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和英國等老牌強國為什麼混的越來越差?

杜達特洛夫斯基


只要搞清楚英國和法國這些老牌強國是怎麼崛起的,就能知道他們為什麼會衰落。

西班牙和葡萄牙還擁有海洋霸權的時候,整個世界還處在農業時代,還沒有經歷工業革命。所以,西班牙和葡萄牙只是用他們的航海技術控制了海洋物流,就建立了霸權,並從殖民地掠奪財富和資源,主要還是做倒買倒賣的生意。

英國和法國的崛起則是與工業革命相伴隨,是建立在工業革命基礎上的。他們能夠獲得國際霸權,首先是建立了更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工業革命。所以,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國都是從殖民地掠奪資源,並把自己的產品銷售到殖民地去,他們從中獲取更高的利潤。

但隨著工業革命的不斷髮展,工業革命的成果不斷的擴展,一些原來的殖民地也逐步發展起來了,並擺脫了殖民地地位,開始發展壯大起來。美國是其中最為成功的。在經過南北戰爭之後,美國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就是電氣化,經濟迅速發展,到1890年代的時候,經濟規模已經成為世界第一。

此外,之前還處於分裂狀態的德國也在經歷了統一戰爭之後,成了一個統一的強大國家,而且也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同樣很快。到一戰前後,德國已經成為歐洲最為發達的國家和經濟體,對英法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德國的絕對實力實際上已經超越了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第一強國,但是因為沒趕上殖民主義高潮,所以發展空間受到限制。

俄國也一樣。在19世紀後半期,沙俄的發展也很快,領土擴張也很快,逐步吞併了中國的遠東地區和新疆地區的一些領土。並且,沙俄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遠東地區的擴張都試圖建立出海口,挑戰英國的國際霸權。到一戰前後,雖然俄國在英法眼裡仍然是落後國家,但是因為其規模優勢,仍然對英法構成巨大威脅,尤其是英國。

英國、法國、俄國和德國的爭霸在19世紀後半期就一直在持續進行,一直延續到一戰前。有時候是直接的戰爭,有時候是代理人戰爭,比如美國獨立戰爭中,法國支持美國,布爾戰爭中德國支持布爾人,英國損失慘重,俄土戰爭背後,也是英國對土耳其的鼓動和支持。

一戰中,英國和法國損失慘重,最後在美國參戰之後才取得勝利。因為這是大國之間的直接戰爭,投入很大,損失也很大,直接導致人力資源不足。一戰之後,歐洲到處都存在用工荒,只能從其它國家和地區尋找勞工。中國也在這個時期內出現了一個到歐洲勤工儉學的高潮,實際上就是去打工。

二戰中,德國和美國、蘇聯的工業實力優勢發揮到了極致,英國和法國已經明顯落後。而歐洲大陸作為主戰場,受損失比較大,蘇聯也受到一定損失,美國則因為參戰時間較晚,所以不僅本土沒有受到戰火荼毒,而且實際上撿了便宜。到二戰結束後,美蘇爭霸的格局形成,英法只能淪為美國保護下的二流國家。

英法的人口和國土規模都是比較小的,所以本身發展模式比較依賴於與殖民地之間的資源和貿易往來,但在二戰之後,美國取代了英法的國際霸權,加上原來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法原來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同時,在美國為核心的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內,英法也不是核心,所以資本和資源都以美國為核心流通。

在1980年代以後的全球化過程中,歐洲原來賴以立足的工業不斷外流,產業空心化趨勢不斷髮展,先是低端產業,接著是中端產業,接著是高端產業,不斷流失,就業機會不斷減少。加上社會福利越來越高,民眾的勞動意願也下降了。同時,由於歐洲一體化的時期,德國成為歐洲的工廠,生產越來越向德國集中,而英法除了個別高端產業,其它工業紛紛外流,逐漸成為德國工業品的市場。

也就是說,英法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其發展模式本身就依賴於與殖民地體系之間的物資和商品、勞動力流動,而要維護這個體系,又必須維護國際霸權。但正是為了維護霸權,與後發的工業強國之間的戰爭導致了其霸權衰落。而全球化和歐盟的出現則加速了英法的產業空心化過程,導致其工業能力不斷衰落,使英法的衰落過程進一步加速。

