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流氓爭奪中國的東北,清政府為何要與日本合夥幹老毛子?

1. 國難

1900年,命運跟中國人開了一個大玩笑。

面對席捲華北的義和拳,清政府鼠首兩端,剿撫不定,終給列強以口實,使之打著“保護使館”的名號,再一次將戰火燒到了中華。損兵折將,京師失陷,辛丑一紙條約,更將大清最後的遮羞布毫不留情地扯了下來:

賠款4.5億兩白銀,人均一兩,以示侮辱;劃“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各國可派兵駐守,而中國人不許居住;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列強於北京-山海關沿線駐軍;……

這些苦果,如中國人心頭好不了的傷,時時陣痛。

然而只是這些並不夠:還有一個更大、更苦、更讓人痛心疾首、難以下嚥,卻很少被今人提起的“果子”,被俄國當做新世紀的禮物,送到了中國人面前。

——東北,被俄國給佔了!

早在1896年,通過《中俄密約》,俄國便攫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築中東鐵路等特權。

1897年,俄國又以武力相要挾,強租旅順、大連,將遼東半島劃入勢力範圍。

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俄國不僅參加了聯軍,自己更是組織了一支兵力多達十餘萬的軍隊,大舉入侵中國東北。

僅僅兩個月的時間,東北便淪於俄手。

佔領東北的過程,殘酷而血腥。燒殺搶掠,慘案迭出:火燒璦琿城“海蘭泡慘案”“江東六十四屯慘案”,皆俄國侵略軍所為。

根據當時報紙報道,俄軍佔領瀋陽後,當地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諸貨異常昂貴,省中大小洋莊利市不僅三倍”,“老弱婦女粥廠尚不能容,凍餓待斃者不少”。東北人民於俄禍飽受折磨,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痛不痛?

以上這些,不過是俄國侵吞中國北部,建立“黃俄羅斯計劃”的一部分。

聯想下1931年的那件事吧。

兩個流氓爭奪中國的東北,清政府為何要與日本合夥幹老毛子?


▲俄羅斯帝國的擴張計劃,其中覆蓋中國北部的那部分,即所謂“黃俄羅斯”。

2. 聖地

俄國算盤打得很精:

一方面,俄國眼看這大清帝國就要“崩潰了”,便趁火打劫,攫取“儘可能大”的一塊,以便在未來列強瓜分中國的時候,不至於“吃虧”;

另一方面,在攻下瀋陽後,俄國又向流亡出京的清政府拋出橄欖枝,表示擁護慈禧的統治,願意與清政府和談,甚至第一個向列強倡議從華北撤軍。當然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換取清政府對俄國佔領東北的承認。

1900年,清政府的統治已然危如累卵,俄國的勸和也確為清政府所急需。而自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對外屢戰屢敗,喪師失地。在俄國人看來,反正你大清土地丟了那麼多,再丟一塊也沒什麼嘛:中國東北,俄羅斯帝國志在必得。

然而俄國失算了。要讓清政府放棄整個東北的主權,這真的不太可能。因為東北對清政府來說,意義非同尋常:

那可是滿清老祖宗們發家的地盤,是埋葬著太祖、太宗英魂的土地!

在滿族統治者眼中,東北“已視同漢高之豐沛,光武之南陽”,聖地一般的存在。早在康熙時期,清政府便對東北實行禁封政策,嚴禁關內漢人進入“龍興之地”墾殖。而今針對俄國割佔東北的要求,有大臣痛切地說:“不可以為人,安可以立國?”

——東北要是像香港、臺灣那樣丟了,清政府真的可以關張大吉,走好不送了。

兩個流氓爭奪中國的東北,清政府為何要與日本合夥幹老毛子?


