都没变,他还是那个顽固追求快乐的人,而且他很清楚,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付出点代价甚至是吃点苦头是不行的!他一直都有一个人生理念,“无可无不可”,怎么样咱老刘都是不会输的!

刘太公有这样一个儿子,在他未发迹的时候,他觉得很丢人,自己也受托累。可是当他成功的时候,太公一点也感觉不到压力,因为在刘邦眼里,只要老爹感觉舒服就行,咱就是这么个人!





彩虹的星星


据说汉高祖他爹是个实在人,总觉得宫里连个能说话的人都没有,大伙见了他都恭恭敬敬小心翼翼的太没劲,于是一直不开心,汉高祖就花心思为他爹造了一座和老家一模一样的村庄,不光老家的村民都搬过来一起住,连猫猫狗狗都没落下,他爹住到了熟悉的环境里天天找邻居聊聊天喝喝酒才觉得开心自在起来,汉高祖还得意的问过他爹,以前你老说我没出息,不如我哥,现在你觉得怎么样。他爹就笑着回答他,你们兄弟都好,都好。


东篱南山534


这个问题太搞笑了刘帮定天下后对其父太公曰不写了看太史公史记有专门记其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