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碧崇輝


大家知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这篇写于1000多年前经典美文,借景抒情,以情言志,痛快淋漓,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通俗解释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不因为环境的好坏和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改变。表现了古代文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豁达情怀,。《岳阳楼记》开篇就说,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他的同科进士滕子京因为被人诬告,被贬到巴陵郡做知州。而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也是同样的被贬到邓州,降职为官。范仲淹是历史上“庆历新政”主要人物,著名改革家,但是由于经常仗义执言,屡屡被贬官。就是在这样郁郁不得志的背景下,他借情抒情,以情言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积极担当的情怀。

二,《岳阳楼记》中,实际上描写了现在岳阳楼上,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睹物思情,三种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人消极情绪,看到秋雨连绵洞庭湖,会感到悲伤,一种人看到洞庭湖春光无限好,会流连忘返,玩物丧志。而第三种人就是范仲淹最推崇备至的古代文人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睹物思情,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云变幻,个人的就退流转,荣辱得失,都波澜不惊,时刻不忘社会大众的疾苦。这既是对古代文人的推崇和赞扬,也是范仲淹自己心情的真实写照。范仲淹被贬官后,先后在河南邓县,浙江杭州等多地为官,每到一地,他都不一以自己被贬处境悲伤,为官一任,大胆革新,豁达向上,乐观积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家国”深情怀。

三,今天我们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能让人感同身受的还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文人情怀,豁达态度,人生高度。1000年前的人尚且能够做到,我们今天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当前改革大潮风起云涌,我们置身社会大变革当中,每个人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得失选择,面对工资,待遇,职位,地位,每个人的利益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变化,有的人可能还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委屈和失落。我们该怎么办?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看轻看淡个人的得失,“风物长易放眼量”,登高望远,敢于取舍,勇于放弃,不计个人得失,顺境不骄傲,逆境不悲伤,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智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比之下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我们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任凭风云变幻,初心不改。这才应该是我们的本色。


学文说话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同时代人欧阳修称之为“文正《岳阳楼记》,精切髙古,而欧公犹不以文章许之。然要皆磊磊落落,确实典重,凿凿乎如五谷之疗饥,与世之图章绘句、不根事实者,不可同年而语也。”

这篇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广为人们传诵,几千年来,都激励着我们,是我们放佛听到了跨越时空的铮铮良言!

但要深刻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还需要做许多的功课。

第一,先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字面意思

字面上来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的是不因为外物而喜,不因为自己而悲。但似乎意思不完整,我们需要采用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添”字诀,将省略的内容添加进去。那么,这句话就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但意思很矛盾啊,坏怎么让人高兴,的怎么会让人悲伤呢?

其实,这里运用到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参互成文,含而见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不因为外物的好、自己的得而高兴,不因为外物的坏、自己的失而悲伤)。

但这里还会有一个疑问,明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下两点:

第二,再看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岳阳楼记》作为一篇经典的写景散文,按道理,若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是不可能写的出来的。但事实上,范仲淹确实没有到过岳阳楼,而只是凭借一幅画所写出来的。具体经过是这样的:

庆历四年,被贬到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岳阳一带)的滕子京,重新修葺了岳阳楼,就写信请范仲淹写一篇文章,随信附送了一张画。范仲淹就借助这幅画,通过大量的想象和联想,写出了这一篇千古名篇!

可这一点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继续往下看:

第三,深刻理解,还需要结合范仲淹和滕子京的人生经历

其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句自勉和勉励他人的话,具体来说,就是勉励自己和滕子京的话。那为什么要勉励自己和滕子京呢?

这就要涉及到两人的人生经历了——两人都屡遭贬谪,那个时候,都是失意人!

作为北宋的政治家,范仲淹颇有政治理想,于庆历三年,出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王安石也曾担任此职,发起变法,夜以失败而告终),发起"庆历新政"。但新政受挫,第二年(庆历四年)就被贬到邓州,相当于从正国级降为了正厅级,完全就是“断崖式”。

与他同病相怜的还有一个人,就是滕子京。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两人志趣相投,遂成好友。滕子京仕途多舛,屡遭贬谪,从中央官员到地方小官。所以,《岳阳楼记》的开篇就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个“谪”字,包含了多少的心绪!

