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时百姓真的不用纳粮吗?

青春终有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闯王来了不纳粮 只是宣传口号而已。

李自成的大顺军各派系和归附力量,总兵力接近百万。

即便李自成的嫡系部队至少也有20万。

这么多的军队,每天吃喝拉撒是巨大的消耗,不纳粮难道他们吃土吗?

李自成起兵初期,确实是不纳粮的。

为啥?有大户可以吃,打土豪分田地。

当年北方饥荒,政府财政年年赤子,拿不出钱来救灾。

但这不是说地方就一穷二白,还是有很多地主和富户的。

古代地主和富户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储备粮食和金银,有的很多代都是如此。

他们不需要投资,赚到的物资就这样放在家里存起来。

这些是个人财产,明朝政府是动不得的。

所以崇祯最后朝廷因发不出军饷,实则已经崩溃,向大户、贵族祈求捐款,才得到10万两银子。

但李自成在北京打土豪,共获银七千万两白银,就是这个道理了。

李自成的起义军每到一处,先将明朝宗室杀死,然后抢劫地主和富户的粮食和银子,敢于抵抗就地杀掉。

这样一来,起义军得到大量的物资,应付眼前是没有问题了。

但是,明眼人看出来这个方法的局限性。

因为一个地方的地主和富户是有限的,他们的物资可能是几代人存下的,不可再生。

一旦抢光了,这个地方就成为白地了,不能再提供物资。

于是,李自成就必须像黄巢他们一样,四处流动作战,到处抢劫新的地区。

这种作战方式叫做竭泽而渔,把下蛋的母鸡煮了吃肉,迟早会完蛋。

到了起义中后期,李自成麾下饥民已经高达50万。靠抢劫地方,已经难以维持这么多人。

李自成无奈之下,曾经在洛阳一带试图建立根据地,也就是让饥民种地交租,商人做生意交税,士兵则屯田。

但这些均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没有多久攻破了北京,李自成在一片石溃败,这些建立根据地的行为就完了。

在北京,李自成的军队一样四处抢劫,甚至烧杀奸淫。由于当时部队人数已经太多,单靠抢劫地主、富户的物资还是有限的。比如白银虽然有7000万两,但粮食不足,于是就发展为连普通老百姓一起抢。

当时北京城普通老百姓,家里一般也略有些家底,比农民要富得多,有东西可抢。

结果就是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迅速失去了对李自成的支持,认为他们是强盗。

李自成的成功,其实就来自于不纳粮。因为不需要纳粮,可以吃大户,无数饥民投靠李自成。李自成被打裸奔后几十骑复出,短时间内就有数万饥民投靠。

但李自成的失败,也来自于不纳粮,他没有及时转变政策建立稳定的根据地,让农民纳粮,提供稳定的物资和兵员供应。

说通俗点,他占领的地盘其实根本不是他的,是处于无政府状态。

结果满清鞑子杀过来以后,李自成根本站不住脚,也缺乏足够的粮草和兵员恢复实力,一溃千里了。

土包子一个。


萨沙


所谓『纳粮』,指的是封建社会时期,农民春种秋收之后,获得的收成必须向官府交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来没有『不纳粮』的朝代,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后续只是原本向大王A纳粮的,现在请向大王B纳粮,后天可能是大王C,乱世待定。而且,换了纳粮对象之后,往往缴的更多。

李自成的『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

陈胜吴广的『苟富贵,勿相忘』……

王小波李顺的『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

洪秀全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都是传销口号,千万不可相信。

人阔脸就变,此事古难全。



萧十一澜


李自成部众十万,二十万,不纳粮,光靠抢几个王爷,士绅,养得起这么多人吗?地方势力完全比不上东林党和北京大官,粮草马匹供应得上吗?再说李自成分赃难道他自己不拿大头?

另外,要是没粮食,难道他们都喝西北风啊?李自成被明军追的最落魄的时候就剩下二十多个人,天天被明军追,难道他们还有时间修养,耕种?

