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記憶丨北京匯文中學簡史


北京記憶丨北京匯文中學簡史


一、匯文建校的歷史沿革


1.蒙學館

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為了傳教的需要,於1871年(清同治十年)在北京崇文門內初建教堂一座,名亞斯理堂,附設蒙學館一所,分為初高兩級小學,以聖經、四書等為教材。至1884年,入學者漸多,遂於館內添築校舍,學校規模逐漸擴大,開始成為獨立的學校,這就是匯文中學最初的前身。是北京最早的學校之一。

2.懷理書院和匯文書院

1885年根據美以美會會督懷理來華視察的建議,在蒙學館的基礎上擴大為懷理書院,設有博學(大學)、備學(預科)、成美、蒙學四館,均為四年制,重要學科多用西文講授。1888年李安德博士為校長時,仿照大學規模更名為“匯文書院”,分設文、理、醫、神學四科。

3.重建匯文書院,改名為匯文大學

1890年,為便於籌措經費,以謀學校發展,便在美國政府立案,並組成董事會於北京,推舉劉海瀾博士為校長。1900年因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激起中國人民的義憤和強烈反抗,在義和團運動中,匯文的一切設施全部被毀。劉海瀾校長在美獲得教會資助,返校重建校舍,並增購基地一頃有餘,於1902年修復了東樓德本齋宿舍,又相繼落成了安德堂教學大樓和北樓德厚齋、西樓高林齋等宿舍。1912年改名為匯文大學。1918年燕京大學成立,匯文大學併入燕大,原校僅留下大學預科和中學部。

4.立案後的匯文中學

1922年達卓志牧師為校長時,改為三三制的初高兩級完全中學,高級分為文、理、商、教育四科,其中文理兩科為升學而設,商教兩科則為就業而設。此外附設有匯文民眾小學及職業學校。

迫於革命形勢的發展和反帝潮流的衝擊,美國教會對於匯文的控制不得不稍為放鬆,1926年新任校長高鳳山博士對學校大力整頓,將原有教職員一律解聘,然後擇優採用,校內職員以華人為主,並延聘國內名流為校董,課程設置也符合當時教育部的規定。儘管遭到外籍神職牧師和教師的反對,高仍將必修的聖經課改為選修,不久又徹底廢除。1927年呈報教育部立案,校名改為“京師私立匯文中學”。

為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注意師資的選擇,教師必須是大學專科或海外留學獲得碩士、博士等學位的,並聘請大學教授來校兼課,因此學生成績大有提高,學校氣象煥然一新。高校長治學嚴謹,博得人們的好評。另外值得一提的,他曾在1948年保護進步學生曹正之脫逃險境,免遭逮捕。

匯文中學立案後的行政組織如下:董事會由王坤、王治平、卓定謀、王清河、王景春、羅啟明、董宗法、慶壽、陳寶泉、明丹思(外國人)、陳恆德、達卓志(外國人)、金叔初、吳玉昆等人組成。校長高鳳山,河北遵化人,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博士。

學校設有教務、輔導、庶務、齋務、會計、體育六處及校務研究、輔導學生、體育、衛生、圖書、儀器、招生、出版、財政、貸助、宗教教育等委員會。其中會計處由外國人寇若思負責。

此時期制定校歌,其詞曰:我匯文,居中央,扼幽燕、控齊梁。星兮箕尾聯奎壁,直騰千丈光芒。(疊句)巍巍乎,我匯文,萬斯年,壽綿長,萬斯年,壽綿長,文明日進無疆!我匯文,重自強,宏造就,作棟樑。爾我弟兄齊奮發,揚祖國之榮光。(疊句同前)我匯文,日熾昌,開文化,接青黃。萬國精華齊陶冶,黃鐘大呂鏗鏘。(疊句同前)

校址佔地面積150餘畝,校舍軒敞幽美,設備完善,是學生很好的學習、鍛鍊、成長的場所。設有寬廣完備的體育場,內有各種球場20餘處,當時京中學校大規模運動會及在北平舉行的華北運動會多假此舉行。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偽以匯文為敵產為由,強令改名為“北平市立第九中學”,1945年抗戰勝利後恢復原名私立匯文中學。

5.解放後改為第26中學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黨的陰光照進了這所古老的學校,匯文喜獲新生。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為“北京市第二十六中學”,從此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進程,走上了更為蓬勃發展的道路。雖經十年動亂,而革命愛國的優良傳統一直深深植根於師生的心中。

解放後的重大變化是遷校和改建。1956年因建設北京新火車站,26中自崇內船板衚衕遷至崇文區培新街,另立新校址。新校舍包括五層教學大樓、禮堂和五層宿舍樓,另有寬廣的操場、校辦工廠等設施。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教學設備較前更為完備,被市教育局確定為第一批辦得好的重點學校。

