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真是弒兄稱帝嗎?燭影斧聲是否真的存在?

PlightFlower


如果這一切是真的,讓時光回到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

公元976年10月,夜

北宋皇宮,大雪

這一夜雖然大雪紛飛,卻絲毫沒有影響這座皇宮的主人宋太祖趙匡胤的興致。他將自己的親弟弟晉王趙光義召進宮與其對飲。兩個人且飲且談。

是的,是兩個人,也只有他們兄弟兩個人,他們讓所有的太監宮女一干人等退下了。想必是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要說。

要說什麼重要的事情?別人不知道。能看到的只是從門窗上或明或暗的燭光映出的兩個人且飲且談的影子。

忽然,其中一個人手裡似乎拿子一柄柱斧晃動,這時傳來說話聲:“好做,好做。”這是太祖趙匡胤的聲音。接下來很快就傳來了這些太監宮女們熟悉的鼾聲,太祖睡了,晉王趙光義竟也在宮中留宿了。

這就是被傳說千年之久的燭光斧影之迷,既是迷,自有許多不解之處,但細品之下,也有頗多漏洞。

首先,晉王趙光義是被召入宮,也就是說進宮之前他可能並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有準備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燭光也罷,斧影也罷都只能是屋外的人才能看的。能看到手中拿的是柱斧且能聽到說話聲和睡覺的鼾聲,這說明屋外的人離的並不是很遠。那麼在當時看到斧影晃動時,為什麼沒有人救駕?如果說當時是因為不敢貿然入內,那麼第二天清晨,得知太祖皇帝殯天的消息後,再把這個話說出來,豈不是坐實了自己的見死不救?找死嗎?

再其次,趙匡胤是武將出身,身手了得,一套太祖長拳就足以讓喬峰在聚賢莊打得從高手滿地找牙。而趙光義是文人出身,除非穿越或武神附體,否則打敗趙匡胤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再其次,所用兇器,雖名柱斧,但實是書房用品,當鎮紙用的,就這麼一個吉祥物要成為殺人兇器,那麼沒有飛葉傷人的內力是無論如何也辦不到的。趙光義有這等內力的可能性有多大?

最讓人不可思憶的是,用斧子砍完之後。受害人趙匡胤竟然鼾聲大做的睡著了,而後在夢中死了,這種力道的拿捏要愧煞天下多少習武之輩?

最後要說的是單就燭光斧影而言,無法證明趙光義弒兄篡位。但宋史中關於太祖和太宗之間的皇位傳承問題卻有頗多疑點:

一、趙光義是在太祖死後第二天就即皇帝位的,為何關於自己繼位的合法性文件《金匱之盟》在六年後才公開?

二、十月份繼位,按照歷史慣例,應該是第二年才改年號,為什麼只剩兩個月都要立刻改元為太平興國?

三、繼位後,短短几年內,其弟趙光美竟死於謀反,而兩個侄子趙德昭、趙德芳更是死於非命?

關於這一切迷團,我們在後續文中繼續向大家說明。


綠野農夫961


宋太宗(公元939年一一997年).,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原名:趙匡義,因為這″匡"字在太宗面前犯忌,故改名為趙光義,北宋第二任皇帝(公元976年一一997年’)執政22年,為宋朝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算是個有作為的君主,英明的皇帝,在位時勤政愛民,所以死後諡號: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就這位宋太宗在歷史上也有不為人知的汙點一一關於他弒兄篡位.之嫌疑。

真的是"斧聲燭影"弒兄篡位嗎?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10月20曰夜,"上御太清湖以望氣,……詔開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寢,斟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引近匡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瑩然如出湯沐"。

這就是北宋初期文瑩和尚所著的《湘山野錄》一書中關於斧聲燭影”的記載″。″斧聲燭影之所以能夠引起世人的關注,就是由於事件如此發展於情於理多有不合。正逢盛年的太祖突然駕崩於"萬歲殿",並且沒有傳位於自己的兩個皇子,而是兄死弟及。於是人們便有了"斧聲燭影"中是`太祖勸弟弟繼承大統,還是弟弟弒兄篡位呢?

