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當時百姓真的不用納糧嗎?

青春終有夢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闖王來了不納糧 只是宣傳口號而已。

李自成的大順軍各派系和歸附力量,總兵力接近百萬。

即便李自成的嫡系部隊至少也有20萬。

這麼多的軍隊,每天吃喝拉撒是巨大的消耗,不納糧難道他們吃土嗎?

李自成起兵初期,確實是不納糧的。

為啥?有大戶可以吃,打土豪分田地。

當年北方饑荒,政府財政年年赤子,拿不出錢來救災。

但這不是說地方就一窮二白,還是有很多地主和富戶的。

古代地主和富戶一大特點就是喜歡儲備糧食和金銀,有的很多代都是如此。

他們不需要投資,賺到的物資就這樣放在家裡存起來。

這些是個人財產,明朝政府是動不得的。

所以崇禎最後朝廷因發不出軍餉,實則已經崩潰,向大戶、貴族祈求捐款,才得到10萬兩銀子。

但李自成在北京打土豪,共獲銀七千萬兩白銀,就是這個道理了。

李自成的起義軍每到一處,先將明朝宗室殺死,然後搶劫地主和富戶的糧食和銀子,敢於抵抗就地殺掉。

這樣一來,起義軍得到大量的物資,應付眼前是沒有問題了。

但是,明眼人看出來這個方法的侷限性。

因為一個地方的地主和富戶是有限的,他們的物資可能是幾代人存下的,不可再生。

一旦搶光了,這個地方就成為白地了,不能再提供物資。

於是,李自成就必須像黃巢他們一樣,四處流動作戰,到處搶劫新的地區。

這種作戰方式叫做竭澤而漁,把下蛋的母雞煮了吃肉,遲早會完蛋。

到了起義中後期,李自成麾下饑民已經高達50萬。靠搶劫地方,已經難以維持這麼多人。

李自成無奈之下,曾經在洛陽一帶試圖建立根據地,也就是讓饑民種地交租,商人做生意交稅,士兵則屯田。

但這些均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沒有多久攻破了北京,李自成在一片石潰敗,這些建立根據地的行為就完了。

在北京,李自成的軍隊一樣四處搶劫,甚至燒殺姦淫。由於當時部隊人數已經太多,單靠搶劫地主、富戶的物資還是有限的。比如白銀雖然有7000萬兩,但糧食不足,於是就發展為連普通老百姓一起搶。

當時北京城普通老百姓,家裡一般也略有些家底,比農民要富得多,有東西可搶。

結果就是搞得烏煙瘴氣,老百姓迅速失去了對李自成的支持,認為他們是強盜。

李自成的成功,其實就來自於不納糧。因為不需要納糧,可以吃大戶,無數饑民投靠李自成。李自成被打裸奔後幾十騎復出,短時間內就有數萬饑民投靠。

但李自成的失敗,也來自於不納糧,他沒有及時轉變政策建立穩定的根據地,讓農民納糧,提供穩定的物資和兵員供應。

說通俗點,他佔領的地盤其實根本不是他的,是處於無政府狀態。

結果滿清韃子殺過來以後,李自成根本站不住腳,也缺乏足夠的糧草和兵員恢復實力,一潰千里了。

土包子一個。


薩沙


所謂『納糧』,指的是封建社會時期,農民春種秋收之後,獲得的收成必須向官府交稅。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來沒有『不納糧』的朝代,城頭變換大王旗的後續只是原本向大王A納糧的,現在請向大王B納糧,後天可能是大王C,亂世待定。而且,換了納糧對象之後,往往繳的更多。

李自成的『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

陳勝吳廣的『苟富貴,勿相忘』……

王小波李順的『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等均之』……

洪秀全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

都是傳銷口號,千萬不可相信。

人闊臉就變,此事古難全。



蕭十一瀾


李自成部眾十萬,二十萬,不納糧,光靠搶幾個王爺,士紳,養得起這麼多人嗎?地方勢力完全比不上東林黨和北京大官,糧草馬匹供應得上嗎?再說李自成分贓難道他自己不拿大頭?

