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宋太宗這個人怎麼評價?算不算明主?

聽月趣談歷史


戲精宋太宗

宋太宗有很強的表現欲,總想給自己加戲,大概是因為他的皇位是從哥哥那裡硬搶過來的,所以他一定要證明自己比哥哥強,才能說明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正如同唐太宗因為有貞觀之治,於是所有人都選擇性地失明,無視他玄武門之變時候的心狠手辣。



一、跟蔣介石一樣的微操大師

蔣介石喜歡寫日記,宋太宗喜歡看日記,喜歡看史官寫的“起居注”(史官寫皇帝每天做了什麼事)。《蔣介石日記》會偷偷寫“自慰一次,以振奮精神”,好面子的宋太宗倒是不大可能叫人去畫《熙陵幸小周後圖》。

宋太宗如果有機會認識蔣介石的話,一定有個共同語言:都愛好微操。蔣介石愛越級指揮,坊間笑談蔣介石喜歡指揮到連一級:“二狗子,把你排的機槍手向前推進十米。”

宋太宗大概會很羨慕蔣介石可以打電話給前線,不過他有自己的法寶,他估計從小說故事中的諸葛亮身上學到了點東西:陣圖。他很得意地制定了“平戎萬全陣”,以為擺幾個陣型就能打敗遼兵了,而且強令前線將領一定要遵守陣圖。這怎麼行?戰場瞬息萬變,哪有一張陣圖就能搞定的事情?何況對於將領來說,按照陣圖打,勝了最好,敗了罪不在己,不按陣圖打,勝了也是有違皇命,敗了罪加一等,那麼肯定按陣圖打最保險啊。

於是宋軍在遼軍面前越打越弱,有一次大勝利滿城之戰,還是因為將領豁出去了,副將趙延進、李繼隆對主將劉廷翰表示失敗了願意自己承擔責任,這才變換了策略,使用詐降之策擊敗了遼軍。

但是這樣的勝利在宋太宗眼裡,是擔憂大於喜悅,他總是害怕五代十國那樣武將奪權稱帝的亂局再現,於是他總不敢放權。

李宗仁給蔣介石下了一個定論:蔣先生既不長於將兵,亦不長於將將。這話用於宋太宗也很合適,沒有戰功的他使得將領口服而心不服,他越想給自己加戲,就越想指揮前線,他越指揮前線,結果越失敗,簡直惡性循環。

宋太祖趙匡胤將將之道,在於從戰略上控制節度使,他對武將姑息縱容,以至於關南守將李漢超強搶民女,趙匡胤反而對民女的老爹講了一番大道理:你女兒只配嫁給農家,如今嫁個我的寵臣,不該高興嗎?李漢超在關南搶的東西,比契丹搶的東西,不是少了很多嗎?

但是趙匡胤又私底下告誡李漢超,又賞了李漢超白金三千緡。趙匡胤的態度很明確,你替我北拒契丹有功,一切榮華富貴都有,甚至僭越法度都沒問題,只要你不造反。加之趙匡胤本身就是戰功赫赫,手下的將領都很服氣。

宋太宗沒有這樣的胸襟,他一定要“將從中御”,以顯示自己的高明。大將潘美在太祖朝勇猛善戰,取湖南,下廣州,戰功卓著,勇於任責,深得太祖信賴。然而到太宗朝,潘美在戰場上的表現就不行了。在雍熙北伐中,作為西路軍主帥的潘美,面對監軍王侁對楊業的攻擊,不敢主持公道,進而在他們的威逼下,導致楊業戰死。不得不說,潘美的轉變,與宋太宗手伸得太長有關。

最終宋太宗在武功方面沒能超過他哥,甚至養虎為患,讓西夏党項做大做強,而有宋一朝,再也不能收復幽雲,



二、真是一出好戲啊!