於是,《湘山野錄》中關於″斧聲燭影"的記載便成了宋太宗弒兄篡位,以及後人對其繼位的合法性質疑的直接證據。除此以外後人又提出了有關太宗弒兄篡位的證據。

《宋史.太祖本紀》中對太祖之死的敘述就有下少疑點。該書對太祖的死只簡略地說:″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就這樣簡單的敘述一下,沒有闡述突然死亡的原因。太祖無病無恙,怎會突然死在萬歲殿呢?這難免令人生疑。所以,例代史學界認為太祖之死是個歷史疑案,而恰好太宗此夜″留宿禁內",且有“斧聲燭影"之說,所以他弒兄篡位的嫌疑更加明顯。

又有南宋遺民徐大綽在其所著《燼餘錄》中更是直接寫道,趙光義對歸降的後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久矣。可在孟昶死後不久,宋太祖將花蕊夫人納為己妃。後來太祖因病臥床,夜半時分光義喚他,太祖不應。光義見其不應,便起歹心,趁機調戲花蕊夫人,但此刻:″太祖覺,遽以玉斧斫地。皇后、太子聞聲至,太祖氣屬縷"。光義見狀慌忙回府,次曰太祖駕崩,從這段敘述來看,趙光義象是在宮中陪伴患病的太祖,並趁其昏睡時欲調戲鍾情已久的花蕊夫人,但被太宗發現,可能是盛怒下要以斧擊之,但因病體虛弱,末中光義而砍了地。等皇后與太子趕到以後,趙匡胤已經奄奄一息了。

那麼太祖是病怒而死,還是為趙光義所害?這個疑問還難下結論。另外,從太宗繼位的過程而看,亦有疑點。據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記載:″太祖初宴駕,時已四鼓,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詔秦王德芳;而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詔德芳,徑趨開封召晉王。見醫官程玄坐於府門,……乃告以故,扣門與之俱入見王,且詔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俱進至寢宮。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也"?繼隆曰:″晉王至矣"。后王後鍔然,遽呼官家(揩趙光義)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這段敘述的與文瑩和尚《湘山野錄》中說:″是夕,太宗留宿禁內"不同,而是說趙光義當夜回到自己的王府。是在半夜時分由宦官王繼隆和心腹程德玄陪同下一同前往宮中的,似乎證明趙匡胤崩逝時趙光義根本不在現場,與″斧聲燭影"無關。即使如此,也不免令人生疑,宦官王繼隆何以知道"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平時有詔書嗎?他是"金匱之盟"的見證人嗎?宋後命他去召德芳,為何竟敢擅作主張?程德玄怎麼這樣巧也到了晉王府?至少,這段敘述明確表明,宋後詔的是德芳而不是趙光義。只不過趙光義搶先一步,先進的皇宮。再者,假如太祖早已明確傳位於趙光義,他又何必猶豫不敢行,曰:″吾當於家人議之"。這話從何說起?宦官王繼隆又說::事久,將為他人有"。又是什麼意思?司馬光的記載,有些顧慮,有點為尊者諱,有意替太宗開脫罷了。但這些含糊其辭的記載,是否在向後人暗示什麼呢?

《宋史太宗本紀》中肯定了宋太宗是位賢君的同時,又明確提出了四點非議:″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其二:趙光義的弟弟趙光美,既然是″金匱之盟"中兄兄死弟及的又一皇位繼承人,為何太宗趙光義繼位後,先封王位,後來卻將這位因避諱而易名為廷美的弟弟莫名般地剝奪了爵位,貶為涪陵縣公,導至其抑鬱而終呢?其三:太宗繼位後,曾被封為節度使和武功郡王的德昭(太祖兒子),為什麼征伐北漢之後,好意規勸太宗信守諾言,獎勵有功的將士,太宗不但不聽,居然說:″待汝自為天子,賞未晚也"!德昭聽罷,感受到宋太宗的猜忌和防範,心中不悅,回家後便自刎而死。太宗此言,無意於逼其自殺。此事過去一年後,太祖年僅23歲幼子德芳,也詭異地暴病而死。人們由此不免懷疑太宗當初的諾言:″共保富貴,無憂也"的誠意何在?最後,太宗曾把皇嫂封為″開寶皇后",但其死後並沒有按照皇后禮儀發喪,這又為何?所以察其言、觀其行,這位宋太宗從根本上就沒有兌現什麼諾言的的意思。世人只看見他斬草欲除根,最終將自己的政治對手遂一殺之,難道這就是帝王的做事風格嗎?

