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冬:建设清廉湖州 践行“两山”理念

地域面积5820平方公里,人口300余万,有着众多自然景观和历史名人的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而今,在这个砥砺奋进的新时代,湖州又多了一张新的标签,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重要理念的发源地、诞生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仅体现在湖州的自然生态上,也是湖州政治生态的真实写照。聚焦“两个维护”,建设清廉湖州。记者了解到,在建设清廉湖州这个系统工程中,清廉乡村建设被放在了首位。为何会做这样的选择?作为清廉湖州建设的主力军,湖州市纪委监委如何更主动作为?湖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梁雪冬这样说。

梁雪冬:建设清廉湖州 践行“两山”理念
梁雪冬:建设清廉湖州 践行“两山”理念

湖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梁雪冬接受记者专访

01

建设清廉乡村是破题之举

记者:为什么清廉湖州建设要从清廉乡村抓起?

梁雪冬: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一个月后,湖州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清廉乡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障的指导意见》,将清廉乡村作为推进清廉湖州建设的开篇之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乡村是最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的一级,党委、政府的许多政策部署最终都要落实到乡村,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推动清廉湖州建设落地生根,就要从基础抓起、从基层管起,通过推进清廉乡村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乡村基层,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全过程,使清廉思想、清廉制度、清廉文化等在乡村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同时,清廉湖州建设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各个领域,涵盖方方面面,要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找准“主攻点”、牵住“牛鼻子”、激活“全盘棋”。我们以清廉乡村建设为突破口,探索研究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形成一批制度化成果,并将之运用到清廉机关、清廉学校、清廉医院、清廉企业、清廉工程等各领域清廉建设之中,力求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的突破,带动清廉湖州建设的整体推进。

记者:如何推进清廉乡村建设?

梁雪冬:在推进清廉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制度的指导性、约束性、规范性等作用,切实护航清廉乡村建设。

清廉乡村建设事关党在基层的影响力、凝聚力、领导力。我市制定出台的《关于建设清廉乡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障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未来3~5年工作目标,提出4方面16项任务,为加快推进清廉乡村建设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

去年,我市召开了清廉乡村(街居)建设现场推进会,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参加会议,旨在进一步压实基层党委推进清廉乡村建设的主体责任。同时,我们还围绕权力规范运行、财务民主管理等方面,总结提炼经验做法,汇编了清廉乡村(街居)手册,并下发至各基层党组织干部,使之成为清廉乡村(街居)建设的参考指导手册。

清廉乡村建设不是一阵风,不是做“盆景”。我们始终认为必须把整体水平的提升作为根本目标,打造全域覆盖的“风景”。这就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为基层制定普遍适用、科学合理、可以参照的具体标准。为此,今年年初,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村级事务精细化管理做细做实清廉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列出了45张湖州市村级事务精细化管理清单及流程规范指南,对重要环节的廉政风险做出提示,保障基层公权力运行有程序、有规范、有依据。当然,各村有各村的情况,在落实过程中,我们不搞“一刀切”,而是注重标准化引领、个性化推进,取得点上有特色、面上有提升、群众有实惠的良好效果。

02

规范基层公权力是有效途径

记者:清廉乡村建设离不开基层公权力的规范运行。如何保证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梁雪冬: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从根本上防范权力被滥用。推进清廉乡村建设,必须要健全完善农村各项制度,规范农村基层干部用权行为,形成用制度制权、理财、干事、选人的长效机制,确保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首先要依靠群众的力量。不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必须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把群众满意作为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最高目标。以扫黑除恶为例,今年我们成立了6个专项巡察组,挨家挨户走访村民,通过群众的力量收集到一大批问题线索,真正实现工作过程群众参与,工作成效群众评价,工作成果群众共享。

其次要用好农村基层公权力清单这一重要载体。基层公权力量大面广且关系到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做到流程化、图表化、可视化,将基层公权力清单内容、运行程序、运行过程、运行结果做到全程公开。

再次要抓牢集体“三资”阳光透明管理这一关键环节。村级集体“三资”是全体村民共有财富,每一笔开支都必须接受群众监督。一方面要完善工程项目和涉农资金监管机制,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村财民理乡管”模式,全面实行村级行政事务零招待和村级财务逐笔公开。

记者:听说湖州正在全市推行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村务卡结算制度。推进这一创新,出于怎样的考虑?

