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无数贪官来反腐,为何明朝反而成了腐败最严重的朝代?

oO灰機Oo


朱元璋反腐的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朱元璋可能理解不了官僚之间的礼尚往来。


资料显示,明朝的部级官员的的年收入仅仅一万有余,甚至刚刚超过一万。


对于一万块钱,很多的京官根本没有能力在京城购置房屋,他们所住房屋也大多均为租用,福利好一点的元勋功臣虽然会有帝王所赏赐的房屋。但是除此之外,官员的工资薪水实在是杯水车薪,少的可怜。


从底层爬上帝王宝座的朱元璋也许不明白官僚系统中的人情往来,朱元璋年幼时光所了解到的官僚大多为欺压百姓的恶官,所以在对于官僚阶级的时候,朱元璋的内心其实充满了恶意的。


“以重典制衡群臣”是朱元璋对待大明王朝官员们的基本官僚管理体系。


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实现这套官僚管理体系,朱元璋在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官员的办公配件,无论是文书还是基本的笔墨纸砚一一配备齐全,这位农民出身的帝王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要尽可能满足其他官员的额外办公需要。


同时,也是为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避免官僚的贪污腐败。


凡是涉及贪污的官员,朱元璋必定是对此恨之入骨,剥皮抽筋是常有的事情,直到朱元璋去世的时候,他仍然无法理解自己如此残暴惩治贪污的官员,可是为什么在高压之下的官员仍然有增无减,仍然贪污?


朱元璋虽然离世了,可是他所制定的明朝超低薪俸禄制度却影响了明王朝一系和清王朝一系。


官僚行政系统中,里里外外打点已经成为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如果按照明朝的俸禄制度,大多数的朝廷官员甚至养家糊口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如果他们想要挣更多的钱,那就势必要选择用金钱打点关系,这也意味着要花更多的钱。


对于明朝的官员来说,这几乎是一种死循环的官僚体制。


这种低薪俸禄制度,越到明朝后期,官员的贪墨只会愈来愈严重。因为,明朝贪污的本质在于薪资太过于低,这种低薪制度下。官员想要上位必须要笼络更多的钱财,到了明朝的后期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官员所贪墨的钱财已经成为了为子女所留下来的政治仕途遗产。

他们贪墨的这些钱财,即便是留给自己的子孙借此财富上位,他们也不愿意上交一点点给明王朝来挽救一下岌岌可危的王朝。


可以看的出来,明朝的低薪制度对于官员的思想影响有多深刻。


似乎朱元璋所采用的高压反腐政策成为了“物极必反”的一个反腐特例。


可能朱元璋都不会想要近300年后的清王朝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解决了这种低薪制度所带来的弊端,那就是“养廉银制度”。


养廉银制度正式完备是在雍正王朝时期,雍正王朝在刚刚御极帝位之后,就开始了疯狂的整顿吏治的新政,可是整顿之余,雍正皇帝却发现这种方式只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时间一久那些官员们就又开始了贪墨横行的官场不良风气。


而雍正王朝所制定的“养廉银制度”恰恰渐渐缓和了这种延续300年的低薪制度,清朝官员的俸禄虽然低,但是养廉银往往都是正常俸禄的10~100倍之余,雍正皇帝的这种作法不仅仅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收买官员人心,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遏制那些贪墨横行的官员们。


朱元璋所制定的俸禄制度可以维持众多官员的生活,可是也会渐渐吞噬掉官员的生活,暴露他们内心对于金钱奢求的极大欲望。


因为,金钱仍然是每一个人得以生存的本钱。


所以,明朝官员贪污的根本在于俸禄的高低,无论朱元璋怎样诛杀官员,短期的效果一定是有的,但是倘若没有一个极力整顿吏治的帝王,这些官员仍然会选择贪污。


历史总探长


方圆论坛观点!