另外,民間傳言,由於太祖暴死,五六年內他的兩個兒子也詭異地死亡。當時民間傳說太祖之死除了″斧聲燭影"之外,還有宋太祖轉世滅北宋,殺盡太宗系子孫的說法。其中還有個頗具影響力的說法,是這樣的:宋太宗弒兄篡位,大逆不道,喪盡天良。由於得位不正,導致北宋未年,大宋國土倫陷,半壁江山陷於金人之手,欽徽二聖被困,宋太祖借金太宗完顏晟之手,報了是夜刀斧之仇。更質得關注的是,宋太宗的嫡系孫似乎也相信該傳言不假。南宋高宗趙構時,因其沒有兒子,群臣經常私下議論,多認為太祖乃大宋之先祖,應該在他的支脈中選拔優秀的皇位繼承人。對於這種帶有諷刺性的說法,高宗趙構起初是.多以斥責,但突然有一天,他撤底地改變了初衷。據說:有一久,高宗趙構夜晚做個夢,夢見了開國皇祖趙匡胤帶著他逆轉時空,穿越回到了當日的萬歲殿,讓他"親眼見證了那″斧聲燭影之夜血腥的場面,使得高宗瞭解到自己的嫡系祖先是怎麼登上皇位的。然後趙匡胤對趙構說:"你只有把皇位傳給我的子孫,國勢才可能有一線轉機"。或許夢境傳言純屬演議,但宋高宗傳位於太祖後代卻是歷史事實。高宗最終不負先祖趙匡胤的夢中遺訓,找到了宋太祖的七世孫趙昚並過繼在自己門下封為太子,並對趙昚進行了嚴格的儲君教育,最後宋高宗趙構於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禪位於趙昚,即宋孝宗。(關於斧聲燭影,弒兄篡位之謎到目前為止學術界仍爭論不休。資料源於:百度百科、《湘山野錄》、《宋史太祖本紀》、《涑水紀聞》、《宋史太宗本紀》等。整理)


北辰272055996


蟹蟹邀請。歷史控專注於為您答疑解惑:

宋太祖五十歲時突然暴死,第二天他的弟趙光義便於靈柩前即位。宋太宗是否弒兄奪位?

前一天晚上“斧聲燭影”的情況,古籍記載中也只是語氣隱隱約約,文辭閃閃爍爍,這種驚人的巧合,給人留下遐想的天地,給歷史留下千古之謎。




斧影搖紅終究是千古疑案,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敢亂猜亂寫。斧光燭影這事只在野史中有記載,趙匡胤死前一晚,天氣極寒,他跟趙光義飲酒,倆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該留宿內廷的趙匡義卻廝守在皇帝身邊。 當夜,趙匡胤發出莫名其妙的呼喊聲,且傳出“燭影斧聲”。



趙匡胤死時只有趙光義一人在場,大臣都在屋外,隱約看見,屋內有搖曳的斧影,隨著燭光晃動,夾雜有人跑動,桌子搖晃的聲音,然後趙匡胤就死了,由於沒有人看見,所以只能是推測是趙光義殺的他。


趙匡胤被害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按照記載,宋太祖當晚都很好,沒有任何不適。 所以一切只能是推測,但是沒有證據。


歷史控


太祖和太宗是親兄弟,他倆下面還有個弟弟叫趙匡美,兄弟三人,都是杜太后所生,但是兄弟三人中有兩個人都是帝王,自古以來帝王家的事情就比較繁瑣複雜。有時候為了利益之爭,屠刀相見,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中國歷史上一直流傳著“燭影斧聲”的傳說,這個故事本質就是說明宋太宗是篡位成功的,而且民間一直有這麼個說法。後人經過考證以來,這個說法是基本成立的。