两个官场的失败者、政治理想的失意者,同病相怜,气息相同。所以,范仲淹写这一篇文章,就是含蓄规劝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所以,文章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说,我们现在虽远离朝廷,但还要为国为民担忧!最后一句,更是直抒胸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高告诫滕子京,不要因为修了一座岳阳楼(修得好或者不好),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地位高还是低(得或者失)而高兴或者悲伤,要有更大的境界,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心境之恬淡,境界之宏大,理想之高远,这,才是这句话背后隐含的更深的含义!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我辈自当从“古仁人之心”中,吸取精神的营养,用平常心看待外物,用淡泊心对待名利,用进取心,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水三心


句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君;处江湖之远,则优其民。

直解:不会因为外在的物质而感到欢喜,不会因为自己的处境命运而感到悲哀。

我们需要把这句话放在欧阳修的整段语境中来理解一下:

原文是: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意思是: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由此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要做个木头人,是先与天下人去忧,后于天下人去乐。

这是一种大担当,更是是一种大境界。

和道家所谓坐忘,和佛家所谓放下其实不是一回事。


屯元国学文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本人内心志向的表达,也是天下士子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

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境界不是想达到就能达到的。人的情绪都是受环境外物影响和控制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也就是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与人的本性相违背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认同并希望达到这种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做不到的原因。

世上所有的动物都没有违背本能的能力,人是唯一例外。因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尽管很难,但对于人来说并非不可能。超越本能、超越禽兽的生存状态、摆脱天诛地灭的窘境,成为自己的主宰,实现真正属于“人”的从容自在的理想生活,自古以来就是往圣先贤、士人君子孜孜以求的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理想呢?《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的前提是正心,正心的前提是诚意,诚意的前提是致知。何以致知?孔子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生而知之者,圣人也;学而知之者,渐修也;困而知之者,顿悟也。

因此,如果你真的想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命境界的话,对于当下普通人来说“学而时习之”恐怕是最好的路径了。“文武之道布在方策”,经典就放在那里,还等什么呢!





淡漠千里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不以物喜”这个“物”字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权利,不要以其得到而喜悦,也不要因失去而悲伤,得之不喜,失之不忧,顺其自然。“不以己悲” 不要抱怨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不要看到自己的弱点或是失败而沮丧,乐观豁达的面对一切。

生活中有惊喜,也有无奈,有得也有失,拥有一颗平常心很重要,也就要求我们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因为人是有情感的,《礼记》中写道:“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上云卷云舒。


阅读与思维


不应因为得到的财富和声誉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为自己的磨难,人生不尽人意而悲伤。做人要有良好的心态。

拥有一定的财富,社会地位就仗势欺人,目空一切,对所有不屑一顾,总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姿态并不能代表什么,只能是自贬身价,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

生活里有些波折,经些磨难很正常,只要有颗坚强的心,顽强支撑下去,不抛弃,不放弃,终能熬出头,终会达成所愿

“将相王候,宁有种乎"。记住,强中更有强中手,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不论环境如何,做好自已,笑对不幸,靠双手,靠努力,坚持打拼一样会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豫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字面意思就是说:不要因为外界的物质和感到欢喜,不要因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因为看到这个问题,有很多答主已经解释的很透彻了,我就不打算再继续去追根溯源的说这句话的含义以及范仲淹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这样的话。




那么,我就来结合我自己身边遇到、看到的事情,来聊一聊。


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的同事或者朋友说,谁谁现在好有钱,做了高管,这么年轻混得这么好;她嫁了一个有钱的老公,每年到处旅游,又不用工作,还买着名牌包包、穿着名牌衣服......


昨天,我还在和我一个同事聊这个话题。因为她偶尔也会和我讲这样的事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这种场景下,就是要告诉我们——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过得多好,而来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失去信心。



我记得这句话,最早是我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告诉我的。现在反而印象更深刻。


曾经,我也会很羡慕别人过得有多好,多有钱。然后,就会恨自己怎么这么没用。更糟糕的结果就是:想着想着,我开始怨天尤人!觉得是自己出生不好,怪自己当初没有好好读书,没有考入好的大学;怪自己没有努力学习技能,现在工资还这么低。


每每想到这里,我就会越来越没有斗志。因为人就是很奇怪的生物,你越去羡慕别人,越觉得自己没用,越不想行动!


就这样经历无数次的之后,我去总结自己这些想法。我发现,简直太可怕了!越想越觉得自己太悲哀了!更想破罐子破摔!