李自成的原班手下有李成栋,金声桓,姜襄,他们顺军出身,这些人都是一些兵痞,嘉定三屠和北方的屠杀都是他们的杰作。不能说李自成部下都没有好人,顺军是除了李定国西军,郑成功之外唯一坚持到抗清最后的人,倒是当时天下大乱,有谁保证所有人都不是投机者?当年反对蒙元,陈友谅和张士诚也是投机者,反对满清,革命军也有叛徒。

本身就要养着人马还有心术不正的人,李自成就是想当义军也很难好不?何况他本来就是造反,他是明朝公务员,给上层打了,然后聚众作乱。之后到了北京,顺军到了北京更是无恶不作。即便他们打败了满清,李自成也一样遗臭万年。


放学后的teatime


是的,当时的百姓真的不用纳粮,李自成的军队进城后首先要做的是抢!只是抢的对象不是百姓,而是地主权贵等中产阶层。

李自成的起义军能够快速的发展壮大起来,主要靠的就是这句口号: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句煽动性的政治口号让底层的百姓非常受用,不但非常欢迎闯王,而且都是直接加入闯王的队伍。

历史上但凡发生农民起义,就一定是破坏当时的政治秩序的,李自成的这种不纳粮的政治主张,抓住了当时时代的痛点,彻底的颠覆了大明王朝最为重要的政治基础,让广大的农民和佃户积极拥护,而且更期待李自成的这种草根力量能够取代大明王朝,重建社会秩序。

李自成的这个政治口号虽然争取了相当一部分的底层民众,但是作为军事力量肯定需要财富维持,既然不能打农民的主意,那就一定需要其他的收入来源,李自成的起义军选择了流寇的本职工作——抢。

抢农民不现实,不但有悖自己的政治口号,更是因为农民根本就没什么油水,起义军选择了中产阶层,这部分人不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他们与无产者的矛盾很深,对中产阶层下手,不但可以解决收入问题,更能迎合无产者的杀富济贫的期望。

当李自成打下的地盘越来越大后,这种土匪似的财富掠夺方式就不灵光了,中产阶层虽然财富多,可是数量是有限的,而这种掠夺不但激起了中产阶层的反抗,更重要的是他们选择了携财逃离,留给李自成的除了一片穷苦的民众和经济的崩溃外,没有别的。

李自成在军师牛金星和大将李岩的建议下,对地主的田地进行了重新分配,准予农民三年不用上缴税赋,三年后照章纳税,此时的李自成起义军才有一点政权该有的基本模样。

农民们开始安顿下来,流民越来越少,李自成的起义军慢慢的倾于正规化,但是一个政权的稳固不能单单是依靠农民,社会的组成是多元化的,由于李自成前期对中产的掠夺式剥削,失去了这部分阶层的民心,导致李自成得不到地主和士人的支持,以至于李自成的军队和后期政权没有有政治远见的能力加入,所以李自成后来的失败是必然的。

从李自成的土地制度来对比,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度,清末时期的太平天国同样是打出了均田地的政治口号,聚集了大批的底层民众,差点没把清廷闹腾下台。

中国的问题,其实就是土地问题,这是中国千百年来所有问题的根源!


沉墨I方之城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不纳粮吃什么?喝西北风?太平天国十几年,不收税不纳粮?靠精神食粮?


一个闯王,一个洪秀全。两个人在起义的时候说的比唱的好听,但是到后来混的一个都比一个惨。洪秀全好歹做了多年的“皇帝”。李自成只做了42天的皇帝,便灰溜溜的逃了。

迎闯王不纳粮——真的相信就幼稚了!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的发展都是靠农业税收。真正到了明朝时期的时候,资本主义才算是发展起来。商业税也渐渐增加,但是支撑还是农业税。那么这句话怎么来的?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可谓是苦不聊生。但是杞县的一个举人李信,家里面还有一点钱财,于是便开粥铺救济穷苦人家。当地的百姓为了感谢他,于是奔走相告:“李公子救活了我们”。

明朝末年不仅仅是百姓吃不饱,当时造反的人也非常多。这不就是在杞县附近,有一支女子起义军。这些人之前基本上都是江湖杂耍艺人,后来实在过不下去了,于是凑在一起揭竿起义。

在这群女子起义军当中,有一个名叫红娘子的女将军。正好来到了杞县,并且攻破了县城县衙,把县衙里面的粮食全部拿出来救济百姓。在这个过程当中,听说了李信的大名。

当时红娘子一想,我这还没有成亲。正好有这么一位热心肠的人,上哪才碰得到?于是就强行把他掳走,拿回去当成了压寨丈夫。但是李信是一个文弱书生,哪能受得了这样的生活。

于是在被掳走之后,没多久便自己跑回来了。虽然红娘子攻破了杞县的县衙,但是因为势力比较小,攻破之后便很快退走了。杞县又来了新的县令,一听说土匪头子的丈夫来了,立刻把他抓了起来。

红娘子发现自己的丈夫不仅跑了,而且还被官府抓了起来。又担心丈夫会被杀头,于是又跑回县衙把丈夫救了回来。不过因为两次攻打县衙,红娘子的名声也比较响了,得赶紧找一个大靠山。

李信一想反正自己以后也没好日子了,估计到哪都会被当成土匪,索性真的落草为寇。于是在红娘子的劝说下,两人一起投奔了李自成。

李信为了不让官府发现自己,还把名字改成了李岩。后来渐渐的成为了李自成的一个参谋,李岩劝说李自成可以把粮食分给穷苦百姓,这样才可以尽快的笼络人心。

李自成认为他说的非常有道理,于是采取了这个建议,给百姓分了一部分粮食。同时李岩为了让这个效果达到最大化,还造了民谣:“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等等俗语。


闯王不纳粮?那么靠什么来支撑?