說道宋太宗殺害自己的親哥哥密謀篡位,又不得不講到另一個事情叫“金匱預盟”,這個事情是這樣的,相傳杜太后臨終之時,召集太祖、太宗和趙普來到床前,問趙匡胤:你的皇位是怎麼來的?趙匡胤說是父親和母親的恩澤得到的。但是他的母親斷然否然,直接說是從後周小皇帝柴宗訓年少搶來的。在當時的時代,小皇帝不懂事,掌握不了大局,位子不可靠,而且很容易丟掉皇位。鑑於這個教訓:他就囑咐趙匡胤死後傳位給自己的的弟弟趙匡義,趙匡胤含淚答應了下來。

也許事情就這樣了,趙匡義等著哥哥死後自己繼位了,但是趙匡胤何止不想自己的兒子當皇帝,雖然答應了母親,但是他一直有這個想法,估計內心也想改變這個傳承順序。但是趙匡義是當時的晉王和開封府尹(相當於現在的首都市長),在五代十國時候,這個職位就是下一任皇帝接班前的角色。他在這個職位當了很多年官職,積累了很多自己的人脈,在開封形成了龐大的勢力。

到了趙匡胤晚年也曾經想遷都洛陽,弱化弟弟的影響力,但是在趙匡義和眾大臣的反對下沒能成功,趙匡義又擔心自己的哥哥改變自己繼位的計劃,於是就密謀自己的勢力,提前搶班奪權,在“燭影斧聲”的場景中害死了自己的哥哥,成功即位。

關於“金匱預盟”是否存在,經過後世的專家考證,基本承認這個事情的存在,但是對於傳位的方式有異議,專家們考證的結果是三連傳,也就是趙匡胤—趙匡義—趙匡美這樣傳下去,然後由趙匡美傳給趙匡胤的兒子,只不過等到趙匡義繼位後連續害死了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和趙匡美,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了。


每天爆點料


“燭影斧聲”在《宋史紀事本末》《續湘山野錄》都有記載。

《宋史紀事本末》是明朝陳邦瞻用紀事本末體編撰的記載宋朝歷史的史書。本書編寫不像其他正史那般採用春秋筆法,作者觀點鮮明,對歷史事件不用避諱,也加入了作者自己的分析,但是以作者的治史態度,斷不會無的放矢。


《續湘山野錄》是宋代文瑩編著的一部史料筆記。其中就記載“燭影斧聲”事件,有人認為是在詆譭宋太宗趙光義,然作者在記錄事件的始末,並沒有指出宋太祖趙匡胤觀有指斥逆節之事,特後人誤會其詞。

總之,這兩本書都記載了同一件事情,那就是趙匡胤病重的那天晚上,趙光義進了宮,然後就是趙匡胤死了,趙光義當了皇帝。不由得讓人產生懷疑。

當然,也有人為趙光義極力辯解,那就是司馬光。在其《涑水紀聞》中記載這天晚上的事情。同樣是趙匡胤病重,皇后讓內侍王繼隆召兒子秦王趙德芳;結果王繼隆自作主張召了晉王趙光義,於是趙光義進宮了,皇后知道一切都晚了,皇位也就落在趙光義手中了。這裡沒有記載“燭影斧聲”事件,但也指明趙光義知道皇帝趙匡胤病重,即將指定繼位人的情況下進的宮;儘管作者指明趙光義不願進宮、不願當皇帝,但是很明顯看出這完全是自欺欺人罷了,不願意當皇帝斷然不會進宮的。趙匡胤是黃袍加身當的皇帝,趙光義也是其中策劃者之一,作為弟弟未嘗不想來這麼一出。



另外,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作了許多事情極力證明自己清白。所謂“金匱之盟”證明趙匡胤早就做好了傳位自己的準備,然而此時搬出,無疑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如果真的有“金匱之盟”,趙光義應該一繼位就公佈,並冊立趙匡胤兒子為自己繼承人,哪怕在以後的日子裡在消化掉,畢竟趙光義在這方面還是有辦法的。陳後主李煜、吳越國王錢俶都被消化掉了,何況一個長期具於自己之下的少年。


