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客車行業綜合實力哪個比較好?

大虎二豹


先放一張2018年客車行業銷量排行表,再簡單介紹一下行業態勢和主要企業:


注:這個是5米以上口徑,上述各家客車企業多少還有一些其它類型的客車,為了便於比較沒有放進來。

1、行業競爭態勢

近幾年,受新能源汽車因素影響,客車行業競爭態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有的企業掉隊,有的企業衝了進來。

2018年銷量排名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梯隊:宇通客車銷售規模遙遙領先,強者恆強,誇張一點說,客車行業分為宇通和其它一點問題都沒有;第二梯隊包括比亞迪、中通和廈門金龍、蘇州金龍和蘇州金旅幾家,銷量基本跨過或接近1萬臺關口,總體經營還算可以。第三梯隊就是安凱、銀隆、亞星這些,還算得上全國性企業,但經營上多少都面臨困難。其它企業還有很多,目前國內還有產品的客車企業大概在30~50家左右,但都屬於苟延殘喘階段,不提也罷。

從企業競爭力上看,宇通無論是技術、產品、管理還是團隊都遙遙領先,在客車行業屬於神一樣的存在了,其最大的問題是行業天花板和接班人兩方面。比亞迪的品牌、資源夠強大,但跨界競爭有先天劣勢,產品線集中導致對於新能源政策過度依賴;中通是一筆者在行業內除了宇通外唯一看得起的企業,作為老國企,各方面都不佔優勢,居然能老而彌堅,一直不掉隊,這些年還大有起色,相當的不容易。其它客車企業懶得介紹,不說了。

2、發展歷程和一些關鍵節點

第一代客車企業,“南亞星,北聊城”。

亞星、中通是建國後第一代明星客車企業,號稱“南亞星,北聊城”,聊城客車就是後來的中通客車,目前亞星、中通雙雙歸濰柴譚旭光旗下,但尚未見到有效的整合動作。

亞星在99年達到頂峰,當年產能達到2萬臺,可惜的是風光之後是懸崖,第二年則迅速衰落,銷量只剩下7000臺左右,從此再無起色。亞星敗在與奔馳的合資上,而中通由早年的風光到後來的下滑,主要是區位因素和國資機制的問題,這些年有了起色,值得尊敬。

第二代客車企業“從三龍一通到一通三龍”

宇通的歷史很悠久,但是在90年代之前在業內也就是個跑龍套的,93年國有改制實現起死回生,97年上市和新廠建設實現了騰飛,從此扶搖直上九萬里;

三龍的故事也很傳奇,簡單說的話,90年代末期才成立,憑藉南方人的精明、細緻和區位迅速崛起,衝上行業龍頭,搶了亞星的行業地位,後面逐漸由分出來了廈門金旅和蘇州金龍,那個時候叫三龍一通。

大約是2003年前後,出現了新的分水嶺,金龍陷入股權紛爭,內鬥頻頻,喪失了發展機遇,而宇通則保持了持續的增長、發展,一直到2016年連續19年增長,將金龍遠遠甩到身後。

於是,大家開始說一通三龍。後來,中通加進來,變成兩通三龍。

第三代客車企業 新能源弄潮兒比亞迪、銀隆

其實在比亞迪之前,美的等前後有不少的企業試圖進入客車行業,之後均以失敗而告終。原因很簡單,這些企業只看到了宇通的高盈利,沒有注意到除了宇通,其它企業基本都是虧損或者勉強度日。這個行業其實是個很苦逼的行業,新進入者打不過宇通,跟別的企業競爭吧又不掙錢,所以很快就退出了。

新能源產業政策提供了改變行業的契機,宇通依然保持強勢,但行業洗牌期的動盪,多少拉近了各家的起跑線,至少是有機會了;三龍繼續掉隊,蘇金陷入騙補醜聞,總經理跳樓,廈金董事長被抓;其它中小客車企業有心無力,做大做強的壁壘越來越大。

於是,比亞迪衝了進來,有品牌、有技術(電池、汽車技術有相關性),至於行業學習成本,再加上採用的非常具有侵略性的投資換市場模式,迅速衝到了行業前三。如果只看新能源車,應該是行業第二。但是,這種模式雖然見效快,但後遺症也大,就看王傳福的本事了。

至於銀隆,我一向看不起,不想多說,早晚要死。

3、未來趨勢

宇通:行業天花板近在眼前,未來如何就看能不能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了。第二個是接班人問題,能接棒湯總的人目前還真不好找。

比亞迪:市場太單一了,深圳的車換完咋辦?投資換市場換來一時爽,未來要考慮怎麼收場。

中通:行業天花板說的是老大,跟咱關係不大,只要努力,老天會賞飯吃。

三龍: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不如趁著還值錢賣個好價?

其它企業:其實不想走,早晚都得走。


作為曾經客車行業的一員,為什麼我的眼常含淚水,因為我曾經深愛過這片土地!以上材料全憑記憶,未做任何驗證,比如說年份可能會有一些差異請多諒解。如有疑問或不同見解,歡迎跟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