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仿與《茉莉花》的真實傳人徐聖田

如今,“好一朵茉莉花”歌曲已深深打上了“六合”的印記,這是史實,誰也不能否認。


何仿與《茉莉花》的真實傳人徐聖田


但是在1999年的春天,當時的六合縣委主要負責人在縣政府大會議室說起“茉莉花”的歌曲源於六合時,臺下立刻響起一片嘲笑聲,誰都不相信!這不是前線歌舞團程桂蘭唱的蘇州民歌嗎?跟我們六合能扯得上嗎?弄得主席臺上的人也是將信將疑。直到負責宣傳的領導湛懷田鄭重地說,“茉莉花”歌曲的蒐集整理者何仿肯定了《茉莉花》歌曲源自我們六合,他將在近日來六合尋根。


何仿與《茉莉花》的真實傳人徐聖田


蜚聲世界的經典民歌《茉莉花》,其源頭就在六合縣八百橋鎮的金牛山下。1942年冬天,當時年僅14歲的新四軍小文藝兵何仿,在金牛山下采風時,從一位民間藝人處蒐集到了在當地傳唱百年的民歌《鮮花調》。解放後經何仿整理改編,定名為《茉莉花》推向全國很快唱紅了全世界,成為世界樂壇的一朵奇葩。近年來《茉莉花》更是在香港迴歸、澳門迴歸等許多重大場合奏響,甚至有人讚美為第二國歌。

為了迎接何仿“尋根”,六合縣專門成立了一個新聞採訪調查組,縣文藝創作室主任王家幹、廣播電視局黨總支書記達式孝、電視臺記者周旭東(時任新聞部主任)和我(時任六合人民廣播電臺編輯部主任)等人組成。1999年5月27日上午,我們四人驅車去八百鎮,鎮黨委宣傳委員老宋接待並陪同了採訪。我們首先找到原八百鎮文化站站長、時年72歲的湯承先了解情況,老湯介紹說:過去八百橋金牛山一帶唱戲的人很多,民間“劇團”就有二、三個。以唱當地的“洪山戲”和揚劇為主。六合、天長、儀徵及來安等三、五十里地的人凡辦紅白喜事,都請他們出場。比較出名的有八百官塘的袁子柏、袁子超堂兄弟二人,還有鐵牛村的張雲鰲和棗園村彭憲章、蔣德新等人,他們平時唱戲多以白局(不化妝)為主。老湯回憶說:這些藝人中,最有名的是有個外號叫“小和尚”的人唱得最好,人稱“六合梅蘭芳”,他是男唱女腔的高手,可惜在五八年就死了,他在世唱的最拿手的是《鮮花調》和《洪山戲》。


何仿與《茉莉花》的真實傳人徐聖田


老湯還說,也有人曾打聽過“小和尚”的下落,他家就住在金牛山腳下,後來修建金牛水庫,全村人都搬走了,因此也就沒再找到他了,不過綽號叫“小和尚”的還是有後人的。我們決定刨根問底,為了弄清“小和尚”底細,我帶著錄音採訪機和王家幹先生於1999年6月1日又一次專程到八百鎮。幾經打探,終於找到“小和尚”的兒媳、時年64歲的蔣洪蘭。她回憶說,“小和尚”是公公的綽號,大名叫徐聖田,他的戲唱得特別好。沒有他到場,看戲的人都覺得不過癮,他是宋小狗子戲班子裡的“臺柱子”,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明星主角”,他們在外唱戲,經常不回家,所以外面說他“風流”的話也不少。蔣洪蘭回憶說,婆婆去世早,他和官塘村一個年輕漂亮的寡婦走的比較近,也就得罪了寡婦的“大伯子”和“小叔子”。後來被大伯子和小叔叔聯手報復,逼其喝下許多泔水,拋在田坎下,渾身抽搐,後被家人發現,抬回金牛老家,發高燒,不治而亡。蔣洪蘭起先不願回憶公公這段歷史,她反問我們說,這都過去幾十年的歷史了,還炒這些陳芝麻爛穀子有意義嗎?我們按何仿回憶提供傳唱《鮮花調》人的形象,在年齡相同、中等個子、瘦瘦身材、細白皮膚、男唱女腔,為人活潑和善等特點和蔣洪蘭講的徐聖田的形象進行反覆比較,覺得有很多細節特別吻合。後來何仿聽說“小和尚”的境遇後連說:不錯,給我唱《鮮花調》就是這個徐聖田,只可惜,他走得太早了…….


何仿與《茉莉花》的真實傳人徐聖田


聰明的六合人為了挖掘《茉莉花》深厚的文化底蘊,多次舉辦“苿莉花”音樂文化節和“茉莉花雨花石”文化節,開創全省乃至全國以民歌經典辦節之先河。何仿先生也先後十多次回到八百橋鎮“尋根”,並配合中央電視臺、東方衛視等媒體拍攝了《芬芳年代》、《芬芳之時》等多部《苿莉花》電視專題片。


何仿與《茉莉花》的真實傳人徐聖田


我曾有幸三次採訪何仿先生,每次何仿都心存感激地說:當年的一次邂逅,成就了的我和《茉莉花》歌曲,我的心中永遠感謝六合的徐聖田,不過他走了,《茉莉花》卻永遠的留存和傳承下來了。

(秦坤章寫於2009年,曾在六合人民廣播電臺《雄州風采》欄目播出過,後收錄於本人的《精神永恆》一書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