梁雪冬:村级非生产性开支主要包括用于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办公和会务费、招待费、交通差旅费等各项费用支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美丽乡村等建设的深入推进,村级事务不断增加,村级非生产性开支逐渐增加,如何管好村集体的“钱袋子”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之前我们在农村基层作风巡查与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农村现金结算不规范、报销账单名头不一、公款招待随意签单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小微权力不管好,容易酿成腐败。

为进一步加强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和压缩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把有限的资金更好地用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公益事业支出,我们在全市全面推行了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村务卡结算制度,实现全覆盖。

去年,我们首先在德清县钟管镇进行试点,成效非常明显,2018年该镇19个村非生产性开支同比减少57.47%。今年1月,我们在湖州所有行政村(含农村社区)中全面推行,明确除了村干部的报酬补贴外,其余村级非生产性开支全部使用村务卡结算,并纳入电子监管系统,同步实行电子化监管,实现村务开支由“现金消费”向“刷卡消费”转变,从过去“无迹可循、无据可查”的现金支出转变为留痕化、实名制管理,为农村“钱袋子”套上了“紧箍咒”。这一做法不仅从源头上确保了开支规范化、制度化,也进一步提升了村级集体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透明度。

03

坚持担当有为是职责所在

记者:除了清廉乡村建设,请介绍下清廉湖州建设还有哪些特色工作。

梁雪冬: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不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全市已有10人向市、区县纪委监委主动投案,13人向纪检监察机关主动交代违纪违法问题,反腐败的震慑效应充分彰显。

精准有力惩治腐败,持续强化“不敢”“知止”氛围。通过严肃查办市人大城建环资工委原主任沈财根,原湖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委书记、局长沈建法等一批大案要案,我们用实际行动向社会表明反腐力度不会减缓。

用行动落实“两个维护”,从讲政治的高度严肃监督、执纪、问责。一方面,以“两山”理念转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为重点,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另一方面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截至目前,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线索92件,立案32件,党纪政务处分17人,组织处理21人;采取留置措施10人,其中移送司法5人;查处涉嫌充当“保护伞”公职人员12人,查处“关系网”问题33人。

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在用好“第一种形态”上花大力气、下实功夫。2018年,全市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已达2124人次,同比增长130%,占比达到71.2%;组织开展经常性纪律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全市共开展“党纪教育一刻钟”活动7900余场次,接受教育党员干部40余万人次;同时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于那些投案自首、配合审查调查的干部,依规依纪依法给予出路。

记者:新事物的发展难免遇到困难和挑战,从清廉湖州建设推进过程来看,您觉得最需要克服的难点在哪里?

梁雪冬:在清廉湖州建设推进中,我们也发现当前还需要克服一些难点。

一是主体责任意识还不够强。以清廉乡村建设为例,区县和乡镇党委在这项工作中担负主体责任。从实际推进的情况来看,个别乡镇党委对清廉乡村建设的理解和把握还有所偏差,重视程度不均衡,“一线指挥部”的发挥作用不够。同时,清廉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但部分职能部门还没有把清廉乡村建设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的整体工作,职责履行和职能作用发挥还不够到位。

二是基层公权力运行还不够规范。基层公权力一头连着政策,一头连着群众。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基层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但基层公权力“越界”现象仍有发生。从信访举报情况看,我市近年来反映农村党员干部的信访举报占比较大,且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基层公权力“越界”而为,直接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看在眼、记于心,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威信和执政之基。

三是群众有序参与社会事务监督的渠道还不够宽。基层群众对腐败深恶痛绝,但日常工作中,参与监督、治理腐败的渠道有限,如果不把他们有序组织起来、发动起来,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监督就难以深入,作用发挥就会比较有限。部分群众即便参与也不能有效开展监督,对社会发展难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久而久之便产生“不会监督”“不愿监督”等现象。

建设清廉湖州 践行“两山”理念

(本文刊登于《反腐败导刊》2019年4月)

梁雪冬:建设清廉湖州 践行“两山”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