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糧食是如何釀造成白酒的?

哦呀嘛


純糧食是如何釀造成白酒的?

糧食變成酒,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先用一部分糧食製成曲,再把另一部分糧食潤溼,蒸熟,加曲發酵,蒸餾取酒。

在這裡我就以醬香酒為例說說糧食是怎麼釀造成白酒的。

第一步:制曲

時候選擇是在端午到重陽這一段高溫季節,這段時間天氣正熱,各種微生物活躍,便於酒麴發酵成型。以純小麥為原料,把小麥粉碎,加入上年留下的母曲和水混合均勻,在一個木框內踩製成胚,用草包起來存放,讓它再自行發酵。十幾天後,拆開翻面,在繼續發酵,這工藝叫“裝倉”和“翻倉”。經過3-5個月幾次“翻倉”後。還要粉碎,裝袋存放。用時拆開袋子就可以用。



第二步:釀酒

醬香酒和其它酒的釀酒釀製過程有些不同,比較複雜。它是以當地優質的紅纓糯高粱為原料,分兩次投料。時間選擇在重陽開始第一次投料,行話叫“下沙”,全部高粱的50%(粉碎率20%),潤溼,蒸煮,攤涼,拌曲,堆積發酵,池外發酵後再放進窖池發酵。一個月後第二次投料,行話叫“糙沙”,也是50%的高粱(粉碎率20%)多次重複上面的操作。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

這七次取出來的酒味道不同,第一、二次的酒酸、辣、澀;最後兩次的酒又帶有焦糊味;中間三次的酒口味較純正。



第三步、勾兌

按照題主的提問,糧食已經釀成了酒,是乎就可以了。不對!這還不是成品酒,不能直接賣給消費者。上面講到七次取出的酒,必須分別窖藏,三年後用各輪次的酒互相勾兌,勾兌好後再存放一年。一年以後再用老酒勾兌,這樣醬香酒的味道才可以變得醇厚棉柔,醬香濃郁。這才是成品酒,可以罐裝銷售了。你看醬香酒釀造時一年為一個生產週期,就用了一年的時間,釀造後存放三年勾兌,勾兌後再陳釀一年,一共就用了五年。你看醬香酒從糧食到可以銷售的成品酒要多長時間。



至於濃香型白酒,清香型白酒,米香型白酒糧食釀造成酒的過程,他們用的糧食不同,釀造過程沒有這麼複雜,但基本的步驟還是這些,在此就不作詳細介紹了。


三酉久


純糧食釀不成白酒,必須要添加一些附料才行,比如酵母,透氣物料,,,,,。沒有這些東西是釀不成酒的。

簡單的說一下釀酒過程。一,把原糧粉碎,用水拌溼,以手握不出水為宜。二,按一定比例參入酵母菌種,和釀酒料拌勻。三,入池,把釀酒料裝進事先挖好的池子裡(泥池〉但在入池前一定要參入透氣料如,米糠,稻殼,以增加在發酵過程中的透氣性。踩實壓平,池子上面用東西蓋好。四,蒸酒,釀酒料在池子裡經過一定時候的發酵後,把它取出來放到專用設備(蒸鍋中)加溫進行蒸溜,蒸鍋上面有一個酒淨,專門收集鍋中的熱蒸氣,然後轉化成水通過管道流出來,流出來的蒸溜水就是我們平常喝的酒。

但這些酒需要放在酒庫裡面的容器中靜置一段時間,然後再由勾兌師進行勾兌,才能走向市場。



痴騎朽翁


不論是醬香型白酒,還是弄香型白酒,雖然可能在工藝細節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大體上應該還是有類似的!我有幸至濃香型白酒代表企業蘇酒集團參觀過,聽他們的接待介紹,原糧經除雜、粉碎、浸泡、蒸煮、加曲糖化之後與酒醅、酒麴混合均勻,入池緩慢發酵,待70-180天后,將發酵好的酒醅分層出池,分層堆放,與輔料充分配比,再經人工精心裝甑,低溫緩慢蒸餾之後方得佳釀,整個流程都需要“慢工細作”。最終就會釀出來醇香的原漿酒啦!



溫暖的園園


我說一下洋河酒的釀造過程。

洋河大麴酒生產歷史悠久,是濃香型白酒正宗代表,它以優質高粱為原料,採用大麴作為糖化劑和發酵劑,固態雙邊發酵、傳統的工藝和精湛的手工操作、“甜、綿、軟、淨、香”獨特風格聞名於世。整個生產過程,有48道工序,每道工序環環相扣。


1.釀酒工藝

① 續渣法老五甑

這是傳統的工藝。“老五甑”是續配料典型操作方法之一。傳統的“老五甑”是:將糧食按比例分配成兩個大渣,一個小渣,計三甑“糧渣”,加一甑“回缸”,一甑“扔糟”共五甑。其釀酒操作方法是:將上次發酵好的大渣全部挖出,各加35%左右的新糧,分別取兩個三分之一強的酒醅,配入原料總得兩個“大渣”,其餘三分之一弱的酒醅,加入約25%的新糧,得一個“小渣”。將上次發酵好的“小渣”,挖出蒸酒後,為一甑回缸”。上次發酵完的 “回缸”挖出蒸酒後作為“扔糟”。這樣五甑操作法稱之為“老五甑”。這種工藝, 能使殘餘澱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每次配醅長期反覆發酵,積累了大量的呈香味物質的前體,使酒體豐滿和具有獨特的風格。所以釀酒界有一句諺語:“千年老窖,萬年糟”。

