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根基是什麼?

鵬友程


中國文化的起源在河洛大地。既現在的河南洛陽。河圖、 洛書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龍馬負圖,神龜獻書。先天聖人伏羲觀河圖研洛書,結合宇宙變化周天星象,習得先天八卦。

周文王被困羑里以先天八卦為基礎,演後天八卦成《周易》。道教始祖老子的理論基礎則是以周易為核心的。

儒家始祖孔子是繼伏羲、周文王之後的易者三聖之一。歷史上並有孔子問師於老子的典故。可見儒道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只是在發展過程中受社會因素、政治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核心主張的不同。

中醫文化裡的五行生剋。兵家裡的正合奇勝。中國書畫藝術裡面的“疏可跑馬,密不透風”,中國人常說的中庸,故宮裡的乾清、坤寧,封建統治提出的君臣父子、三綱五常…這些理論的根本思維都在《易經》裡能找到出處。所以說易經是百經之首,是中國哲學思維和文化的核心。

而河圖洛書作為易經的基礎和起源。當之無愧是中國文化的根源。





景弘商道


中華民族的根基只有四個字

很多人說中華民族的根基是人民、勞動、包容、禮儀、制度、土壤、文字、易經、陰陽、人心、道德、儒、五十六個民族、骨氣、英雄、氣節等等,總之是一種「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一種純物慾思想。

當然這種思想不是不對,但是割裂了精神和物質,正如「富民乃君臣之道,尚錢乃下下之舉,富而無德危害眾生,富而有德眾望所盼」。

◆修煉文化◆

修煉文化並非只有佛道才算修煉文化,它涵蓋了世界一切的修心養性的方法,至少俗世人們的讀書修養也是一種修養,但技能類的書籍除外,因為技能類不包括道德修養在內,修心向善是所有修養類書籍的共同目標。

所以以上各種美好的、堅韌的、善良的、誠信的、有骨氣、有氣節、勇敢的、綿延不絕、源遠流長、敬天法地等都可以迎刃而解,因為都是從這裡延伸出來的。

我寫過一篇《天帝權威和俗世權威》的短文,談的就是到底哪個權威更適合人類生存的法則。同時在這裡也是一種最好的反映。

很多人認為這些是很愚昧、很封建、很唯心、很天真。誠然,不管這些是傻還是愚,這個中華民族的核心就是這樣的事實,不是誰的一句就能否定了的。

◆為什麼要說修煉文化呢?

大家對「修煉文化」的理解只停留在「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比較清晰,然而都差不多忘了,其實三皇五帝中的黃帝就是道家人物。老子是道家學派人物,道教是張道陵創立的不假,但是道教不等於道家,同樣道理,佛教不等於佛家,宗教形式只是一種社會的形式,與其佛家、道家的原始面貌和風采早已面目皆非。

因為經過幾十年的運動和灌輸的那“務實的思想”,從而愚昧成了佛道的代名詞、封建成了儒家的代名詞、落後成了傳統文化的代名詞、唯心成了宗教的代名詞。所以,當今國人直到現在都不知道傳統文化的修煉文化到底有多絢爛多彩。

大家只記住了滅佛、滅道運動,沒有想過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有句話「縱然天命所歸,仍需人事努力」。

因為修煉文化,所以有了骨氣,因為肉體死亡非人的真正死亡;因為修煉文化所以有了勇敢,因為它裡邊有慈悲、有道家的真;因為修煉文化,所以都喜歡和平,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和諧文化;因為修煉文化,所以懂得了包容;因為修煉文化,所以制度中有歸正人言行的法規;因為修煉文化,人們重德行善;因為修煉文化人們知道務實的意義所在。

◆僧尼好吃懶做?