二、治學謹嚴的教師隊伍


匯文學校經費來源充足,教師待遇較高,所以聘請教師要求也較嚴格,歷年來聘請了許多學識淵博、教學得力的教師,在學校行政方面,也有能力卓越領導有方的校長,出現不少知名學者和教育家。早期的高鳳山校長,李義信主任、年景豐主任,高慶恩、侯錦堂、孫永禮(數學權威)、史樹青、啟功(書畫家)、楊仲蘭等教師,都是在教育界中出類拔萃的。

解放後更是人文會萃,僅就五十年代而言,就有東北著名的“數學三傑”中的兩傑:高慶恩和閻宅仁老師;有特級數學教師《五月的鮮花》歌曲作者閻述詩;有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一級物理教師楊維民;有出席全國文教戰線群英會的高文會老師;有參加過全國數學教學經驗交流會的卞學詩老師;地理教師裴新生在全國地理學年會上宣讀過自己的論文。還有許多老師在不同的崗位上刻苦鑽研,勤奮工作,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英才輩出的畢業同學


本校歷屆畢業生,除一部分升入大學或留學海外成為專家學者外,更多的是走向全國各地從事各項業務,大都能勤勤懇懇,貢獻自己的力量,得到社會的好評。更有的投入革命的洪流,為革命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如彭雪楓同志曾於1927年就讀於原匯文中學,當時李大釗被捕,他亦被通緝,不得已離開母校,隱蔽於天津今是中學,在求學中堅持黨的地下工作。1936年隨葉帥去西安開展工作,在抗日戰爭中任新四軍第八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於1944年9月11日在夏邑對日作戰中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7歲。1945年延安各界為彭雪楓同志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主席和其他領導同志親身參加,並送了輓聯。這也給匯文校史增添了光采。

老校友中有不少參加革命多年、現在中央或地方擔任重要領導職務的,如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宣傳部部長鄧力群(在校時名鄧聲喈)、三機部副部長王振乾、冶金部副部長陸達、遼寧省副省長陳北辰等同志,他們在本校110週年校慶時,除個別人因病未到外,都親自返校參加了這一活動。

此外,校友中還有許多專家學者,如橋樑專家祁友循,美術家及名導演詹同等同志,不一一列舉。

在體育方面,老校友季子英曾在遠東運動會獲得五項冠軍。據老校友王祖誠回憶1930—1932年匯文校隊擁有一批優秀的運動員,如守門員柴志堅、中衛兼隊長李文清及王立金、劉興仁、高澤民、連宣勳、李宏忠、陸德誠、王立丹、楊錫祺、自幼安等人,各有特技和專長,三年中大小百餘戰,幾乎是戰無不勝,為母校爭得了榮譽。精湛的球技和良好的體育道德,給北京觀眾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特別是解放後畢業人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不完全的統計,解放前自1892年至1948年56年間,匯文畢業生不過2700餘人,而解放後32年間(1949~1981)高中畢業生就有1萬人,許多人學有所成,工作成績優異,為社會所稱讚。如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副所長尚爾昌、著名蘭球教練王憶誠、全國模範班主任劉純樸、青年服務專家王仁興、外語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主任趙嗣良、著名相聲演員郝愛民、北京師範學院音樂系副主任姚思源等同志,還有由清潔工成為全市的突擊手、於1981年榮獲團中央二等功的著名勞模錢殿元同志等,都是26中畢業生中的佼佼者。

四、匯文的愛國主義傳統


匯文雖然是一所教會學校,廣大師生處在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受外國教會控制,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更有切身感受,因而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思想。首都歷史博物館所陳列的有關1919年“五四”運動的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遊行示威隊伍裡匯文的旗幟。當時匯文的進步同學高舉大旗,列隊參加天安門集會和遊行示威,並參加了火燒趙家樓賣國賊曹汝霖住宅的行動,有的同學被捕。1920年畢業的老校友蘇波同志(原名王樹柏,現任公安部顧問,已81歲)還能回憶當時的情景。

1926年3月18日,北京學聯為了抗議帝國主義在大沽口進行軍事挑釁,組織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遊行示威請願,匯文同學唐耀昆、謝戡二烈士就是這次“三·一八”慘案中,在反動當局段執政(祺瑞)的屠刀下英勇犧牲的。據當時參加遊行的老校友吳廣鈞同志回憶,在闖進“執政府”時,首先看到了躺在血泊中奄奄一息的謝戡同學,急忙和其他同學叫車把他送協和醫院搶救。當他母親聞訊趕到時,謝戡同學已停止了呼吸。當時參加示威、親自目睹的還有匯文老校友袁崢秀(袁桂林)同志,他在校友通訊中讚歎道:“唐、謝二君已殉難55年了,他們的浩然正氣永垂千古!”

至今在匯文重建的校園中仍矗立著“唐謝二君殉難紀念碑”。烈士的愛國精神激勵著後來的同學每年“三·一八”紀念日,全校師生來到碑前集會悼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