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师研商学之五】格力多元化进击是否会成为第二个春兰

摘文:格力,请别忘了春兰不听前人言,吃亏在眼前。

近几年,围绕格力和董明珠声势浩大的多元化努力,外界始终争议不断。有人不禁担心:当年那个以“中国通用”自居、市场地位比今日格力还高的春兰空调,就是死在了雄心勃勃的多元化道路上。


【宋老师研商学之五】格力多元化进击是否会成为第二个春兰


从濒临破产到空调大王

1985年,技术员出身的陶建幸临危受命,挽救濒临破产的江苏国有小厂——泰州冷气设备厂,该厂就是春兰的前身。


【宋老师研商学之五】格力多元化进击是否会成为第二个春兰


1994年,春兰股份成功登陆A股市场。这年它以150万台的产量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空调制造商,全年营收53亿元,净利润6亿元,并创下单月回笼20亿元资金的记录。

同年,格力的销售额只有6亿元,美的亦不过20亿。

多年后朱江洪回忆道:“当时的春兰空调在国内可谓如日中天,作为春兰的粉丝,格力一直在模仿春兰。”

在多元化道路上狂奔

就在春兰空调傲视群雄的90年代中期,海尔、长虹、TCL等一大批家电企业纷纷开始了多元化探索。作为彼时市场占有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空调品牌,春兰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春兰投资的领域很是宽广,从家电业的冰箱、电视、洗衣机,到风马牛不相及的摩托车、卡车、新能源、液晶显示器……

2000年,陶建幸前往美国通用电气总部考察学习。“你已经100多岁了,我才10多岁,你的营业额4000多亿,我只有100多亿,但我想做卡车够了吧,做家电够了吧,做摩托车够了吧。”意气风发的陶建幸对通用电气总裁韦尔奇说道。

韦尔奇对他泼了冷水:“多元化不取决于你的资产和年龄,而取决于你的能力能不能做这个产业。”很快,韦尔奇的担心就在春兰身上应验了。2000年,春兰放弃液晶显示器项目,六亿美元打了水漂。

2018年11月春兰股份发布公告,决定对控股子公司春兰动力的压缩机业务停产。

2019年1月22日再发公告,称其本部空调业务已经处于暂停生产状态。

至此,刚满30岁的春兰空调,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格力的多元化进击

2012年,董明珠全面掌舵格力,提出了“每年增长200亿,2018年营收2000亿,5年再造一个格力”的目标。

与当年春兰一样,格力也瞄准了冰箱、洗衣机、新能源、甚至汽车这些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

2012年就开始布局的生活电器,尽管声势浩大,却始终不温不火,对格力营收的贡献从来没超过2%。无论是格力做的晶弘冰箱还是其他小家电,市占率都不高。2013年还发生“北美除湿机召回事件”,损失近10亿元。

高价低配的手机,被格力定位为链接和控制智能家电产品的载体,董明珠每逢发言必谈手机,甚至夸下海口“格力手机卖1亿部没问题”。可市场根本不买账。

2016年董明珠又将目光瞄向新能源汽车,收购并不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公司——珠海银隆,随后拉上王健林、刘强东等一众商界名人共同出资30亿,拿下两成股权。

然而最终,董明珠与银隆创始人魏银仓翻脸,并上演了一出银隆控制权争夺战,可以说,格力电器与当年野心勃勃的春兰一样,也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多元化道路,并从一开始就走得不顺。

格力会成为下一个春兰吗?

与春兰有本质不同的是,格力并没有放弃对空调主业的提升。

相反,多年来格力在空调领域不断纵向扩张,坚持家用、商用空调两条腿走路,不断增加对空调的研发投入,每年研发投入资金都超过40亿元(2018年达到73亿),还确立了“科技研发、按需投入、不设上限”的原则,确保主业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如今,格力作为后来者跨界进入冰箱、手机、芯片、新能源汽车,相比这些行业的已有头部企业,格力并未显示出独特的竞争力,市场口碑远不及格力空调。

同时,与当年春兰相似的是,格力跨界的这些领域,也都要牵扯管理层大量精力,投资回收期长,彼此也相关性较低,难以有效形成相互支持的产业体系。

多元化本身并没有错。如今格力电器正处于“混改”关键时刻,无论是谁最终成为控股股东,或许都不应忘记曾经不断闯入陌生行业的春兰的教训。


宋老师研商学论点:

格力电器开启多元化战略的背后,是行业天花板的瓶颈,格力多元化首先有它的被迫与无奈。但在短短几年时间格力的多元化,就拉开了一场多品牌、多品类、多领域的扩张,实在是较为少见。


【宋老师研商学之五】格力多元化进击是否会成为第二个春兰

一、从格力多元化的产品构架分析:

1、品类的多元化。包括空调、冰箱、小家电、手机,以及压缩机、电机、新能源汽车等;

2、品牌的多元化。包括格力、晶弘、大松,甚至还有凌达、新元、凯邦等多个品牌;

3、领域的多元化。包括传统的家电制造、手机通讯、智能装备、数控机床、精密模具,以及新能源汽车,甚至是太阳能光伏、家庭能源等;

二、从战略规划上分析:

1、格力多元化的战略规划与策略就是"放长线钓大鱼"。先通过自身的资源、平台进行发展初期的孵化,然后逐步成熟之后就任其发展,最后达成目标或者形成规模,再作为多元化的一员自主扩张。

2、严格意义上讲,格力的整体文化和DNA是在市场开拓上更具有优势,而非科技研发,尤其是原创技术的开发。

3、格力能否通过收购国外优势企业(尤其是技术领先公司与专利等),通过自身的渠道优势来发展多元化,或是在收购原创基础上消化吸收,对其进行改进,并实施技术创新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成功的概率也许会更高。

三、风险与挑战,多元化运营与协同管理分析:

1、格力之所以选择复合多元化这条路,既是基于自身发展的积累以及未来的战略增长需求;也有来自外部市场竞争和产业布局的空间和机会。

2、重心还是将"制造能力、制造水平"当做核心能力进行演绎和发挥。但B2C的消费品市场,与B2B的工业品市场,无论是从业务模式,还是管理手段等方面都不同。这对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水平提出新的要求。

3、多元化扩张的挑战并不在于品类、品牌和领域的过度分化,只要品类的扩张与核心能力一致,还是可以降低扩张的风险。对于格力来说,过去在空调上的成功证明董明珠领导团队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否可以在格力其它品牌上、品类上进行复制和落地,现在看来风险和挑战的压力不小。

最后,宋老师研商学还是十分认同韦尔奇的那句忠告:“多元化不取决于你的资产和年龄,而取决于你的能力(最关键的还是董明珠的DNA和格力的DNA与多元化发展的适配性)能不能做这个产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