另外,要是沒糧食,難道他們都喝西北風啊?李自成被明軍追的最落魄的時候就剩下二十多個人,天天被明軍追,難道他們還有時間修養,耕種?

李自成的原班手下有李成棟,金聲桓,姜襄,他們順軍出身,這些人都是一些兵痞,嘉定三屠和北方的屠殺都是他們的傑作。不能說李自成部下都沒有好人,順軍是除了李定國西軍,鄭成功之外唯一堅持到抗清最後的人,倒是當時天下大亂,有誰保證所有人都不是投機者?當年反對蒙元,陳友諒和張士誠也是投機者,反對滿清,革命軍也有叛徒。

本身就要養著人馬還有心術不正的人,李自成就是想當義軍也很難好不?何況他本來就是造反,他是明朝公務員,給上層打了,然後聚眾作亂。之後到了北京,順軍到了北京更是無惡不作。即便他們打敗了滿清,李自成也一樣遺臭萬年。


放學後的teatime


是的,當時的百姓真的不用納糧,李自成的軍隊進城後首先要做的是搶!只是搶的對象不是百姓,而是地主權貴等中產階層。

李自成的起義軍能夠快速的發展壯大起來,主要靠的就是這句口號: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句煽動性的政治口號讓底層的百姓非常受用,不但非常歡迎闖王,而且都是直接加入闖王的隊伍。

歷史上但凡發生農民起義,就一定是破壞當時的政治秩序的,李自成的這種不納糧的政治主張,抓住了當時時代的痛點,徹底的顛覆了大明王朝最為重要的政治基礎,讓廣大的農民和佃戶積極擁護,而且更期待李自成的這種草根力量能夠取代大明王朝,重建社會秩序。

李自成的這個政治口號雖然爭取了相當一部分的底層民眾,但是作為軍事力量肯定需要財富維持,既然不能打農民的主意,那就一定需要其他的收入來源,李自成的起義軍選擇了流寇的本職工作——搶。

搶農民不現實,不但有悖自己的政治口號,更是因為農民根本就沒什麼油水,起義軍選擇了中產階層,這部分人不但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更重要的是他們與無產者的矛盾很深,對中產階層下手,不但可以解決收入問題,更能迎合無產者的殺富濟貧的期望。

當李自成打下的地盤越來越大後,這種土匪似的財富掠奪方式就不靈光了,中產階層雖然財富多,可是數量是有限的,而這種掠奪不但激起了中產階層的反抗,更重要的是他們選擇了攜財逃離,留給李自成的除了一片窮苦的民眾和經濟的崩潰外,沒有別的。

李自成在軍師牛金星和大將李巖的建議下,對地主的田地進行了重新分配,准予農民三年不用上繳稅賦,三年後照章納稅,此時的李自成起義軍才有一點政權該有的基本模樣。

農民們開始安頓下來,流民越來越少,李自成的起義軍慢慢的傾於正規化,但是一個政權的穩固不能單單是依靠農民,社會的組成是多元化的,由於李自成前期對中產的掠奪式剝削,失去了這部分階層的民心,導致李自成得不到地主和士人的支持,以至於李自成的軍隊和後期政權沒有有政治遠見的能力加入,所以李自成後來的失敗是必然的。

從李自成的土地制度來對比,歷史具有驚人的相似度,清末時期的太平天國同樣是打出了均田地的政治口號,聚集了大批的底層民眾,差點沒把清廷鬧騰下臺。

中國的問題,其實就是土地問題,這是中國千百年來所有問題的根源!


沉墨I方之城


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不納糧吃什麼?喝西北風?太平天國十幾年,不收稅不納糧?靠精神食糧?