▲清太祖努爾哈赤。他以及他兒子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寢,都在東北。

1901年的第1天,清政府便任命楊儒為全權大臣,與俄國談判交收東北事宜。楊儒當即表示,東北為“發祥之地,陪都在焉,列聖陵寢在焉,萬萬無不收復之理”

3. 敵友

談判結果最愛君不說,大家也能猜得到。倚仗武力,俄國根本不鳥疲弱的清政府。在40年前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俄國就是這麼幹的:

積極慫恿英法聯軍進攻北京,自己一面充當調停人,一面卻派兵翻過外興安嶺佔領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大片土地,《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簽下來,兩大片土地收入囊中。

所以現在,他們覺得再這麼幹一次也未嘗不可。

辛丑締約後,列強們確定了鉅額賠款和各種在華利益,便開始紛紛從中國境內撤軍。而俄國,居然愣是賴在東北不走。

事情拖到1903年,東北還是給俄國佔著,形勢沒有一點好轉的跡象。

清政府很著急,不得不祭出“以夷制夷”的大招,把俄國在中國東北的作為和訴求透露給其他列強,將東北問題國際化。

有幾個列強收到消息後,也跟著急了。

美國人急了:我當初提議“門戶開放”,大家不是說好了利益均沾,機會均等,不瓜分中國嗎?你現在要獨吞東北這算什麼?

英國人急了:你俄國佬一下子佔那麼大的一片地,是想搞事情?要在遠東跟我叫板是不?

日本人更急:甲午一戰,吃到嘴裡的肥肉(遼東半島)被你俄國逼著吐了出來,現在可倒好,你自己卻搶了整個東北吃獨食?不幹!

早在1902年,英國、日本就已結成同盟。現在英美出錢,日本出頭,三國為了各自的利益,在東北問題上與俄國針鋒相對。

又這樣耗了一年,利益相關方多次交涉無果。黑土地上空戰雲籠罩:大戰一觸即發。

兩個流氓爭奪中國的東北,清政府為何要與日本合夥幹老毛子?


▲日俄戰爭漫畫。日本人在英美的支持下,公開與俄國爭奪中國東北。

4. 宣戰

1904年2月8日,日本在未告知清政府的前提下,對俄國不宣而戰,突襲旅順軍港。日俄戰爭爆發。

兩個流氓光膀子掄胳膊掐了起來,對此清政府是竊喜的,畢竟東北問題破了僵局,有了轉機。然而新的難題也擺在了清政府面前:兩個流氓在自家院子裡幹仗,我該怎樣表態?

戰爭爆發前,英美等列強考慮到,若清政府參戰,不管加入日俄哪一方,都有極大的風險導致中國國內混亂,局勢失控,危及他們在華的商業利益。

於是,英美等列強不斷知會清政府,要求清政府在未來可能爆發的日俄大戰中,跟他們一道“保持中立”,將戰爭規模限制在中國東北。

然而關於“中立”這個問題,清政府並不傻。

一旦宣佈“中立”,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其一不合國際法:之前從來沒有哪個受侵略的國家,能對侵略者保持“中立”的

其二如果坐視日俄為禍東北,清政府在國內會威信必將大損;

其三當戰爭結束後,有可能會給戰勝國以“清政府棄置東北,自讓主權的口實”。

所以,要宣佈“中立”,清政府心裡是極不情願的。

對此,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主流的意見是“宣戰”,並且

——聯日拒俄。

宣戰是沒毛病的,但是聯日?怎麼能聯日呢!

其實,有這樣的主張也是無奈。畢竟,20世紀初的中國,國力是真的不行了。

都知道打仗是鏖兵燒錢的。庚子國變,北方的軍隊被打殘的還沒緩過勁,僅有的兵力也不足以單獨與俄作戰。《辛丑條約》簽訂後,還軍火禁運兩年,雪上加霜。

軍力如此,財力更爛。1904年1月,慈禧太后跟大臣哀嘆道:“庫儲一空如洗,無米何能為炊?”