宋太宗趙光義打戰不行,卻是玩政治的高手,最擅長的就是表演。

宋太宗雖然得位不正,但是經營幾年後,覺得自己皇位穩固了,就御駕親征,滅亡了北漢,又想挾滅北漢之餘威,收復幽雲十六州。

這又是宋太宗不懂用兵,將帥士兵辛辛苦苦打下北漢,正想著怎麼回家領賞呢,結果皇帝老兒居然說要千里奔襲再打契丹,開什麼玩笑?於是宋太宗在高梁河之戰中吃了個大敗仗,膝蓋中箭,瘡創傷年年復發。

979年,就在高梁河之戰的某個夜晚,兵荒馬亂之中宋太宗突然失蹤了一整夜,發生了原來趙匡胤部下主張擁立趙匡胤次子趙德昭為帝的事情。

這讓趙光義懷恨在心,於是在班師回朝之後,拒絕對征戰的將領進行封賞。趙德昭不知道自己身份的微妙,還傻乎乎地替將領討賞,結果宋太宗大怒說:“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

趙德昭知道自己混不下去了,退朝後自刎而死,宋太宗聽見這件事非常驚悔,跑去抱著趙德昭的屍體,大哭著說:“傻孩子,何必這樣啊?”(痴兒何至於此?)

不過流著眼淚的宋太宗心裡估計樂開了花:還好這小子自殺了,不然髒了我的手。隨後那些將領都得到了封賞,趙德昭用自己的死換來了將領的封賞。

宋初三趙,趙匡胤為人寬宏,趙普一心為公,相比之下,趙光義就顯得心機boy,不知何人送外號“趙二”。而趙普與趙光義的關係十分微妙。

趙普為朝廷獻策,向來謀國不謀身。在趙匡胤在位時候,力主皇位“父死子繼”而非“兄終弟及”,而趙光義一心想要繼承大位,二人便隱約成為政敵。趙光義繼位後,趙普很有才幹,威望又高,宋太宗得位不正,需要趙普的支持,又害怕趙普坐大,而趙普受到權臣盧多遜的排擠,需要宋太宗的支持,於是兩人一直處於相互利用、相互提防的微妙狀態。

高梁河之敗,宋太宗很狼狽。如果宋朝有民調統計支持率的話,宋太宗這時候的民調一定很低。不過他也不用過分擔心,因為這還不是他民調最低的時候。

而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美,這時候心裡挺美的,五代慣例就是親王當開封市長,“親王尹京”,就相當於“皇太弟”了,以前趙光義就是開封市長,現在趙廷美是開封市長,他也想學他二哥把大哥搞掉的樣子,哪一天他也把這二哥搞掉,自己當皇帝。此時又有消息說宰相盧多遜和趙廷美走得挺近。

於是宋太宗想到了趙普,趙普這時候當著閒差受到權臣盧多遜的排擠,於是政治利益的算計,讓這兩個曾經的政敵走到了一起。

977年,趙普二度出任宰相。兩人商量後,趙普出了一個大招:“金匱玉盟”,解釋了宋太宗得位的合法性。就是當初他們的老孃杜太后臨終前對趙匡胤說:五代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皇帝年幼,如果皇帝是成人的話,就是國家社稷的福分。於是杜太后說,趙匡胤死後要傳位趙光義,趙光義死後要傳位趙廷美,然後在傳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

這個“金匱玉盟”簡直太棒了!十分合理解釋了宋太宗為什麼能夠繼位,但是又有人疑惑趙普為什麼不早拿出來呢?道理也很簡單,因為趙普從來都是反對兄終弟及的話,所以當時就故意不拿出來咯!但是又有人問,為什麼宋太宗自己為什麼不說啊,宋太宗也很無辜的樣子:空口無憑啊,說了也沒人信,而且是這東西是趙普做的記錄,他那時候不拿出來我也沒辦法啊。

不知道那時候有沒有更好事的大臣,會不會說起西漢初年竇太后要漢景帝傳位弟弟劉武時候,大臣袁盎站出來反駁的例子:春秋時期,宋宣公不傳位兒子,而傳位給弟弟宋穆公,要弟弟死後再傳位給宋宣公的兒子。結果宋穆公兒子不滿,殺了宋宣公的兒子,結果十代宗室互相殘殺,直到亡國。(司馬遷“《春秋》譏宋之亂自宣公廢太子而立弟,國以不寧者十世”)

宋太宗大概會回答:我這個“大宋”和“宋國”會一樣嗎?我也擔心這個傳位給兒子還是給弟弟的兒子啊!哎呀,你們看,現在趙普都跟我這麼好了,你們還有什麼意見嗎?你們不感動嗎?

