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川媽

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五一假期,朋友芳姐一家去煙臺長島旅遊。看著她每天在朋友圈“直播”長島詩情畫意的美景,我們這些在家帶娃的人羨慕到牙癢癢!

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回京後,芳姐卻感嘆:“長島美是美,可一看到沙灘和海上的垃圾就刺眼了。在船上喂海鷗時,還有人舉著包裝袋,海鷗一口連麵包帶塑料紙都銜走了,吃進肚子怎麼辦?遊客都在笑,沒人在意。”

“冰山”之上

她的話,讓我想起《國家地理》去年6月刊的封面。

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一隻在海里的塑料袋,一角浮出海面狀似冰山,大部分沉在海里又隱喻人們看到的海洋塑料汙染,只是冰山一角。

醒目的白字標題無情發問:“PLANET OR PLASTIC?”(地球還是塑料?)

在這座“塑料冰山”之上,是我們可以從媒體上看到的令人心碎的畫面——

科研人員花了將近10分鐘,從一隻太平洋麗龜的鼻孔中取出一根皺巴巴的塑料吸管,痛苦的海龜鮮血橫流。

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英國紐卡斯爾海邊,人們發現了一頭被塑料繩緊緊勒住的海豹,試圖解救它,卻為時已晚。

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泰國漁民發現一條擱淺的年幼領航鯨,用盡了搶救方法也沒挽回這條小生命。科學家在它的胃裡發現了80個塑料袋,足足8公斤還多。

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海馬會利用尾巴勾住漂浮的物體,然後藉助洋流漂浮於海洋中。而這條海馬抓住的是被丟在海里的棉籤棒。

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在日本沖繩,一隻寄居蟹靠寄居在塑料瓶蓋內保護自己柔軟的腹部,它通常喜歡以貝殼為家。但來海灘遊玩的旅客把貝殼撿走,把垃圾留在海灘……

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冰山”之下

半個多世紀來,全世界的塑料產量呈爆炸式增長,從1950年的230萬噸到1993年的1.62億噸,再到2015年的4.48億噸。

2017年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稱,截至2015年,約有63億噸塑料淪為廢棄物,其中僅約9%被回收,12%被焚燒,79%被填埋或繼續在自然環境中積累。

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海納百川,亦納百汙。全球每年有1000萬—2000萬噸的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塑料佔到海洋垃圾的七成。

它們或許很快就消失在我們的視線裡,卻會在海底“陰魂不散”。大多數的塑料不會被生物降解,可能在海洋中存續幾百年甚至幾千年。

17年前,研究人員就在深達10898米的馬裡亞納海溝中發現了一隻塑料袋,表明深海生態系統也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這張馬裡亞納海溝底部塑料袋的圖片拍攝於1998年,距離海面為10898米。

更加難以被人們察覺的,是那些肉眼難以看見的的“微塑料”。

2004年,英國科研人員在《科學》雜誌上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其被定義為:直徑小於5微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者薄膜。它們也被科學家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

海里的塑料垃圾在紫外線和海浪的作用下,逐漸從塑料袋、礦泉水瓶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

陸地上的微塑料則飄蕩在空氣中、鑽進土壤的縫隙和地下水,在自然界積累、循環。葡萄牙費爾南多·比索阿大學一項研究表明,我們每天可能吸入多達130個微塑料。

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據聯合國環境署估計,海洋中的微塑料顆粒數量大約是銀河系星星總數的500倍。可以說,微塑料已經遍佈了整個海洋系統。

微塑料無處不在

一個更可怕的現實是,“我們隨手丟掉的塑料,終將被我們自己吃下。”

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各種微塑料

全球的研究學者已經在許多人類食品中發現微塑料。

  •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項研究稱,美國加州市場上銷售的魚類中,1/4魚類的內臟中被發現有微塑料的存在。
  • 華東師範大學施華宏教授團隊在每千克海鹽中檢出了最高681個塑料微粒,甚至連湖鹽和礦鹽中都檢出每千克200~300塊微塑料。
  •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常見魚類採樣中,90%的魚類樣本中都發現了微塑料。
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含有微塑料的浮游生物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特朗普大廈,極盡奢華,地板、牆壁、柱子都由大理石製成,吊燈、花瓶甚至盤子都鑲著24K金。

美國總統特朗普是這裡的常客,他卻不知道,閃著金光的自來水管道中流出來的直飲水中含有微塑料。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共健康學院2017年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美國超過94%的自來水被檢出含有微塑料,歐洲則有72%。

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這是研究人員在香港海域提取的水樣

目前的水處理系統還無法過濾這些微小顆粒,它們潛伏在每一個大洲,連南、北極也比例外。

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海域發現的微塑料

微塑料從哪裡來?

微塑料的來源有很多很多。Conversation網站羅列了10種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來源:輪胎、人工合成衣物、網球、洗衣和洗碗凝珠、菸蒂、發亮光片、溼巾、茶包、油漆和外賣飲料杯。

除此之外,還有夏天消耗特別多的——瓶裝水

專門從事全球環境調查的新聞組織Orb Media,曾委託紐約州立大學對瓶裝水含有的塑料微粒進行專項研究。

研究人員從從美國、墨西哥、中國、印度、印尼、泰國、黎巴嫩、巴西、肯尼亞和亞馬遜網站上購買了259瓶不同品牌的瓶裝水。

結果發現,被測試的瓶裝水93%含有微塑料,平均每升水含325多個直徑小於頭髮絲的疑似塑料微粒。

看不見的傷害,它是海洋中的PM2.5,也是每個人食物中的隱形殺手

這些塑料微粒中,54%是製作瓶蓋用的聚丙烯,剩餘的塑料成分包括尼龍和滌綸。

含有微塑料的水和食物還能吃喝嗎?

很多人不禁要問:含有微塑料的水還能喝,食品還能吃嗎?

十幾年來,微塑料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但科學家對於它依然知之甚少。尤其是在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方面,科學家的回答是“太複雜,不清楚”,還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塑料微粒對人體健康有害。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去年對微塑料的調查結果顯示,90%的被人體攝入的微塑料和納米級的塑料顆粒應該不會被人體吸收。

但直徑小於20微米的塑料顆粒可能會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並且在內臟中累積。

即使微塑料本身沒有毒,它卻可能吸附有毒成分,比如如多氯聯苯和多環芳烴。

還是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說的中肯:

毫無疑問人體並不需要它們。也就是說,有多大壞處不清楚,但好處應該是不會有的。對於追求“絕對安全”的人來說,微塑料可能對健康有“未知的風險”,選擇不吃海產品也無可厚非。

我們該怎麼辦?

拋去那些“高大上”的口號,也不管觸不可及的宏觀面。

答案其實很簡單:從身邊做起,儘可能減少塑料製品的使用。比如,從準備一個水杯,少喝一瓶瓶裝水開始。

約束自己的同時,也把理念傳遞給下一代。

不管是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海洋,還是保護人類自己免受潛在的危害。

參考資料:南方週末、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國家地理、騰訊新聞“全民較真”等媒體

mom看世界: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臺發佈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