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存在時間最短的城市,1960年7月1日成立,139天后被撤銷

當代中國存在時間最短的城市莫過於湖北省丹江市。該市成立於1960年7月1日,同年11月17日撤銷,僅存在了139天。

為開發利用漢江,根治漢江水患,兼顧防洪、發電、引水、灌溉、航運和養殖等綜合需要,黨中央、國務院決定修建漢江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1958年9月1日,該工程正式開工建設。第二年12月26日,漢江丹江口大壩截流成功。處於水庫淹沒區的均縣縣城被迫進行搬遷,新縣城將遷往丹江口工程建設所在地。1960年7月1日,中央和湖北省決定均縣和光化縣合併為丹江縣,併成立丹江市,治所設在今丹江口市城區。

1960年8月13日,漢江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指揮部辦的《丹江口日報》對此公開報道:“經中共襄陽地委、專署呈報中共湖北省委、省人委批准,丹江市已正式成立。郊區包括原丹江管理區和均縣青山港公社利群、聯心兩個生產隊。市委、市人委設在左岸徐家溝總部生活福利委員會內,已從8月份起開始辦公。(江水)”

這是中央和湖北省給均縣的一把好牌。漢江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是當時全國重點建設工程,是物資流、資金流、人才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匯聚地,成為縣治所在地應該是順理成章的。合併後的縣治設在兩縣交界處,即有利於行政管理,也方便雙方群眾交往。從歷史和文化方面來說,均縣比光化縣的建制更早更為知名,均縣境內的武當道教文化影響深遠,道觀建築聞名中外。中央和湖北省是傾向於為工程建設做出重要貢獻,承受移民搬遷重大犧牲的均縣政府和群眾的。合併後的新丹江縣、新丹江市已躍然紙上,呼之欲出,水到渠成。均縣人民彷彿依稀似乎好像馬上行將能夠看到光化縣“鄰邦來朝”,兩地群眾安居樂業,新縣(市)政通人和,欣欣向榮地繁榮景象。

均縣的主政官員,此時也許是忙於繁重的支援大壩建設、移民搬遷等任務,也許是認為“木已成舟”,只待對方前來“繳械投降”可也,基本上處於坐等觀望之中。

這邊廂在坐等觀望,那邊廂則積極向上級反映述求,請求將合併後的縣名改為“光化縣”,縣治易到老河口。經過3個多月的工作,國務院於10月決定將丹江縣易名為光化縣,縣委等機關駐老河口勝利街。1960年11月17日,原均縣縣委、縣人委等機關的人、財、物全部搬遷到老河口,丹江縣(市)正式撤銷。一場戲劇性的反轉大戲,在原均縣主政官員的不作為、慢作為,原光化縣主政官員的積極進取中成功上演。

1993年出版的《丹江口市志·卷首》第24頁對此有如下記載:“5月,中共均縣縣委、縣人委機關從均縣城全部遷至丹江辦公。”“1960年7月,湖北省委決定,將光化、均縣合併為丹江縣,併成立丹江市。”“10月,國務院‘議字83號文件’通知,將丹江縣易名為光化縣。中共丹江縣委員會易名為中共光化縣委員會,縣委機關駐老河口勝利街。”“1962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均縣建制,7月1日正式分開辦公。”

丹江縣(市)撤銷,合併後的光化縣治設在老河後,此事震驚了均縣的幹部群眾!均縣主政官員對此諱莫如深!

正在全力支援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進行移民搬遷的均縣幹部群眾情緒相當失落。家園沒有了、縣城沒有了、縣名沒有了,融入新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需要很長的一個過程。他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如此常見又簡單的問題,他們都很難說清楚。古老的歷史和文化、熟悉的山川田地、親切的鄉音和麵孔,一瞬間似乎都消失殆盡,人們像斷線的風箏、漂泊的孤蓬。千年均縣在奉獻出最肥沃的田地、最漂亮的建築、最勤勞的人口後,竟然找不到家園,均縣至此斷代了。這對均縣人民造成了不小的精神損失。

兩千多年來,縣是中國最基本的政權機構,人們對縣的歸屬感很強。均光合並後,均縣不復存在,光化縣一家統攬,這與其說是合併,不如說是“吞併”。均光合並與襄陽合併鄖陽不同,鄖陽被合併後,各縣仍然存在,人們幾乎沒有心理落差。況且,鄖陽在歷史上也曾管轄過襄陽,所以,鄖陽人在襄陽人面前沒有心理劣勢。而光化合並均縣後,均縣蕩然無存,老均縣人的心情跌落到低點。

以前,官山、鹽池河、大溝等地的人到均縣縣城辦事,就需要走幾十、上百公里。均光合並後,這些地方的人們到新縣城----老河口辦事需要走一二百公里。當時交通艱難,食宿不便,到老河口辦事要長途步行,反覆轉車(船),去一趟需要兩天時間,來回加上辦事的時間最快需要五天。一些幹部和群眾抱怨說:現在到縣城辦一次事,就像出了趟國一樣。直到1980年代,在丹江口市如果有人說老河口和襄陽的蔬菜、衣服等物美價廉,就可能被同伴“神懟”一句:“你說外國幹什麼?”