以這樣的本錢單獨跟俄帝正面剛,精神可嘉,倘若不考慮結果的話,但試無妨。

所以,雖說所有人都相信日本在東北問題上出頭,一定夾帶著私心,但既然獨立抗俄沒戲,也就不得不引日本為援了。由此聯日拒俄之論,層出不窮,張之洞盛宣懷岑春煊等人,皆持此論。

“俄勝勢必吞併,日勝無非索酬,兩害相形,則取其輕。與其畏俄而不許,何如親日而獲成。”

“不助日仍無全理,助日則或有幸望。”

……

張之洞甚至說“以日本之將校,率我之兵,庶幾可與俄人一戰”。居然讓日本軍官來指揮中國軍隊,與俄國人打仗?還可與之一戰??

兩個流氓爭奪中國的東北,清政府為何要與日本合夥幹老毛子?


▲1903年12月,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創辦《俄事警聞》,3個月後改名《警鐘日報》,該報是當時國內報道日俄東北紛爭的主要報刊之一。

“聯日拒俄”,不僅在政府官員中頗有市場,在民間也是呼聲很高,比如《俄事警聞》在日俄開戰前便發表文章,認為日俄紛爭是“中國拒俄的好機會”,覺得日本打俄國是幫助中國,而英國與日本結盟是幫助日本,也就是幫助中國。所以“這個仗打起來,比義和團妥當得多哩”。

甚至,連海外華人華僑也致電外務部,請聯日戰俄,表示願助軍餉。在當時國內的報刊中,“中日聯盟”的消息也屢見於報端。

但有一個人,卻不這麼看。

5. 中立

1903年12月22日和27日,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兩次致電外務部,表示如果日俄決裂,我應守局外中立,原因袁世凱說得很簡潔,很明白:

附日則俄分陸軍擾我西北,不但中國立危,且恐牽動全球。日俄果決裂,我當守局外。”

應該說,袁世凱的擔心不無道理:大部分主張聯日拒俄的人,都忽略了一個事實——中俄兩國有著漫長的邊界線。一旦對俄宣戰,戰爭規模勢必擴大,東北是否能收回暫且不論,新疆如何得保?蒙古如何得保?倘若戰事持久財力不支,引起內地混亂,又當如何應對?

其時清政府剛剛經歷庚子之亂,陰影還在,“良由創鉅痛深之餘,慎言戰事”。袁世凱的幾句話讓“中立”之說漸漸佔了上風。清政府也愈加舉棋不定。

兩個流氓爭奪中國的東北,清政府為何要與日本合夥幹老毛子?


▲鴉片戰爭前清朝疆域圖。整個北部邊疆,從東到西的半環形,均為中俄邊界。

弔詭的是,日俄戰爭參戰的雙方,居然也希望清政府能保持中立。

俄國的擔憂與袁世凱所言相似。鑑於全面與清政府開戰,勢必會拉長戰線,讓俄國在東方深陷戰爭泥潭,而眾所周知俄國的重心在歐洲。況且,1900年以來佔領東北的四年間,俄國的所作所為,也深遭中國人痛恨,這讓俄國很是忌憚。

俄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多次說,

“被逐塊瓜分的四億中國人顯然是要咬人的,而我們將首先被狠狠咬住”,

並且“一旦開戰,我們就不得不進入一個完全不適於作為戰場的國家,而中國人會幫助日本人”。

日本呢,作為英美的馬前卒,為老大打這場代理人戰爭,自然一切以老大的意志馬首是瞻。一方面日本緊跟英美,希望清政府能保持中立;另一方面,考慮到戰爭收益,

為了能取代俄國獨佔中國東北,日本自身也不希望清政府參與進來。

1904年1月9日,駐日公使楊樞向外務部轉達了日本希望清政府採取中立政策的願望:

對俄談判“萬一決裂,不願他國摻入,並願貴國中立,以免他國藉口,橫生枝節”

就這樣,面臨“宣戰”與“中立”兩難選擇而陷入糾結的清政府,於日俄戰爭爆發後的第5天,才正式表態,宣佈“局外中立”,並劃定飽受後人詬病的“交戰區”。

當時很多國人表示不能接受:怎麼能看著自己的國土國民遭受外敵蹂躪呢?