大家只記住了僧尼的好吃懶做、道人的清修不參與世俗勞動,認為佛道修煉不過如此,所以是一種不思進取的一幫傳銷騙子而已,相信大家一定會有這樣的感受吧。

但是這種感受是一種錯誤的感受,因為當你看到佛教中有舍利子和不腐肉身之時,已經忘了世俗中也有不腐肉身、種種奇蹟。所以修煉並非是不參與勞動,而是一種內外兼修的一種方法。佛教走的是一種人為的隔斷世俗情慾,讓你達到更高的境界,當然別看方丈居世俗高位,身邊有人伺候,不努力修心也是一個凡人而已,釋迦摩尼之所以成佛,是因為他不注重世俗的名利地位,而追求的真正的內心的修煉;而世俗中的修煉是一種自我隔斷情慾的方法,比如濟公,「走萬里路,脩金剛心」,當然世俗因果淵源,自有自己的規則,所以才有了一個「悟」字,看破世態炎涼不等於修煉結果,看破紅塵只是修煉之始,看透世間百態而不動俗世情慾、不被任何世俗所牽動,從內心深處真正的看破,而不是表面看的很透而內心深處卻怨憤至極。

◆修煉解決了人和宇宙的問題

修煉文化解決了生前的各種不公、各種道德規範,解決了死後的各種輪迴、因果,所以人們才會被道德所約束,大家一聽到約束兩個字就意味是束縛,其實不是的,約束是歸正內心,就像修建花草一樣,你不修它會瘋長,亂長,而束縛是一種中性詞,他即可指向好的方向束縛,又可指向壞的方向束縛,但絕大部分可以說99%的世俗規定都是會多或少的有壞的規則在其內,世俗可以把大麻合法化,這就是其中一個表現。也就是說約束和束縛是完全不懂的兩個概念。

宇宙從何而來,人從何而來,人為何返本歸真?為何人與動物和諧?為何要心存善念?如何解釋幾十億年前的殘留文明?為何存在人體特異功能?為什麼不能自殺?等等,許許多多的謎團,都會得到解決。不管以前多麼的迷茫,走入修煉之後,會越來越明朗,有的時候你會覺得,花草樹木都會跟你說話。

◆百代宗周實為假象

〈百代宗周〉是一種假相,確切的說百代宗的是周朝的那種文明禮儀文化。當然,很多人不知道百代宗周是什麼意思,其實意思就是「周朝以後以後到清朝以至到當今,都效法的是周朝的禮儀以及文化思想,比如太太的著稱」。周朝是卜術和禮儀等天人合一思想著稱的國度,真正的天人合一四個字是漢朝提出來的,但周朝已經在實際行動中把這四個字變成了現實。周朝長達800多年,數落中華各朝代,恐怕除了三皇五帝,沒有哪個朝代會超過周朝氣數的吧,別說「春秋戰國時期,周朝名存實亡」,那也是周朝的範圍,即使他們再狂妄,也不敢稱自己為「天子」。做法上利益規章上超越天子規格,秦以後各朝各代數不勝數,所以,這不是重點,也就是說,以後的禮儀規格以及文化著作大部分都從周朝延伸出來的,而周朝可以說是一種敬天敬地的時代,他與當今的敬的天和敬的地完全兩種概念。

中華文化自開始就已有修煉的文化,接下來只不過是一步步充實而已。而正是修煉文化,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久不衰、萬國歸宗、博大精深,而後才產生了這麼多的不可思議。

不一定全對,但修煉文化的大方向敢確定!僅供參考!


九易名


個人覺得是兩個字″理""禮″。

從天上日升月落,到地上的四時交替,到人間的一切事務,無不遵循著一定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理,順理而成章,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雖然這是普人類的共有價值,但中華祖先聖賢們早早的發現了這個"理″,自此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基,用"理"來做為自我約束的規範,因此,家有家規,國有國法。無不尊仰"理"的存在。國若無理民必亂,家若無理勢必亡。反之一樣,民皆無理國何在,人皆無理亂常倫。中華文明的源源流長皆因有″理",知"理",用"理"。

