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专生都是百里挑一的学霸,他们究竟有多强?

风云变幻沧海桑田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因为如今中专大专基本属于学渣的选择,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初中应届中专生也满脸不屑,中专嘛,呵呵! 其实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当时大城市不敢说,中小城市及县乡初中升中专绝对热门,这和当时的干部身份及包分配有关,毕业有很大机会直接进入体制内,想想现在公考的难度及热度吧!可以这么说90年以前初中应届生考上全日制中专的都是班级甚至年级前几名,考上当地重点高中直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别笑话他们的短视,别忘了他们初中毕业才十五岁左右,对未来还没什么清晰的概念及展望,就被时代裹挟着上了中专的列车.....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有很多清北的精英沉没,有很多华五的才子终身没有见过校门。多说无益,说点实在的! 有一位八八届的学生,小学五年级就被老师称为从教生涯最聪明的学生,上了初中近视因家人不重视看不清黑板而基本属于自学三年,初三时数理化已经没有不会的题目了,语文自上初中和另一同学(也同年考取中专)一起包揽了每次作文范文,中专考试时七百多人以第三名被录取(共录取四名),中专毕业前夕参加自考,两个月不到的时间自学了经济活动分析和高等数学,分别取得了94和77的分数,前者不说,高数上过大学的都知道,在有老师讲和考试划范围的情况下依然很多人挂科,不到两个月时间自学不划范围而顺利通过,想想难度吧! 虽然此人现在生活不尽如人意,但那是性格情商决定的,和智商学习能力无关。还有其中专同学,中考全班第一(第十的上实验中学考上了南开),当然他经过拼搏取得了巨大成功(是那种几乎无法企及的成功),成为了同学们的骄傲,中专毕业尚且如此,如果读了高中考上了清北复交,现在也许就在胡润的榜单上了! 再说说他们的孩子,有700分被北大王牌专业录取的,有申请加州理工的,有645分考取西交ACCA专业的,有中山大学的,有对外经贸的,有大连理工的,有中国海洋的,大部分都考取了985、211。 说了这么多不是要证明有多牛,而是想说这是一批折翼的鹰,本可以飞得很高,却在那一次平凡的中考时失去了翅膀.....所以请不要把他们和现在的中专生相提并论,原因嘛,你懂的!


风云变幻沧海桑田


我是亲身经历者,或许有点发言权。

我88年初中毕业参加中考。那时候中专分为中等师范学校和中等专科学校,中师一般是招收初中毕业生。中专则既有初中毕业生,也有高中毕业生。

由于中师毕业一般要分到乡下教书,中专毕业一般分配到城市就业。所以中专录取分数通常要比中师高上十多分,甚至20分。中专毕业就包分配这可是现在不敢想的福利啊!

当年学习成绩还算优秀,为了不回到农村,报考了中专。结果超了中师12分,中专却差了3分,没能如愿。后来上了重点高中,也没有特别努力,3年后顺利上了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当年没有一本、二本、三本说法,就是重点线、本科线、专科线。

所以楼主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靠谱的。百里挑一应该可以算,因为每年录取率相当低,一个学校两百毕业生能考上中专也就几个人,而且复读生很多,真正应届初中毕业就能考上的人应该算是学霸。但是考上的就是学霸吗,我觉得还不算,一是毕竟只考语文、政治和数理化,外语没有考,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和现在初中生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二是复读生占了大多数,有的甚至复读了三年、四年才考上,所以当时一起上中专学校的同学年龄差个3、5岁是很正常的。

任何问题都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来作比较,才能客观反映事实。我想当初能考上中专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应该算是学霸。放到现在,任何学校的年级前几名称为学霸,肯定是不过分的!