一個闖王,一個洪秀全。兩個人在起義的時候說的比唱的好聽,但是到後來混的一個都比一個慘。洪秀全好歹做了多年的“皇帝”。李自成只做了42天的皇帝,便灰溜溜的逃了。

迎闖王不納糧——真的相信就幼稚了!

中國曆來都是一個農業大國,自古以來的發展都是靠農業稅收。真正到了明朝時期的時候,資本主義才算是發展起來。商業稅也漸漸增加,但是支撐還是農業稅。那麼這句話怎麼來的?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百姓可謂是苦不聊生。但是杞縣的一個舉人李信,家裡面還有一點錢財,於是便開粥鋪救濟窮苦人家。當地的百姓為了感謝他,於是奔走相告:“李公子救活了我們”。

明朝末年不僅僅是百姓吃不飽,當時造反的人也非常多。這不就是在杞縣附近,有一支女子起義軍。這些人之前基本上都是江湖雜耍藝人,後來實在過不下去了,於是湊在一起揭竿起義。

在這群女子起義軍當中,有一個名叫紅娘子的女將軍。正好來到了杞縣,並且攻破了縣城縣衙,把縣衙裡面的糧食全部拿出來救濟百姓。在這個過程當中,聽說了李信的大名。

當時紅娘子一想,我這還沒有成親。正好有這麼一位熱心腸的人,上哪才碰得到?於是就強行把他擄走,拿回去當成了壓寨丈夫。但是李信是一個文弱書生,哪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於是在被擄走之後,沒多久便自己跑回來了。雖然紅娘子攻破了杞縣的縣衙,但是因為勢力比較小,攻破之後便很快退走了。杞縣又來了新的縣令,一聽說土匪頭子的丈夫來了,立刻把他抓了起來。

紅娘子發現自己的丈夫不僅跑了,而且還被官府抓了起來。又擔心丈夫會被殺頭,於是又跑回縣衙把丈夫救了回來。不過因為兩次攻打縣衙,紅娘子的名聲也比較響了,得趕緊找一個大靠山。

李信一想反正自己以後也沒好日子了,估計到哪都會被當成土匪,索性真的落草為寇。於是在紅娘子的勸說下,兩人一起投奔了李自成。

李信為了不讓官府發現自己,還把名字改成了李巖。後來漸漸的成為了李自成的一個參謀,李巖勸說李自成可以把糧食分給窮苦百姓,這樣才可以儘快的籠絡人心。

李自成認為他說的非常有道理,於是採取了這個建議,給百姓分了一部分糧食。同時李巖為了讓這個效果達到最大化,還造了民謠:“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等等俗語。


闖王不納糧?那麼靠什麼來支撐?

不管後來是不是真的,李自成在前面肯定分糧食給百姓了。誰知道後來這個民謠傳的越來越廣,當時明朝末年勞役繁重,很多人都吃不飽飯。所以當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全部振臂高呼起來。

因此到了後來的時候,李自成的隊伍規模越來越大,都是衝著那句話來的:“迎闖王,不納糧”。當然還有兩句話——“均田免賦”、“三年不徵”。

前面一句話如何理解?這句話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最想要的一句,平分土地。到後來清朝嘉慶年間的天理教農民起義,其實也是貫穿了這句綱領。

何為三年不徵?其實也就是三年不徵稅,所以說闖王口中的不納糧,其實僅僅只保持了三年。不過也正是這三年的不納糧,造就了李自成的幾十萬大軍。(很多人都說李自成有百萬大軍,其實是不到的)

之所以能夠有這樣一個蝴蝶效應,主要是明朝末年的一個政策——三餉加派!包括了哪三餉?也就是遼餉、剿餉和練餉!


遼餉是明朝末年,增加了往遼東地區的駐軍,萬曆48年的時候,遼餉已經是高達500多萬兩。平均到每一畝地上,就是每畝增加9釐的稅收。這還只是遼餉!