理算是″剛"性,是必須遵循的,否則就是″逆天而行""背道而馳",犯之則必受懲罰。但人們並不是生來就懂″理",若因不懂而犯小過錯,初犯可以原諒,有″不知者不怪""情由可原"一說,久而久之,由情生變出一個"柔"性的″禮",彌補了"理"的剛性。周公制禮,孔聖延禮,並制定出不同人類群體之間,怎樣來和平相處,″三綱""五常"等等,教人″以禮待人″″禮敬禮讓″,遵"禮"而不亂"理","理""禮″相輔,國盛則民富強,家和而萬事興。

個人拙見,歡迎諸友人交流。🙏🙏🙏






緣心居


腳踏實地,師法自然,天人合一,中庸適宜,適時適勢,尊祖利世,實事求是,不驕不躁,為公為己,規矩方圓,心胸博大,廣納百川,無懼無畏,堅韌不拔,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守信守用,不為逐利,為國為民,志士不已,膽前預後,代代相繼,尊老愛幼,互信互助,謙虛謹慎,勿驕勿躁,待人以誠,不可狂傲,認準方向,矢志不移,勇於開拓,遇難更艱,屈辱奮起,不折不撓,抓住機遇,發展自己,普世惠民,不忘初心等等。太多,以個人初識寫,不喜勿噴


春江帆影491


中國文化的根基是:

一,中國文化的三大基石:法家文化、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

二,“五四”運動新文化。

三,毛澤東思想。毛主席提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對歷史文化去掉糟粕而取其精華用於現實……毛主席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使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並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勝利……

四,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了!

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中國人民強起來了!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中國文化的根基也在不斷地創新和發展……


gzj6068


中國文化的根基應該是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如果說我的這個回答涵蓋的面太大,那麼我們可以把核心找出來。其核心主要是這樣的一些著作及著作中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精髓。

這些著作是:老子的《道德經》,經孔子之手的《詩》《書》《禮》《易》《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集體編訂的《論語》,墨子的《墨子》,荀子的《荀子》,韓非子的《韓非子》。

夏代之前,基本上屬於傳說時代,其思想文化基本上沒有文字記載。夏代雖然已經有了文字,但是仍以傳說為主。商代雖然文字系統化了,但是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思想文化體系。西周和東周的前期,開始逐漸形成文字上的思想文化體系,如分封制,如《管子》。而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不同體系的思想集中產生。如“道”的思想文化體系,“仁”“孝”“禮”的思想文化體系,“兼愛”“非攻”的思想文化體系,“德”“法”的思想文化體系,“陰陽”“五行”的哲學體系,“詩”的文學藝術體系,“詩”雖然大部分產生於西周初年,但是是經孔子之手才成書的。另外還有就是忠實於歷史的歷史觀。這些著作及其思想,為中國文化大廈,奠定了堅實而厚重的基礎。

這些傳統的思想文化範疇和體系,就像一根根紅線,從春秋戰國時代,一直貫穿到今天。它們一路走來,一路傳承,發展,豐富,蔚為壯觀。



鬱津裡


中國文化的根基 :

1,《周易》、"一劃開天地,陰陽生萬物”之說,"天地人"三寶之說,“簡易、變易、不易"三易之說。

2,儒家,“仁、義、禮、智、信"之說,"中庸"之說,"立功、立德、立言"之說,”天人合一“之說,"知行合一"之說,"三綱五常"之說,等等。

3,道家,"尊從自然"之說,"清靜無為"之說,"以柔克剛"之說,"休養生息"之說,等等。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很難用幾個特點來概括,而且見仁見智,如果追溯其源頭,從主要經典或重要人物,可以列舉如下:

1,先秦兩漢之前,"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等。

2,唐至明,"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

3,清至民國,沒有鼎立之學術或人物,主要是傳承、廷續前人學說。

當然,上述觀點,主要是從歷代主流文化的正面而說,不談及負面的東西。

中國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需要客觀地分析,取精華,去糟粕,與時俱進地發揚光大。