朱元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坚定的“反腐斗士”,但他也是明朝只所以会成为贪腐最严重的朝代的罪魁祸首。朱元璋做为一个草根出身的皇帝他和其他那种世家大族出身的皇帝不一样。因为朱元璋的出身,使得他见惯了世间疾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他痛恨那些贪官污吏。而做为历史上杀性最强的皇帝。他对付贪官的方法可谓是残酷至极。朱元璋颁布昭令,凡贪污银两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绝不姑息。并且朱元璋还表示,这条昭令适用于整个大明王朝,从地方到中央,不论是谁敢贪污的绝不轻饶。


除了硬性规定之外,朱元璋明白,想要杀住贪腐之风就必须使用强硬手段。所以朱元璋指示,凡是贪官污吏必须要采用“剥皮揎草”之刑。所谓“剥皮揎草”就是挑断手脚筋,砍断手脚,削掉膝盖,然后再活剥掉皮,最后拿受刑者的皮制成皮囊在里面填满稻草。用来警示后人。此酷刑一出,整个大明朝上下皆惊。贪腐之风也大为改善。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中,他先后六次大规模抽查肃查贪腐,真正做到了有贪必杀。据统计朱元璋杀掉的贪官污吏高达15万人。


但正所谓的“过犹不及”。朱元璋对贪腐实行了残酷的刑法但是并没有实行配套的官员薪资标准。像现在欧洲很多国家都奉行高薪养廉,欧洲一些国家公务员工资待遇都相当的高,就是要杜绝他们贪腐,而他们对贪腐也是零容忍。而朱元璋不许官员贪,而且还很吝啬。他给官员们开的工资也就够一家温饱。而且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薪资标准。而且朱元璋把这个薪资标准定为铁律,正是因为朱元璋设定的这个薪资标准才导致了后来贪腐盛行。

朱元璋设立薪资标准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价的变化。他粗暴的规定了薪资待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产品的丰富,物价会节节攀升的。但是官员的薪资一万年不变。这就导致朱元璋执政后期,很多清官的工资连自己家人都养不活。官员饿着肚子工作。你可以想想有多么凄凉。嘉靖时期大清官海瑞,虽然当着大官,但是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还发生过饿昏的事情。这不禁让人很是唏嘘。

为什么朱元璋最后贪腐越查越多呢?就是因为没办法了。不贪就得饿死。贪了之后又感觉,反正都得死,索性在死前舒服一阵子。就这样贪官越查越多。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还好,很多人还是畏惧“剥皮揎草”这种酷刑。但朱元璋死后大明朝的官员这下子彻底放开了。到了嘉靖时期,这个时候大明朝难得有不贪的官员。本来嘛太祖朱元璋定的工资可能都不够一星期生活用的。而且此时“剥皮揎草”之刑早就名存实亡了。你想想大明朝无官不贪,这时还谈什么反腐?

所以说朱元璋对于贪官的查处根本没有针对到点子上。反而有些饮鸠止渴的感觉。朱元璋的反腐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反而由于朱元璋制定的薪资标准导致了大明朝贪污之风的盛行。所以说大明朝之所以成为贪腐最严重的朝代罪魁祸首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因为考虑不周全,好心办坏事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见解。


方圆论坛


朱元璋杀人和反腐本质上没啥关系!只是门面而已。那些零星杀掉的都是一些刚翻身的“农民的儿子”。所谓的反腐,只不过是老百姓纯朴的一厢情愿罢了!朱元璋和他的子孙,对于官僚地主的防范与斗争才是腥风血雨的根源!

很多人都觉得抄了方孝儒十族的朱棣是个暴君,但是却从来没有搞清楚这只不过是差不多贯穿整个明朝的君权与官僚地主阶级间斗争的一个乐章罢了。

按照一般的认识,朱元璋这些元末的起义领袖们仇恨的矛头都是指向元朝的蒙古统治者。但是,真正把他们逼到造反恰恰是汉族人。由于蒙古人少,而且不习惯南方的气候,蒙古人对南方的统治其实是非常薄弱的,就类似于后来三个日本兵就能管一个县一样。统治主要依靠汉族地主,相对的,这些汉奸地主的权利就相当大,在缺乏必要约束的情况下,无论是租还是税都是极尽压榨。这也是相对富裕的南方烽烟遍地,而北方却少有造反的原因。仔细算算,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徐寿辉,陈友谅,等等著名的反王都在南方。所以,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始终明白一点,官僚地主阶级才是他家破人亡的根源 ,也是皇权以及国家的毒瘤。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和他们做斗争。

他采取的两个措施基本也是被误读的,一个就是杀戮,有人说事反腐,有人说是杀功臣,其实就是针对淮西和浙东这两个地主集团的清洗。刘伯温是个滑头,看破老朱的用意 不做浙东的头脑,宋濂家族做了替死鬼,李善长作为淮西党的领袖就被连根拔起!第二个就是分封,把儿子们封到个地还都带兵还能收税。难道他真是脑子坏了?其实就是和地主争夺地方上的管理权,想要打破皇权不下县的惯例。

