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器官捐献协调员:经常遭受误解和质疑,面对家属内心也挣扎


2019年3月31日早上6点半,李勇换好无菌服,走进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某手术室。在这间手术室内,即将进行一例器官捐献手术,捐献者是47岁的胡先生,因意外去世,其家人无偿捐献了他的一肝两肾用于挽救他人。1991年出生的李勇,是江西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一名协调员,从业5年来,已见证过近100例器官捐献。

“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在准备着。”李勇说, 对于器官捐献者而言,心脏停跳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关键。器官允许热缺血的时间是:心脏3-4分钟,肝脏5-8分钟,肾脏30分钟,骨和眼角膜是24小时。“如果因为我捐献失败,那我谁都对不起。”

面对患者家属时,李勇往往也在内心经历挣扎,“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不得不在家属悲伤时出现,在对方即将失去亲人时开口提捐献器官的事,有时候真的很难开口”。李勇甚至会反复练习,应该以什么语气、以什么样的音量去面对家属,或者手上要不要有什么动作、要不要带上什么。


不过,这项工作,对于李勇来说,最难的是从手术室走出来的给家属荣誉证书的时候,那一瞬间,他甚至会有有种感觉“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对家属来说,当他们选择器官捐献,意味着放他们放弃了他们所理解的亲人“最后一丝生的希望”,也放弃了亲人遗体的完整。

“从手术室再看到家属神情的那一瞬间,你就能感觉到,好像家属眼神里面精气神就卸掉了。”李勇说。因为这项工作,李勇和他的同事们也面临了很多质疑和误解,时常会伴随着恶言甚至辱骂、威胁。李勇也曾有过职业挣扎,但最终还是因为舍不得,坚持了下来。

让李勇最难忘的的一名捐献者,是一位江西上饶县29岁的女孩,叫张文燕。当年她不幸患上绝症,在患病期间,她向家人表达了无偿捐献自己器官的愿望,但家人并不同意。张文燕当时对家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一个想捐献的人都这么难,社会不理解、家人不支持,那些器官衰竭的病人,想要获取可移植的器官又得多难。”


工作5年来,李勇接触过很多捐献者家庭,他们有的陷入思念亲人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有的会遭受周围人的误解质疑,也有的会遇到经济上的困难。为此,李勇所在的江西省红十字会开展了一项公益项目“莲丝信使——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抚慰和援助计划”,也在淘宝公益宝贝上进行了线上筹款,专门来帮助这些器官捐赠者家属。

每年清明前夕,李勇都和会同事组织“捐献者追思活动”,邀请捐献者家属和部分受捐者一起来祭奠逝者。李勇说,器官捐献协调员就是生命的“摆渡人”,当捐献者在生命长河里走到尽头的时候,他们就把这条“生命之舟”摆渡到另一个人的生命长河。

据中国红十字会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统计,截止2019年3月28日,我国已累计完成逝世后捐献22899例,捐献器官65337个,志愿登记1167609人。目前中国每年约有30万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患者,但仅有1万多人有机会获得器官移植,供需比例约为1: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