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狼,澳洲大陸的頂級獵食者,最後一隻在1936年滅亡!

我們都知道袋鼠是長有育兒袋的,但是恐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其實,還有一種食物鏈頂端的猛獸也是長有育兒袋的,它就是袋狼,現在,這個物種在地球上已經絕滅!

袋狼,澳洲大陸的頂級獵食者,最後一隻在1936年滅亡!

袋狼(學名:Thylacinus cynocephalus):肩高約58釐米;體長約180釐米,這個長度包括48-61釐米的尾巴;體重30千克。體型瘦長,臉似狐狸,嘴巴可以張成180°,是袋鼬目袋狼科袋狼屬的唯一物種。由於身上長有條紋狀的花紋,所以又名塔斯馬尼亞虎,但是由於外形和狼相似,所以又叫塔斯馬尼亞狼。

其實,從生物學上來說,塔斯馬尼亞狼其實與其他任何種犬沒有關聯,之所以將它歸入犬類,在於它的進化環境和進化形式與澳洲野狗大體相同。但是,它更接近於袋鼠或者袋熊,但因它的外形實在太像狗和狼了,所以將其列入袋鼬科,或將其單列為袋狼科。

袋狼,澳洲大陸的頂級獵食者,最後一隻在1936年滅亡!

其體型細長,長相似狼,作為有袋類物種,袋狼沒有進化出能夠防止母親免疫系統攻擊胎兒的胎盤,所以雌性身體就進化出了開口向後的育兒袋,育兒袋中長有兩顆乳頭,幼崽在發育不完全時便早早出生,憑藉上肢力量爬進育兒袋中吸吮乳汁繼續成長。幼體得在育兒袋中呆上三個月,才能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9個月後才會斷奶。

雄性袋狼下腹也長有褶皺的皮膚行成的假育兒袋,據研究表明,這個袋子可以在穿越叢林時保護袋狼外漏的生殖器。

袋狼,澳洲大陸的頂級獵食者,最後一隻在1936年滅亡!

袋狼屬於夜行性動物,經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會飛的鳥類為獵取出目標。它跑的並不快,但耐力極強,一到確定獵物,就會窮追不捨,直到把獵物累的筋疲力盡。由於它的嘴巴能張開180°,加上咬合力很強,它可以輕易咬碎獵物的頭骨或頸椎,使獵物斃命,所以,袋狼一度是澳洲大陸上的頂級獵食者!

袋狼,澳洲大陸的頂級獵食者,最後一隻在1936年滅亡!

袋狼一直是生活澳洲大陸上,但是在19世紀初期,當西方移民大量湧入澳大利亞及其周邊地區時,袋狼已經從澳洲大陸、新幾內亞等歷史分佈地消失。只有在與澳洲大陸隔海相望的塔斯馬尼亞島,還有袋狼生存,所以,這也是袋狼叫做塔斯馬尼亞虎的原因。

但是,是什麼原因導致袋狼滅絕的呢?直到1803年歐洲人將獵犬引入島上之前,袋狼都還是這裡當之無愧的頂級掠食者。1803年以前,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人口估計不足1萬。而到了1824年前後,島上的人口已經增加到近1.3萬人,島上的綿羊也達到了20萬頭之多。

袋狼,澳洲大陸的頂級獵食者,最後一隻在1936年滅亡!

但是,由於人類的活動加劇,導致棲息地的減少和破壞,也導致了小型動物的減少,食物來源不足。而島上日益增多的家犬以及逃逸的野犬逐漸增多,也成為袋狼的有力競爭對手。

所以,在飢餓的袋狼眼中,人類圍欄裡身體肥碩、易於捕捉的綿羊似乎就成了唾手可得的“救濟糧”。但是,袋狼攻擊獵食家畜的消息也不脛而走,它們被定性為害獸,使它們本就艱難的生存處境雪上加霜。其實,這對袋狼是比較冤枉的,後來經過研究表明,袋狼更適合捕捉小型動物,而被獵食的家畜大多是野犬所為,但是,由於這個黑鍋,袋狼被人類枉殺不少。僅在1888年至1908年間,就有超過2000只袋狼被殺死。

袋狼,澳洲大陸的頂級獵食者,最後一隻在1936年滅亡!

另外,為了滿足皮毛貿易、野生動物貿易、博物館標本貿易等需求,袋狼被獵殺和捕捉的情況也是數以百計。

隨著袋狼越來越少,世界各國的動物園興起了展示這種珍稀動物的熱潮。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倫敦、巴黎、柏林、華盛頓等地的動物園都曾引入過袋狼。各國動物園中的袋狼數量一度達到數百隻。但是,在圈養生活中,由人類、家畜帶來寄生蟲和疾病,使它們面臨著更大的危機。

袋狼,澳洲大陸的頂級獵食者,最後一隻在1936年滅亡!

大量當年的文獻記錄表明,某種類似犬瘟熱、獸疥癬的病曾在袋狼之間快速傳播。由於對外來疾病的抵抗力相對不足。傳染性疾病的蔓延造成了其種群數量的進一步大幅下降。

1930年,人類所知的最後一隻野生袋狼被一名農夫槍殺。1936年,一隻被捕獲的雄性袋狼死在博馬里斯動物園中。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發現腐爛的動物屍體,經專家證實確為袋狼屍體,但對其是否為新鮮屍體或是多年前留下的乾屍,科學家看法分歧。袋狼是否已經滅絕,不得而知。但科學界普遍認為袋狼已經滅絕。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中袋狼已經劃為被絕滅(E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