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家門口的醫療服務”

一場橫跨東西部的醫療扶貧

與全國同步的脫貧攻堅,在保山,成了最溫暖的詞。尤其是在醫療領域,健康扶貧,是這兩年來出現頻率最高的字樣。分級診療、醫聯體、醫共體、家庭醫師簽約,一系列的政策詞彙,成了醫療機構最靚麗的“責任”。

是的,是責任,而非風景。

這場責任是重大的,強調讓優質資源下沉,讓醫師流動起來,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建設。

锻造“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之六:落地生根在基層,讓老百姓享受家門口醫療服務

話到這裡,我們不得不回頭看一篇關於《看看,他們在基層衛生院都幹了啥?》的文章。 這是一篇採寫保山二院下派醫共體成員單位副院長的文章。

2017年6月,保山二院按要求積極開展醫改工作,目前已完成兩個標誌性階段工作,醫改工作初建成效。

一是立足醫院發展方向,遵循醫改大政方針。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公開選聘醫院院長,對院長實行年薪制,制定醫院章程,重視患者體驗,改善醫療服務。取加成,建“兩體”,取消藥品加成,至此,順利完成第一階段醫改工作;

二是完成“兩體”建設(醫聯體、醫共體)建設,以醫共體簽約為標誌開展第二階段工作,充分發揮醫院技術優勢和平臺作用,實現優質資源下沉,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派醫療骨幹到醫共體成員單位片區擔任副院長,在基層設6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聯盟,建設20多個基層專家工作站,多科室組成專家團定期進行健康扶貧,下到社區、鄉鎮開展工作,為醫共體成員單位醫務人員開展業務指導與培訓,為轄區內群眾提供門診、查房、宣教、義診、諮詢等服務;

三是積極完善醫院信息化同步建設,實現互聯互通。同質化管理,提升基層服務質量。至今,已形成一套適合本地區域特點、行之有效得到對方認可的醫療聯合工作模式。區域醫療資源優化配置及改善醫療服務成效逐步凸現。

锻造“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保山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共體在區衛健委和醫院領導班子的領導下,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以項目合作、技術幫扶、專科建設、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等為紐帶,通過醫療合作,積極探索形成上下聯動、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分工協作的醫共體運行模式。

讓我們看看,醫院選派的4位骨幹到成員單位片區掛職副院長,從2019年1月1日被送到衛生院至今,3個月的時間過去了,讓我們看看,他們都做了些什麼?

3月的一天,醫共體理事長楊繼承把幾位醫共體掛片副院長召集回院,請他們彙報3個月來的工作開展情況。在彙報會上,4位副院長分別彙報了各自在基層開展的工作,大家通過對各自所在片區醫療服務能力及就診群眾迫切需求的調研,開展“找痛點,對症下藥,補短板”工作。在下基層之前,4位副院長分別被醫院安排到院辦、醫務科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輪崗,為他們從臨床到行政崗位的角色轉變奠定基礎。到了基層衛生院後,大家迅速投入到工作中,開展調研工作。

開展調研是他們到基層的第一件事,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大家走遍了片區的衛生院和部分村衛生室,對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進行摸底,瞭解基層的實際情況及健康需求,瞭解百姓的滿意度。

锻造“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在醫共體熱片區潞江中心衛生院任副院長的楊文周是保山二院泌尿外科的主治醫師,當醫院選派他下去時,他只說了一句話:“行”,就“擼起袖子加油幹”了起來。有了在醫院職能部門工作的經驗,他很快就轉換角色,深入工作中。在他的彙報裡,我們看到部分基層衛生院存在一些實際的困難。人才緊缺是共性問題,在基層人才流失非常嚴重,這也可以說是基層的最大“痛點”。劉醫師是一名衛生院的內科醫生,在醫院工作了5年多,期間還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過,技術不錯,在當地也有一定的口碑。但因家庭的原因,老公在城裡工作,小孩面臨很快就要上學,家裡老人都在農村,孩子沒人照顧。她最大的願望就是“進城”,哪怕收入少一兩千元也願意。

在四個掛職副院長的彙報裡,明顯可以看到診療服務能力不強,專科不明顯、核心競爭力不強也是的基層衛生院的痛點。在與村醫交談時大部分村醫反映,基藥種類太少,有些藥品目錄裡面有,實際上卻沒有藥,無法滿足當地百姓用藥需求,村醫外出培訓、學習提升機會較少等問題。在與當地百姓交談時百姓反映較多的是,“在大醫院看病用的藥,回到本地就買不到,也不敢隨便亂換,有些吃完買不到也就不吃了,有些一段時間出去買一次,來回麻煩也耽誤時間,希望大醫院、衛生院、衛生室能統一常用藥種類、規格,或區、鄉、村醫生能互聯、互通,希望在基層就可以調換、加減藥。”

