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吉順 患者沒有義務去理解醫生

田吉顺 患者没有义务去理解医生

田吉順,曾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從事臨床工作十年,任主治醫師,處理高危孕產婦及難產患者逾萬例,同時長期致力於醫學科普工作,是知乎大V,現任丁香醫生醫學總監。最近,他的《產科男醫生手記》一書出版。書中講述了他十餘年從醫生涯中在產房內外經歷的一個個真實故事,也記錄了他對現代醫療和醫患關係的思考。

田吉顺 患者没有义务去理解医生

《產科男醫生手記》

版本: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9年1月

新京報:為什麼在作為一名醫生的本職工作之外,你願意花費許多精力在知乎上回答問題,以及寫書出書?

田吉順:最早是因為我看病時發現大家問的問題其實都很相似,我就想,我把這些寫下來發到網上,能被更多人看到的話,接下來再來問我類似問題的概率就會下降,那我就可以省事一點。

新京報: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是不是因為我們在醫療方面的科普,包括醫患之間的交流還是很不夠?

田吉順:其實是出在誤解上。醫生認為患者應該知道,但患者並不知道;患者以為這是什麼樣的,然後醫生沒有那麼做,患者就覺得醫生怎麼能這樣?很多誤解就這樣出現了。這種信息不對等是有必要去彌合的,儘管不可能做到完全對等,但可以降低它的程度。這不僅對患者有好處,對醫生也是有幫助的。

新京報:《產科男醫生手記》嵌入到了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當中,這讓它更好看。能感覺到你為了講好這些故事,是花了心思的,寫作的時候是非常注重這方面嗎?

田吉順:對,你不能只站在醫生的角度去講。從患者角度來說,我對你說的東西不感興趣,你一定要塞給我,我就不想看了。大家都愛看故事,在消遣的過程中,能夠不那麼有壓力地獲取一些科普信息,這是相對更容易讓大眾接受的形式。

新京報:這種視角和敘述方式上的選擇,是你這幾年在網上和大家交流的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嗎?

田吉順:我在知乎時間蠻長了,越往後越會發現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是完全從自己、從醫生的角度出發的,認為大眾應該知道這些。之後慢慢會發現,這個角度是偏的,你應該去從讀者、從大眾的角度思考,他們想知道的是什麼?他們希望看到的是什麼?

新京報:這幾年國內的出版界也引進了一些國外的醫學紀實類作品,你有關注嗎?

田吉順:對,像阿圖醫生的幾本書,還有保羅·卡拉尼什的《當呼吸化為空氣》,以及《眾病之王:癌症傳》等等,我都看過一些。在我看來,這些內容還可以更實用一點,講得更輕鬆、更簡單一點。比如和阿圖醫生的書比起來,我可能更喜歡《當呼吸化為空氣》,因為在這本書裡,醫生本人也成為了患者,所以它後半部分是從一個患者的視角來寫的,但由於他本身是醫生,他又會非常好地感受到這種衝突。

新京報:那反過來,你覺得患者怎麼樣才能更理解醫生的處境和選擇?

田吉順:我認為患者沒有天生的義務去理解醫生。如果一個患者理解醫生,那你需要去感謝他;如果他不去理解,那這是他的本能,是人的天性。應該付出更多的是醫生,這是醫生的職業要求,是義務。醫生和患者能夠互相理解,這是一個理想,是最好的結果,我肯定是很期待,但是你不能去要求患者理解。

新京報:這幾年醫患矛盾、醫患衝突是很受關注的話題,這種衝突怎麼才能更好的化解?

田吉順:所以說這件事情是需要溝通的,我在書中一開始就說道,醫患衝突的很大原因在於,我們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只不過其中存在一些誤解。我們希望把這件事情真正的矛頭找出來,讓大家認識到醫生和患者應該是在同一個戰壕裡的戰友。當然在這一點上,醫生的認知應該是更清晰的,因為他畢竟受過專業的訓練。

新京報:你在書中談到醫學的不確定性,能就此再講一講嗎?

田吉順:大家會天然地認為醫學已經發展得很好了,總能解決各種問題,這是一種誤解。因為我們人類在自然面前非常非常渺小,人定勝天其實是不存在的,還是有很多無力的事情,你就是要去接受。

但是,人性就是希望有控制,只要有不確定性,就要焦慮,所以大家當然希望醫學是確定的。從患者的角度,這種期待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是為了讓自己的心態更加平靜。另外一方面,其實也有醫生方面的問題,醫生有時候會過度強調醫學上的確定性,比如醫生跟患者講,什麼東西就導致了什麼結果,你現在這樣就是保胎保的……這樣的話說出來時,言外之意就是說我能夠控制結果,就是在給患者傳遞這樣的信息。這一方面,是醫生為了體現自己的專業價值,來體現職業上的價值,把醫學的能力誇大了。所以,無論醫生還是患者,都要做好和不確定性打交道的準備。

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