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選擇題5大答題技巧

一、抓“類型”

解歷史選擇題,首先要明確它的基本類型,主要分為最佳型、比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圖表)、逆向型(又稱否定型)、概念型、組合型、條件型、論證型、結論型等10種類型,然後根據各種類型的解題方法“對號入座”。而把握題目類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考查題幹中的“答題項”,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項目(一般置於題乾的末尾)來確定的。

【例1】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動搖。對這一結論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A.歐共體在許多經濟領域趕上或超過美國

B.西歐日本開始力求擺脫美國的控制

C.美國喪失資本主義世界強國地位

D.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美、日、歐共體三足鼎立局面

【解析】從題幹中的“不正確的是”,可以判斷本題屬於逆向型選擇題(題幹中有表示否定或限制的提示詞如“錯誤的、不包括、無關的、不屬於”等即可判定該題為逆向型選擇題。)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能力。通過仔細審題,很容易發現C項與題幹中的表述是互相矛盾的。題幹中明確表明了“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動搖”,而C項中是“喪失資本主義世界強國地位”,顯然“動搖”與“喪失”互相矛盾。由於歐、日經濟的發展,經濟實力的增強,在外交上也開始要求獨立,這樣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雖然美國的經濟實力相對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軍事力量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國家,所以不能認為它已經喪失了世界強國的地位。故本題的正確選項是C項。

二、抓“題幹”

抓“題幹”,就是要明確“答題項”(答案包含的項目)、“主幹語”(選項論述的對象)和“限定語”(限定回答的內容)各是什麼。我們可以從“答題項”中把握題目所屬的基本類型及命題人考查的目的;從“主幹語”中把握題目所考查的內容及要求;從“限定語”中明確題目所限定的時空範圍或特點。

【例2】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的抗英鬥爭,到18世紀末轉變為聯合一致的美國獨立戰爭,出現這一轉變主要是由於( )

A.英國壓迫加劇,北美人民反英意識增強

B.北部幾個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

C.各殖民地之間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市場

D.統一的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

【解析】題幹中的“答題項”是原因(“由於”),“主幹語”是“轉變”(從分散的抗英鬥爭→聯合一致的獨立戰爭)、“限定語”有時間(18世紀末)、地點(北美)、特點(從分散到聯合)。

從“答題項”可知,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北美抗英鬥爭從分散到聯合的原因的理解;從“主幹語”可知,本題還要求從民族獨立的角度鑑別主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四個選項都是原因,但“主要”一詞暗示了要從中找出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我們又知道,美利堅民族要獨立和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與英國殖民統治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因此,“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才使各殖民地聯合起來,而“形成了統一的市場”(C項)只是民族形成的一個條件。D項能夠包含A、B、C三項的內容。故本題正確選項是D項。

三、抓“選項”

近幾年的高考文綜卷和單科卷中的歷史選擇題,選項的干擾性和迷惑性愈來愈強,我們要仔細分辨,認真推敲。通過比較四個選項,準確把握選項中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區別,進而明確選項與題幹之間的關係。

【例3】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特點是( )

A.資本主義處於高度發展時期

B.資本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C.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

D.大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鬥爭愈演愈烈

【解析】:從題幹中的“答題項”——“根本特點”可知,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根本特點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所謂“特點”,是指與同類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相比較的不同點,既指內在性質,也指外在形式。“根本特點”一般從本質上揭示或反映這一不同點。

仔細推敲選項可以發現,四個選項都反映了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徵。其中A項反映的是發展速度,B、D兩項反映的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的兩種必然現象,但都不能反映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的特點。只有C項從本質上揭示了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本題的正確選項是C項。

四、抓“觀點”

有些選擇題在題幹中的“主幹語”部分,滲透了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如生產力觀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觀點、階級鬥爭觀點、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觀點等等。我們在審題的時候要以這些理論為指導,進行推理、論證和分析。

【例4】法國大革命中被列寧稱為“用真正的革命手段摧毀過時的封建制度”的行動指( )

A.把路易十六送上斷頭臺

B.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

C.廢除封建義務,把逃亡地主貴族土地分成小塊賣給農民

D.巴黎人民武裝起義攻佔象徵封建專制統治的巴士底獄

【解析】:從題幹中的“主幹語”——“行動”,再結合“限定語”和“答題項”可知,本題考查的內容是要求區分選項中所示的四個歷史事件的性質,哪一項是屬於“摧毀……封建制度”的,凡是涉及“制度”“政策”的,都需要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觀點來分析。

解題時還需要明確的是: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仔細推敲選項可以發現,四個選項都是反封建的行動,但A、B、D三項都沒有涉及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只有C項觸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列寧的上述觀點,容易造成誤選。故本題的正確選項是C項。

五、抓“時空”

有些歷史選擇題還特別注重於考查歷史事物的時間、空間或特點,我們要根據題幹中的“限定語”提取出隱含著的歷史信息,弄清歷史事物的橫向、縱向的歷史時空和階段特徵,明確時空範圍和特點。

【例5】19世紀西方國家對亞洲的侵略與17世紀相比,其影響的根本不同在於( )

A.掠奪了各國人民

B.帶來了深重災難

C.加深了民族矛盾

D.破壞了傳統經濟

【解析】:從題幹中的“限定語”——“19世紀”和“17世紀”兩個不同時期,再結合“主幹語”和“答題項”可知,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西方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外侵略呈現出不同特點的把握情況。

解題時要注意17世紀與19世紀兩個時期西方國家發展需要的不同。17世紀,西方國家處於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需要的是資本,這一時期他們的掠奪僅限於貨幣,如對黃金的掠奪、奴隸貿易等(包含了A、B、C三項的內容)。而19世紀,西方國家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需要更多的市場和原料來滿足其工業不斷髮展的需要,這種侵略除造成包含A、B、C三項的影響外,還破壞了亞洲國家的傳統經濟。如果對歷史階段特徵不清楚,容易造成誤選。本題的正確選項是D項。

高考歷史選擇題5大答題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