通過調研,在各片區醫共體幫扶的他們,確定工作思路,從醫改方向及醫共體目標及片區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業務特點,同衛生院領導班子一起,梳理出片區發展的指導思想,穩步工作。

回憶起在基層的日子,楊文周告訴我們,2018年8月26日這一天對醫共體來說意義非凡,這一天保山二院牽頭的醫共體在保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正式成立並召開了第一屆第一次理事會。時至今日半年有餘,一路走來風風雨雨、困難重重,但讓“百姓得實惠、醫護得提升、醫院得發展 、政府可放心 、醫保可持續”的初心不變,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緩解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使命不忘。

毋庸置疑,區域醫共體的建設使得國家、政府各項政策在基層得於快速、有效落實,基層問題、矛盾得於快速、有效反饋;也可以說是區醫管委、衛健委為實現醫改目標、達到大健康、大衛生戰略而做的前瞻性佈局,順應了新時代的發展、滿足了各方的需求,是人心所向的醫改重舉。

高正乾在板橋中心衛生院任副院長,相對其他幾位副院長,他的條件算是較優越的,至少每天下班後可以回家。到了衛生院的他相繼來到所在區域的5家衛生院開展調研工作,對掛職單位即將開展的業務做了前期的探索。彙報時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掛職不代表只是個人能力得到提升鍛鍊,還早讓轄區內的醫共體單位看到保山二院的能力和擔當,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兄弟單位需要,保山二院就能出動最好的醫療資源幫助他們。”

锻造“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那麼,他又是如何開展工作的呢?

他不厭其煩地從中央的健康中國政策大方針、地方醫保資金的現狀及縣鄉村一體化醫療的趨勢給大家講述,大力宣傳區域醫共體的真正意義所在。並通過對醫共體牽頭單位保山二院特色科室的宣傳,做到所在片區對保山二院知根知底,知道什麼病可以在區域內解決,什麼需要到更上一級的醫院,結合醫院的具體情況,落實雙向轉診制度,讓小病不出鄉鎮,大病不出縣,讓患者得到實惠。充分利用保山二院的特殊醫療設備,如CT、MRI、四維超聲,高清內鏡系統,外科微創系統等特色,形成檢查確診在二院,基層治療的模式,達到區域內醫療雙贏,提高患者的診療滿意度。

锻造“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在瓦窯衛生院,一位患者深夜闌尾炎發作,患者家屬又不願意外出進城看病,衛生院電話求助後他半夜獨自駕車冒著傾盆大雨前往幫助手術,直到凌晨5:00。3月24 日,在板橋衛生院有一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給完麻醉藥以後發現患者困難氣道。接到求援電話時,他正準備吃早餐,接電話後根本沒心情吃,快速趕往板橋,幫助醫院順利完成全麻手術。

高正乾說,保山二院牽頭的區域醫共體成立近半年時間,通過組織構建,多方面合作協議簽署,牽頭單位下派業務骨幹掛職片區副院長,瞭解基層醫務人員的困惑,老百姓的醫療需求,積極開展業務培訓,專家工作站的搭建,專科聯盟的建設,下派下鄉醫務人員真抓實幹等措施,切實提高了基層醫療單位的服務能力。加之保山二院內強素質、優化流程,外樹形象、多模式宣傳相結合措施,醫共體內部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提升老百姓的就醫體驗等目標基本達成。

锻造“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孫濤在西邑衛生院,從檢驗崗位到衛生院片區副院長,他的角色轉變也是最快的。讓我們看看他的成績單。3個月來,在他的協調幫扶下,先後共有17名各科室醫務人員

下沉基層衛生院實施各類幫扶支持醫療和服務能力提升,診療病患108人次,上轉重病人33例,下轉康復病人4人次,臨床帶教13次,疑難病例會診9例,教學查房7次,手術帶教5次,講課培訓10次共培訓人數537名,積極調查實際情況後開展新項目9個,積極申請到我院進修人數5名,下鄉義診活動診療病患83人次,廣西路橋工人體檢380多人次,西邑鄉21個村衛生室1萬多名建檔立卡戶簽約和體檢等工作。