心然詩畫


中國文化的根基是德。有得才有道,有道才有德。自古到今,每個人都是努力學習工作,都是為了生存,你自己能夠生存,才有你的生存之道,所以每一個人的生存之道是自己走出來的別人替代不了的。你的生存之道養活了你自己才有你自己的生活,成家立業養家餬口。更進一步發展家族以至更高之道,其核心是道。德是檢驗道之品質的一箇中國人的道德與法治的公約標準。

德之為德,其核心是得,是一份付出一分收入的標準。絕不是一份付出一份收入的標準,地球上沒有。

德的苐一境界是全心全意努力付出。其標準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回精四回巧。這是徒弟和初級工的標誌。也是德之回報中的福德之道。

德之苐二境界的是苐五回精益求精,苐六回為所欲為而不違規矩。這是中級工高級工的標準。也是德之回報中正德的標誌。

德之苐三境界是苐七回至善至美,苐八回至善至美於創新。這是技師與高級技師的標準。也是德之回報中功德的標誌。

德之苐四境界是陰德。貫徹於前三境界中。其核心是是人所想所說所做所得,都不能傷害他人和自然環境,包含無意中的傷害。

德之苐五境界是全德。貫徹於前四境界中。其核心是是人所想所說所做所得,都不能傷害他人和自然環境,包含無意中的傷害,一切以有利於人類後輩的生存發展為為標準為核心,以利於自然環境在為人類服務為核心所想所說所做而得是謂全德。

歸總而言之。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這是每個中國人的可遇不可求的福德。


用戶5133873107316wsj


中國文化的根基,就一個字,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在中國文化中,是事物的規律,本質,現象的綜合體現。

中國人,崇尚自然,也尊重自然。並在自然中學習自然,故,有道法自然之論,之說。

道,在中國人的心裡,眼裡。既是春花秋月,也是寒冬酷暑,也是人世間的,潮起潮落。也是朋友親人間的相互關心,愛護,珍惜珍重!也是對敵人的冷酷無情。

道成為中國人心中,永遠追逐,信奉和證悟的主題。

自從有了道的觀念,中國人學會了向自然學習,學會了組織和管理自己,學會了學習和傳承文化知識體系,懂得了禮義廉恥,為人類社會的共建基礎!忠孝節悌為個人與社會與家庭的維繫。

並在以上基礎上,學會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包容,發展,融合是人類社會和諧共處的秘訣!

這就是中國社會,能歷久不衰,衰而又能崛起,倡盛的原因!


非才


謝謝

中國的文化根基,簡單一句話,就是傳承了數千年而從沒中斷的,且至今仍久盛不衰的,還在繼續影響和規範人們日常觀念的對國家的認同理念,一切道德傳統,一切文化基因,一切倫理傳承,所有價值取向體系的總合。

任何文化體系,都是各個部分緊密相扣相聯的有機整體,有根有脈。既有表象特徵,也有深層內涵,還有規律可尋。

形成中國文化根基的“軸心時代”,是春秋戰國時期。在這段歷史時期前後,中國人民在思想、文化、藝術等方面的認知認同,已經有了很深的積澱和凝結。同時又適逢當時社會產生力較深刻的變革,所以形成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諸子百家對以往和現存的思想文化進行了總結,同時又根據文化傳統,以及當時的社會情況做出了許多繼承,揚棄,梳理,發揮和創造,形成了比較完備系統的文化體系。在後世乃至在今天,我們基本沒有超越出他們的思想範圍。

所以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奠定了中國文化的根基。

中國文化源流,對中華文明的形成與鞏固,對中國社會的形塑與整合,發揮了強大的支撐作用。

在當前的新時代新情境中,繼承,發揚、激發、延續中國文化的生命活力,開放包容融合各種多元文化,異質文化,萃取基本文化元素,打造核心價值體系,豐富既有文化儲備,加固文化安全堤防,增強風險抵禦能力,進而形成具有強大說服力、感召力、影響力的理論和文化體系。這不僅能反哺和支輔現有的社會制度體系,還能為未來改革開放的探索提供歷史借鑑、深遂哲理和準確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