其實,美國目前的處境也類似於一戰前的英法的情況。一方面是新興工業強國的巨大沖擊讓美國的霸權搖搖欲墜,一方面則是美國的產業空心化已經難以逆轉,而美國的存在又高度依賴國際霸權帶來的紅利。所以,美國現在正處在千方百計維持其國際霸權的階段,以此來逆轉其霸權衰落的趨勢。


蕭武


沒有到過法國,我把幾年前去英國的感受講一下。

我是從倫敦出發,到了劍橋,然後一路北上到了愛丁堡,途中經過主要城市。環境整潔優美,是一大特點。但是從城市到鄉村,一路上看下來,基本沒有看到什麼工廠,這跟我在蘇南到處都是各類工廠企業形成很大反差。那年,英國碩果僅存的奢侈品牌巴布利還遷移到了東莞。

其實,現在的英國,除了教育、金融,在全球有競爭力的產業或產品很少,汽車也基本上屬於小眾,航空發動機雙R可能是殘存的驕傲了。

總體來說,英國人還在吃祖先的老本。


君無戲言博主


嚴格來說,法國和英國混的並不差,法國GDP為2.57萬億美金,位居世界第5,;英國GDP為2.56萬億美金,位居世界第6;再看下人均GDP,法國為3.9萬美金,英國為3.8萬美金。在綜合國力方面,法國和英國依然是世界強國,工業實力、軍事實力都居於世界前列。兩國的政治實力也是非常強的,都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都是美國重要的盟友。而且,法國是歐盟的核心成員國,英國和美國有著“特殊關係”,英國在金融界的地位也不容小覷,兩國在世界上都擁有較大的話語權。按理來說,這個成績其實可以了,能保持大國的水平,已經很不容易,為何還會讓人覺得越混越差呢?

其實,如果站在法國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基本上也能得出類似的結論。法國人也認為,法國有點落後了,不僅是經濟方面落後了,引以為傲的“法蘭西文化”也開始衰落了。英國人的看法也差不多,對於英國的評價,也趨向於負面,雖然英國人現在鬧著要“脫歐”,但是面對未來,心裡面真的沒有底。如果一個非洲人,看到法國和英國的狀態,恐怕會感覺這兩國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幹,身在福中不知福。

其實,對於法國人來說,飯肯定是吃飽了,可挫敗感是比較強的,因為法國人自拿破崙時代後,基本上沒有什麼“成就感”。即使今天法國人不願意談及“普法戰爭”的歷史,也不願意談及“維希法國”的歷史,但是談談戴高樂將軍的“自由法國”總是可以的吧?同樣,法國人也並不認為這是一段值得驕傲的歷史,因為趕跑納粹的並不是“自由法國”,而是美國人。

法國人依然有很強的自尊心,如果加拿大人和澳洲人看到法國的狀態,恐怕也會認為法國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幹,既然已經是發達國家了,而且還是大國,為何一定要活得那麼累呢?因此,加拿大人和澳洲人,甚至於德國人,都過得比法國人幸福。究其根源,法國人的心理問題,主要是過去實在是太輝煌了,曾經是歐洲文明的中心,曾經的拿破崙橫掃歐洲大陸,這都是非常驕傲的過去啊!打個比方,今天的法國,就像一個考了80分的優等生,始終懷念以前的日子,因為以前能考90分。

同理,英國人也是一樣的情況,曾經是超級大國,如今只能跟著美國混飯吃。英國人骨子裡雖然沒有法國人的傲氣,可是英國人並不滿足於現狀。事實上,法國人過得比英國人更瀟灑,法國出了個戴高樂,讓法國實現了獨立自主。英國人有苦說不出,雖然也很獨立,但不自主,後面還有美國大哥管著,並不像法國人那麼自由自在。英國人的另一個挫敗感,來自於其自身的“進退失據”。

英國和法國的關係,在二戰後很複雜,法國人並不信任英國人,法國人認為英國人屬於“攪屎棍”,歐洲大陸上的國家,對英國也沒有好感。在歐洲聯合的進程中,英國在一開始是遭到排斥的,後來英國好不容易混了進去,但是並沒有得到更多的好處。英國人開始感嘆,自己的外交策略完全失靈了,其實自從納粹閃擊波蘭後,英國的“攪屎棍主義”就宣告破產了。二戰後,歐洲需要的不是“套路”,而是“真誠”,德國人和法國人放下了“仇恨”,只想著過好日子。英國人太迷信那些“套路”,太拘泥於自身的利益,最終捨本逐末,吃了大虧。