我們不能否認趙匡胤沒有考慮趙光義的打算,生前讓趙光義為晉王兼開封尹,這在五代時期是未來繼承人的標配。但我們更不能確定趙匡胤下定決心讓其弟來繼承皇位,作為皇帝完全可以公開冊封其為皇太弟嘛,然而卻沒有這麼做。這說明,趙匡胤也很糾結的,結果還是讓趙光義抓住了機會。


安定郡小書生


不存在的,歷史謎團,記錄歷史的人,未必會寫真實的歷史,我們後人能夠捕捉到的就不是真實的,是否存在不得而知,只有神知道




新世界的駱駝


我是歷史小書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這個話題自古都是有很大的爭議的,趙匡胤到底是不是宋太宗殺害的,對於這個疑問,小書蟲根據一些史料推測,這事十有八九就是真的,宋太祖確實是被太宗殺害的。其因有六

一、任何事情都不會空穴來風,更何況是帝王家,自古以來,古今中外只要涉及的權利鬥爭,特別是古代帝位之爭,沒有不是血雨腥風,其中有弒父奪位,弒兄奪位等等比比皆是,可謂史書上不絕於耳。比如玄武門之變。這為趙光義弒兄奪位提供了歷史樣本。

二、趙光義本人,性格沉穩,精於權謀,善於政治鬥爭,這一點比太祖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陳橋兵變,太祖黃袍加身,這正是趙普與趙光義精心謀劃的。還有太祖時期,太宗任開封府尹,對國家政務處理的得心應手,可見趙光義的能力還是很強的。你說就這樣一個人,能對帝位能沒有野心嗎?答案是肯定的。除非他是一個道德情操非常高的人,可惜他不是,在宋史中可以看出。比如太宗朝,有一個地方小官,曾經給太宗上過一個奏摺,大致意思是說皇帝你後宮佳麗太多了,是一種資源浪費,不如裁去一些。可就是這樣一個小奏摺,竟然得到了皇帝的親筆回信,回信內容大致意思是,愛卿多慮了,朕的後宮只三百多人,比太祖朝多了三十多人。但可笑的事,三年後真宗剛剛繼位,頒佈的頭一批政策其中一條就是對宮中宮人的裁撤,大致意思就是說宮人太多了,皇家養不起了。這是赤裸裸的對趙光義的諷刺,這也印證了趙光義虛偽的一面。

三、金匱之盟很可能是假的。太宗繼位皇帝之初,為什麼不拿出金匱之盟呢。為什麼要等一段時間由趙普提出並向大家說明呢。其實很好解釋,就是金匱之盟是假的。是趙普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去迎合趙光義造的一個假。事實也確實如此,趙普當時以被皇帝冷落,太宗繼位正著急為自己繼位的合法性找證據,趙普抓住這點,倆人一拍即合,搞出了一個金匱之盟。因為畢竟金匱之盟的另外倆個當事人已經死了,誰也不能證明趙普與太宗說謊。更何況也沒人敢啊。趙普在金匱之盟後確實又從新回到了權利中央。

四、太宗繼位後的所做所為,似乎都在像世人證明自己確實是一個合法與合格的皇帝。太宗兩次北伐,雖然失敗了。但也表明太宗想急於像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比太祖要強想法。內政上,太宗也比太祖要做的好,使宋朝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收復吳越國等

五、太宗對政敵的打擊。太宗繼位後太祖的兩個兒子都被其以各種理由處死了。趙德芳被太宗氣死了,趙德昭與趙光美都以謀反罪處死。這不是明目張膽的向世人表明自己得位不正嗎。

六、宋真宗繼位後,對太宗朝的一些冤案進行平反。其中最明顯的是為他的倆個堂哥趙德芳與德昭,還有叔叔趙光美平反,並且對其家人給予了很多照顧,緩和了皇室家族內部的隔閡。這也表明,真宗對其父的皇位合法性也是持否定態度,和一些做法是不贊同的。只是事以至此,只好把皇帝繼續幹下去。宗上所述是鄙人之見,喜歡就請點贊關注,歡迎評論。每天都有不一樣的認知。歷史小書蟲@副局健康vv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