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竟是浙南東甌沈氏發源地,看名字論輩分他鄉認親


瑞安竟是浙南東甌沈氏發源地,看名字論輩分他鄉認親


瑞安玉海有條南北走向的勞動巷,勞動巷幽深處有座古色古香的沈宅大院,沈宅大院曾走出多名頗有聲望的人物。

離沈宅大院不遠處,道院前街原有座沈氏大宗祠,之所以美其名曰:大宗祠,緣於浙南東甌(溫州地區)沈氏發源地就在瑞安,而始祖均為沈安郊。

多年尋宗訪祖重修譜千年前始祖居西山腳

瑞安沈氏的尋宗訪祖之路始於15年前。

1999年,青田沈氏族人來陶山尋祖,打聽沈氏大宗祠下落。於是,熱心的陶山沈氏族人去城裡尋訪大宗祠。“門內早已面目全非,僅保留門臺,及石額、石對聯。”陶山陶北村原村幹部沈洪滔惋惜地說。原來,新中國成立後,大宗祠被有關部門佔用,後被拆建轉讓了。

沈洪滔等人又找到沈宅大院,找到居住於大院的沈士奇(曾任瑞安中學校長)。當年,沈士奇高齡89歲,精神尚可,然耳背嚴重。無奈,沈洪滔拿出紙筆,靠寫字勉強“交談”。沈洪滔懇請沈士奇回憶有關祠堂與族譜的情況。

兩週後,沈士奇交給他們所撰寫的對1919年建大宗祠和修譜的回憶。從中可知,在抗日前期,每年會在大宗祠舉行奉祖祭祀儀式,不僅有溫州地區沈氏,還有福鼎、麗水、青田等地沈氏代表參加。“祠堂內掛有四個大匾,系早年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等題詞,旁邊柱上則懸掛著我父(沈靖)的長聯,有百餘字。”沈士奇如是記錄。

因“土改”之故,勞動巷的《沈氏宗譜》早已不見蹤影。

直到2007年5月,瑞安沈氏族人下鄉尋訪時,平陽坑徐山宗親拿出珍藏多年的《沈氏宗譜》,大家如獲至寶。

該宗譜是1919年沈桐軒主持修訂的,其中,他寫有《安郊公唐末遷瑞安考》,明確了沈氏始祖為安郊公。在1000多年前,即唐末五代時,為避亂,沈安郊由吳興(湖州)遷居瑞安西山腳下的。

經過多年走訪,梳理收集相關資料,以1919年版的《沈氏宗譜》為底本,《瑞安沈氏宗譜》於2009年得以重修出版,厚達500多頁。

據悉,沈宅大院與沈氏大宗祠臺門均為市級文物保護點。

沈氏族居沈宅大院有文有武有實業家

上文提及的沈桐軒和沈靖原是父子倆。那麼,他倆又是何許人物?且看下文分解。

沈宅大院坐落於勞動巷48號(原瑞城棋盤坦),前後三進,佔地面積約1225平方米,古雅別緻,為典型的清代風格建築。

據考,沈宅大院原主人為沈竹溪。清雍正十三年(1735)拔貢林元炯,曾寫過一則《竹溪公贊》;族居勞動巷的沈午橋,為安郊公33世孫,長子渙瀾和三子洺瀾,分別為清咸豐四年(1854)恩貢和拔貢。

沈竹溪和沈午橋具體生卒時間均無法考證。但綜合現有史料,沈竹溪鐵定是沈午橋祖上。

到34世孫沈渙瀾這房,人丁尤為興旺,生六子,兒孫們大多很有出息。

沈渙瀾次子——沈桐軒(1853—1932),字鳳鏘,清光緒壬午科舉人,曾任湖北鄖西縣知縣、鎮江守備等。平生喜詩詞辭賦、書法,愛好收藏。

其四子的兒子沈公博,民國時期曾任教育局局長,歷任原瑞安縣中心小學校長等;其六子的兒子沈公範,則一直從事印刷業,是青田印刷業元老。

沈桐軒有四子。長子沈靖,字建豪,早年師從孫詒讓,任江寧江楚編譯局職員。後東渡日本時,結識孫中山,並加入中國同盟會。時任中華民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秘書處處長,授中將銜。

三子沈聖達頗具軍事才能,曾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師上校團長、漢口城防司令等;四子沈公哲,又名沈警,則是瑞安早年的大實業家,瑞安南堤電燈廠創始人兼經理,南堤澱粉廠、通濟輪船公司總經理。據稱,飛雲輪渡的竹籤船票就是他發明的。沈氏大宗祠也是他主持集資建造的。

據沈靖長孫沈一平回憶,1948年,爺爺退役回家,帶回的四箱行李中,就有他與孫中山的合影,字畫、獎章等。爺爺能詩善畫,寫得一手好字,親自整理手抄曾祖父(沈桐軒)的《天籟閣詩集》。

此外,沈宅大院還出了個沈寶瑚(34世孫),字六玉,9歲上學,縣試第一,有神童之稱。可惜體弱的他,三十而立之年就病逝。生平留下諸多珍貴的詩文,《沈寶瑚詩文集》現已出版。