但是,在当时历史经济条件下,以农耕土地经济的基础上,官僚地主逐步占据上层建筑是必然的。所以,在朱元璋死后,以方孝儒为首的地主官僚就开始反攻倒算,鼓动傻逼的朱允文削蕃,其实就是要夺回地主在地方上的绝对统治。但是,经过老朱同志的屠刀,他们的力量薄弱了许多,。同时,李景隆也不是不能打,而是他作为勋贵集团的头脑人物,是不可能给他们卖命的,所以他们最终丢掉了江山。夺位之后的朱棣,当然不会放过方孝儒,方孝儒不什么读书人的种子,而是官僚地主的旗帜。被抄掉的也不是什么十族,而是一整个利益集团。

经过靖难,皇子已经靠不住了 。为了制衡地主集团,朱棣扶起了勋贵集团。因为朱棣已经认识到了,地主集团是不可能被消灭的。但是,朱棣还是小看了地主集团对于权利垄断的疯狂。他们的终极大作就是土木堡,和外族勾结,把勋贵武官集团的首脑一网打尽,还找好了替罪羊,王振。而唯一没想到的就是英宗没有死,还复辟成功了,在蒙古已经对事实真相有所了解的英宗,第一时间就把于谦咔咔了。但是,自此勋贵集团也完蛋了,为了和地主打对台,一茬不如一茬的皇帝扶起来太监。这个斗争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直到葬送了明王朝。最后,整个匍匐在野猪皮的军事高压之下,直到清末才有所反扑。

说一句题外的,就是孔家元来降元,清来降清,毫无节操却依然被读书人推崇。其实,就是地主文人们所坚守的道统,不关于忠诚 更无关于民族。只关乎于权利。只要能够承认他们在经济政治的垄断地位,他们就承认对方的正统地位。达成所谓: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elicxxx


每个朝代都有腐败现象的发生。在唐、宋、清三朝是欲望促使官员腐败,而明朝是肚子逼着官员腐败。因为明朝的俸禄是在是太低,肚子都填不饱,谁不想贪?看下面这张图。


这是各个朝代一品大员的俸禄比较图,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官员的俸禄最高,唐朝的最合理,清朝居中,汉朝、明朝最低。

明朝和汉朝的俸禄有一个特点,就是只发粮食,不发钱财。难道皇帝没有想到官员们需要买日用品,需要迎来送往的应酬?需要请客送礼?再就是上级下来视察工作,当地官员不需要接待?

而这些都需要钱,当这些需求出现的时候,官员必然要贪。否则,根本混不下去。

明朝因为俸禄低引发了几个典型事件。1587年,海瑞病死的时候,家里一共就八两银子和一些破旧衣服,当他的副手敛都御史王用汲去吊唁他的时候,发现没钱入殓,没办法,同事凑钱把海瑞的丧事办了。


山西巡抚秦铉,身为省部级干部,应该是很有钱吧,但是他家经常吃不饱,为了填饱肚子,经常和同事朋友借,死了以后还没有粮食还人家。

江西南昌人曾秉任三品的通政司,因为得罪了人被罢官,当他从南京赶回老家江西的时候,突然发现没有路费,突发奇想,把女儿卖了,充当路费。朱元璋知道后,很愤怒,你这是讽刺我给你的俸禄低啊,一下子就把曾秉给宫刑了。

那朱元璋为啥给官员定如此低的待遇呢?

一、朱元璋自由贫苦,要过饭,当过和尚,知道生活不容易,对待官员太抠。官员们养不了家,自然要想别的办法。

二、乞丐出身的朱元璋非常痛恨贪官污吏,他认为封路过多会使他的官吏助长奢靡之风,一旦养成奢靡风气,必然会鱼肉百姓,导致江山不保。但是他没有想过,官员收入过低,会不会产生离心离德,会不会导致大臣们对朱家江山的忠诚度降低?

三、为防止官员贪污,图谋不轨,老朱建立了完备的监察体系、言官体系,官员稍有不慎,立马罚扣俸禄,这就使原本不高的俸禄又降低了。可以想一下,老朱家的人一边握着大刀,一边又没有甜枣给听话的官员吃,那位官员不去想办法?


明朝早期,官员的粮食还能足额发放,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粮食需要从江南运抵北京,除去路途消耗,到达北京的就不多了,这时候,官员的俸禄又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粮食,另一部分是大明宝钞,就是纸币,这种纸币老百姓根本不认,形同废纸。这种哄弄人的手法,大臣看在眼里,气在心里,能不贪污吗?