沒有……我不是……我沒有……我不敢動……

但是史學家認為“金匱玉盟”就是趙普和趙光義編的。

撒謊的壞處就在於,為了圓謊就必須不顧一切了。“金匱玉盟”解決了皇位從哪兒來的問題,也提出了皇位到哪兒去的問題。

要宋太宗傳位趙廷美?顯然他不甘心。但是這話不能自己說啊,還是要靠演技啊!

於是宋太宗故意問趙普怎麼辦,趙普依舊力主皇位“父死子繼”而非“兄終弟及”,他回答說:太祖已經做錯了,您還要再錯嗎?(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

於是趙廷美流放而死,趙匡胤之四子趙德芳二十三歲病死,“寢疾薨”:睡覺時候突然死了。宋太宗心狠手辣,以至於自己得意的長子趙元佐都看不下去了,瘋了。

無論如何,宋太宗就算過了一關。但是宋太宗又不放心趙普啊,趙普能力太強了,威望太高了,皇權和相權又衝突了。

於是派趙普外出擔任武勝軍節度——趙普被罷相。宋太宗還地給趙普寫詩,趙普捧著詩哭了:“陛下賜臣詩,應當刻石,與臣朽骨一併葬在地下。”

宋太宗知道了,也哭了。簡直木石前盟,眼淚還他。



三、這戲裡戲外,演著演著也就成了真

986年宋太宗為雪高梁河之恥,發動雍熙北伐,再次大敗而歸,那個楊家將楊業也戰死。回想前兩年,那時候天還是很藍,一切都很美好的樣子,好多百姓在地方官的帶領下進京請願,請求宋太宗封禪泰山(你猜老百姓是自發的呢?還是自發的呢?),宋太宗又開始表演了,當然不能答應啊。可是宋太宗也太猴急了,連“三讓”都沒堅持到,第二次就答應了,結果天空一聲巨響,把宮中正殿給燒了。我的天吶!宋太宗心中萬頭草泥馬飄過,你天雷也就算了,搞個地火是什麼意思啊?你搞個地火也就算了,幹嘛燒都城開封?你燒開封也就算了,還燒宮中我辦公的正殿!

這還不是天降正義?加上雍熙北伐的失敗,這時候宋太宗的民調真正跌到冰點了,大概22.22%吧。

這時候宋太宗又想起趙普了。於是988年,趙普第三次為相。趙普擔任宰相,宋太宗支持率又上去了。當時宋太宗因為腿上箭瘡而求助方士,這些方士因為可以緩解宋太宗腿上箭瘡疼痛而得到信任,結果形成了小集團。趙普一心為公,一上來就把宋太宗喜愛的兩個方士團伙都給搞掉了。宋太宗那個氣得,腿更疼了。

趙普是春天上任宰相的,這年夏天天很熱,宋太宗就讓趙普在家休養。宋太宗的不爽,趙普可看出來了,到了冬天他就請病假,然後連續請病假,並且請求告老還鄉。宋太宗高興地準了,還會去看望趙普。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宋太宗已經不把趙普作為政敵了,因為他發現趙普真的老了,一個將死之人對自己又有什麼威脅呢?他准許趙普告老還鄉,卻還給他保留宰相的頭銜。

宋太宗的戲演到這個時候,或許是真的動情了:“開國的老功臣,現在就剩下你一個人了,你跟別人不一樣,你不要再推讓了,等出發上路那天,我到你家來與你道別。”(開國舊勳,惟卿一人,不同他等,無至固讓,俟首塗有日,當就第與卿為別。)

等到趙普真死的時候,宋太宗的眼淚或許是真的了:“趙普之前和我有些不愉快,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情。我即位以來,常常待他優厚禮遇,趙普也傾盡全力效忠於我,對國盡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我失去他非常痛惜。”(普事先帝,與朕故舊,能斷大事,向與朕嘗有不足,眾所知也。朕君臨以來,每優禮之,普亦傾竭自效,盡忠國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