總的來看,法國人屬於執念於過去的“優等生”,英國人屬於對現狀極其不滿的“優等生”,法國人考了80分,英國人也考了80分,兩者都懷念90分的日子,可是那個日子始終看不到希望。但是,他們忘了,這個班級裡,平均分只有40分,大多數人都吃不飽飯,能混到及格已經不容易了,兩國超出及格線一大截,那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因此,兩個人均GDP超過3.5萬美金的國家,如果整天喊著自己過得很慘,那真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幹。


圖維坦


日子過的太好了、西方民主社會、他的政府需要選票認可、對待人民的態度和對待選票掛上構、社會保障全國一樣、特好、日子太舒服了、壓力沒了、都在吃老本、能好嘛、看我們中國、幾億農民工妻離子散、拋父拋母在城裡打拼、全國的人民人人都在拼、就連農村的老人也在拼、才有中國速度。再說、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糸與西方社保體糸不一樣、中國的社保體糸象寶塔型、新農保象塔底、國家對每個參保人相比補的不大、公務員、央企國企員工處塔頂、最好、職工次之、但大大好於新農保老農、農村老人相對為國家聚集財富。個人之見、認可點贊、不喜勿噴。


王家位370


“民主政治”最終發展稱為“騙子政治”的國家,能不越來越差嗎?

美國債務佔GDP的106%

英國債務佔GDP的89%

法國債務佔GDP的91.7%

這個國家的公共債務都非常的高,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公共債務。

主要原因是他們的民主選舉方式,每次總統選舉的時候都需要用大量的福利來收買選民,根本不顧現實情況和國家利益,純屬是為了上臺,導致了最後這些國家的公共債務越來越高。

在選舉時承諾了大量的福利,上臺後又沒能力,最後都是通過增加國家債務來完成競選承諾。他個人是完成了上臺時候的政治任何,但是國家債務越壘越高。

如果每個競選者都靠用這種方式上臺,當這個國家的債務已經到達了已經沒辦法再升高,無法在借到錢的時候,那怎麼辦?

最後的辦法就是從其他方面縮減,第一個是軍費縮減,現在英國海軍那裡還有日不落帝國的樣子。法國的軍工以前一直都不錯,但現在得不到足夠的財政支持也開始沒落了。

除了軍費外,還有很多大型公共項目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而無法升級和更新。

美國的軍費倒是沒有減,那是由於美元是世界貨幣,借錢能力比較強,但是美國的公共設施仍舊無法得到足夠的資金去升級更新。

其實英國、法國、美國的國民待遇一直都在上升的,因為某些人為了上臺,把國家的大部分資金都用在“賄賂”選民上。只不過最後導致國家的其他開支日益減少,最終給大家一種越過越差的感覺。

混的越來越差和經濟是脫離不了關係的,由於競選者給予了國民大量的福利,讓這些國家的人民沒有後顧之憂,努力的借貸消費,無論是英國、法國、美國的個人債務都非常嚴重。美國就不用說了,英國才6000多萬人口的國家,有830萬人無法償還債務。

像美國、法國、英國這樣的國家,經濟完全被債務綁架,經濟進去僵硬期,不敢轉型,不敢競爭,在未來很長這一段時間內,西方很難出現創新型經濟。(像移動支付)

主要原因是,大資本家通過債務綁架了這些國內的勞動力,讓他們乖乖的工作還錢,他們坐下來收利潤就可以了。沒有競爭者,沒有危機感,慢慢的就出因為惰性而衰落。

民主政治的本意是好的,但是無法防止騙子盛行。在西方民主選舉制度下,老實人永遠玩不過騙子。

不用福利“賄賂”選民無法上臺,靠福利“賄賂”選民上臺,不顧國家實際情況和長遠利益,遲早會把一個國家玩完。


一號風手


英法老牌強國混的越來越差,歸根到底就是因為它們沒錢了。


1956年,埃及政府強行將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所有權收歸埃及國有,這個行為就好比是佃農把地主搶了,一直橫行霸道慣了的英法自然是無法忍受。

很快英法就糾結以色列一起痛揍埃及,又搶回了蘇伊士運河所有權。然而,英法還沒高興多久,蘇聯和美國就發表了聯合聲明,痛斥英法搞霸權主義。祭出核武器大旗,以武力威逼英法從埃及撤軍。

