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感恩有你 51岁一线护士,为500多名早产儿建立生命通道

垄上寻医问药讯(记者:邵婷 杨帆 通讯员:李韵熙)

“做临床没有那么难,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想,事情就简单得多。”30年如一日,这是一名年逾五十的儿科护士刘玉芬坚守岗位的秘诀。今年5月7日,在中华护理学会 “5·12”国际护士节庆祝大会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护士刘玉芬被授予 “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称号。

护士节:感恩有你  51岁一线护士,为500多名早产儿建立生命通道

普通人可能很难想象,一年100多个中夜班、50多个节假日班,每日往返30公里,这些竟是51岁刘玉芬的工作时间表。1987年,刘玉芬毕业分配到了同济医院儿科,一扎根就是30多年。“在儿科轮转过很多岗位,但是我还是更喜欢和新生儿在一起。”谈起和新生儿科的不解之缘,刘玉芬显得简单平淡。儿科是医院最累的几个科室之一,儿科护士时常面临家属的不理解和责怪,工作强度、精神压力自然更大。而新生儿宝宝由于不能有家属陪伴,对护士工作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强的责任心、更耐心的沟通、更精准的技艺。“我动手能力强,有耐心,恰好适合护理新生儿。”

护士节:感恩有你  51岁一线护士,为500多名早产儿建立生命通道

初入儿科,抢救生命是一种本能

当刘玉芬第一次见到躺在温箱里的早产儿宝宝,内心瞬间就被震撼到了,担忧与紧张油然而生:“我行么,我能做好么,我能帮助他们么?”所有的思考还未有头绪,就在一次又一次的临床经历里慢慢有了答案。

一次,一个被紧急送来的破伤风弃婴,有频繁抽搐的症状。当时,她正在给另一个小宝宝日常护理,抬眼间,发现这个宝宝又抽搐了,她冲到患儿床边,一个箭步的时间,孩子已经呼吸暂停、全身青紫。那一刹那,她来不及害怕,呼叫了医生后,仅隔着一块纱布立马给孩子口对口做人工呼吸,辅助胸外按压。抢救及时,孩子恢复了呼吸。

历时很短,却是一个由死到生的过程,作为初出茅庐的新人,除了看到生还的喜悦,更多的是紧张。“我当时脑袋一片空白,一切都是作为护士的本能去做的,宝宝恢复呼吸的那一瞬间,我突然很想哭,我强烈地感到一个小小生命的坚持,生命如此神奇,脆弱却又美好,因为我的一口气,她竟又活过来了。”

每一次惊心动魄的抢救,都让刘玉芬更清晰护理这份神圣职业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作为一名护士,在救人时不仅要要投入激情,更重要的是有过硬的专业本领。

护士节:感恩有你  51岁一线护士,为500多名早产儿建立生命通道

打磨技术 她是新生儿护理的定海神针

在新生儿抢救中,新生儿气管插管无疑是关键的一环。熟练掌握这项技术,能够在危急关头为新生儿赢得宝贵的营救时机。1995年,六个月身孕的刘玉芬不顾身体的不适,毅然加入了新生儿气管插管术这项新技术的学习中。经过细心钻研,凭借较高的领悟力,她很快掌握了这一新技术,在临床各项抢救操作中,通过和医生的密切配合,完成了100多例新生儿气管插管。

儿科总护士长叶天惠与刘玉芬共事30多年,她说,“年轻医生值班最爱和她搭班,有她在就很踏实很安心,来同济的都是急危重症,她不仅技术过硬,更难得的是她对病情有敏锐的观察力。”一次,一名病情危急的早产儿需立即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抢救迫在眉睫。已经交完班的她,立马消毒了手回到患儿床边,熟练地为小宝宝进行了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患儿青紫的脸才开始泛红。“刘玉芬老师是新生儿抢救的定海神针,有她在,心放的妥妥的。”

2004年,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逐渐应用于新生儿护理。相比于传统的经外围静脉穿刺输液或是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做中心静脉穿刺,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合并症少,能长期保留,在提升新生儿安全的同时,极大减轻患儿痛苦,特别适合早产儿长期护理。

PICC置管是早产儿的生命线,当时,很多早产儿就因缺乏这条通路,过不了营养关和感染关。刘玉芬深知这条生命线的重要性,不断地钻研穿刺和维护技术,完善PICC操作规范和各项制度、流程,2006年,她终于获得了认证的PICC资格证书,并完成了同济医院第一例新生儿PICC置管,目前经她手完成的,已达500多例,无一例严重并发症产生。

孕周最小的早产婴26周,体重仅700g,孩子过早出生,面临着“呼吸、营养、感染”三大难关,生命岌岌可危。面对弱小的生命,能帮助他的就是尽快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营养支持,但体重这么低的新生儿在当时科室也属少见,由于发育极不成熟,整个上肢只看得见一条细小的贵要静脉,还要尽量减少对孩子不必要的外界刺激,可谓是难上加难。

可如果不采用PICC置管,宝宝根本无法完成静脉治疗,活下来的希望十分渺茫,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让我来试试!”刘玉芬冷静、小心翼翼地尝试,不到半个小时,小宝宝就被成功置入PICC导管。“生命通道打通了,小宝宝有救了!”刘玉芬和现场的医护人员激动地落泪。南丁格尔曾说: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中之最精细者。而刘玉芬,则用自己的专业态度和精湛的技艺将精细艺术发挥在工作的点滴中。

护士节:感恩有你  51岁一线护士,为500多名早产儿建立生命通道

在同事眼里,刘玉芬的名字一直是同济新生儿科心安的代名词,她是新生儿病房的定海神针。2015年,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建立了新生儿科,急需新生儿护理专家,虽然每日上班通勤往返需2个小时,作为本可以“退居二线”的高年资主管护师的她,又主动请缨到新院区工作。新生儿护理工作量大、任务艰巨,她却主动要求上夜班。高密度和高强度的护理工作量让年轻人都吃不消,更何况是年逾半百的人。面对大家的担心,她安慰说,我底子好,没问题,一晃四年过去,刘玉芬手把手在新院区又带出了新学生,为无数新生儿和家庭带来了希望。

她言语不多,对病人却笑容灿烂,对家属却耐心有礼, 51岁的刘玉芬仍然选择做一名责任护士,每日守护着弱小的新生儿。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最有耐心护理新生命,为宝宝们做好每一件小事,再苦再累,我无怨无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