不管后来是不是真的,李自成在前面肯定分粮食给百姓了。谁知道后来这个民谣传的越来越广,当时明朝末年劳役繁重,很多人都吃不饱饭。所以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全部振臂高呼起来。

因此到了后来的时候,李自成的队伍规模越来越大,都是冲着那句话来的:“迎闯王,不纳粮”。当然还有两句话——“均田免赋”、“三年不征”。

前面一句话如何理解?这句话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最想要的一句,平分土地。到后来清朝嘉庆年间的天理教农民起义,其实也是贯穿了这句纲领。

何为三年不征?其实也就是三年不征税,所以说闯王口中的不纳粮,其实仅仅只保持了三年。不过也正是这三年的不纳粮,造就了李自成的几十万大军。(很多人都说李自成有百万大军,其实是不到的)

之所以能够有这样一个蝴蝶效应,主要是明朝末年的一个政策——三饷加派!包括了哪三饷?也就是辽饷、剿饷和练饷!


辽饷是明朝末年,增加了往辽东地区的驻军,万历48年的时候,辽饷已经是高达500多万两。平均到每一亩地上,就是每亩增加9厘的税收。这还只是辽饷!

后来又增加了剿饷,也就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所需要的经费。以及练饷,也就是朝廷为了训练军队花的钱。崇祯10年的时候,前者加了330万两。崇祯12年的时候,后者加了730多万两。

可能在你的感官里面,这才不是加了几厘钱吗?但是你要知道这是增加,前面还有一个基础。本来一个基础的赋役,都已经让百姓累得直不起腰了。又增加了这么多钱,百姓干脆吃不饱饭了。

既然连饭都吃不饱,那为什么不去造反呢?造反还有一线生机,因此当闯王李自成发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之后,天下各地百姓纷纷响应。

但是真的不纳粮吗?最多三年,后来还是一样纳粮的。更何况那三年口号喊得震天响,最后到底有没有纳粮,估计只有明朝人最清楚。那么李自成大军的钱哪来的?

明朝有一个名词——打粮,也就是抄没富豪的粮食。后来为了调动这些富豪的积极性,李自成大军还提出了追赃助饷。也就是富豪主动把钱交出来,来为大顺军事业作出贡献。

等到了李自成占领北京城之后,他也没有宣布缴税,而是利用皇宫里面的财产继续支撑。后来发现皇宫里的财产不够用,开始搜刮北京城的富豪乡绅。
后来渐渐的地主阶级以及富豪乡绅的钱包也没了,开始指向一些商业劳动者。基本上整个地主阶级,都被李自成得罪了一遍。后来再加上清朝的入关,李自成的皇帝也只不过做了40多天。


史之策


正是闯王来了不纳粮,百姓才对李自成的队伍趋之若鹜,每攻到一处,打开城门,迎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依靠劫掠地主及朱家子孙后代的财富当军费,闯王来了不纳粮,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很快席卷全国,同时,也决定了必然失败的结局。

朱元璋制定了一个制度,就是朱家子孙永享富贵,一生下来就有俸禄大明天下就是朱元璋所有后代子孙的。

到了明朝未年,朱元障后代约一百来万加上各地的豪强地主,大多数农民是贫困的,即使交粮也交不了多少,因此,李自成起义军打到哪里,就杀死土豪和朱氏子孙,财产做为 军粮,剩下的分给贫民,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和后勤保障基地,纯粹是过了今天不管明天,没饭吃了就去打仗。

当时有一首歌唱道:“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等到攻下北京城,将崇祯皇帝及大臣抢掠一空后,吃干花净,部队没有了生存保障,加上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失败就成了必然。


南极冰火


粮草向来是一支武装、一个政权的生命保障,施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来保障其粮草的供应也往往能够决定着一支武装、一个政权的兴衰存亡。

