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投资,不到一年APP关闭下架,如何维权?该找谁要钱?

近日,接连有两个朋友咨询,自己在手机APP(P2P)上投资的钱,近些天APP(网站)打不开,投进去的钱打了水漂,该怎么办?是不是被诈骗了?所用套路也大多是“高额回报”、“稳赚不赔”的投资承诺......

手机APP投资,不到一年APP关闭下架,如何维权?该找谁要钱?

听到这个问题,一开始也是下意识的往诈骗上想,获利人是否构成诈骗罪?当再经过一番理性思维之后,才发现,并不能简单的认定为诈骗,对这些唯利是图的人更准确的定性应该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那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中的广大投资人,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投资的钱还能得到赔偿吗?

1、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首先需要提醒所有投资APP理财产品的受害人注意的是,对于利用APP投资获取不法钱财,侵害众多投资人利益,最终被处以刑罚。这并不是因为侵害众多投资人利益而被判刑,而是因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了社会正常的金融秩序,如此才导致犯罪被判刑。

既然这样,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件,在刑事诉讼直至最终定罪量刑中,并不会对受害者的损失在判决书中一起予以处理,那么,受害人该如何挽回损失呢?

2、关于受害人损失的挽回问题

手机APP投资,不到一年APP关闭下架,如何维权?该找谁要钱?

由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侵害的是社会层面的正常金融秩序,那么受害人和吸收存款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就是民事纠纷,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维权(近似于现实生活中民间借贷纠纷)。

一般情况,在受害人投资理财APP产品中,一开始都会有类似“投资协议”或“合同”之类的电子文件,投资过程中自然也会有转账记录等证据。

比之于民间借贷纠纷处理,维权就需要受害人准备“投资协议”,鼓动投资的“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一系列证据,然后再准备起诉状一份,到法院早日起诉,早日拿到判决书进入执行程序,这样在处理涉案资产时候,民事诉讼案件已经进入执行程序中的受害人(申请执行人)将会处于十分有利地位。

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向诈骗的转化问题

手机APP投资,不到一年APP关闭下架,如何维权?该找谁要钱?

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个非常接近的罪名叫做“集资诈骗罪”,和前者的简单区别就是,集资人在开始吸收公众存款之初就有将非法集资的钱财据为己有的目的,对于该目的认定较为简单,例如:将公众存款用于个人挥霍,没有将资金用于投资经营,得到钱财之后迅速转移等。

一旦认定为集资诈骗,这样,在公安机关侦查、法院审理案件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减少或赔偿被害人损失问题,并且在重要诉讼节点,也需要按法律规定通知被害人参与或知晓。

认定为集资诈骗罪后,被害人要挽回损失自然也不需要再经过民事诉讼的繁琐程序,而应当多到公安机关、法院提出自身合理诉求,提供更多受害证据,这样在最终判决时,如果追回有涉案资产,也会直接对被害人予以发还。

当然,如果没有追回的涉案资产,受害人通过民事诉讼维权也并没有为法律禁止。可以预判的是,集资诈骗罪量刑当然要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来的要重一些。

手机APP投资,不到一年APP关闭下架,如何维权?该找谁要钱?

最后需要提醒诸位朋友的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千万不可轻信网上宣传所谓“高息、稳赚不赔”的理财产品。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法律小知识,如有疑问,欢迎私信咨询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