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炎有什麼症狀和表現?

芓午琴韻¹⁴¹⁹¹³¹945


腸炎症狀很多的,大多數消化系統疾病的症狀幾乎沒有多大區別,而有些疾病有比較典型的症狀,腸炎主要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小腸及結腸粘膜出現的炎症反應,而且有些比較重,甚至導致出血及潰瘍形成。



腸炎主要是由於病毒(小兒主要是輪狀病毒)、細菌(大腸桿菌、沙門菌等)、真菌感染(念珠菌、麴黴菌等)、也有寄生蟲阿米巴、蛔蟲所導致、濫用抗生素、進食辛辣刺激食物都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這些都是誘發腸炎的主要因素。

下邊小克為大家普及一下腸炎有哪些症狀和具體臨床表現!

1、急性腸炎主要是1天之內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症狀,而且還會伴有發熱及脫水症狀。



2、慢性腸炎主要的症狀有反覆發作的腹瀉、主要是水樣便和粘液便、而且容易出現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的症狀、大便次數增多(4次左右/天),重的症狀會出現大便失禁,而且會出現膿血便、而且餐後很容易出現拉肚子的現象、大便多呈模糊狀、大便不成型、腸鳴音亢進及臍周壓痛,有時候大便拉完後腹痛也就緩解了。

而腸炎難以治療,會反覆發作,尤其是進食不當就會出現,時間長了會引發出血、穿孔、息肉、甚至中毒性腸炎和癌變。病毒性腸炎是可以自愈的,而細菌性的需要服用抗生素來治療,應用的抗生素(複方磺胺甲基異唑、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


但是腸炎的治療首先要查明由於腸粘膜的破壞,還要取得明確的病原菌,再根據細菌應用敏感抗生素,不要濫用抗生素,否則不僅起不到作用,反而會進一步刺激破壞腸粘膜。

關注小克,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識,謝謝!


小克大夫


腸炎是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引起的小腸炎和結腸炎。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腹瀉、稀水便或黏液膿血便。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及裡急後重感覺,故亦稱感染性腹瀉。腸炎按病程長短不同,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慢性腸炎病程一般在兩個月以上,臨床常見的有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和限局性腸炎等。

致病原因

1.病毒性腸炎

病毒性腸炎見於犬瘟熱病毒、犬細小病毒、犬貓冠狀病毒等引起的腸炎。

在病毒性腸炎中,輪狀病毒是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因,而諾瓦克病毒是成人和大齡兒童流行性病毒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因。

2.細菌性腸炎

細菌性腸炎見大腸桿菌、沙門菌、耶爾森菌(引起小腸結腸炎)、毛樣產芽胞桿菌、空腸彎曲桿菌、梭菌(犬出血性胃腸炎)等引起的腸炎。

細菌性腸炎的致病菌以痢疾桿菌最常見,其次為空腸彎曲菌和沙門菌。

3.真菌性腸炎

真菌性腸炎見組織胞漿菌、藻狀菌、麴黴菌、白念珠菌等引起的腸炎。

真菌性腸炎以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最多。

4.寄生蟲性腸

寄生蟲性腸炎見鞭毛蟲、球蟲、弓形蟲、蛔蟲、鉤蟲等引起的腸炎。

寄生蟲引起的腸炎以溶組織內阿米巴較為常見。

5.飲食導致的腸炎

汙染或腐敗變質食物、刺激性化學物質、某些重金屬中毒,以及某些變態反應等都能引起腸炎。

6.抗生素導致的腸炎

濫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失調,或出現耐抗生素菌株而引起的腸炎。

臨床表現

1.急性腸炎

在我國以夏、秋兩季發病率較高,無性別差異,一般潛伏期為12~36小時。噁心、嘔吐、腹瀉是急性腸炎的主要症狀。

2.慢性腸炎

臨床表現為長期慢性、或反覆發作的腹痛、腹瀉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樣便。

腹瀉程度輕重不一,輕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重者可每1~2小時一次,甚至出現大便失禁。部分患者可有夜間腹瀉和(或)餐後腹瀉。直腸嚴重受累時,可出現裡急後重感。糞質多呈糊狀,混有大量黏液,常帶膿血。

部分患者便鮮血,其病變限於直腸,稱出血性直腸炎,血液或大便分開排出,或附著於正常或燥糞表面,常被誤認為是痔出血。直腸炎患者亦常排黏液血便,甚至出現大便失禁。病變若擴展至直腸以上,血液往往與糞便混合或出現血性腹瀉。

查體可見臍周或下腹部輕度壓痛、腸鳴音亢進、脫肛。

如何預防

要加強鍛鍊,增強體質。勿進食病死牲畜的肉和內臟。肉類、禽類、蛋類等要煮熟後方可食用。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燙洗,要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良好習慣。加強食品衛生管理,變質及被沙門菌屬汙染食品不準出售。認真注意食品製作衛生,防止食品被汙染。做好水源保護,飲水管理和消毒。