起先英國首相艾登還不予理會,打算跟美蘇死扛到底。但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直接打電話給他,強硬的威脅道:如果你不撤軍,我就在國際市場拋售英鎊,讓英鎊貶值!並且我會考慮否決你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申請,停止美國向英國的一切經濟援助。

吃人嘴軟,拿人手短,迫於巨大的軍事、經濟壓力,英國首相艾登和法國總統科蒂只得無奈的下令撤軍,並且艾登還引咎辭職,在全世界面前丟了大臉。

事後,英法兩國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法國決心自立門戶,拉攏歐洲大陸國家搞歐洲共同體,建立了獨立於美蘇之外的世界第三極——歐共體。

但是不管法國怎麼蹦躂,他依然是跳不出如來佛祖手掌心的孫猴子,始終被美國這個如來佛捏在掌心。

至於英國,非常直接乾脆,直接投到美國大哥門下,給美國當小弟。



那麼1950年代的英法為什麼這麼慘呢?這就從1850年代開始說起了。

1850年前後,當時的英國以只佔世界2%的人口,生產了全世界60.2%的煤,50.9%的鐵,以及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堪稱是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


仰仗於實業的優勢,英國倫敦還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大量的資本流入英國,這也促使當時英國的經濟總量佔了世界的一半左右。

得益於經濟實力,英國的軍事力量得到了資金保障。它的海軍世界第一,殖民地面積世界第一,殖民地人口世界第一,擁有一個將近四億人的殖民地市場。

法國雖然全方位落後英國,但各項數據也是世界第二的水平。而當時的美國、沙俄、德意志聯盟在英法面前,都是渣渣。

也就是說,英國、法國憑藉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和擁有殖民地面積巨大、殖民人口龐大的雙重優勢,在1850年代稱雄於全世界。



但是,成也工業革命,敗也工業革命。由於英法忽視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他們是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特別是法國,由於實體經濟萎靡,居然在十九世紀就炒地皮,大搞房地產經濟。並且法國領導人還很奇葩,認為工業革命後,未來工業只需要機器,不需要人,因而鼓勵國民節育,結果工業也沒有搞上去,人口也沒有增長。要知道,工業時代,人口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於是從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英法這哥倆就分別從世界老大、老二跌到了世界老三、老四的位置。

其實,兩國當時是可以避免淪落的,但是由於兩國資本家已經習慣了躺著賺錢,對需要花費大量資金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沒興趣,因此錯過了這次保持優勢機會。而當他們的工業產品競爭不過美、德後,它們又選擇了兩種截然不同且非常失敗的轉型之路。


法國的轉型是搞海外投資,在全世界瘋狂放高利貸,然後利滾利生錢,賺高額利潤。當時的法國被戲稱是“高利貸帝國主義”。

但我們知道,放高利貸是有風險的。如果借貸人不還錢,放貸人就只能打碎了牙齒往肚子裡咽了。法國當年靠放貸賺了不少錢,但也有很多錢沒收回來。比如借給沙俄的高利貸就因為沙俄政府倒臺,蘇聯拒不承認,而最終打了水漂。

英國的轉型是加大對殖民地的掠奪,壓渣殖民地經濟。比如當時英國的產品在全球市場沒有競爭力,英國政府就強迫殖民地人民購買英國的產品,不準殖民地搞自由貿易,不讓更有產品競爭力的美國、德國產品進入英屬殖民地市場。

並且英國還從殖民地瘋狂的掠奪勞動力、原材料等資源,以獲取暴利。這種掠奪,也導致殖民地對英國離心離德。埋下了各個殖民地後來獨立的種子。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英國、法國在一戰前雖然還能勉強維持歐洲霸主地位,但兩國的霸主位置已經是岌岌可危了。並且兩國經濟太依賴殖民地和高利貸,當殖民地一旦脫離英國,高利貸一旦收不回,兩國的經濟都會大崩盤。



後來就是耳熟能詳的兩次世界大戰了。英法雖然靠報團取暖加美國幫忙,兩次都勉強打贏了德國。但戰勝國的結局也是欠下一屁股債,從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只能靠美國的接濟才能度日。

既然美國是大款了,那麼世界格局就應該是美國這個新任大哥做主了。

1946年,美國號召世界各國放棄殖民地,並且美國還做出表率,讓自己的殖民地菲律賓獲得了獨立。

英國見美國大哥這麼幹了,他也不能不表示表示,響應大哥的號召,在1947年放棄印度,給了印度獨立的機會。(不主動放棄也不行,已經沒錢打仗了)