趙普是992年7月死的,他生前還大力支持宋太宗次子趙元僖作為太子,立儲之事也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趙普沒有看到趙元僖在992年11月暴死。或許是天道好輪迴吧,宋太宗弄死弟弟和哥哥的兒子,報應在自己兒子身上吧。


宋太宗立了第三子趙元侃為太子,並改名趙恆,這就是宋真宗。《宋史紀事本末》講到宋太宗立趙恆為太子後,百姓都歡呼雀躍“少年天子也”,宋太宗聽了很不高興,召見宰相寇準說:人心一下子都歸附太子了,我怎麼辦?(人心遽屬太子,欲置我何地?)——人心也是透亮的,稱讚太子,明顯就是為了黑宋太宗。

寇準向宋太宗道賀說:“此社稷之福也。”他只好請寇準喝酒,“極醉而罷”。毛澤東批道:“趙匡義小人之言。”

立了太子也算了卻一件大事。腿上的金瘡還在天天提醒宋太宗高梁河戰敗的痛苦,這樣的痛苦直到公元997年農曆三月,躺在萬歲殿病榻上的宋太宗終於閉上了眼睛,如今的他或許終於得到了解脫,他不用再演了。

宋太宗這部戲,全劇終。


蔣翰禹


宋太宗趙光義,和宋太祖完全不同,太祖以武功見長,太宗則是以文治見長,而且太宗在位時期完全形成了北宋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治國方針。

燭影斧聲千古之疑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在“燭影斧聲”當中一代英主宋太祖病亡,根據“金匱之盟”趙光義繼承了大哥宋太祖的皇帝寶座,史稱宋太宗。

有道是“燭影斧聲,千古之疑”,趙光義繼承皇位很顯然是來得並不光彩,宋太祖的長子趙德昭已經成年,作為正常的封建繼承製度,宋太祖理應傳位給長子趙德昭才是,但是卻是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顯然是不合乎常理的。而且宋太祖在“燭影斧聲“中病死,很可能也是一場非正常死亡的陰謀,所以趙光義的繼位才被後世一直質疑來路不正。

太宗繼位繼往開來

宋太宗繼位之後,朝廷政局不穩,外部強敵環伺,北宋只是一個新生的政權,立國僅僅17年,還沒徹底完成統一。所以宋太宗繼位之後一方面對內繼續採取延續宋太祖時期的政策,另一方面加快了完成全國統一的步伐,畢竟宋太宗面對內部的各種質疑,他急需迅速開展統一大業以提升個人威望。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吳越國王錢俶、平海軍節度使陳洪在北宋軍事威懾之下,各將下轄州縣獻於北宋進行歸附,至此南方最後兩個割據政權被消滅。放眼“漢地九州”也就剩下盤踞山西的北漢和被契丹佔領的燕雲十六州還沒被收復。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發動討伐北漢的戰爭,宋太宗親自出徵,從東南向西北四個方向圍攻北漢的首都太原,很快北漢乞降,北方最後一個割據政權也被消滅。至此,從後周世宗開始,歷經宋太祖、宋太宗總共三代人的努力,通過二十多年的統一戰爭,北宋終於結束了至唐末五代以來的割據局面,實現了全國統一。

很快宋太宗就把目標放在了北伐燕雲上面,誓要將從石敬瑭起就被契丹佔據的燕雲十六州收復回來,可是契丹和其他割據政權不同,軍事實力力遠比北宋要強大的多。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在消滅北漢後,很快就開始北伐,結果面對契丹強敵,宋軍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遭到潰敗,而且宋太宗在南撤路上屁股還被射中了兩箭,好不狼狽。而且這次北伐,宋太祖的長子、宋太宗的侄兒趙德昭差點被軍隊擁立為皇帝,這也對宋太宗造成了較大的刺激,很快就回過頭來開始剪除宗室對皇位的威脅。

第一次北伐燕雲失敗,也讓宋太宗認識到了契丹的厲害,因此很快就從過去雄心壯志輕視契丹的態度轉為保守謹慎畏懼契丹的思想。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在大臣賀令圖的建議下,以三十萬大軍兵分三路進行北伐,結果主力軍東路軍團在岐溝關(今河北淶水縣附近)遭到慘敗。另外一支西路軍團也在陳家谷(今山西寧武縣北)遭到慘敗,就連名將楊業也被遼軍俘獲。

