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宣紙佔據藝術市場,並作為文房四寶之首?壽千年不是說說玩的

大家可能都知道:”絹保八百,紙壽一千“,絹的壽命最多隻有八百年,而紙的壽命有一千年。比絹長兩三百年,這就很有意思,為什麼樹木纖維做的紙居然比絹的壽命更長,要知道我們平常印象中的紙,都比絹要脆弱的多!其實這裡的紙,就指的是宣紙,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古代畫作、書法作品等等,幾乎百分之九十都是使用宣紙作為承載材料的,所以才可以存在一千年甚至更久。

為何宣紙佔據藝術市場,並作為文房四寶之首?壽千年不是說說玩的

文房四寶:紙墨筆硯,宣紙就作為文房四寶之首,牢牢的佔據著藝術市場,要知道,筆有出自浙江湖州的湖筆、河南的太倉毛筆、河北的侯店毛筆、湖南湘陰的長康毛筆以及江西的文筆;墨有徽墨、新安墨、文墨等等,硯臺就更不用說了,古代文人都會自己給自己刻硯臺使用,更是有四大名硯臺。宣紙以什麼樣的魅力,讓人們喜愛了它這麼久,並把他捧上了文房四寶之首的位置?

為何宣紙佔據藝術市場,並作為文房四寶之首?壽千年不是說說玩的

這首先就要從宣紙的製作工藝說起了,宣紙始於唐朝,發揚與宋朝。唐朝出現後,還只是作為皇宮專用,每年進行進貢,到了宋朝,政治經濟的發展使得文化進展迅速,自然,作為詩書畫載體的紙,就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宣紙始於安徽涇縣,可以說現在涇縣的代名詞就是宣紙,宣紙的正統就是涇縣。尤其在宋朝,製紙大家族曹氏遷徙到涇縣之後,改進宣紙的製作工藝,取材於青檀木,沙田稻草,這才使得宣紙一躍為中國紙王,千年來有一無二。

為何宣紙佔據藝術市場,並作為文房四寶之首?壽千年不是說說玩的

現存時間最久的,是極少數幾件傳自唐代的作品,比如《五牛圖》,是一千兩百年前唐朝韓滉所作,紙本設色,至今保存完好,是故宮最重要幾件文物之一;《潑墨仙人圖》,傳自宋代,現藏於臺北博物館,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幅作品。那麼,宣紙可以保存千年的奧秘,究竟在哪?

為何宣紙佔據藝術市場,並作為文房四寶之首?壽千年不是說說玩的

我們先了解一下宣紙的製作工藝:首先以青檀木為製作原料,青檀木和紫檀性質很相近,優點是青檀皮纖維細長,使得書寫時潤墨性更好,輔以沙田稻草,再加上涇縣獨有的山泉,手工生產。在剝青檀皮時,先講砍好的青檀樹枝放入沸水裡浸煮二十幾個小時,煮完之後再放入山泉當中,浸泡一天,一冷一熱,利於剝皮,剝好的皮要經過風吹日曬雨淋,過一段時間,就會“自然漂白”這個時候,就不叫青檀皮了,叫做“燎皮”。現代人曾經嘗試使用漂白劑進行快速偏白,但由於漂白劑漂白過的燎皮,所製作出的紙壽命只有短短五十幾年,故不再使用。再說輔助材料沙田稻草,沙草的優點是雜質少,纖維多,給宣紙增強任性,耐腐性的優點,而沙草和檀皮的配料比,將宣紙分為“特淨、淨皮、面料”這三大類。

為何宣紙佔據藝術市場,並作為文房四寶之首?壽千年不是說說玩的

第二步就是醃製青檀皮和沙草,有人就會問了,醃製?用鹽還是醬油?哈哈,不是,這裡的醃製,是為了讓青檀皮和沙草混合後,徹底去色,由黑變白。講檀皮與沙草攪拌混合後,加入石灰水,純鹼,浸泡、醃製;最後加入純鹼蒸煮,直到徹底由黑色變為白色,原理是石灰、鹼都可以讓果膠和木質素溶解。

為何宣紙佔據藝術市場,並作為文房四寶之首?壽千年不是說說玩的

這一步做完,只是完成了三分之一,沙草、青檀皮都醃製好以後,就要放在陽光下晾曬,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直到現在,機器和高科技都不能取代,因為由於不知名的原因,使用高科技後,製作出來的紙質量都不及原來的,容易變色,壽命大大縮短。這一步需要一年之久的時間,一年後的檀皮和沙草,將潔白無比。這一道工序,也造成了宣紙之鄉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那就是鬱鬱蔥蔥的山坡上,有一塊塊白裡泛黃的“補丁”,勤勞的工匠們一步步,將草皮背到山坡上晾曬。

為何宣紙佔據藝術市場,並作為文房四寶之首?壽千年不是說說玩的

一年之後,將進入下一道工序:配料。這一道工序很重要,因為配好料之後,就是製漿的環節,配料配好了,製出的紙漿才好,配料出問題,那麼最後製出的紙也會出大問題。擇料、碓皮、切皮、塔料、袋料,通過一道道工序,將植物裡面的纖維外殼打碎或者細化,然後結成氫鍵,製成紙漿。紙漿製成後,加入膠質,增加紙漿粘度,這時候就要提一個特殊原料:楊桃藤,也叫獼猴桃,是宣紙生產後期一個不可少的原料。

為何宣紙佔據藝術市場,並作為文房四寶之首?壽千年不是說說玩的

當紙漿完全製作好以後,全部放入一個特質的袋子裡面,袋子是用紗布做的,將放入紙漿的紗布袋放在水池裡,來回搖動,原料裡面的最精華的“漿”就會慢慢的流出來。在這個時候,混合原料裡面的各種材質,才會真正合為以一,最後出來的,才是真正的宣紙紙漿。紙漿由撈紙師傅一張張撈出後,放入烘房烘乾,宣紙才算製作成功。

為何宣紙佔據藝術市場,並作為文房四寶之首?壽千年不是說說玩的

由這樣工藝所製成的宣紙,千年不腐,不蛀,時光荏苒,潔白如新,有著極好的滲透性、潤滑性,不論是寫字還是畫畫,“墨分五色,一筆落成”,一筆筆,濃淡、深淺、層次,這才鑄就了宣紙“紙中王者”的稱號。

看到這裡,相信你也是愛好書法繪畫,或是喜愛中國傳統文化之人,點贊個贊,或者關注我吧,一起學習交流,感謝緣分。

後話:

宣紙從原料到最後製作完成,經過一百多道工序,時間跨度三年。雖然現在宣紙依舊是人們寫字作畫的首選,但是他的傳承還是遇到了一些問題。“宣紙製作是集體的結晶”這句話是一位傳承人所說。這幾百道工序,一個人最多精通一兩道,這已經很厲害了,宣紙工序的傳承,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言傳身教”。現在的宣紙廠,每一道工序處,都是一位傳承人,這幾百個傳承人在一起,才組成了宣紙廠。作為我國優秀文化,傳承之路,也是異常艱辛啊。

為何宣紙佔據藝術市場,並作為文房四寶之首?壽千年不是說說玩的

​(一刀,現在人們去買紙的時候,數量是一“幾刀幾刀”為單位,其實這裡的“刀“,就是由宣紙傳出去的,宣紙製作的最後一道工藝,就是將不整齊的紙邊裁整齊,使用專用的刀,一剪刀下去,就是一百張,所以慢慢的,一百張宣紙也就叫做”一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