朱元璋在渡江攻占江南后,在经济上就采纳了朱升的”广积粮“政策,”。广积粮“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刮地皮、多积粮。百姓对征粮的承受能力都是一定的,征粮一旦超过百姓的承受能力,不但征收不到过多的粮食。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百姓的逃离、土地的荒芜,以致更无粮可征。所以“广积粮”的“广”主要是指征粮的渠道要广,而非简单意义上的刮地皮式的横征暴敛。

而朱元璋的“广积粮”主要渠道主要是靠屯军,屯军并不是一项新的创举。西汉时赵充国就开始屯田养军,三国时曹操也大规模屯军以解决军粮问题。明朝的卫所制度就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相结合的一种建军制度,朱元璋对此颇为得意,后就曾说:“吾养百万兵,而不费百姓一粒米。“。

正因为朱元璋有稳定可靠的后勤保障,才使得他的基地极为地稳固可靠,进可攻退可守。其在军事上才可以做到从容不迫、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剪灭群雄,最终推翻了元朝而统一了天下。

反观李自成,同样是农民起义。李自成起义早期没有什么政策方略,其军队战斗力也不强,只有依靠走州过县式的流寇式掠夺来维持其生存。后期又采纳了“均田免赋“的政策,也就是民间的”不纳粮“口号。这个口号虽然短期内极容易赢得农民的广大拥护,使其发展极为地迅速,但却丧失了稳定的财政来源。使之即使攻占了大片土地,由于不能收税征粮也变得毫无意义而言。所以也从而决定着其不可能稳定地经营一方,更坚定了其在军事上必须采取流寇主义的方式作为,靠不停地抢掠来维持其财政上的支撑。

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在其政权还未稳定时,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大肆拷掠明朝官员以助军饷,同时底层农民军也开始肆意地抢夺民财了。这时,李自成手下就有人向其进言:“再如此下去的话,怕会引起民变了。“,李自成回答:“民变不怕,就怕军变。”。李自成显然很清楚其部下军队之所以追随他的真正原因的。并不是为了追求什么理想、建立什么没有剥削压迫的新王朝而来的,只是纯粹地为了抢掠发财而来的。所以对此,李自成也只能顺意军心,不然就真的会激起兵变了。

正是由于李自成、张献忠长期在长江以北地区作流寇式地洗劫,极大地消耗了这些地方的元气,所以当满清入关后,这些地方才连像样地组织抵抗清军的能力都没有,不到一年,长江以北地区就已基本沦陷。而李自成、张献忠也终于品尝到自己种下的恶果,他们这种从没有建设一方、只有破坏,流寇式的洗劫,才决定了其没有稳定的基地,也就没有可靠的后勤保障,所以才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本身就很难有所建树,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而满清又是以骑兵为主,他们跑到哪?满清就追到哪?使得农民军得不到任何的喘息机会与后勤补充。所以其主力部队也在不到一年时间就已被基本剿灭殆尽。

唐末的黄巢也是如此,从中原地区一直洗劫到岭南地区又折返回了中原,几乎蹂躏了整个大唐,却也从未稳定地占据与经营一方。史书明确记载,黄巢大军乏粮时,曾经靠俘虏百姓当军粮,曾经日食人尸数千具。黄巢的一生荼毒了大半个中国,最终却也难免败亡。在黄巢死后十几年,中国就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黄巢如果扎实经营一方、安定民生的话,在江南地区任意割据一个藩镇的话,最起码可以像吴越王钱镠那样,成为一方之主。而黄巢的手下大将朱温在投降唐朝后,被封为节度使,安定民生,步步为营,一步一步地扩张其势力,最终却代唐建立后梁了。所以黄巢如果不是其流寇式的作风,其建立的大齐政权基础至少不会比朱温的后梁政权差。撇开私德不谈,黄巢的见识与才能是远远不及朱温十分之一的。

对于历代的农民起义或许都有某种正当性,但唯有唐末的黄巢与明末的闯献,都是降而复叛的极其反复之徒,而再从唐末与明末的农民起义都是区域性的而非全国性的起义来看。其过错也并不该全由朝廷担责,真没有看出“义”在何处?而黄巢与闯献对天下荼毒之深却为历代农民起义所未及,私认为黄巢与闯都献为纯贼也!


有知社


和不拿一针一线如出一辙。


随远水


谁让老百姓看的起病,买的起房子,买的起坟地,我也是帮谁,我是哪个国的不重要,重要的老百姓不能总是当提款机


用户6029947207


开始不纳是因为要骗取民心,占城可以从官僚家没收资产可以抵抗一阵,当用完抢的财物时,就不同了!后来闯王比后明更可恶,以至江山不久使被灭,他是政治强盗,流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