很快遼軍南下,宋太宗起用一批老將張永德、劉廷讓等人阻擋遼軍,在君子館(今河北河間縣北)劉廷讓和契丹名將耶律休哥大戰,結果劉廷讓不敵耶律休哥導致全軍覆滅,死傷數萬。遼軍突破宋軍阻擊後往北宋腹地長驅直入,結果由於契丹統治者擔心遼軍孤軍深入會遭到圍殲,於是才打道回府撤回契丹。

兩次北伐燕雲的失敗,使得北宋從後周開始留存下來的精銳部隊大部分都死傷殆盡,對北宋的軍事力量產生了極大的破壞,也促使宋太宗的思想產生很大的轉變,宋太宗很快就放棄了北伐燕雲的戰略目標,形成了守內虛外的思想,直接導致後續整個北宋積弱的問題。

北宋是歷代大一統王朝當中疆域最小的王朝,只是實現了“漢地九州”的部分統一,畢竟在西北的部分地區和燕雲十六州就分別被党項和契丹佔據著。但是無論如何,宋太宗繼承了宋太祖的遺志,終於初步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重文輕武整治官制

北宋的基本國策,主要就是三個,一是強幹弱枝,二是守內虛外,三是重文輕武。

其中強幹弱枝是宋太祖是確立的既定國策,因為鑑於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把從安史之亂以來節度使作亂的根源給徹底扼殺了。

而守內虛外和重文輕武就是在宋太宗時期形成的國策思想,宋太宗兩次北伐燕雲失敗,對契丹又輕視轉而畏懼,加上宋太宗得位並不光彩,因此採取對內嚴防保證統治地位的策略。而宋太宗和哥哥宋太祖不同,太祖以武功見長,太宗則是以文治見長,太祖是以武將得國,太宗是以文臣上位。消滅割據和北伐燕雲的時候還需武將同心協力發揮功用,等全國基本完成了統一,而且又遭受到兩次北伐失敗之後,宋太宗開始避談用兵而是轉而強調文治的重要性。

於是宋太宗開始壓抑武將重文輕武起來,實行文臣統兵、宦官監軍的方針。從中央到地方文臣得到朝廷重用,而武將則開始備受壓制。比如邊疆的州,主官過去大都由武將兼任,宋太宗則開始任用文臣擔任,從北宋開國以來善武的習氣逐漸就被文臣統兵的格局徹底改變。

在地方的管理上,宋太宗繼續推進從太祖時期就傳下來的強幹弱枝策略,廢除節度使的支郡收歸中央管理,又擴大轉運使的權力,在宋太宗統治末期形成路州縣的地方行政架構制度,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在官員管理上,宋太宗時期正式形成了官、職、差遣分離的制度,使得皇權高度集中。

宋太宗的功過評價

燭影斧聲已成千古之疑,宋太宗得位不正也是大多數後世的評價看法,宋太宗繼位之後全國還沒完成統一,他繼承哥哥宋太祖的遺志終於完成全國的基本統一,所以其實他和宋太祖一樣也是處於同一時代的開國之君,在古代帝王當中也屬於開國之主功業非常,奠定了北宋大一統王朝的基礎和版圖,而且統治期間政治較為清明,國家政局穩定,堪稱一代明主。

但是由於兩次北伐失敗,加上為保證統治,而且作為從五代割據過來的經歷者,在宋太宗期間逐漸形成對北宋整個歷史都影響較大的兩個思想——守內虛外和重文輕武,加上宋太祖的強幹弱枝,三個國策思想貫穿了整個北宋歷史,甚至還影響到了後來的南宋,使得整個宋朝陷入積弱的局面。

不過宋太宗在位期間,比較完成了全國統一,使得當時的社會經濟快速恢復發展,重視文治的理念也大大推動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發展,太祖、太宗兩兄弟為宋朝奠定了三百多年基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為原創作品,我是善發,愛發歷史說,原創不易,請支持的朋友們關注我的頭條號@善發歷史說,喜歡的話趕緊點贊、轉發和收藏吧,並歡迎朋友們評論指正,感謝大家