瑞安竟是浙南東甌沈氏發源地,看名字論輩分他鄉認親


 “東甌二沈”子孫進士15人

 看名字論輩分他鄉認親

近日,記者來到沈宅大院,見到年過古稀的沈錦標,他是沈洺瀾曾孫。“因宗譜失佚,同住大院的沈寶瑚與我們的親屬關係無從查考。”沈錦標說,“我還一直在查找勞動巷沈氏與沈躬行的關係。”

時間上溯至北宋年間,沈躬行是安郊公6世孫,字彬老,好古學,並篤信力行。王安石當政時,《春秋》經被禁閱,沈躬行設法手摹,歸藏於家。學者稱其為“石經先生”。他還與許景衡、周行己、趙霄三人,被譽為“元豐太學四先生”。

沈躬行的從弟沈琪,行義如其兄,被譽為嘉慶先生。兩兄弟號稱“東甌二沈”。繼承“二沈”之學,其子孫後代大多學業有成,子孫三代15人中進士。

尤值得一提的是,沈躬行侄子,沈大廉宋建炎二年(1128)進士。曾任監察御史,著有《論語說》。清嘉慶《瑞安縣誌》記載:“沈家巷,在魚行街東,宋御史沈大廉居里,即今範大橋街”。

另外,沈躬行曾孫、南宋時期的沈體仁,字仲一,是陳傅良(永嘉學派先驅、一代名儒)的得意門生。他在北湖(現錦湖)建沈氏箮竹堂,內築藏書樓“深明閣”,俗名“沈花樓”。葉適(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論家),曾撰寫記錄當年盛況:“瑞安北湖,山水嫻美。沈君體仁始治園觀延客……沈君為詩十章,聞者皆和之。”陳傅良則贊以“乘著書充棟”。

“這是瑞安歷史上較早的私家園林和藏書樓,可惜早已蹤跡難覓。”沈永(沈公博兒子)告訴記者。

“在我小時候,這大院裡可熱鬧了,住的全是沈家各房親戚,有五六十人。”沈錦標說。

然而,在上世紀50年代前後,沈家人陸續搬出大院,不少人留在外地發展。如沈聖達的次子,沈夏燊後定居於金華蘭溪。

“記得那是1961年,沈夏燊來劇團找我,我們才得以相認。”沈夏濟(沈公範長子)激動地回憶。原來,喜愛京劇的沈夏燊,有次留意到金華京劇團宣傳牌上寫著,“舞美設計:沈夏濟”。他頓時眼睛一亮,心想對方若是“夏”字輩,或許是他的同輩兄弟。事實果真如此。

瑞安竟是浙南東甌沈氏發源地,看名字論輩分他鄉認親


 “東山沈”有7間走馬樓

 沈氏瑞安首創辦冰廠

“由於瑞安總譜沒有,時隔90年重新修譜時,仍有些宗親無法排輩歸宗,其中就包括‘東山沈’。”沈永遺憾地說。

東山上埠曾有家沈姓大戶,大宅位於埭頭龍巷,有7間走馬樓。然而,清咸豐十一年(1861),平陽農民趙起等人組織金錢會造反時,圍攻瑞安城,搶掠城外大戶,東山沈宅不幸被燒燬。“東山沈”家道從此敗落。

“東山沈”原藏有清同治版的《沈氏宗譜·東山房》,“家人把它當成寶貝,特地存放於樟木大櫃的裡格。不料遇上‘文革’,族譜被燒燬,‘東山沈’家族史也失傳了。”東山沈家後人沈洪保無奈地說。

前幾年,沈洪保見到瑞安北門外的沈氏分譜,內記載說:“元璞公徙本邑十一都東山上埠埭頭龍巷”。由此推測“東山沈”從北門外(現錦湖城北村一帶)遷來。

另外,原住老城關西大街的沈公鐸也值得稱道,他是瑞安實業的先行者。

沈覺夫,字公鐸,於民國26年(1937),創辦第一家瑞安冰廠——晶華冰廠,後繼辦晶華碾米廠、永華鐵工廠和振華火柴梗廠等。據其孫子沈敬之回憶,“從1910年起,爺爺在瑞安中學執教數學,教學成績優秀。但他一直十分關注地方工業發展。1927年,他辭去教職,投入實業救國中。”

沈公鐸有兩子,次子沈樞弟(1927—2007),上世紀40年代定居臺灣,是海軍輪機、電氣工程師、造船專家,以海軍上校退休。沈樞弟生前曾返鄉尋宗,不虛一行。(記者孫偉芳/文王鵬洲/圖)

[相關鏈接]沈氏溯源

周文王第十子季載封地為聃地。古時“聃”和“沈”二字音近通用,後人稱其封國為沈子國(今河南汝南與安徽阜陽一帶),以國為姓,沈氏始得姓。

到東漢年間的沈戎,曾任濟陽太守,後因有功被封侯,但他辭官不就,避居湖州烏程縣餘不鄉(現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地區),繁衍生息,遂成吳興郡望,後以此為中心,向四周擴展。

沈姓在中華姓氏中排名第49位,人口475多萬;在瑞安姓氏中排名第47位,人口4500多。瑞安沈姓出自吳興郡,主要分佈於馬嶼嶽一村、格利村、清河村、曹村,高樓寧益、大京村、牛橋村、徐山村、鐵山村、大樹腳村,陶山岱下村,飛雲垟西村龔山下,錦湖城北村一帶,以及東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