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说(二)作者 红网株洲论坛 九万里

路说(二)作者 红网株洲论坛 九万里

路说(二)作者 红网株洲论坛 九万里

近代公路发展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的汽车史,1920年才有2辆仅供统治者玩赏的汽车,中国的汽车史某种意义上是从湖南开始的。民国10年10月,中国第一条公路“长潭军路”竣工,翌年1月,湖南赵恒惕政府批准“龙骧长途汽车公司”专线租营长潭军路(那时候就叫长潭军路),8月,10辆小型客车在长滩军路上每日对驶。

长潭公路的建设离不开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辛亥革命湖南光复,谭初做都督,力修长潭路,然风云变幻,谭官场沉浮,三次下马,人去政息。四兴三辍,历时九年,到了谭延闿第三次督湘的四个月后,长潭路才竣工通车。

新中国成立前的政府怎么看待公路的,他们是重视民生的公路还是军事的公路,我们一起来看看民国时期的情况。民国21年11月,蒋介石先生在武汉主持召开“七省公路会议”,强调“交通发达,不只是客货的往来运输,就军事方面说,交通便利后,一个兵可当十个兵用,甚至可当百个兵用”。湖南省主席何键说境内公路“皆以便利军事、政治、实业、交通为标鉴”。抗战伊始湖南省政府另设“湖南省公路工程处”专办筑路事宜。战前湖南公路里程2258公里,战后长沙和平解放时,全省通车里程仅1305公里。

那些年的株洲公路

株洲,古称建宁,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一直沿用至今。“株洲是湖南第一个通火车、最早通轮船、较早通汽车的地区”,老交通局长张伟在市交通志上是这么写的。

株洲公路有个出劳模的耕熟岭工班,省市劳模出了十余个,最厉害的是工班班长罗王苟1989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工班地处炎陵县海拔1400米的高寒地区,在湖南最高峰酃峰的山腰。1400米是个什么概念,说说株洲市区的海拔高度就很明白了,株洲市区的海拔高度大约50到100米吧。

从1949年到1969年11月的二十年,历经“一五”、“二五”、“三五”,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三大改造、总路线,每个时期国家建设和管理的侧重点都有变化,但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始终由省公路局独家统管。公路的重要性、时代的强烈需求是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的。

1969年11月,公路养护权力下放到地方,1981年3月,又将地(市)县公路养护部门收回省管。1984年株洲公路总段正式亮相,1985年1月,总段的人财物又下放到市,这时候管养里程是1414公里。

养路费的征收似乎与共和国同龄,费改税是2009年1月1日全国范围统一实行的,养路费费改税已经十年了。有养路费一说的年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养路的钱天经地义地用着,如今,钱都得到财政的大篮子里去分,公路人早已今非昔比,一年不如一年,指点公路的已不再是搞路人,不需要多长时间,公路二字就是一个专业名字了,不再是行业或者单位的称谓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春季这个时候,只要连续多下几天的雨,株洲境内的王牌公路就会承受不起,国道106和国道320也不例外,纷纷告急,轻则坑坑洼洼,重则翻浆,阻断交通。“春晴三日无坑槽”就是对养护作业的要求,其实谚语说的是春无三日晴。社会对公路的期望值很高,希望道路畅通,乘车舒适,但人们对社会的忍耐力却同样是惊人的。株洲到醴陵的客车,五十来公里路,早上八点发车,过了中午才到醴陵,也只会埋怨自己运气不好,骂几句了事。那时候的社会也很宽容,骂几句发发牢骚,警察都不大管的,更不会拘人。若是株洲到酃县,朝发夕至也好,半夜三更到也罢,均习以为常。三伏天堵几个小时车往往便宜了沿线卖冰卖小吃的小贩,堵车的缘由大多是因为很小的事情,或为车辆反光镜被挂了一下,或为司机为了该谁让行在斗气,不一而足,社会百态一曲曲在公路上演着,也没有人大声嚷嚷赶高铁赶飞机什么的,大多汗流浃背地闭目养神,好像是在品味车厢中的人体百味。

黄金时代

人,活着;路,养着。就是这样的一个年代,公路人从未去思考路是什么,人生又是什么,就那么苟且地活着,从未思考诗和远方。养路补路是为了工作,工作是为了赚钱,钱的用途是为了能过日子活着。

株洲总段成立的年代就是改革开发的时代,社会和时代对公路的期望比什么时候都高、都迫切!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不停地倒逼公路的发展,然而这时候的公路管理,依然是大计划体制。整个寿命周期都没有几天好路的莲易公路就是这个时期由省里主持修建的,攸县境内的106国道的路基就是县里面自主拓宽的,株洲的公路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做事,不是在补路,就是在去补路的路上。