更為重要的是,均光合並,縣治易至老河口後,均縣在經濟方面受到的損失較大。上級撥付給丹江口移民的搬遷和建設資金,被光化縣掌握使用,用於非丹江口移民和老河口市鎮建設順理成章。這樣做幾乎是無帳可查,無懈可擊。僅說從原均縣搬遷到光化縣的資金、物資就相當可觀。原均縣財政局、銀行和供銷社等單位的老幹部rbq、gyw、xwt回憶說:

均光合並後,均縣財政結餘資金約兩百多萬元,被光化縣用於修建老河口段的漢江河堤;解放後沒收均縣地主惡霸的鴉片煙坯有一卡車,運往光化縣後不知如何處理了(鴉片曾是硬通貨);原均縣的木材、生豬、百貨亦被大量調往光化縣。在幹部職工調配任用、工程建設、資金物資分配等方面,均縣人也頗有微詞。兩年後均光分設,恢復均縣建制時,均縣籍幹部職工基本上都回到了原單位。隨他們回到均縣的只有辦公桌椅、自行車和算盤等小物件。

漢江集團公司的老幹部Cmh等人說,中央曾設想在湖北省均縣與光化縣合併後,再將河南省的淅川縣合併到大“丹江縣”,三縣合併後成立大“丹江市”,屬省直管的地級市。當時,中央調控力度很大,跨省調整行政區的情況時有發生,不是什麼難事。這是1960年兩縣合併後叫“丹江市”,而不是“丹江口市”的原因。原來中央下得是一盤大棋,“丹江市”就是要涵蓋丹江下游區域,而不是僅僅滿足於小小的“丹江口”,市區就設在丹江口水庫樞紐工程所在地,而不是“老河口”。可惜地是均縣的領導“太弱了”,眼睜睜地看著光化縣把熬好的雞湯端走了,煮熟的鴨子,真得飛了。

近八九十年來,均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期間行政區域也多有變動。先是白浪劃歸鄖縣管理(有人稱之為“白獨”),後來是武當山實行封閉式管理(有人稱之為“武獨”),如今六里坪等地被邊緣化,有與十堰城區融合的趨勢(有人稱之為“六獨”),兩次移民搬遷,均縣近三分之一的人背井離鄉,加之漢江集團、總後軍工企業、鄖陽師專等單位的進入和搬出,這都給均縣帶來了不小的震盪。但這些都不如“均光合並”給均縣帶來的影響大,這種影響是歷史、文化、感情等軟實力方面的,是不容易癒合的傷痛。一個正在進行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歷史名縣,被鄰近的小縣合併了,均縣因此“消失”了兩年,這是許多老均縣人至今仍耿耿於懷的事情。

丹江縣(市)已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如今在漢江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建起了新的丹江口市城區。我們即無意抱怨光化縣佔了均縣的“便宜”。也無意苛求當時的均縣主政官員,能夠打好中央和湖北省給的那手好牌,將光化縣合併到均縣來,將縣治按規劃設在丹江口。只是如實地記錄那段歷史,僅此而已。

中國存在時間最短的城市,1960年7月1日成立,139天后被撤銷

《丹江口市志·卷首》第24頁關於成立丹江縣(市)的記載

中國存在時間最短的城市,1960年7月1日成立,139天后被撤銷

關於“丹江市正式成立”的新聞報道

中國存在時間最短的城市,1960年7月1日成立,139天后被撤銷

1960年8月13日的《丹江口日報》

中國存在時間最短的城市,1960年7月1日成立,139天后被撤銷

1960年----1962年的湖北省光化縣(均縣和光化縣合併後的大光化縣)示意圖,圖中紅色五角星處為

中國存在時間最短的城市,1960年7月1日成立,139天后被撤銷

合併後的大光化縣在湖北省的位置

中國存在時間最短的城市,1960年7月1日成立,139天后被撤銷

丹江縣財政局支付書存根(加蓋的是“光化縣財政局財政股“的印章)

中國存在時間最短的城市,1960年7月1日成立,139天后被撤銷

丹江縣商業局票據(加蓋的是“光化縣商業局百貨經理部“的印章)

中國存在時間最短的城市,1960年7月1日成立,139天后被撤銷
中國存在時間最短的城市,1960年7月1日成立,139天后被撤銷

1960年7月,光化縣六里坪(原均縣六里坪)中小學師生的合影

中國存在時間最短的城市,1960年7月1日成立,139天后被撤銷

1961年5月1日,光化縣六里坪區(原均縣六里坪區)中小學師生合影留念

中國存在時間最短的城市,1960年7月1日成立,139天后被撤銷

如今的丹江口大壩和丹江口市城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