所以说,官员一旦入仕,朝廷就要满足人家基本的物质需求,否则,十年寒窗苦读,换来的结果是连肚子都填不饱,谁还会出来为朝廷办事?


面对贪官,杀是杀不净的,合理的薪酬、浮动的增长机制、完备的监察体系、完善的法律制度才是遏制腐败的关键。

然而在人治的封建社会,失去监督的权利很容易滑向腐败,朱元璋杀得了大贪官,但是天下千千万万个小贪官他是杀不过来的。

很多官员之所以贪,是因为要填饱肚子,因为他们不想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活活饿死。从这一点上来看,朱元璋不能一味的责备官吏无德,更应该问问他自己。


品读春秋001


反腐加上杀贪官,看着热闹,其实管用吗?历史上看,这只是一时好戏罢了!并没有多少实际利益。为什么呢?贪官污吏肯定比老百姓懂法和知法。文化知识程度又普遍高于老百姓。贪腐的根子在于上层统治的纵容和包庇及自己的短视作为。这种上下双向互动是一切贪腐的发作根本原因。规矩的破坏总是由制定,监督者破坏而造成大崩塌的。任何社会贪腐现象,其本质上是失去了监督的规矩造成的!讳疾忌医的无视漠视都是对社会的犯罪。监督者如果都是古人秉笔史官的职业操守。那么,再贪腐的现象也是容易治理的,治史者,忠实地记录这个发生的一切,为历史和后人评判的依据,没有现实的功利性,权力才会考虑长远性的使用和慎重。任何政权短视都会引来崩溃的危险。这个就是历史的教训。


开心爷爷咪虎哥哥


朱元璋反贪确实是有一定的狭隘性。

但是,中国贪污腐败最严重的朝代,公认是满清。明朝因为监察机构复杂,在封建历史上是比较清廉的,也正因为这样,国家才富强,才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

正是因为明朝的反腐力度大,才有中国的科技发达、文化水平也达到了世界的最高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造船、天文、医学、数学和化学及农学等,均对世界产生莫大贡献。

你可以去百度,四大发明四大名著王阳明李时珍徐光启几何原本浑天仪火铳等等太多了,这些足以影响世界的发明,都有明朝的影子!

官僚贪污腐败历代不绝,这最终是儒家思想的问题,千万不要为贪污腐败找任何借口!只有开放思想,清廉为本、公正至上、科技经济至上、民主民生至上才是光明大道。

建议修改法律:只要查出,贪污受贿100万以上者,毙立决!绝不宽待!



亿香帅


朱元璋所谓的反腐杀贪官无非就是借助反腐为名清除异己和消灭对自己有威胁的“功臣或者旧臣”明朝年间 皇帝昏庸无道 官员贪污腐败 百姓的利益被过度压榨 明朝还大兴文字狱 如果有人敢妄议“朝廷”轻则牢狱之灾 重则株连十族 明朝还设立了东厂锦衣卫 各个武艺高强在当时相当于带枪的一样厉害 只要你做了让朝廷不满意的事 或者说了一些敏感词敏感话经常凌晨半夜就把你秘密带走 还大兴举报揭发 搞的人心惶惶 另外明朝的军队历来不是保卫百姓的 而是镇压百姓的 他们只是皇帝的军队




我们只解决提问题的人


因为明朝制定了对贪官的惩罚力度前所未有《大明律》。只不过,尽管当时的明朝法律对贪官的处罚很重,却是没能禁止朝廷的官员贪腐,原因就是朱元璋一直没有提高官员的待遇,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以当时明朝的清官海瑞为例,海瑞有一次在给母亲过寿时,只有买两斤肉的钱,这对于一个官员来说,几乎是俸禄到了很低的程度,才会出现这种窘状。

而当时的明朝官员俸禄低到什么程度呢?正七品的官员,一年的俸禄仅为90石米,相当于是现在的一万多斤米,大家别看这一万多斤米很多,但在当时,七品的官员手下有徭役,下人,管家,妻儿,父母要养,上上下下这么多张嘴,仅有这些米是不够全部人一年的吃喝的,何况平日里还要买些肉呀,布料之类的,这些吃穿的用度都从这一万多斤米出,除了拿米做饭之外,还要用这些米去换钱,换布啥的,折合下来,也只能够是到堪堪不被饿死的程度,若说还要剩余,那是很难的事情,这还是堂堂的朝廷七品官员,要是其他低级别的官员,俸禄没有这么多,更别谈其他的了。

