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个月内2起杀害女儿同学案,思考三年级孩子提出问题怎么处理

从去年9.21杀人案到5.10杀人案,我们看到,由于孩子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大人的负面情绪,从而导致了恶性的结果。

分析这两起杀人案,我们看到其中的共性条件是:

1、杀人者都是父亲。

2、被杀者都是案犯女儿的同学。

3、孩子都是小学三年级。

4、案件现场都是学校。

小学三年级,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年级,放在小学整个6年里,三年级只是课本知识开始向纵深发展了,这么一个特点。然而前后半年多时间里却出现2起这么严重的事件。

这让我不禁思考:关于小学三年级孩子们在校的问题,家长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

小编家里的孩子,也正就读小学三年级,事实上,上个月我也因为孩子的同学关系,和他的班主任进行过比较激烈的讨论。正是因为这些讨论,让我看到:

1、家长了解到的情况不完整。

2、很多孩子们私下的小动作是不会告诉老师的。

3、正是这些老师都不知道的,在校内发生的事情,孩子却会对家长讲,而且不止一次地讲。

4、不能排除确实存在的校园欺凌现象,但也不能随便定义某个行为就是欺凌。

5、要解决孩子之间的欺凌或者说行为问题,绕不开学校,离不开班主任的协调沟通。

从8个月内2起杀害女儿同学案,思考三年级孩子提出问题怎么处理

基于这些认知,我们今天先来看三年级小学生的现状。

01 三年级的孩子,年龄从8岁-10岁之间居多。有一些孩子已经进入青春前期,开始有自己的小心思,不愿意对父母亲敞开全部的心扉。而他们的行为和同伴关系也趋向更加复杂,就像我家小孩说的:我和**同学只是玩友,他不算是我的朋友。

他们的内心开始有自己的小九九了,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更深了,也就带来了比小学低年级更加复杂的同伴关系和相处模式。

02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的童年期:其发展目标是获得“能力”品质,以勤奋和自卑作为发展的基本冲突。

03 符合皮亚杰道德发展的初步自律道德阶段: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他们的道德水平是从前习俗水平向习俗水平过度的状态中,他们还具备着利己主义和惩罚定向的模式,但又想做一个妈妈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他们还不能够平衡这两种水平的衔接,以及自身行为模式的定位。

04 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算阶段:其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的特点。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从8个月内2起杀害女儿同学案,思考三年级孩子提出问题怎么处理

从以下几点来看如何应对小学三年级孩子的困惑

说大不大,说小不太小的三年级孩子,处于儿童和少年相衔接的过渡阶段,家长们有时候还分不清楚,他们究竟是长大了,还是没长大。

一般来说,家长们的心态,总是宁愿我“治”他,也不能让别人欺负他。比如在家里对孩子提出高期待:要孩子快乐,要孩子懂事,要孩子感恩,要孩子自律。俨然把自家小孩当成了大人去要求的样子。却在得知他被别人“欺负”时,忽略孩子自身成长的力量和自带应对的能力,不去思考孩子自己可以如何应对欺凌,如何教孩子寻求老师、同学帮助共同面对欺凌,而直接把他当成很小的孩子,挺身而出,护犊在身后。

我们罗列了那么多关于小学三年级孩子的成长状态,分析他们处于什么样的成长阶段,不只是想让大家看到我的专业,我们的目标,是要根据这么大孩子的特点,来寻找他们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

01 现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基于孩子想要做一个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又不懂得该怎么把实情告诉父母又不被呵斥,一般来说他们对家长讲述问题时,会隐瞒一部分实情。这个表现是正常出现的。

所以家长在听到孩子表述的问题时,首先要保护孩子的情绪感受,从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情绪。然后我们一定要思考的是:现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从8个月内2起杀害女儿同学案,思考三年级孩子提出问题怎么处理

02 孩子在校的问题,没有小问题,只有如何面对和处理的区别。

5.10案被害男孩家长的同事说:都是小孩子,哪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这种说法,是无视杀人者的小孩内心感受的心态。校园欺凌真实存在,然而却被很多成年人说成是:他们只不过在开玩笑。

家长们一般会认为:小孩子打打闹闹没关系的,反正我们家的也不吃亏,玩呗。正是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助长了欺凌者的行为。

假如欺凌者的家长能够站在被欺凌者家长的立场上看,就会看到:现在家庭中小孩子都被高度关注,自己家的小孩被打一下,或者经常被打,家长就会感觉到还不如自己挨打那么心痛。

03 正视校园欺凌,需要多方配合沟通

当家长发现自家小孩总是诉说被欺凌、被打扰以后,要积极寻求班主任老师的帮助。寻求老师、学校的帮助,首先便于弄清楚孩子们之间交往的实情,其次利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以达到缓解、破除校园欺凌现象的目的。

绝对不是不和老师沟通,直接闯入班级行凶,你也许没有打算杀死他,但你却确实做了比那个孩子欺凌你女儿更加恶劣的事情:以大欺小,携凶器,故意杀人。

从8个月内2起杀害女儿同学案,思考三年级孩子提出问题怎么处理

04 假如自己孩子遭遇的果真是校园欺凌,那么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以及旁观者,都是需要帮助的

你也许会大吃一惊:what?欺凌别人的小孩子也会需要帮助?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欺凌者也许需要比被欺凌者更深层的帮助。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负面的行为模式,人际关系问题突出。

而旁观者为什么需要帮助?

新西兰对于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表明:42%的欺凌旁观者选择不干预欺凌,然而他们在场,就会形成一定程度上助长欺凌行为的力量。

同时,旁观者会有愧疚感、恐惧感等负面情绪,需要及时干预。

从8个月内2起杀害女儿同学案,思考三年级孩子提出问题怎么处理

05 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任何一方家长,都需要高度重视这类事件

由于上面所讲的原因,当发现孩子有和同学发生冲突、孩子有长期被同学欺凌、孩子有长期不恰当对待同学等现象时,家长要提高警惕,和老师沟通,寻求老师的帮助,引导孩子恰当处理和同学的关系。

06校园欺凌现象,绕不开学校干预的环节

凶杀案发生后,小学校长被免职,确实因为他管理不当,造成家长可以随意出入班级,伤害在校儿童。

事实上,无论孩子怎样被同学欺凌,家长都无权在学校内对欺凌者动手。

哪怕涉刑,也需要报案,请公安机关来处理。

多说一句题外话:因为自己孩子被欺凌而闯入班级对欺凌者——一个10儿童行凶的家长,是缺乏规则意识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