後來又增加了剿餉,也就是為了鎮壓農民起義,所需要的經費。以及練餉,也就是朝廷為了訓練軍隊花的錢。崇禎10年的時候,前者加了330萬兩。崇禎12年的時候,後者加了730多萬兩。

可能在你的感官裡面,這才不是加了幾釐錢嗎?但是你要知道這是增加,前面還有一個基礎。本來一個基礎的賦役,都已經讓百姓累得直不起腰了。又增加了這麼多錢,百姓乾脆吃不飽飯了。

既然連飯都吃不飽,那為什麼不去造反呢?造反還有一線生機,因此當闖王李自成發出了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之後,天下各地百姓紛紛響應。

但是真的不納糧嗎?最多三年,後來還是一樣納糧的。更何況那三年口號喊得震天響,最後到底有沒有納糧,估計只有明朝人最清楚。那麼李自成大軍的錢哪來的?

明朝有一個名詞——打糧,也就是抄沒富豪的糧食。後來為了調動這些富豪的積極性,李自成大軍還提出了追贓助餉。也就是富豪主動把錢交出來,來為大順軍事業作出貢獻。

等到了李自成佔領北京城之後,他也沒有宣佈繳稅,而是利用皇宮裡面的財產繼續支撐。後來發現皇宮裡的財產不夠用,開始搜刮北京城的富豪鄉紳。
後來漸漸的地主階級以及富豪鄉紳的錢包也沒了,開始指向一些商業勞動者。基本上整個地主階級,都被李自成得罪了一遍。後來再加上清朝的入關,李自成的皇帝也只不過做了40多天。


史之策


正是闖王來了不納糧,百姓才對李自成的隊伍趨之若鶩,每攻到一處,打開城門,迎闖王。李自成的起義軍依靠劫掠地主及朱家子孫後代的財富當軍費,闖王來了不納糧,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很快席捲全國,同時,也決定了必然失敗的結局。

朱元璋制定了一個制度,就是朱家子孫永享富貴,一生下來就有俸祿大明天下就是朱元璋所有後代子孫的。

到了明朝未年,朱元障後代約一百來萬加上各地的豪強地主,大多數農民是貧困的,即使交糧也交不了多少,因此,李自成起義軍打到哪裡,就殺死土豪和朱氏子孫,財產做為 軍糧,剩下的分給貧民,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根據地和後勤保障基地,純粹是過了今天不管明天,沒飯吃了就去打仗。

當時有一首歌唱道:“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吃他娘,著她娘,吃著不夠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

等到攻下北京城,將崇禎皇帝及大臣搶掠一空後,吃乾花淨,部隊沒有了生存保障,加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失敗就成了必然。


南極冰火


糧草向來是一支武裝、一個政權的生命保障,施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來保障其糧草的供應也往往能夠決定著一支武裝、一個政權的興衰存亡。

朱元璋在渡江攻佔江南後,在經濟上就採納了朱升的”廣積糧“政策,”。廣積糧“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刮地皮、多積糧。百姓對徵糧的承受能力都是一定的,徵糧一旦超過百姓的承受能力,不但徵收不到過多的糧食。反而會適得其反,造成百姓的逃離、土地的荒蕪,以致更無糧可徵。所以“廣積糧”的“廣”主要是指徵糧的渠道要廣,而非簡單意義上的刮地皮式的橫徵暴斂。

而朱元璋的“廣積糧”主要渠道主要是靠屯軍,屯軍並不是一項新的創舉。西漢時趙充國就開始屯田養軍,三國時曹操也大規模屯軍以解決軍糧問題。明朝的衛所制度就是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相結合的一種建軍制度,朱元璋對此頗為得意,後就曾說:“吾養百萬兵,而不費百姓一粒米。“。

正因為朱元璋有穩定可靠的後勤保障,才使得他的基地極為地穩固可靠,進可攻退可守。其在軍事上才可以做到從容不迫、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剪滅群雄,最終推翻了元朝而統一了天下。