也正因为当时的明朝官员俸禄极低,以致官员们不得不冒险贪污,因为不贪污实在是难以维持日常的官员生活啊,平时的上下打点,过年过节的送礼,这些都要钱,不贪污哪里有钱做这些事呢?也因此,明朝的官员是杀都杀不尽的,只因俸禄太低,不贪无法生活,这也算是明朝官员的悲哀了。


苗乡侗族小阿妹


我说一个不同意见,大家仅供思考。朱元璋高压反腐效果差可能是清朝和文官系统的抹黑所致。满清为了统治合法性有动机这样做。文官系统不希望再过高压的苦日子也是如此。

举几个实利,明朝官员注重官声,有东林党号称清流。有海瑞当官饿死了子女。而满清呢,有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个人资产相当于当年全国GDP。想想现在说有谁有90万亿。吓死全世界。还有号称康乾盛世的王亶望窝案。数省官员无一不贪。明朝底层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百姓衣不蔽体。还有蒙元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那就不是腐败严重与否而是腐败常态,已经默认。没人去管。他们只想自己享乐,根本不把百姓当人。没有规则,权力武力就是规则。想拿就拿,你的就是我的,所以后世也没有多少个人说他们腐败。

文人集团也有自己的利息喜好,而有明一朝文官权力在中国封建王朝处于巅峰。满清一朝是最没有力量和骨气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清史,纪晓岚是个什么样的货色。官至大学士都是奴才。文人的历史不一定可信。有人觉得扭曲历史太过于匪夷所思。大家看看秦朝被后世六国旧儒黑的多惨!就连我们过去学的太史公陈涉世家也被近年出土的文物证伪。太史公说陈涉诸人失期,依秦律当斩。然而后世发现的秦律《云梦秦简》,记载中徭律:“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可见徭役失期并不是什么重罪。并且遇雨失期,可免罪。

翻看历史可见凡大一统短命王朝,凡开疆扩土王朝,凡大兴土木大力发展的王朝皆易被后世文人痛批。反对,树为反例。有作为,要挨骂。几乎就是定例。

这世上有人出来要做事,就总会有人出来反对。有为显示自己高明者。有不愿变通者。还有利益受损者。还有不知为何就是要反对者。




展翅翱翔信马由缰


第一点。一个朝代开创之初,统治者很勤政,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发展生产。当国家富强了,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同时也为广大官吏创造了贪腐的条件。一个王朝到了中后期,统治者耽于享乐、不理朝政,权力缺乏约束,腐败就开始横行,统治阶层内部对于百姓的盘削开始加剧,卖官鬻爵日见其多,清官和正义之士被排挤在官僚系统之外,再难以找到为百姓仗义执言之人,何况朱元璋统治之下的王朝虽然大力革除贪腐,但连他自己都说杀了一茬又长一茬。

第二点。古代反腐主要是内部监督,不存在所谓的民主监督,老百姓是难以知道,也无法检举官员贪腐,而商人向官员行贿这种权钱交易,往往也因为存在利益输送而难以东窗事发,同时官员层层行贿就会形成官官相护,整个官僚系统的内部监督就容易被破坏,为了垄断权利更容易贪腐,往往在官僚中形成几股权力集团,即明朝历史上,最为常见的党争。党争之下对一个人的攻击就是对一个势力的攻击,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在党争之外的人要检举贪官,就要考虑到其中付出的代价,同时由于贪腐的加剧,牵扯到其中的势力越发复杂,其中有皇亲国戚,内廷宦官,王子皇孙,在一个普遍贪腐的情况下,朝廷内部的反腐机关也只能对贪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最后反腐的重任就交托给了皇帝,但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耽于享乐,对于贪腐实际上也就放任不管。

第三点。在明朝,有精神追求的官吏不多,往往当官就是奔着权力和钱去的,既然目的不纯就不能指望他能够开出奇异的花朵,一个时代的繁荣,往往不是农民创造的,而是市民创造的,在市民当中商人和手工业者、匠人就成了中坚力量,而商人要打开局面,牟取利益,就不得不与官吏进行种种利益的输送和交换,水至清则无鱼,不管是怎样的繁荣都是繁荣,就像我们今天站在长城上感到自豪和骄傲,但是当年建筑长城的都是一些劳苦大众,他们为此付出了生命。最终朱元璋反腐的力度再大,也没有能力消灭腐败的土壤。所以朱元璋死后,这腐败的土壤就培育出了一颗腐败的参天大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