② 出池

將發酵到期的酒醅取出,送至場上,這一操作過程,稱之為出池。出池由兩人操作,用鍁將醅挖出裝筐,每筐約二百公斤,由兩人抬至場上,勞動強度很大,常年勞累,工人多患有腰扭傷、腰肌勞損、疝氣等病。

解放後,人民政府關心工人健康,對工具不斷進行改造,開始,將筐底按上兩根木棍,可以推著走,省了不少力氣。再以後,改用獨輪車。一九五三年,用上了膠輪車,就更省力氣了。

③ 餾酒

將配好原料的酒醅裝上甑桶,餾酒。蒸餾主要工具為甑桶。用木材製成,甑桶呈喇叭狀,底口直徑1.0米左右,上口直徑1.4米左右,高1米左右。甑桶下接地鍋,鍋為鐵製,口有一餾箅子,可以盛酒醅。鐵鍋盛水,鍋下為灶,一般燒木柴或豆楷。水燒開後,把水一層厚泡沫撈掉,再加入一些豆油好殺去沫子。衝入甑桶衝開酒醅,造成翻甑(俗稱打泡)。不使沸水,水燒開後冒氣,就可以上甑。舊時上甑用簸箕裝酒醅撒入桶內,後蓋上天盤。天盤為一圓木盤,重約一百斤。直徑略大於甑桶上口徑。裝滿盤中間有一洞,直徑一米。洞邊有一道槽子,槽子上正好倒卡一錫鍋(名叫天鍋), 錫鍋圓邊也有一道槽子,正好與天盤上槽子相合。錫鍋有一口子,正好接上天盤上的錫管。冷凝的酒從口內流出往錫鍋流入酒罈。錫鍋上卡一鐵桶,桶內裝冷卻水約一百斤蒸餾時,一人用棍子不斷攪水,等水熱了以後,拔掉焊在鐵桶上一根鐵管末端的木塞子,讓熱水流入一口缸內,換上冷水。由於挑水困難,冷卻水要用數月才 換一次。錫鍋兩邊各有一把手,以便抬上抬下。

④ 蒸煮

餾完酒後,抬下天盤,酒醅繼續蒸煮,直至原料蒸煮熟爛為止。

⑤ 揚飯

蒸煮完畢後,工人將飯醅挖出,撒在場子上。為了使飯醅迅速冷卻,工人用木鍁一鍁一鍁把飯醅向上拋,約三米高,讓其落下,達到降溫的目的,這一道工序名為揚飯。 熟練的工人,揚飯很有節奏,落下來為一條線。一般揚飯三至四次。最後一次要使飯醅成長條堆形。

⑥ 加漿水、加曲

揚飯結束後,加適量的熱水漿(水溫約50℃)舊時沒有溫度計,加水時,憑大把式(酒師), 用手試水溫。也有個別酒師特殊試法。據傳解放前洋河鎮某槽坊一禿頭酒師,試水溫時,把禿頭插入熱水中,試其溫度是否合適。加水後,酒師再用手抓一把飯醅,用手捏一捏試水份是否適宜。用鼻子聞一聞,飯醅酸度是否適中。酒師根據所試的情況酌情加曲。加曲後拌勻,再用筐抬入窖。

場子上試溫大把式用手,下場(場子上工人)用腳,過去試溫全靠感覺,流傳一些行話說明溫度情況,如大毛溫(約17—18℃),小毛溫(略低1度多),似來似去(有溫度微溫),似斷似不斷(酒醅手感無溫,但實際還有微溫)。 這些行話是要憑多年經驗才能體會到,往往是隻可會意,很難言傳。

⑦ 接酒

帶花接酒,這個傳統方法至今還在沿用。所謂花是指酒液倒在器具內,濺起來的泡沫。看花具體做法是酒師用鏇子接酒,再用看花杯舀一杯酒液,再倒在鏇子裡,看濺起的泡沫,確定酒度。


酒花大致分這幾類。滿花:花約玉米粒大,這時酒度在七十度以上。三分花:花有高粱粒大,這時酒度在六十度以上。平花:花小,消失較快,這時酒度在四十八度左右。邊花:中心花消失快,四周花消失較慢,酒度低。以前看花接酒,一般接到平花酒為止。

⑧ 池口管理

酒醅入池後,用泥封好窖。第三天,酒師在窖面上,打一個洞,用火點燃火紙,看其二氧化碳衝出洞口,滅火的高低,確定酒醅初期發酵狀況。入池後第五天,酒師從窖內掏出一把酒醅,用手捏、鼻聞、眼看來確定酒醅發酵好壞,出酒率高低。


綿柔新高度


發酵:把煮熟的糧食放上十五天到一個月,就會發酵成糧食酒精和水。。。然後蒸餾:加熱到80℃到95℃,酒精開始揮發,水因為溫度不到100℃所以留下來了。酒精揮發後遇冷餾到酒槽裡成了原酒。


老鼠不可貌相


照著網上來你是肯定做酒不出來的 很多細節都沒描述


酒濃人半酣


煮熟飯,放酒麴,發酵,蒸餾,等於白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