善發歷史說


第一,公元976年宋太祖暴斃,趙光義登基。因為皇位由誰繼承與太祖皇后爭吵 ,而沒有按照禮儀安葬太祖;又迫不及待的改年號,宣示自己即位。毛澤東對其這段歷史給予了“不擇手段,急於登臺”的評價,可謂準確。關於宋太祖是否被其殺害,我們不做討論。

第二,趙光義即位以後,通過政治手段將南方統一;發兵攻打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也從形式上統一了全國。從這點上看,功勞挺大。後兩次貿然出兵攻打遼國,企圖收復幽雲十六州,但均遭到失敗,於是開始對遼採取防守策略。從這方面看,其軍事才能一般,比不了他的哥哥趙匡胤。

第三,政治方面,加強中央集權。“梁太祖以來,軍國大政,天子多與崇政、樞密使議,宰相受成命,行制敕,講典故,治文事而已。”宋太祖即位以後,改變了這種形式,確立了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並立的體制,即兩府三司制,這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重要事件。

第四,趙光義在位期間,大大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造成冗官局面,這為後世所詬病。宋朝的幾位皇帝因為看到唐朝安史之亂的原因,所以均採取輕武重文措施,限制節度使和將領的權力,雖說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社會的安定,但也造成了國盛兵不強的局面。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趙光義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對軍事指揮上沒有可圈可點的地方。明君肯定要勤政愛民,政治軍事等方面均有建樹,顯然趙光義不是。

謝謝你的閱讀,歡迎大家吐槽

我是孫老師,記得關注我哦


孫老師愛歷史


宋太宗趙光義,本名趙匡義,因避其兄名改為光義。自幼聰穎而富有威望,陳橋兵變中,輔佐哥哥趙匡胤登基,建立宋朝,宋太祖斧聲燭影駕崩之後,趙光義登基,改名趙炅,廟太宗。

宋太宗繼位後,吳越國錢俶迫於宋的壓力和軍事威脅,納土歸降。泉`漳二州的陳洪進歸附宋廷。宋太宗雄心勃勃親自征伐兵圍太原,致使北漢投降,收降楊業,聲威大振。其後,不顧眾人反對,兩次征伐遼國,均遭失敗,尤以高梁河之戰,太宗親臨前線,不幸中箭,後乘驢車方以逃脫,之後,宋對遼採取守勢,而自後晉兒皇帝割讓的燕雲十六州終未收回。實行了自唐末以來的形式上統一,史稱金甌缺。

宋太宗繼續推行太祖的重文抑武、強幹弱枝的國策,消除自唐朝後丶末期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大力推崇科舉制度,吸納各級人才,興修水利漕運,

平定了四川的李順、王小波農民起義,在計劃平定交趾的戰役中,先勝後敗,交趾得以獨立。太宗在位期間,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編纂大型書籍,加強對官吏的審核、考查,提拔。文化繁榮,政局穩定。

宋太宗雄懷大志,雖然對遼作戰失敗,征伐交趾未果,但仍實現了中國形式上的統一,開創了軍事上弱勢,文化`經濟繁榮的時代。


趙永志67


我這個評價不太客觀,但其實足夠客觀。

宋太宗首先作為宋太祖暴斃的最大嫌疑人和獲益人,這個不去考證事實了。作為繼承人,完全沒有領略柴榮、趙匡胤的戰略思想和治國能力,志大才疏,窮兵黷武,最重要的是伐遼不利後為防五代十國的內部兵變徹底放棄了以武強國的用人思想,明確的大肆宣揚重文抑武的腦殘方針,直接導致了宋朝數百年的軍事積弱,事實上導致了中原民族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敗亡,遺禍千年。


柴榮、趙匡胤即位,都是以清洗前朝高層軍官(幹掉不聽話的,退休和奉養其他的),同時提拔自己人鞏固政權並提高對軍隊的領導,從來沒有放棄軍事強國,執行打壓武人的政策,這是一代明君最基本的認識。趙光義自己好大喜功能力確不及他哥一半,北伐失敗,估計也不希望有名將出世建立功高震主的軍功,乾脆對武官一打到底,從此宋朝被一群坑爹文人把持,直到滅亡。。