慢慢的,我就不去羡慕别人过得有多好了。因为你是为自己而活,当你得知身边的某个人过得好的时候,哪需要去羡慕人家?人家或许在某方面下足了苦功夫,只不过你没看见。何不自己制定好计划,立刻行动,坚持完成,提升自己呢?


就这样,我在职场中不断的学习新的技能,不断的升职加薪。不能说成为别人羡慕的那种人,但是我发现我真的进步了很多,我比那个一直卑微的羡慕着别人时候的自己,进步了太多太多。


初中语文老师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解释,经常会跳出来提醒我: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自信一点,不要去管别人的活法。




惠学云课堂


博大胸襟,哲人境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名篇中的名段中的名句,此句运用了互文的手法,翻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原段文字: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段中有三个名句,三句之间是一脉相承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

这一段话传留今天,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放下得失,为国为民做出伟大贡献!



王老师阅读写作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在文中歌颂了古仁人的高贵品质: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悲或喜。表达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置个人荣辱于度外的献身精神。


正如范仲淹另一句话所说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我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大的价值,供我们每一个人体悟和学习。

于个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个人修养而言,是很好的至理名言。

人生而有情绪,情绪因为各种外界和自身原因而产生。

有些人容易冲动,有些人却很淡定。

情绪一旦上来,就会控制住个人的思想能力,比如,易怒的人,一旦发怒,便会控制不住的大声喊叫,肢体动作幅度大,脸红脖子粗,失去正常思考的能力,全身心被愤怒笼罩,一切行为只为宣泄,而过度的愤怒就会引发暴力。很多易怒的人事后总后悔自己没控制住情绪,以致于办砸了事情或搞僵了人际关系。

再比如中国人常说的“乐极生悲”,有些人因为在某一方面稍稍有所成就,便得意忘形,忘却做人的根本,忽视危机的存在,沉浸于快乐之中,过度放大成就,以致于最终以失败收场。心情大起大落之间,映射出不悲不喜的不破真理。



做人。要懂得控制情绪,要学会笃定守中。懂得对于个人而言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哪些是如浮云般虚幻不重要。时时刻刻保持冷静,遇事学会用头脑思考。而不是让情绪控制头脑。

大喜或大悲,剧烈的情绪变化都对身体有所伤害,物极必反,情绪大起大落的人必不长久。

因此,无论是修身,还是养性,我们都要学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于社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当今的中国社会也很重要。

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共和国最美好的时代,国家安定,世道太平。老百姓们心无旁骛,一心致富开创幸福生活。

這是共和國最美好的時代,也是社會風氣,道德修養最差勁的時代。


我们曾经公开讨论“要不要扶老人过马路”这样的简单道德问题;我们经历过“疫苗造假”这类毁灭共和国下一代的疯狂行为;我们明明有最强的购买力,却花了钱还要被外国人鄙视。

为什么会这样,作为文明古国的继承者们,作为现今经济大国的建设者们,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利欲熏心,目空一切。

我们总是用物质利益去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我们的价值观变得越来越金本位。我们忘记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我们还有公义,在于我们还有互助精神。

我们渐行渐远,逐步堕入个人利益的深渊。

“以物喜,以己悲”的人越来越多,个人利益被不断放大。一个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是自私的社会,松散而不团结。这样的社会结构是无力抵御大风大浪的来袭的。

我认为打造个人幸福,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在个人建设的同时,请我们关注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为我们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念于今时今日,依然大有价值,为我们每一个人所应坚守。

以上为单方面观点,欢迎交流讨论。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年轻能背诵,二十年后的现在也能背:庆历四年春,滕子京滴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心日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心日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说做人心胸要开阔,有志向,有家国情怀,少计较得失,要高风亮节,不因外物的美好而特别高庆和眷恋,不因个人的宠辱得失而悲哀消极无作为。

范仲淹我是很欣赏而敬仰的。他公元989年生于今徐州,两岁父逝,其母为把他养大而改嫁朱姓,他也改朱姓。

范仲淹从少就勤奋好学,颇有抱负,后别母离朱家去求学,忍受了别人难忍的穷苦,以读书为最高乐趣,经多年寒窗苦读,终在二十七岁一举及第,走上仕途,改回原姓,取名仲淹,接母来难养,后官承相,他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人物,他的传也名作《岳阳楼记》不知鼓舞了多少中华学子,特别是:

”不从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人。总之,他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我十分佩服而崇敬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