我是站在农村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下来回答问题的哈,城里的情况不懂。


微观房产


不是百里挑一,是万里挑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专生,尤其是初中中专,真正是属于万里挑一的人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那时候国家急需要人才,所以在初中就挑选出了一部分出来读中专,我以前说过,这部分人是初中升高中时最顶级的学生,他们是在重点高中之前录取的。就是说如果你不上中专,你上重点高中的话肯定没问题。而我们县中,当时读高中后的大学录取率都起超过了百分之八十,所以他们要去读高中,没有特殊情况出现,上大学就是三个手指头捏田螺,十拿手稳的事。

另外一方面,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意味着他们跳农门了,农转非了,这在当时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我读初中的时候,因我爷爷在安徽芜湖的一单位退休,可以有一人顶替职位去城市上班,转户口,可以跳农门。我爸也没有兄弟姐妹,我是唯一可以够得上的人选,家里人还犹豫了好久,最终因为我妈觉得我太小,芜湖离家又太远,舍不得,放弃了这个机会。可见当时跳农门是一件多么大的事。

有人现在总强调说那时候的中专生有什么了不起,又不懂什么英语啰,又不懂计算机啰。我们在这里说的学霸,是指与当时的教育水平相对应的最好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指他掌握了多少知识。那时候没有计算机,你凭什么去指责他们不懂计算机?

所以,那时候的初中中专生,如果高中时仍然保持原来的学习能力,基本上都是清北的料,985都不是他们的菜。


苏小妮


八十年代的中专生有两种,一种是初中考进中专的,当时只有成绩最优秀的那一部分才有能力考上,考取难度估计比考现在的985还难,可以说如果他们继续读高中,清华北大有相当一部分都要从这些人当中产生,所以这种中专生是最悲催的。

另外一种中专生是通过高考录取的,如果在今天进一本那是100%的,而且有可能进211大学。

举例说明:我大姐,86年参加高考,初中在某乡中学读书,堪称学霸,一直稳居全校第一,学校领导觉得各种奖励已经无法表达对我大姐的表彰,特效仿委员长写了个《嘉奖令》爬了二十里山路送到我家。中考以优异成绩考取县最好的中学一中。高中因身体原因成绩有所下降,高考成绩大概在班上十几名,全校在百名之内(一个年级约三百多名学生),最后考上一个中专。

而她的母校今年高考录取人数一本三百多名,二本七百多名......

所以如果看到某人的学历是八十年代中专生,千万不要瞧不起。


影像历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考个中专确实都不容易,主要是录取率低,学校少。

那时初中生可以考中专,初中能考取中专的一般都是学习成绩相当好的,一个乡只有那么一个两个,一个县就那么一二十个人。初中考中专的一般都是家里条件不好,家里穷,供不起读书,所以只有选择考中专,我外甥就是这种情况,后来他中专毕业后又重新参加高考,考取大专。家里条件好的一般都选择读高中考大学。

高中生考中专就比较普遍了,高中生能考取中专的应该是班上中等成绩的人。八十年代高考录取率大约只有30%,所以能考取一个中专都是不错的人了。那时的中专生水平相当于现在的一本。

当时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就是参加高考,考取一个学校。能够考取一个中专都是家里的一种荣耀,考取了学校就意味着有工作,有国家粮吃,我当时也是抱着这样简单的想法,拼命读书,早上6点起床,洗漱后跑步锻炼,还要参加学校早上的集体广播操。上厕所都要背英语单词,晚上学校10点熄灯,很多人还要打手电看书,在路灯下读书是常有的事。经过自己的努力总数是考取了一个大专。

八十年代那时都是比谁的学习成绩好,穿着都不讲究,学习氛围好,老师加班都是没有报酬的,老师也任劳任怨。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


大唐钱币收藏


经常有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专生都是百里挑一的学霸,他们究竟有多强?要说有多强,情况是不一样的。有初中应届,初中往届,高中应届,高中往届,还有复读好几年的往往届……



第一,初中应届毕业生,我觉得这部分人确实是学霸。他们要是按部就班的上下来,应该就是北大清华的苗子。我弟弟和弟妹都是这类的。他们是八六年应届初中毕业考上南邮的,当时全省就要了七个,全国也仅此一个班。初中的时候,他们的成绩都是镇里绝对第一的(没和别的地方比较,不知道在省里应该第几,只知道中考是省里前七),他们的第一是拉下第二总分几十分以上的。所以我觉得他们就是万里不挑一的北大清华苗子。