關於醫共體建設工作,身在基層的幾個月裡,他們都有自己的體會,孫濤又是這樣告訴筆者的。2018年11月我院醫共體建設以來,從行政職能科室的深入學習到下派片區衛生院掛職工作,我懷著無比激動和忐忑的心情加入到以西邑中心衛生院為基點輻射南片區七家衛生院的醫共體建設工作中,深刻體會推進醫共體建設是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我院計劃以調整優化區域醫療資源結構佈局,發揮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為目標,建立以我院為龍頭、中心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紐帶、村衛生室為基礎的區域醫共體,通過優質醫療資源逐級下沉,全面提升縣域內各級醫療機構的醫療技術和服務管理水平,逐步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就醫格局。

锻造“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在四位下派的副院長中,趙波的工作地點相對較遠,在西山片,他日常的工作地點在瓦房中心衛生院。在這裡工作的他每月只給自己休息4天的時間。到了基層後的他,對西山“四院”(瓦房、瓦馬、汶上、楊柳)進行整體調研後,首先協助“四院”進行醫療制度建設,規範診療行為,同時到各衛生院巡迴坐診,進行教學查房、開展手術、協調醫院下鄉義診,講座等工作。同時把影像、心電、彩超等遠程會診工作進一步提升。多渠道幫助基層提高服務能力。利用遠程會診平臺,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醫生工作站),建立專業微信群等。

在醫共體建設中牽頭醫院先後多次到西山各家衛生院開展義診、講座,給患者帶來足不出鄉的醫療服務。同時宣傳我院目前在建並逐漸開展工作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通過宣傳讓一部分人民群眾對健康意識有了一定的提升。

醫共體建設效果,時至今日其價值、優勢初見。

保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牽頭的醫共體,區域服務效率有所提升。楊文周給我擺了一張描繪的圖:

一、在醫共體牽頭醫院與成員單位,互聯、互通、緊密協作上體現得較為明顯。分級診療有序開展,雙向轉診人數明顯增加,鎮內就診率、區內就診率有所提升,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等正在籌建,瓦房影像、心電遠程會診已投入使用,達到病人未到信息到、病人不動專家動等。

二、基層服務能力有所提升,通過牽頭醫院選派業務骨幹到基層衛生院任副院長負責片區醫共體具體工作,醫共體、醫改的各項工作得以全面推進,使基層衛生院服務能力快速提升,使百姓直接獲益,如:開展許多新技術、新項目,使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市級的醫療服務,減輕了經濟及精神負擔;帶去了許多新理念、新方法,使醫院“活”了起來,組織了許多場業務培訓及專題會議,使村醫、基層醫務人員服務能力快速提升,變輸血為造血等。

三、搭建了人才下沉平臺,建設了特色專科,通過建立“醫共體基層專家工作站”、“醫共體專科聯盟”,讓醫共體牽頭醫院專家利用休息時間到基層進行業務指導、對口幫扶,共建特色專科,快速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及知名度,讓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省、市級專家服務等。

四、多單位、多部門聯合協作 ,一起預防疾病、減少生病、早發現、早治療,如:聯合疾控、婦幼、村醫、家籤服務一起聯合防治疾病等。

五、與醫保一起探討支付新模式,引導群眾理性就醫,建立醫保長效機制。

……

離開安逸的城市,走入鄉村,並紮根。目前區健康委給醫院給他們的任期是半年。轉眼,時間已經過了一半多,在奔跑的路上,他們捨棄了許多。背後,有幸福,有辛酸。有理解和支持的家人,有醫院領導的全力支持,也有不理解的同事冷嘲熱諷。

然而,在看到基層醫療衛生狀況,他們放下自我,責任重於泰山,擼起袖子加油幹。

工作開展的實際效果如何,各項機制和舉措都在穩步推進中,儘管還存在不少問題,但“堅信”成了他們始終的信念。堅信:保山市隆陽區醫共體建設必將迎來美好的明天!

關於保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醫共體建設,保山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冬萍認為,二院作為隆陽區的龍頭醫院,能夠結合區域特點,按“分區包段,服務可及”的原則,牽頭與20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縣域醫共體,實施半年多來,工作成效初顯。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二院院內就診轉診率0.21%,低於去年同期0.33個百分點,為有序推進緊密醫共體建設助力分級診療制度落實,保障深化醫改有關政策落地奠定了有力基礎。

李冬萍希望重點加強以下工作:一是要積極開展按人頭打包付費改革工作,推進以服務、責任、利益、管理、發展為一體的緊密型醫共體的建設;二是要進一步明確醫共體內醫療衛生機構職責分工,“改沉的沉,該放的放”,真正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為覆蓋網格內所有居民提供疾病預防、保健、診療、康復、護理等一體化、連續性、整合型服務;三是要積極主動與省級、國家級三級綜合醫院多對接聯繫,爭取建立幫扶關係,借力全面提升醫院及醫共體內各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服務能力。

人民網記者 楊潤 特邀通訊員 段杏花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