反觀李自成,同樣是農民起義。李自成起義早期沒有什麼政策方略,其軍隊戰鬥力也不強,只有依靠走州過縣式的流寇式掠奪來維持其生存。後期又採納了“均田免賦“的政策,也就是民間的”不納糧“口號。這個口號雖然短期內極容易贏得農民的廣大擁護,使其發展極為地迅速,但卻喪失了穩定的財政來源。使之即使攻佔了大片土地,由於不能收稅徵糧也變得毫無意義而言。所以也從而決定著其不可能穩定地經營一方,更堅定了其在軍事上必須採取流寇主義的方式作為,靠不停地搶掠來維持其財政上的支撐。

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在其政權還未穩定時,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大肆拷掠明朝官員以助軍餉,同時底層農民軍也開始肆意地搶奪民財了。這時,李自成手下就有人向其進言:“再如此下去的話,怕會引起民變了。“,李自成回答:“民變不怕,就怕軍變。”。李自成顯然很清楚其部下軍隊之所以追隨他的真正原因的。並不是為了追求什麼理想、建立什麼沒有剝削壓迫的新王朝而來的,只是純粹地為了搶掠發財而來的。所以對此,李自成也只能順意軍心,不然就真的會激起兵變了。

正是由於李自成、張獻忠長期在長江以北地區作流寇式地洗劫,極大地消耗了這些地方的元氣,所以當滿清入關後,這些地方才連像樣地組織抵抗清軍的能力都沒有,不到一年,長江以北地區就已基本淪陷。而李自成、張獻忠也終於品嚐到自己種下的惡果,他們這種從沒有建設一方、只有破壞,流寇式的洗劫,才決定了其沒有穩定的基地,也就沒有可靠的後勤保障,所以才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本身就很難有所建樹,其興也勃、其亡也忽。而滿清又是以騎兵為主,他們跑到哪?滿清就追到哪?使得農民軍得不到任何的喘息機會與後勤補充。所以其主力部隊也在不到一年時間就已被基本剿滅殆盡。

唐末的黃巢也是如此,從中原地區一直洗劫到嶺南地區又折返回了中原,幾乎蹂躪了整個大唐,卻也從未穩定地佔據與經營一方。史書明確記載,黃巢大軍乏糧時,曾經靠俘虜百姓當軍糧,曾經日食人屍數千具。黃巢的一生荼毒了大半個中國,最終卻也難免敗亡。在黃巢死後十幾年,中國就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時期。黃巢如果紮實經營一方、安定民生的話,在江南地區任意割據一個藩鎮的話,最起碼可以像吳越王錢鏐那樣,成為一方之主。而黃巢的手下大將朱溫在投降唐朝後,被封為節度使,安定民生,步步為營,一步一步地擴張其勢力,最終卻代唐建立後梁了。所以黃巢如果不是其流寇式的作風,其建立的大齊政權基礎至少不會比朱溫的後梁政權差。撇開私德不談,黃巢的見識與才能是遠遠不及朱溫十分之一的。

對於歷代的農民起義或許都有某種正當性,但唯有唐末的黃巢與明末的闖獻,都是降而復叛的極其反覆之徒,而再從唐末與明末的農民起義都是區域性的而非全國性的起義來看。其過錯也並不該全由朝廷擔責,真沒有看出“義”在何處?而黃巢與闖獻對天下荼毒之深卻為歷代農民起義所未及,私認為黃巢與闖都獻為純賊也!


有知社


和不拿一針一線如出一轍。


隨遠水


誰讓老百姓看的起病,買的起房子,買的起墳地,我也是幫誰,我是哪個國的不重要,重要的老百姓不能總是當提款機


用戶6029947207


開始不納是因為要騙取民心,占城可以從官僚家沒收資產可以抵抗一陣,當用完搶的財物時,就不同了!後來闖王比後明更可惡,以至江山不久使被滅,他是政治強盜,流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