法國不願意影響美國號召,就在世界各地鎮壓殖民地起義。結果也是眾所周知,法國基本上沒打贏一場殖民地戰爭。

1959年,法國總統科蒂引咎辭職,戴高樂上臺接盤。

戴高樂上臺後,原則上同意殖民地獨立,結果法屬殖民地就瞬間集體獨立了。

當法國的殖民地體系崩盤後,英國的殖民地也跟著一起崩。

前面說了,英國在1870年之後還能維持大國地位,靠得就是殖民地。現在重要的殖民地是一個不剩的全沒了,英國也就像個被拔了毛的野雞,什麼都不剩了。


當然了,現在的英法相比於第三世界小國家來說,依然是強勢般的存在。但比起它們當年的稱雄時期,那還是遠遠不能比的。

總的來說,英法的衰落,其實就是它們當年在發展過程中,都沒有走“正道”。一個靠炒房地產和放高利貸賺錢,一個靠金融和壓迫殖民地賺錢,都忽視了經濟的支柱是實體經濟。當兩國的金融泡沫破裂,以及殖民地紛紛獨立後,兩國自然也就沒錢賺了。

而沒錢的結果,自然就是越混越差,遠不復當年的雄風。


Mer86


其實英國和法國並不是混得越來越差,而是他們的地位越來越與自己的國家體量相符了。


準確的說,其實英國和法國現在混得並不差,無論從人口還是面積來說,這兩個國家在國際上都排不上號,英國只有二十多萬平方公里,法國也不過四五十萬平方公里。而從人口上說,兩個國家都是6000萬人口左右,在國際上並不算什麼人口大國,更不要說國土大國了。

然而這兩個國家現在的GDP依然排在了世界上第5名和第6名,經濟上位於世界頂尖水平,政治上兩國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從各個角度上來說,英國和法國都不能說混的差,只不過相比於19世紀英法橫行世界的時期,現在的英法並不是世界的主導了。


那麼英國和法國,究竟是如何從當年的世界霸主淪為現在的次級強國呢?

首先是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原因。

說起來,現在大家可能對英國和法國當年有多強大沒什麼感覺,其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和法國還被公認為是世界的霸主。

一戰結束後,英法美三國創立了凡爾登華盛頓體系。英法主導成立了國際聯盟,並且壟斷了國際聯盟中一切的主導權,將日本,德國,美國和蘇聯排除在決策圈之外。直到二戰爆發,世界的目光也都盯著倫敦和巴黎,等待著英國和法國決定這場戰爭的走向。


然而,讓世界大跌眼鏡的是,堂堂的法蘭西在納粹的攻擊下,僅僅堅持了33天就投降了。而英國如果沒有丘吉爾的話,恐怕也很難頂住德國的進攻,英國由於孤懸海外,艱難的維持著自己的國土安全,不要說消滅德國,就是連反攻歐洲大陸都是痴人說夢。

德國的出現徹底粉碎了世界對於英國法國霸權的幻想,原來法國居然是如此的不堪一擊,原來英國在新崛起的德國面前居然是如此的無力!英法在世界上的主導權在法國投降之後就瞬間消失了。

與英法相比的是,蘇聯日本和美國在二戰中迅速崛起,蘇聯憑藉其強大的動員能力和物力將英法難以抗拒的德國一路平推至柏林,而美國則以其極其強大的財力以一國擔起了整個盟軍陣營的物資供給,兩國都在擊敗法西斯陣營上立下了汗馬功勞。二戰結束時,蘇聯軍隊超過了1100萬,而美國軍隊更是超過了1200萬,與之相比的是,英國軍隊只有600萬,而法國乾脆就亡國了,這樣的局勢下,英法怎麼能和美蘇相比呢?