當然,對宋朝經濟的一些正面措施,也是有的,但是那些都是小事情。主要就三件事:幹掉了他哥造成了政權的動盪,連番北伐未有大戰果勞民傷財,確立了文人地位高於武人的神坑人才政策。考慮到封建皇權對於先祖的敬畏,後世之君即使有心北伐,鑑於宋太宗的坑爹戰績,法理上也不能建立更高功績;而坑爹的軍事用人方針,導致有心也無力了。 漢唐之所以強,就在於開國前幾代要麼不動,只要對北方開動戰爭則戰之必勝。


漢朝開始實力不行,靠和親和稀泥養精蓄銳;唐朝有隋文帝的老底子,內部平定後就直接上去幹了。因為皇權至上祖先至上,一旦先祖戰敗,後人難以翻盤,將對政權合法性和自信心產生極大打擊。趙光義不評估這樣的風險,盲目企圖建功樹立地位,反而為他弒兄奪位的心虛平添了一份作證。


武鄉侯談歷史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本名趙匡義,因避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炅。960年,趙光義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之後,先後擔任殿前都虞候,睦州防禦使,泰寧軍節度使,大內都部署,同平章事,開封府尹, 中書令等職。封晉王。開寶九年(976年),趙光義登基為帝。至道三年(997年)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趙光義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帝王,以下從“修齊治平”四個方面分析:

一、修身

趙光義從小聰明好學,“工文業,多藝能”。《太平御覽》全書共一千卷,宋太宗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連臣下都覺得太辛苦,勸他休息。宋太宗卻回答說:“開卷有益”。讀書習慣他堅持了一生,

趙光義尤其酷愛書法,終身臨帖不輟。因崇拜王羲之,而將深得王羲之書法精髓的王著詔為翰林侍書,朝夕請教。北宋書法理論家朱長文在《墨池編》中說趙光義 “萬機之暇,手不釋卷,學書至於夜分,而夙興如常”。善長篆、隸、草、行、飛白、八分,尤以草書為最。米芾評價趙炅書法“真造八法,草入三昧,行草無對,飛白入神”。

他的圍棋和禪詩也很好,還有詩集傳世。

在自身文化修養方面,趙光義堪稱帝王中的楷模。

 二、齊家

趙光義身上的種種疑點,使得他在家事上被後人多有詬病。

首先,燭影斧聲,被疑弒兄篡位。

第二,即位後,沒有按照傳說中《金匱之盟》的約定,將皇位歸還趙匡胤一脈。

第三,為保皇位留在自家一脈,有逼死侄子趙德昭、謀害侄子趙德芳、打壓弟弟趙廷美的嫌疑。

第四,強幸小周後,被人唾棄。

第五,子嗣不幸。長子趙元佐,本是太宗的最愛。封楚王。因反對打壓趙廷美而發瘋,廢為庶人。次子趙元僖,封陳王。26歲竟然被毒死。

三、治國

趙光義非常勤政,在位22年,無一日輟朝。

首先,發展和完善了科舉制度。比如,允許平民參加科舉。比如年年舉行科舉考試。比如把 “殿試”定為成定製。

其次,任賢用能。一生都在致力吏治清明,虛心納鑑,大力提拔出身底下的士人。

第三,確立兩府三司制,完成中國政治制度史的重大變革。

第四,恢復立儲,確定“皇太子”制度。

第五,收邊將權,完善中央集權,徹底完成了藩鎮向中央集權的過度,避免了割據局面重演。

第六,大力推動文化發展。組織修編《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大力發展書院建設。

第七,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

可以說,太宗時代以文治國,前無古人,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四、平天下

趙光義雖出生將門,卻是個文人,他的軍事知識全部是來源於書本,沒有實踐經驗。因此,他在軍事上的表現,差強人意。

首先,恩威並施,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

其次,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第三,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高梁河一戰還身受箭傷,狼狽逃跑。從此宋朝對北方政權一直採取守勢。

毛澤東評價“此人不知兵”。

 

概而言之,趙光義是北宋一位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致力文治,奠定北宋文化昌盛的基礎;他拙於武功,導致了北宋百年懦弱,為亡國埋下了禍根。但從今天中華大家庭的角度總體評價,功勞遠遠大於過失,應算是一位明君。