革命團體更是高潮,紛紛指責清政府無能,鼓吹革命。

也許他們面對這危局亂局,有更好的辦法吧。

6. 暗助

清政府屈辱地宣佈“局外中立”,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這大概就是關於日俄戰爭的全部。

然而對歷史認知的全部,往往並不是歷史的全部。清政府跟日俄的這場恩怨,遠沒有隨著清朝皇帝的一道詔書而終結:

雖然名義上是中立,但實際,清政府在日俄戰爭的戰場上,一直暗中幫助日本。

早在1903年11月底,日軍參謀本部就派遣曾做過北洋軍教官的日軍大佐青木宣純,以使館副武官的身份緊急來華,與袁世凱面商中日聯合,組織情報機構和招募東北“馬賊”等事宜。戰爭爆發後,清軍便在多個領域給予日軍協助。除了沒有直接與俄軍開戰,清軍的所作所為儼然“聯日拒俄”。

首先是情報工作。根據與青木宣純達成的合作意向,袁世凱從北洋軍中挑選了數十名精幹的士官,與日軍組成聯合偵探隊,幫助日軍在東北刺探情報。後來的軍閥吳佩孚,當年就是其中一員,還曾因功被日軍授勳。

在軍需物品上,清軍對日軍的支援也很是慷慨。

日軍的“特別任務班”,常常深入中國東北、俄國西伯利亞等地進行破壞活動。據特務班成員回憶,當他們經過清軍防守的“中立區”時,曾受到直隸提督馬玉崑的幫助:不僅有“大量的炸藥”,數額龐大的活動經費;雙方甚至還約定了暗號,以便特務班成員在遇到危急情況時能逃入清軍兵營獲得庇護。

清軍對日軍的援助是官方暗中授意,而民間對日本的援助,則有很多是自發的。

戰爭一爆發,日本使館的翻譯們就以“長白俠士”“遼海義民”之類名義撰寫檄文,在東北秘密張貼散發,號召民眾助日抗俄。而很多東北民眾,苦於俄匪的折磨,一經日本人挑弄,也的確沒有辜負日本的期望:除了自發組織團練,與俄軍作戰,還有很多人,應日軍的招募,加入日軍組織的所謂“東亞義勇軍”“正義軍”,直接參與日俄戰爭,“助日剿俄”

日俄戰爭打得相當慘烈,日軍傷亡很大。而清政府的南北督撫們也沒有閒著:他們竟籌劃

撫卹日軍傷亡士兵

盛宣懷曾向直隸總督袁世凱、兩江總督端方提議,“各省合籌”,由清政府出錢,通過上海的紅十字會將撫卹金交給日本。這樣既不會逾越清政府的中立地位,又能賑濟日軍死傷士兵。袁世凱、端方對此“極表贊成”。兩廣總督岑春煊等人也參與其中。而在民間,如鄭觀應等人也在廣州組織“赤十字社”,募捐賑濟日軍傷兵。

這真是不能再周到了呢。

兩個流氓爭奪中國的東北,清政府為何要與日本合夥幹老毛子?


▲日本畫作中的日俄戰爭。

7. 抗議

俄國人忍不了了。

在日俄戰爭中,俄國不止一次向清政府就“嚴守中立”一事提出“嚴正抗議”。

針對日軍在遼西招募華人助戰的情況,俄國曾抗議:“日本在遼河以西無理任便招募華人……地方官陽奉陰違,稟報不實,暗助日本。”而清政府地方官的回應卻是:“實非卑職綿力所能查禁。”實際上則是“佯作不知,任聽招募,並未力行阻止”