所以隨著二戰結束,英國雖然還在國際政治上有相當的地位,但是英國再也不是當年那個說一不二的英國了?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上自嘲說:“斯大林坐在我的旁邊像一個龐大的巨熊,丘吉爾坐在我的另一邊,像一個兇猛的老鷹,而我坐在他們兩個中間,像一頭瘦弱的驢子”。

丘吉爾的自嘲更加證明那個曾經作為世界霸主的日不落帝國,徹底一去不復返了。

二戰結束後,蘇聯的強大讓英國秉承了幾百年的外交政策完全轉向。幾百年來英國的外交政策一直是防止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超級霸權,扶持歐洲大陸的第二強國,以對抗歐洲大陸的第一強國。

但是在蘇聯面前這個政策完全失效了,因為除了蘇聯之外的所有歐洲國家,就算捆在一起,也根本無法與蘇聯匹敵,英國和法國不得不依靠美國來抵抗蘇聯的擴張,不得不寄人籬下成為了美國的附庸,加入了北約。


既然要投靠美國,自然要聽美國的話,雖然在二戰之後戴高樂做了很多努力希望讓法國成為一個較為獨立的政治實體,但這種努力終究是徒勞的。到現在為止法國的政治自主性只能說比英國要高一些,但是也很難說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各種決策依然受美國的影響,再也不復當年的霸主風采。

在政治原因之後,更主要的是經濟原因。

如果歐洲沒有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話,美蘇是沒有機會來掌控這個世界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重創了歐洲對世界的統治,讓歐洲的勞動力大量短缺,生產力減弱,給了美國工業崛起的機會。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完全摧毀了歐洲百年來工業革命所積累的財富,將整個歐洲炸成了一片廢墟。

二戰結束以後,曾經富裕無比的歐洲,已經變成了一片焦土,老百姓生活非常困苦,當年作為世界工廠的富裕無比的英國,居然在實行糧食配給制,糧食配給制一直維持到了1952年才結束,二戰結束後的第一個聖誕節,整個英國幾乎沒有什麼家庭能夠得到足夠的供給,老百姓在飢餓中度過了聖誕節。

而巴黎久經戰亂,這個曾經的浪漫之都被戰火重創。巴黎的人民在法國復國之後,都不約而同的感嘆巴黎不復當年榮光,現在已經是一個貧窮的城市。

面對著歐洲的窘境,美國自然也不能袖手旁觀,因為一個貧窮的歐洲是勢必無法抵抗蘇聯的擴張的。因此美國提出了扶持歐洲經濟的馬歇爾計劃,給歐洲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幫助歐洲復興,重建工廠,重新拾起那些被戰爭所摧毀的產業。事實證明馬歇爾計劃非常有用,它在極短的時間內幫助歐洲重新站立起來,恢復了當年的經濟繁榮,讓歐洲重拾文明。

但是,美國人的援助是有選擇性的,歐洲從馬歇爾計劃以後,就再也沒有站在時代前沿,直到今天為止,歐洲的經濟依然被美國嚴格控制的。

美國怎麼控制的呢?

就是美國不讓歐洲參與那些最先進的產業。 如果說21世紀有什麼最發達的產業,那麼大家會不約而同的說是互聯網,可是歐洲到現在為止,可曾有一個成功的互聯網企業嗎?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人工智能,這些最新穎的科技都與歐洲無關。到現在為止,還是在堅持他們的舊有的優勢產業。包括金融教育,精密加工和旅遊。雖然這些產業幫助歐洲保持了富裕,但是這些產業卻只能讓歐洲老百姓過好日子,卻不能幫英國和法國參與世界爭霸,因為最領先的科技才是支撐一個大國進行爭霸的根本底氣。


歐洲的科技遠遠不如美國發達,也許歐洲人能造出好的汽車,造出好的輪船,卻不能造出好的載人火箭,不能造出好的航天飛機,也無法在互聯網世界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軍事科技上,歐洲與中國和美國的差距在逐漸拉大,20年以前,中國人還在羨慕英國人用的鷂式戰鬥機和法國的幻影系列戰鬥機,而20年以後,當中國的殲20已經成功列裝部隊時,歐洲甚至連五代機的計劃都沒有,英國和法國的空軍的裝備已經落後於中國整整一代,更不要說和美國相比了。


在海軍上,當年的大英帝國海軍現在只剩下六艘像樣的戰艦,連中國的南海艦隊的實力都不如,而英國和法國所用的戰略核潛艇還是80年代的老型號,只能說是聊勝於無。

法國軍隊不過30餘萬人,英國軍隊只有20萬人,從各個角度上講,現在歐洲的軍事實力都完全的落後於世界頂尖水平了。

英國和法國經濟和人口加在一起,差不多和日本是一個水平,土地面積加在一起也僅僅比日本大上1/3左右。日本在我們眼中不過是美國的一個棋子而已,英法又有什麼實力能稱霸世界呢?屬於小國稱霸世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小約翰


因為在吃老本。


新產業歐洲佔了幾項?