臥雲軒之歲月如歌


毛筍應邀答題:

[宋太宗]趙光義,北宋皇帝。宋太祖之弟。(939一997)976一997在位。

宋太祖為何傳弟不傳子?皆因遵杜太后遺訓。

鑑於太祖由手下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從後周孤兒寡母(柴世宗之子恭帝(宗訓)手上奪得皇位,得國不正)。杜太后臨終前,遺訓:國賴長君,匡胤傳位弟光義,光義傳位弟延美,延美再傳位於太祖後人,帝系復歸太祖一脈。後大宗聽了"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一句話:"太祖已誤,皇上不可再誤",太宗遂傳位於第三子趙恆(真宗),違背了杜太后遺訓。後靖康之變,趙構南逃,徽宗、欽宗及後宮數千人蒙難,乃因果報應也。高宗趙構無子,從民間選太祖後裔趙昚,並禪位於他,是為孝宗。帝系復歸太祖一脈。

太宗即位後改名炅,為避諱,令其弟光美改名延美。太祖也曾令匡義.匡美改名光義、光美。

光義在宋初時,任殿前都虞候,後加中書令,封晉王。(公元976年)十月,太祖崩於萬歲殿,在位十七年,死時五十歲。皇后召貴州防禦使趙德芳(太祖第四孑),召晉王趙光義,遵太后遺訓,傳位於光義,大位已定。德芳泣曰:"吾母子之命,皆託付於官家。"炅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遂即皇帝位於萬歲殿。史書有"燭影斧聲"之說,意為趙光義害兄。但元.黃溍、明.宋濂、劉儼等人皆稱其誣。此事仍乃歷史疑案也。

即位後,繼續太祖統一中國之偉業。炅採取先北守南攻,然後進圖北漢及收復燕雲十六州地之戰爭策略。太平興國三年(978)滅越王錢俶,取其境內十三州八十六縣,至此南方始告全部統一。炅乃準備親征北漢,北漢平,炅決定伐遼,取幽薊,結果大敗。炅下落不明,諸將以為炅死或俘,密議擁立太祖之子德昭,炅回,微聞其事,不悅,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末晚也!"德昭惶恐,還宮,取割果刀自裁。

炅在位期間,注意興修水利,鼓勵開荒,讓臣民修養生息,因此生產迅猛發展,國家大治。

炅勤於政務,雞鳴而起,臨朝聽政、裁政。生話儉撲,服洗濯之水,毀奇巧之器,有司欲譭棄破損油衣帳幕數萬段,炅見乃止之,令煮洗,染以雜色,移作他用。

(公元997年)三月,炅死於萬歲殿。在位二十二年,享壽五十九歲。諡: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永熙陵(河南鞏縣西南)

宋太宗炅雖違背杜太后遺訓,仍不失為一位明君。


毛筍56561098


宋太宗趙匡義(又名光義)自然是個明主。

其文冶大於武功。趙光義滅北漢,收劉繼業(楊業),但攻遼失敗,身中兩箭,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平定王小波李順起義後,立下家法,攘外必先安內。包括後代收宋江,滅方臘等。

文治方面,一是加強中央集權,取消唐五代節度使實權制,增加直隸州;二是加強法制,置審刑院,以管制大理寺、刑部;三是發展經濟,定役法,置農師,修漕運;四是重文化,建國家圖書館祟文院,編《太平御覽》《文苑英華》《神農普救方》《太平聖濟方》等。

為後人詬病處,一是霸佔南唐李後主之妃,二是“斧聲燭影”。


信陽人評


那天,我被一輛驢車以彎道超車,速度太快,我看不到人,只看到了他瀟灑的背影,如果他能看到這條消息,我想說:我在高粱河等著和你再飈一次車


大明孤忠吳三桂


可咋說呢,一言難盡啊,趙二,我最不喜歡的一位帝王,得位不正其實沒什麼,歷史有多少皇帝得位是名正言順的呢,還真沒幾個。但是趙二極盡遮掩之能事,各種陷害,暗中迫害弟弟侄兒,就其整個在位時間,他都在極力的證明他這個皇位是名正言順的,可越是這樣,缺越是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