第二,高中应届中专生。这部分人也应该分两类。一类是刚恢复高考制度前三年的,这些应届中专生也是学霸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人上学期间,经历了十年文革,基本上没怎么系统学习知识,能考上中专也是凤毛麟角。本人不才,就是七八年的这类人。当时我们高中五个班,三百多人考上三个人,也算百里挑一吧。(当时这部分人考试前先选择考中专还是大专,不是考完按分数划线的。所以农村的孩子为了保险不得不选择中专,这也是许多人心中永远的痛)另一类是后期的按成绩划线的,就是先划出大学(大学当时本科专科不分)再划中专。这类也是班里的好学生,拿到现在考个一本应该没问题的。



第三,初中往届。这些人都在初中复读过,复读一年到几年不等,所以水平也是不一样的,一般复读一年考上的也是班里的好学生,拿到现在来说也是考一本的水平。(我两个堂弟都是这种情况)复读年限多的就没法说了。我感觉大部分是二本水平吧。


第四,高中往届。高中往届也是多种情况。前几年不按成绩划线,复读一年考上的也是好学生,应该也是现在的一本水平吧!划线之后再复读考上的,尤其是复读三年几年的,应该也就是二本水平吧!

总之,八十年代考上的中专生,都是当代的天之骄子,没有经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我儿子中科院博士毕业,感觉也没有那时他舅舅荣耀。我是林林妈妈,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留言质疑!


林林妈妈


做为一个过来人,我应该是有发言权的。我86年初中毕业考中师,分数达到了,但面试没过。89年高考,495分,差中专录取分数线两分,90年复读才上的本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专生都是百里挑一的学霸,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一、初中毕业考中专的确实是当时初中成绩优异者。因为当时的中专是包分配的,带干部指标的,所以当时农村孩子为了早日跳农门,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优先报考中专。如果中专录取不了,再录取到高中,考上中专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从此可以吃国家粮了,成了国家的人。

二、从高中毕业能考上中专的,也绝对是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先看下表,当时的录取情况。请大家要注意,1970年出生人口约为2800万人,参考高考大概在1987年、1988年左右,看是不是不到10%的同学能参加高考。也就是说,通过小升初、初中升高中和高考预考进行淘汰后,最后能参加高考的占同龄人数量不到10%,当年录取人数六十多万。再看看现在,1998年出生人口为1400万人,2016年211上线人数40多万。所以当时高考能上中专的放到现在参加高考,全部能考上一本,部分能上211大学。

三、那时的学生跟现在的学生学习存在一定的差距。当时学生学习的内容跟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不管是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确实有差距,现在学生学习的内容更深更广。记得当时高中数学里面就没导数这方面知识,好象是在大学高等数学里才学,而现在高中就要学这部分内容。英语当时就只有阅读,是哑吧英语,现在从小就要有听力,学习难度和要求高很多。现在的孩子要想上985和211大学绝对也非常难,但如果仅仅考上本科的话那还是很容易的。

结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专生都是百里挑一的学霸的说法是合理的,如果按现在同等比例录取的话,全部能考上一本,一部分学生能考上985、211大学。


我是良心老师,以上是我的结论,你们觉得呢?请留言评论。更多教育问题请关注我。


良心老师


我是七零后,这个问题我能回答。

就在我上初中时,那时中专很热门,也可以说非难考,因为那时高考录取线太高,那真称得上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中专当时分配工作,所以当时考中专就成了不错的选择,当时我们学校就有很多学生考,有的一年考不上还复习考,很多学生为了考中专还复习好几年,那时谁能考上中专在左邻右舍都是非常荣耀的事

当时中考总分600分,要考上中专得560以上,而且那个年代基本没有走后门的,要想考上中专全得是真才实学,有的学生都考好几年,能考上的真是学霸。

我记得我有个同学是应届生,学习非常好,结果应届就考上了中专,给他父母乐坏了,逢人就说,我儿子有工作了,当时有正式工作是让人非常羡慕的,可时过境迁,等到我同学中专毕业时,大学也扩招了,而且那时国企都开始不景气了,我同学没上几天班也下岗了,而和他当年非常要好的同学都考上了大学,这挡次就不同了,给他后悔完了。

