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墉谈一件入展作品的创作过程——此王墉非彼王镛

■王 墉

笔:猪鬃画笔

墨:宣和宿墨、曹素功墨、云头艳组合

纸:暗红色蜡笺

砚:普通圆盘螺纹砚

创作时间:2017年6月

创作次数:4-5次

满意度:70%

我学书法较早,从小学就开始了。其时没什么字帖可参考,祖父在过年时给街坊写写春联,使我有了最初的启蒙。当时家中仅有一本残缺的柳公权《玄秘塔碑》,于是,就这样写了近10年唐楷。直到1993年拜师尹沫先生后,眼界方有所拓展,始临习颜真卿《多宝塔碑》、北魏《张猛龙碑》、汉《张迁碑》、《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等。

王墉谈一件入展作品的创作过程——此王墉非彼王镛

某展入展作品

1998年春,我首次赴京观摩全国第七届中青展、全国第四届篆刻展等大展,自此脑洞大开,始知书法艺术之概念。在琉璃厂购得杨凝式《韭花帖》,有种莫名的兴奋,朝夕相对,对其中散淡之章法、圆遒之笔触、多变之结体感触良久。

2004年有幸入展第八届国展,自此均以行草书面世。自2008年全国第二届隶书展起,开始关注汉代隶书和四山摩崖经书。对《张迁碑》《鲜于璜碑》《石门颂》《杨淮表记》及“四山刻经”等临习日深,认识到隶书乃是中国书法承上启下的一种古老书体,越来越感觉到隶书对自己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将汉隶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方向,同时也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汉碑、四山刻经为根本,上探三代吉金,增其篆籀之高古气息,使隶书本体质厚而淳古。

同时关注并学习明清大厅堂行草书的变化之道、结体之法,并辅灵动之用笔,以防汉隶板滞之弊。以隶书为主攻,左右以篆籀、行草相佐,篆籀增其高古、质厚,行草增其灵动、畅达。

王墉谈一件入展作品的创作过程——此王墉非彼王镛

后有幸进入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工作室学习,又入室恩师王友谊门下,笔尖慢写与绞转笔法皆从三位恩师学得,尤其是王友谊老师的绞转法,转嫁到汉隶后,增加了作品的雄厚朴拙之气。

我的全国某展的入展作品,遴选正定隆兴寺大悲阁联为创作素材。开始并没有用隶书创作,而是取材金文,写了几遍后挂起审视,觉得气息不顺畅,上下联字组关系不协调。再写几通后,仍是不妥,不能合作,只好放弃篆书创作。

王墉谈一件入展作品的创作过程——此王墉非彼王镛

思忖隶书创作之法,经考虑后,决定以《鲜于璜碑》为创作主打,兼容《张迁》、四山摩崖、《石门颂》之意为辅助创作,注意字组关系及收、放、奇、正变化,用《鲜于璜碑》及四山摩崖相间的线质笔触将几种风格不同的隶书名品相融合统一。

如此书写两遍后,悬挂审读,择其中较合作者进行装饰,上下联左右加白条落款钤印。再次悬挂审读作品,自觉气息尚可,通透清朗,笔法厚重,字形变化有致。略有板滞之病,奈何截稿日期将至,无力再书,也罢,留点小遗憾。

王墉谈一件入展作品的创作过程——此王墉非彼王镛

老子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用古贤语安慰下自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