針對在東北各地風起雲湧的抗俄運動,俄國抗議清政府對此視而不見,清政府回覆道:“兵力不及,勢難遍禁。”其實就是放任不管,隨便你抗俄,怎麼抗都行。

針對中國國內對俄輿論的“不友好”,俄國抗議說“民情洶洶,甚為西人危”。清政府則以“民情均甚安和”辯駁。哪裡民情洶洶了?沒有的事兒~

俄國人氣瘋了,照會各國,發出嚴正警告:“倘再有此項情節,俄不得已只能顧自己利益以對此種中立矣。”敲打清政府,你要是再這麼“中立”下去,那我們俄國可就要採取行動了。而清政府呢,始終矢口否認,並作各種辯駁,極力向各國澄清,自己是“嚴守中立”的。

對此,俄國人氣在心頭,卻也不敢真的做出什麼大動作。因為俄國清楚,一旦破壞了中國的“中立”地位,與清政府全面開戰,則英美必然不會坐視不管。對俄國而言,當初佔領中國東北是趁火打劫,與日本開戰是全然不把對方放眼裡。說到底,俄國人只是想“撈一筆”,並趁機轉嫁國內尖銳的階級矛盾而已。倘若俄國在遠東陷入戰爭泥潭,歐洲各國又藉機生變的話,這買賣,俄國人可就虧大了。

所以日本和俄國幹了兩年,而清政府便如此“中立”了兩年。關於清政府表面中立,暗中助日的情況,幾十年後,日本防衛廳的戰史專家們也含蓄地承認:

“日俄戰爭時的日清關係良好,在滿洲作戰中得到不少方便。”

而俄國只能吃這個“啞巴虧”了。

兩個流氓爭奪中國的東北,清政府為何要與日本合夥幹老毛子?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十月革命後全家被布爾什維克處決,屍體被澆上硫酸和汽油銷燬。

8. 驚夢

所以當時的國人,是如何看待清政府對日俄的政策呢?

根據《警鐘日報》1904年2月28日報道,當時國內一般的民眾的情緒是“往往聞日本戰捷即喜悅不勝如夢如醉”。甚至還有人主張編成義兵,附入日軍,去打頭陣。

這看起來很像抗戰時期的偽軍對不對?

然而不要弄錯。在當時國人的眼中,幫助日軍並沒有什麼不妥,反倒是當年留學日本的魯迅在電影裡看到的,那些替俄國人做間諜的,才會被國人當做“賣國者”唾罵。

而有的觀點則相當有高度,關注點不僅停留在日俄戰爭對東北困局的突破,還將這場戰爭上升到黃種人對白種人,亞洲人對歐洲人,立憲對專制的層面上來。《中外日報》在日俄戰爭爆發3天后便發表社論,稱這場戰爭“實有一大喜之事在”,因為若日本戰勝,則可打破黃種人不如白種人的謬見,使國人認識到“國家強弱之分,不由於種而由於制”

還有些報紙的文章更加過分,簡直讓人看不下去,比如下面這個,1905年5月5日的《京話日報》,裡面有篇評論寫道:

“東三省的信息傳來,我們無能為的百姓,稍微明白同洲同種的大義,沒有不盼望日本戰勝的,這一層的愛情,何等親切?

雖然也有輿論對當時東北的局勢表達了一定程度的擔憂,指出日本動機不純,就算日俄戰爭日本打贏了,我們也不能對此“泰然自足”。但在日俄戰爭期間,尤其戰爭初期,國內的輿論幾乎一邊倒地站在日本一邊。伴隨著先前國內“拒俄運動”的開展,也難怪俄國會跟清政府抱怨“民情洶洶,甚為西人危”了。

兩個流氓爭奪中國的東北,清政府為何要與日本合夥幹老毛子?