最后说,中专是过去时代的产物,而今天是本科满天飞,而中专就自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只能说中国发展的真快啊,当年挤破脑袋上中专的同学现在也都快奔五了,当年考上中专的容耀现在看来已经不值一提了,这对个人来说是不幸,但对国家来说是大幸事,说明我们国家发展起来了,就像同学说的,也谈不上后悔,那就是人生的经历。


天宇的文史情怀


职场漂流者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初中毕业考取了中专,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

那时的中专毕业生和现在的本科生待遇不一样,因为那时的中专生有几点很让人羡慕的。

一、毕业包分配

这个包分配可不是lanxiang技校的包分配,那时候几乎没有私营企业,全都是国营企业。

比如我考取的师范,毕业生们直接就分配去当老师 。不用再参加什么事业编考试。是不是很让人羡慕?

二、干部身份

今天的学子可能奇怪,什么是干部身份?那时候党员、干部是区别于一般工人群众的身份。

有个“提干”的词大家应该听说过吧!最好理解的是部队,士兵可以是党员,但不是干部,“提干”就是普通士兵成为了干部,这意味着你的从士兵成为了军官。当你的士兵战友们复员回去当农民的时候,你是送行的那个人,你已经可以留下来一辈子吃皇粮了。即使将来转业,在地方上也是干部。


三、城市户口

我们那个时代买东西是要用“票”的,买油要“油票”,买布要“布票”,在青岛过年还有“青岛啤酒票”,冬天买白菜还要“白菜票”……而这一切的“福利”只有拥有“城市户口”的人才有。

你知道那时候大中专毕业生的价值了吧?不但毕业后是城市户口,还是干部身份。对于那时的农村孩子,参军提干和考上大学或中专是仅有的两条“吃皇粮”的路!


四、两种中专生的区别

中专分两种,一种像我这样,初中毕业考的中专。一种像我的邻居那样,考大学时分不够,调剂到了中专:警校,毕业就是警察了。没错,中专毕业就是公务员了。

五、真的是百里挑一吗?

是不是真不知道,没有数据支撑只能猜测。那时候也没什么重点学校,不好比较,我们班两个人考上的中专,我觉得城市的孩子可能容易些。但是农村的孩子估计要千里挑一吧?毕竟是改变命运的竞争。


六、中专什么时候不值钱了

从不包分配的时候起,中专就不值钱了。我的亲戚是最后一批包分配的,进了医院。他们那一批还是事业编,医院是不能解聘的。后来的就要隔几年签一次合同了。

@职场漂流者

2018-4-4


职场漂流者


80年代的中专生是学霸,说这话的人,脸皮得多厚啊。

我和我弟弟,一个80年代读大学,一个80年代初中毕业读中专。我弟弟和他的中专同学,从来不敢在我面前自称学霸。

我83年初中毕业,那会初中读中专的比较少,我记得中专收初中生的,有师范,幼师,护士学校,还有一个牙科医士的。同学里面有人去读了,83年读中专的,基本都是考不上重点高中的中游生。

我弟弟比我晚两年初中毕业,那会开始多中专收初中生了,基本上也是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孩子选择读中专,能考上大学的,一般都是选择去考大学的。

80年代考大学,要先预考一次。普通高中的孩子,一大半会在预考就被刷了,有资格的剩下很少了。这类预赛都过不了的,不如去读中专,所以中专生中游生比较多。

话说回来,那会的中专生,不比现在的二本三本的大学生差,自从扩招之后,考大学容易很多了。80年代大学生很少,比如我读那个大学,四个年级一共才4000多人,现在扩招,两三万人了。

80年代,大学生也只能算十里挑一的学霸,中专生,算五里挑一的学霸吧。至少比那些初中毕业就去工厂赚钱的学渣强。这样说,可能更贴切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