21世紀以來,最紅火的產業是什麼?毫無疑問,互聯網。

不管是法國還是英國,他們有多少出名的互聯網公司?

零,一個都沒有。

IPHONE橫空出世,移動互聯網大潮撲面而來,請問英法有多少移動互聯網公司?

零,一個都沒有。

21世紀最大的產業參與度為零,憑什麼過的好呢?


步伐太慢


歐洲最近搞起了新能源汽車產業,汽車發展了一百年了,是該更新換代了。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核心是電池產業。那麼問題來了,外媒是怎麼看待歐洲電池產業?

這是英國自己的《金融時報》的報道


自太陽能產業,中國基本上打垮了歐洲的太陽能產業以後,第二波甚至都沒有給歐洲電池產業機會,從2010年到2015年,中國生產了三分之二的太陽能電池板,導致大批的歐洲競爭對手破產。

電池產業走了太陽能的老路。

這是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


由於生產電池需要金屬鋰,而中國早早的就開始大量購買世界各地的金屬鋰,鎖定了鋰的供應,這幾年鋰一直漲價漲的非常厲害,現在再去購買鋰,得不償失,划不來了,既然中國購買了大量的鋰,那麼造鋰電池的時候,原料供應充足,成本也相對較低,配合中國的產業補貼政策,歐洲幾乎是一點勝算都沒有。

甚至連韓國公司這一點做的都比歐洲好,LG化學在波蘭建了工廠,中國寧德時代在德國建了工廠,成本很低。

歐洲人哪來的機會?


步調不一致


歐洲是個大陸而不是一個大國,單獨把歐洲拿出來,沒有一個國家的體量比日本大,而即便是日本都走的步履蹣跚,何況歐洲?歐盟內部四分五裂,一個移民問題搞得整個歐盟雞飛狗跳牆,希臘搞出了財政危機,英國要脫歐,法國黃馬甲,東歐民粹運動氾濫,唯一的穩定器是德國,而德國總理默克爾即將下臺,代替她的是AKK,德國以後發展如何實在很難講。


如果歐洲在難民問題上不能一致,又憑什麼讓他們在新產業發展上步調一致呢?

一個數字稅,遲遲下不來,各方各懷鬼胎,一致達不成協議

現在的數字稅,歐洲國家各行其是,捷克7%,奧地利5%,法國3%,每個國家都無法協調,現在稅率不統一就是不能協調的後果。


如果歐洲能夠統一步伐,在新產業上有所投入,以歐盟的體量,是完全可以和美國以及中國一較高下的,很可惜,天不如人願,分裂的後果就是被大國各個擊破。


歐洲註定要走下坡路,除非強力統一。


李建秋的世界


當我們從超英趕美的理想中轉變成為討論,英國,法國為什麼落後了這個問題時。


恰恰說明英法確實不行了!

說現在英法所謂的生活好,發達等等,恰恰在這一方面我們比他們活的更好的人的總數已經超過他們!不信你看中國每年多少人出國留學,多少人出國旅遊,多少人出國定居?





剩下一些落後的要慢慢追,眼紅是沒用的[捂臉][捂臉][捂臉]


這些照片是我2018年初在新西蘭超市拍的。這個物價相對於3000~4000刀工資的正常勞動者,價格是合理的,也基本上符合我國工資水平了吧。


注意,不要轉換匯率,那樣沒意義,要對比購買力水平。


知識就是力量啊


法德歐州一體化的構想非常的棒,並且推出歐元削弱美元霸權,想一步步實現歐洲復興的構想!但是讓英國的加入卻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導致了嚴重的內部分歧,拖累了大家的發展!另外就是美國,美國為了維持美元霸權世界霸權,必然打擊歐元、打擊歐洲崛起,它所做的就是不斷在歐洲製造動盪,比如南聯盟、南奧塞梯、烏克蘭,把歐洲綁在對抗俄羅斯的戰車上,拒絕俄羅斯廉價的能源保障而不遠萬里購買中東石油。然後通過戰爭控制中東產油區,推高油價,通過金融戰阻擊歐元,通過金融風暴嚴重打擊歐洲經濟發展,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希臘債務、英國脫歐等!如果不是中國的崛起以及於歐洲的互惠貿易,大陸強勁的購買力帶動了歐洲經濟的復甦,我想歐洲現在會更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