▲日俄戰爭示意圖。

然而,再美的夢,終究是夢,早晚都有夢醒的那一刻。那時的中國,畢竟是弱國,而那時的日本,畢竟是禽獸。

隨著日俄戰爭的擴大和升級,日軍的某些“殘暴行為”開始漸漸為國人所知曉。

比如有報道說“日本前敵之軍士,每得一城池,或過一村落,亦大半姦淫擄掠,魚肉蒼黎”

比如當日軍進入東北某地時,因“無地安身”便強佔民宅:“民宅之被佔據者,不一而足,值此嚴寒,居民皆扶老攜幼,露宿原野,號哭之聲,慘不忍聞”。

1905年3月,日軍攻佔瀋陽。當地的百姓見日軍把俄軍趕跑了,以為天下太平了。誰知日軍剛入城,便以“搜捕俄軍奸細”為名又抓又殺,接著以“接濟俄軍”為名關閉了瀋陽最大的商行,以致商家“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據報道,日軍自入奉天省城以後,“兵丁毫無約束。城中尚可,四鄉居民大受其擾。(日軍)每至一村,搜掠財物、姦汙婦女比比皆是……婦女因奸而死者已不可數計”。

甚至,日本還要求瀋陽全市懸掛日本國旗……

這安的什麼心,任誰都能看出來了吧。

9. 收場

1905年5月27日,對馬海戰俄國慘敗,這仗不能再打下去了。同年8月9日,出於美國的調停,日俄兩國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朴茨茅斯開始和談。果不出所料,由於“局外中立”,在日本的強力阻撓下,清政府被排斥在談判桌之外。

根據日俄達成的朴茨茅斯條約,日本取得了原俄國在旅順、大連,以及南滿鐵路等的權益。而由於條約中“須商請中國政府承諾”的規定,所以在日俄完成談判後,日本才又單獨與清政府談判,以期將通過條約攫取到的利益落實。

中方談判代表:兩個不太頂用的軍機兼外務大臣,加一個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

中日之間的談判從1905年11月17日開始,到12月22日結束,前後持續了1個多月,雙方共會談22次。

最終談判結果,在很多學者看來,清政府不僅被迫接受了朴茨茅斯條約中涉及中國東北的內容,還“無緣無故地將更多的主權拱手讓人”,是不折不扣的“賣國條約”;

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最終的談判結果是中日雙方妥協的產物,袁世凱等人在談判中已然盡力。

所以袁世凱在談判中究竟是如何作為的?日方談判代表小村壽太郎對此倒是有一番評論:

“此次我抱有絕大希望而來,故會議時竭力讓步。我以為袁宮保必有遠大見識眼光,對於中日會議後,本想與他作進一步討論兩國聯合對抗俄國之事。不意袁宮保過於保守,會議時咬文嚼字,斤斤計較,徒費光陰,不從大處著想。故聯盟之意,此時不宜表示。”

然而國力的差距擺在那裡,任一個人“咬文嚼字,斤斤計較”,又能有多大作用呢?

兩個流氓爭奪中國的東北,清政府為何要與日本合夥幹老毛子?


▲日本人最痛恨的晚清大員,非袁項城莫屬。

10. 餘波

日俄戰爭,這場直接關係到中、日、俄三國利益的戰爭,就這樣落幕了。在這場戰爭中,

俄國失敗,雖然保住了在中國東北的一部分利益,但國內的局勢卻因此次戰敗再度惡化,沙皇的統治在階級革命的衝擊下,岌岌可危;

日本慘勝,卻終於把腳插進了中國東北的黑土地,為其“大陸政策”的推行又邁出了一大步;

而中國作為“戰場的提供者”,遭受了巨大的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中國在東北的存在感,較戰前雖有提升,但終究是以身為餌,誘得二虎競食,局面沒有從根本上改變。

面對這樣的結果,顯然沒有哪一方感到滿足。所以雖然戰爭結束了,但三國之間圍繞著東北問題的紛爭,卻遠沒有結束。

1929年9月至11月,中東路事件,少帥先生企圖運用武力,強行從蘇聯手中收回中東鐵路部分管理權,結果鎩羽而歸。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完全佔領東三省,中國十四年血淚抗戰開始。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而國民黨政權卻在蘇聯的壓力下,不得不就保東北、新疆,還是保外蒙做出抉擇。

……

自1904年起,沒有哪片土地可以如東北這般,見證中華民族在20世紀前50年的苦難;也沒有哪片土地如東北這般,飽經血與火的洗禮。

東北,你難過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