阿巖說事


這個問題很大,腸炎有很多種,下面簡單舉例3種

急性胃腸炎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

細菌性腸炎有發熱、腹瀉、糞便有粘液或膿血、大便有腥臭味,有的有裡急後重感,即使後仍有餘便未盡的感覺。

輪狀病毒性腸炎主要表現為腹瀉,排黃色水樣便,無黏液及膿血,量多,一般5~10次/天,重者超過20次/天,多數伴有發熱。

腸炎通俗點說就是腸子發炎了,有炎症就有滲出液,就像皮膚傷口發炎了會冒水一樣,腸子裡滲出液多了,要拉出來,大便會變稀,腸子發炎了,消化功能會變差,吃進去的消化不了,就會反胃,嘔吐,這些都是常見的表現,發炎加重了,全身症狀也就來了,發熱,全身無力等。


健康的無小事


腸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消化性疾病,其病因比較複雜。根據病因可以將腸炎分為病毒性腸炎、細菌性腸炎、真菌性腸炎、寄生蟲性腸炎、飲食導致的腸炎等等。



急性腸炎的常見症狀包括:

噁心、嘔吐、腹瀉以及反覆發作的腹痛等。急性腸炎在夏季高發,一般潛伏期較短。慢性腸炎由於反覆發作,可表現為體重減輕和麵色蒼白,腹部有觸痛感。重者可表現為黏液便。

腸炎的診斷:

1.內鏡檢查。由於多數患者的病變多在直腸和乙狀結腸,因此採用結腸鏡檢查具有很多的診斷價值。



2.x線鋇劑檢查。慢性腸炎患者可進行鋇灌腸檢查,急性期以及重度潰瘍性結腸炎一般不宜做此檢查。

3.糞便檢查 對於細菌性腸炎和寄生蟲導致的腸炎,糞便檢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糞便檢查可幫助找到病原體,是診斷結腸炎重要的依據。

進入夏天,是腸炎的高發季節,主要原因是不潔飲食導致的,燒烤、麻辣燙、小龍蝦等夏季暢銷食物,如果過度攝入不潔飲食,很容易誘發腸炎。因此,提醒大家,夏季飲食不可貪多,應選擇乾淨的餐館就餐。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喜歡就點個贊吧!


汪醫生小課堂


我們先來看看,慢性結腸炎又有哪些症狀呢?

1. 腸炎消化道症狀。常呈現間斷性腹部隱痛、腹脹、腹痛為腸炎主要表現。遇冷、進油膩之物或遇情緒波動、或勞累後尤著。大便次數增加,日行幾次或數十餘次,肛門下墜,大便不爽。慢性腸炎急性發作時,可見高熱、腹部絞痛、噁心嘔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凍血便。

2. 全身症狀。呈慢性消耗症狀,面色不華精神不振,少氣懶言,四肢乏力,喜溫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發熱外,可見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現。

3. 腸炎體徵方面。長期腹部不適或少腹部隱隱作痛,查體可見腹部、臍周或少腹部為主,有輕度壓痛、腸鳴音亢進、脫肛。

那麼平時慢性結腸炎飲食又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1.避免受涼,控制情緒外,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本病在發作期、緩解期不能進食豆類及豆製品,麥類及面製品,以及大蒜、韭菜、洋山芋、皮蛋、捲心菜、花生、瓜子等易產氣食物。因為一旦進食,胃腸道內氣體增多,胃腸動力受到影響,即可誘發本病,甚至加劇症狀。

2.慢性結腸炎病人多是身體虛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腸道易併發感染,因而更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堅硬及變質的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強的調味品。

3.慢性結腸炎病人還應密切觀察自己對各種食品的適應性,注意個體差異。如吃一些本不應對腸道造成影響的食品後腹瀉加重,就要找出原因,摸索規律,以後儘量不要食用。

4. 注意腹部保暖。

誤區一:發病初期得不到重視

由於結腸炎初期為潛伏期,症狀表現不是很明顯,即使出現一些腸鳴腹瀉,也得不到人們的重視,要麼去藥店買點藥吃了,要麼就是拖著拖著看能不能自己恢復。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抓住腸炎的苗頭將其扼殺在搖籃。

誤區二:長期使用抗生素

絕大多數結腸炎困擾者都嘗試過抗生素類,如鹽酸小檗鹼片、蒙脫石、鹽酸米諾環素、美沙拉嗪等,一開始有用,但後來越來越失望,還會加重不適。因為這些都屬於 廣譜抗生素,意味著抗菌範圍廣泛的抗生素,將有害菌與有益菌一網打盡,隨著有害菌產生耐受性,抗生素的作用逐漸降低。

誤區三:益生菌與益生元類

益生菌是為腸道補充幾種有益菌的數量,益生元是有益菌的營養物質。大多數益生菌與益生元產品經過口腔、食道、胃的發酵與消化,留存的數量不多、活動不高、作用不強。有害菌不斷增多、有益菌不斷減少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對於中重度腸道炎症者,有害菌已經佔有絕對優勢且不斷壯大,補充一定益生菌與益生元微乎其微。

神農中醫匯,獨家解讀,原創評論,健康服務,盡在神農中醫匯。健康養生不可不看,點擊關注,您身邊的健康管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