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德國的“中國城”,想在新絲路上站穩腳跟

这座德国的“中国城”,想在新丝路上站稳脚跟

“一帶一路”建設助曾經的工業城市成為歐洲物流樞紐中心。圖據英國《衛報》

1585年,佛蘭德製圖師吉哈德斯·墨卡託在德國西部杜伊斯堡出版了一本歐洲國家地圖。正是在這裡,墨卡託首次展示了他的新世界地圖——墨卡托地圖投影。而如今,魯爾河谷這片灰濛濛的土地,卻讓世人對這個世界有了更新的認識。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鋼鐵和煤炭一直是工業城市杜伊斯堡的關鍵詞,無數的煙囪被籠罩在煙霧中,若隱若現。多年來,杜伊斯堡一直是魯爾地區工業面臨的長期結構性變革挑戰的象徵:1987年,數千名克虜伯鋼鐵工人在萊茵河上佔據了一座橋,抗議工廠即將關閉的照片在世界各地流傳。

如今,杜伊斯堡正迎來一輪新的轉型,這一次的關鍵詞是“一帶一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港口坐落於這個城市,80%來自中歐班列將在這裡停靠,這裡是它們在歐洲的重要一站。英國《衛報》記者此前走訪杜伊斯堡,探訪“一帶一路”建設如何改變這座曾經的工業城。

以下為文章編譯內容:

曾經的工業城市成為歐洲物流樞紐中心

杜伊斯堡這座曾經繁華過的工業城市,正讓人們見證德國和中國是如何加強經濟聯繫。每星期,大約有30列中國列車抵達杜伊斯堡內陸港口的一個大型碼頭,這些集裝箱要麼裝滿了來自重慶、武漢或義烏的服裝、玩具和高科技電子產品,要麼滿載著德國汽車、蘇格蘭威士忌、法國葡萄酒和米蘭紡織品。

在杜伊斯堡的港口,火車鐵軌一直延伸到萊茵河的邊緣,貨物被直接裝上船,儲存在幾個足球場大小的倉庫中以便下一步運輸,或是由火車或卡車運往希臘、西班牙或英國。

这座德国的“中国城”,想在新丝路上站稳脚跟

杜伊斯堡港口。圖據Getty Images

如今,杜伊斯堡已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港口。“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讓墨卡託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讀到的絲綢之路得以復興,而這一次,杜伊斯堡港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位置,它正迅速成為歐洲的物流樞紐中心。目前,約80%的中國列車將杜伊斯堡作為停靠站點,其中大部分列車經過中國-哈薩克斯坦邊界的霍爾果斯、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抵達這裡。

當地的政治家仍然為這座城市與16世紀的地圖製作者間的聯繫感到自豪,他們也稱讚現代中國“繪圖者”的敏銳眼光:他們指出,在上海機場展示的一張歐洲地圖上,杜伊斯堡的名字印得比倫敦、巴黎或柏林還要大。

“我們是德國的‘中國城’,”杜伊斯堡的社會民主黨市長索倫·林克表示。

過去8年,居住在杜伊斯堡的中國人數量翻了一番,有568人。當地的杜伊斯堡-埃森大學設立了孔子學院,這所大學的中國學生數量居德國之首,他們大多在此學習工程學和經濟學。由於中國學生的到來,越來越多正宗的亞洲快餐連鎖店出現,如今,亞洲餐館正在與上一代移民引入的印度烤肉店競爭中。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的數量正在不斷上升,2014年以來增長了50%,達到90家。與新絲綢之路上的其他城市不同,這個港口仍然由德國人管理運營。

要在新絲路上站穩腳跟

2018年,杜伊斯堡12%的失業率,遠遠高於德國平均失業率。但共建“一帶一路”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希望。林克說:“有跡象表明,這座城市的重要性將繼續增長。我們可以成為中國通往歐洲的門戶,反之亦然。”

然而,返程列車路線仍然是杜伊斯堡的薄弱環節。每兩個從中國抵達歐洲的滿載貨物集裝箱,只有一個滿載運回,而港口只能從必須送回中國的空集裝箱中賺取五分之一的費用。該口岸的首席執行官埃裡克·斯塔克表示,空箱回程的比例過去曾是4:1,現在已經有所改善。

这座德国的“中国城”,想在新丝路上站稳脚跟

杜伊斯堡成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節點。

斯塔克表示,杜伊斯堡一直在努力吸引新的貿易,對其物流基礎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甚至成立了自己的鐵路公司。如今,杜伊斯堡港口正在建設一個新的20000平方米倉庫,能夠整齊地堆放2000個來自中國的集裝箱。

但斯塔克的抱負卻遠遠不止於此。他說,杜伊斯堡要想在新絲綢之路上站穩腳跟,中歐之間鐵路運輸的性價比需要超越其他貨運方式。“重慶至杜伊斯堡的鐵路運費幾乎是海運的兩倍,但只需要花12天,而不是45天。航空運費至少是鐵路運費的兩倍,平均需要5天。如果我們能把交貨時間進一步縮短,平均減少到10天以下,那麼就會有更大的潛力。”斯塔克說道。

斯塔克認為,從中國出發的運行旅程時間仍然太長,主要問題在於歐洲鐵路公司:列車從波蘭和白俄羅斯邊境城市佈雷斯特到杜伊斯堡共1300公里,列車平均需要六天的時間,而從重慶到白俄羅斯的10000公里,通常只需要五天半的時間就能走完。

“中國和哈薩克的火車每天可以行駛幾千公里,他們真的很努力。這(差距)真的很荒謬,當然,我們正在努力弄清楚為什麼會有這麼懸殊的差距。”斯塔克說道。

紅星新聞記者 徐緩 編譯自英國《衛報》

这座德国的“中国城”,想在新丝路上站稳脚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