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見效快,我們是該隨波逐流,還是該回歸《平復帖》的本意

■唐 龍

筆:特製小狼毫

墨:雲頭豔

紙:西和麻紙

硯:小瓷碟

最近幾年,我對《平復帖》有了新的認知,全國第四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徵稿後,正好藉此次展覽檢閱一下近期的探索思路。

通過原大臨寫,熟知其用筆規律;通過放大書寫,體會其恢弘體勢;通過背臨默寫,感受其曼妙神姿;通過部首拆分,領略其變化萬千。《平復帖》全文僅84字,但通過臨帖和幾個月的訓練,基本掌握其用筆結字規律。期間翻閱《道光大定府志》,見書前之序,乃林則徐所作,深入淺出,別具一格,正是自己想創作的內容。仔細查閱不熟悉或不確定字的草法,以備創作時用。

章草見效快,我們是該隨波逐流,還是該回歸《平復帖》的本意

入展作品

關於章草書寫的材質,筆者嘗試頗多。用紙上,白宣、皮紙、麻紙、土紙等,基本都作了嘗試。適逢友人相贈一些西和麻紙,大小規格皆有,寫來溫潤如玉,墨色層次分明,頗為順意。去年在河北美院的一次授課中,發現一位學生所用毛筆別具特色,和《平復帖》用筆甚有暗合之處,於是聯繫廠家,再按自己所需進行改良,以便最大程度地接近《平復帖》的意蘊。關於作品的形制,綜合考慮,採用了條屏進行創作,既可減少滿章法創作所帶來的識讀疲勞,又頗具形式感。

章草見效快,我們是該隨波逐流,還是該回歸《平復帖》的本意

作品局部

彼時,頗得清閒。六月尚瀰漫著晚春的芬芳,藉著傍晚的夕陽,關了手機,打開音樂,開始享受無人干擾的“黃金期”。聽著許巍略帶禪意的歌曲,竟產生一種說不出的創作衝動,書寫中亦不自覺地平添幾分旋律。1000餘字,洋洋灑灑,四個八尺窄條屏,兩個半小時一氣呵成……

章草見效快,我們是該隨波逐流,還是該回歸《平復帖》的本意

平復帖

章草創作見效快,近年出現此創作群體較大、入展作品較多的“繁榮”現象。同時,多數作品隨波逐流,藝術深度欠佳。有國展集訓營3天即可讓一位不具備創作基礎的作者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打造出一件初看還不錯的章草作品來。

然而回歸書法創作的本真,鄙人以為還應該在繼承上下死功夫,多臨帖、精臨帖、深臨帖。清代文學家李漁說:“稻米煮飯的香氣,真讓人歡喜。”我想,只有真正觸及書法的“香氣”,方能釀得書法之“真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