这个时期,路人的地位是很低的。油路(沥青路面)还不多,大多是砂路,养路十分辛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远看看不清,近看养路的”,很多职工都是半边户,城里的女人是瞧不上他们的,他们大多去乡下找长相好一点的女人做老婆。大凡有点出路的,都不屑子承父业,抵职从事养路的职业。这里面还有地位更低的“轮换工”,说的是农村的劳动者从事养路工作,工作期满后又回到农村从事各种农业劳动的,一般使用在某些劳动繁重,劳动条件艰苦,有毒有害的工种岗位,一直没有身份的,类似于旧社会的“短工”。这些人现在大多古稀之年,近几年还在为了他们的利益讨说法。总段机关的工作人员出差自带铁桶,内装毛巾、牙刷、牙膏、香皂和换洗衣服等,晚上住在各县公路段的公铺室,从总段长到一线养路工都是无差别地执行这一规矩,直到九十年代中期,这个黄金时代结束。

大凡黄金时代都不是最好的时代,许鞍华的《黄金时代》里萧红命运坎坷、诸事不顺;梵高对着金色的太阳,举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也被后人称作黄金时代。但是株洲路人的这个时期,确是公平的、有更多的正义,是读书人挺直腰杆活着的时期,是干部不会长期下工班劳动、工人不会从事技术活的时期,是讲出身、论文凭、拼能力的时期。

这样的时期是不会长久的,也就十年,注定要被替换的。

洗脑,洗脑

计划经济的烙印越深,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就越差。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公路的体制还是以计划为主的时期,但社会却充填满了铜钱的味道,路人们也发现生活不只是活着,不只有吃喝,还有玩乐。“工作能力强,抽的芙蓉王”,人们的交流不再躲躲闪闪,赚钱与花钱变成了社会最为称道的能力!忽如一夜秋风起,株洲公路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旧的习惯大多被打破,围住公路人的城墙呼啦啦变得无影无踪,政府机关的做派与习惯不停地刷新公路人的三观,总段的名字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成了局。每个县级公路局也在这个时候有了属于自己的桑塔纳,公铺室也没有了生意,社会上也有了公路局的签单。公路人的使命不再只是完成省里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新的时期赋予了新的使命与责任,境内的国道106成了努力战斗的方向和地方,地方政府需要,百姓需要,沿线群众也需要,领导们更需要!国道106醴陵南段拓宽改造就在这个时期实施完成,醴陵人不仅收获了一条美丽的公路,也迎来了一任修路的行政长官。

技术与政治都是门艺术,没有对比就不会受到教育。一直很遥远的东西,忽而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充盈在前后左右的东西。新奇感还在的时候,就不得不去体味与本色出演。

三年,就三年,不多一个月,不少一个月,主角又登场了。我为方便,私自为这个时期续了三年。路人们继续刷新三观。这个时期国道106攸县段实施完成了30公里的水泥混泥土路面,项目的全过程实施都是公路人完成的,这个工程得到了全省公路系统的高度肯定。这是个技术能得到充分尊重的时期,路人们幸福地生活着,路人把许多的好评与高分都给了这个时期。项目建设、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使得领导捉襟见肘,但一年比一年强的路人很容易满足,至今无人诟病这个时期就是最好的见证。

风起云涌

大风起兮云飞扬,路人都已做好准备,站在风口之上,能否飞起来,就看风力啦!

本世纪的前十年,正是养路费风起云涌的时期,也是过路费征收野蛮生长的时期。公路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几乎就是自己说了算,说没有资金修路,那是因为公路还是一个完全计划经济的时期,说有资金,那是政策就掌握在自己手里——政策的灵活与自由度空前。

106国道株洲段北起于醴陵与浏阳交界处,南至炎陵与桂东交界的槽里,全长280余公里,途径30余乡镇,彼时的株洲政府对公路的认知也是历史上最好的,要将106国道打造成株洲的生命线、致富线、风景线和经济、科技、文明的长廊与大道。对公路的认知确是很地道的,株洲公路幸甚,局长幸甚,路人幸甚。

本世纪的最初五年,株洲公路人利用收费还贷的方式筹资5.4亿将全境内的106国道提质改造。公路通,则百业兴,公路强,则经济强。论功行赏的时候也许不再记得公路的贡献,但是沿线260万群众是记得的,省文明委也是记得的,2003年12月, 106国道株洲段获“湖南省文明路”称号。

路人们不再只是补补路,开始建设公路,许许多多的道路提质改造了,栖身的工班变成了砖混的楼房,县一级的公路管理机构的办公楼也耸立起来了。公路人一边骂着娘,一边交过路费,离开自己的县境,去其它的县里修路架桥,赚着比过去更多的钱,与其他公路人聊着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开心并累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