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師研商學之五】格力多元化進擊是否會成為第二個春蘭

摘文:格力,請別忘了春蘭不聽前人言,吃虧在眼前。

近幾年,圍繞格力和董明珠聲勢浩大的多元化努力,外界始終爭議不斷。有人不禁擔心:當年那個以“中國通用”自居、市場地位比今日格力還高的春蘭空調,就是死在了雄心勃勃的多元化道路上。


【宋老師研商學之五】格力多元化進擊是否會成為第二個春蘭


從瀕臨破產到空調大王

1985年,技術員出身的陶建幸臨危受命,挽救瀕臨破產的江蘇國有小廠——泰州冷氣設備廠,該廠就是春蘭的前身。


【宋老師研商學之五】格力多元化進擊是否會成為第二個春蘭


1994年,春蘭股份成功登陸A股市場。這年它以150萬臺的產量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空調製造商,全年營收53億元,淨利潤6億元,並創下單月回籠20億元資金的記錄。

同年,格力的銷售額只有6億元,美的亦不過20億。

多年後朱江洪回憶道:“當時的春蘭空調在國內可謂如日中天,作為春蘭的粉絲,格力一直在模仿春蘭。”

在多元化道路上狂奔

就在春蘭空調傲視群雄的90年代中期,海爾、長虹、TCL等一大批家電企業紛紛開始了多元化探索。作為彼時市場佔有率最高、影響力最大的空調品牌,春蘭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春蘭投資的領域很是寬廣,從家電業的冰箱、電視、洗衣機,到風馬牛不相及的摩托車、卡車、新能源、液晶顯示器……

2000年,陶建幸前往美國通用電氣總部考察學習。“你已經100多歲了,我才10多歲,你的營業額4000多億,我只有100多億,但我想做卡車夠了吧,做家電夠了吧,做摩托車夠了吧。”意氣風發的陶建幸對通用電氣總裁韋爾奇說道。

韋爾奇對他潑了冷水:“多元化不取決於你的資產和年齡,而取決於你的能力能不能做這個產業。”很快,韋爾奇的擔心就在春蘭身上應驗了。2000年,春蘭放棄液晶顯示器項目,六億美元打了水漂。

2018年11月春蘭股份發佈公告,決定對控股子公司春蘭動力的壓縮機業務停產。

2019年1月22日再發公告,稱其本部空調業務已經處於暫停生產狀態。

至此,剛滿30歲的春蘭空調,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

格力的多元化進擊

2012年,董明珠全面掌舵格力,提出了“每年增長200億,2018年營收2000億,5年再造一個格力”的目標。

與當年春蘭一樣,格力也瞄準了冰箱、洗衣機、新能源、甚至汽車這些自己並不熟悉的領域。

2012年就開始佈局的生活電器,儘管聲勢浩大,卻始終不溫不火,對格力營收的貢獻從來沒超過2%。無論是格力做的晶弘冰箱還是其他小家電,市佔率都不高。2013年還發生“北美除溼機召回事件”,損失近10億元。

高價低配的手機,被格力定位為鏈接和控制智能家電產品的載體,董明珠每逢發言必談手機,甚至誇下海口“格力手機賣1億部沒問題”。可市場根本不買賬。

2016年董明珠又將目光瞄向新能源汽車,收購併不知名的新能源汽車公司——珠海銀隆,隨後拉上王健林、劉強東等一眾商界名人共同出資30億,拿下兩成股權。

然而最終,董明珠與銀隆創始人魏銀倉翻臉,並上演了一出銀隆控制權爭奪戰,可以說,格力電器與當年野心勃勃的春蘭一樣,也選擇了一條充滿荊棘的多元化道路,並從一開始就走得不順。

格力會成為下一個春蘭嗎?

與春蘭有本質不同的是,格力並沒有放棄對空調主業的提升。

相反,多年來格力在空調領域不斷縱向擴張,堅持家用、商用空調兩條腿走路,不斷增加對空調的研發投入,每年研發投入資金都超過40億元(2018年達到73億),還確立了“科技研發、按需投入、不設上限”的原則,確保主業保持強大的競爭力。

如今,格力作為後來者跨界進入冰箱、手機、芯片、新能源汽車,相比這些行業的已有頭部企業,格力並未顯示出獨特的競爭力,市場口碑遠不及格力空調。

同時,與當年春蘭相似的是,格力跨界的這些領域,也都要牽扯管理層大量精力,投資回收期長,彼此也相關性較低,難以有效形成相互支持的產業體系。

多元化本身並沒有錯。如今格力電器正處於“混改”關鍵時刻,無論是誰最終成為控股股東,或許都不應忘記曾經不斷闖入陌生行業的春蘭的教訓。


宋老師研商學論點:

格力電器開啟多元化戰略的背後,是行業天花板的瓶頸,格力多元化首先有它的被迫與無奈。但在短短几年時間格力的多元化,就拉開了一場多品牌、多品類、多領域的擴張,實在是較為少見。


【宋老師研商學之五】格力多元化進擊是否會成為第二個春蘭

一、從格力多元化的產品構架分析:

1、品類的多元化。包括空調、冰箱、小家電、手機,以及壓縮機、電機、新能源汽車等;

2、品牌的多元化。包括格力、晶弘、大松,甚至還有凌達、新元、凱邦等多個品牌;

3、領域的多元化。包括傳統的家電製造、手機通訊、智能裝備、數控機床、精密模具,以及新能源汽車,甚至是太陽能光伏、家庭能源等;

二、從戰略規劃上分析:

1、格力多元化的戰略規劃與策略就是"放長線釣大魚"。先通過自身的資源、平臺進行發展初期的孵化,然後逐步成熟之後就任其發展,最後達成目標或者形成規模,再作為多元化的一員自主擴張。

2、嚴格意義上講,格力的整體文化和DNA是在市場開拓上更具有優勢,而非科技研發,尤其是原創技術的開發。

3、格力能否通過收購國外優勢企業(尤其是技術領先公司與專利等),通過自身的渠道優勢來發展多元化,或是在收購原創基礎上消化吸收,對其進行改進,並實施技術創新從而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技術體系,成功的概率也許會更高。

三、風險與挑戰,多元化運營與協同管理分析:

1、格力之所以選擇複合多元化這條路,既是基於自身發展的積累以及未來的戰略增長需求;也有來自外部市場競爭和產業佈局的空間和機會。

2、重心還是將"製造能力、製造水平"當做核心能力進行演繹和發揮。但B2C的消費品市場,與B2B的工業品市場,無論是從業務模式,還是管理手段等方面都不同。這對企業領導者的管理水平提出新的要求。

3、多元化擴張的挑戰並不在於品類、品牌和領域的過度分化,只要品類的擴張與核心能力一致,還是可以降低擴張的風險。對於格力來說,過去在空調上的成功證明董明珠領導團隊的能力。但這種能力是否可以在格力其它品牌上、品類上進行復制和落地,現在看來風險和挑戰的壓力不小。

最後,宋老師研商學還是十分認同韋爾奇的那句忠告:“多元化不取決於你的資產和年齡,而取決於你的能力(最關鍵的還是董明珠的DNA和格力的DNA與多元化發展的適配性)能不能做這個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