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草莓奶昔ru


先上一张唐朝的政府机构表。

唐朝的中央制度主要是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中,中书省负责发布皇帝诏令、中央政令;门下省负责进谏,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奏议。

在唐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因为李世民本人曾经在高祖一朝担任尚书令,故此这个职务再不授予臣子,于是,尚书省的副长官左右仆射也就是宰相。

狄仁杰在历史上确实担任过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后来升格为纳言。在电视剧中,直接就将这个官职称呼为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所谓凤阁鸾台,其实就是门下省。因为门下省官员长期身处皇宫,陪伴在皇帝的身边,因此,门下省也被称之为凤阁鸾台。

唐宋时期,只要在职务上挂平章事,或者标明是同平章事,其品级就等同宰相。唐朝的宰相一般就是三品官,因为常常会有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说法。

为何在历史上狄仁杰会经常向武则天提意见呢?一来是狄仁杰忠君爱国,二来也是他职责所在。他担任的就是纳言,是专门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人。


叶之秋


在唐朝,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又称“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中央官员,实际是宰相之任,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刺史是地方官员,相当于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二者权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但刺史的品级或许比宰相还高!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真宰相的重要标志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之中,中中书管政令,门下管监督,尚书管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

后来,皇帝为了控制相权,喜欢用一些年纪较轻、官阶品较低的官员担任宰相,由于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这些官职的地位崇高,轻易不授人,所以皇帝会给这些官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赋予他们宰相的权力。

“中书门下”是指宰相相议事的政事堂,“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都是正三品;至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后期的称呼,本质上跟“同中书门下三品”没有区别。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是为了表示这些官员享有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力,凡加此衔者都是真宰相,不加此衔者不是真宰相。

至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与“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没有区别,只是武则天喜欢美名,她执政时期把“中书省”改成了“凤阁”,把“门下省”改成了“鸾台”,所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变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上述三个加衔只是差遣职务,本身没有品级,品级要视宰相的本官品级而定,而唐朝规定凡是本官品级在五品以上的,都可以加衔成为真宰相。

以武周时代的狄仁杰为例,他首次拜相是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因为户部侍郎是正四品下,所以狄仁杰的品级是正四品下。狄仁杰第二次拜相是鸾台(门下)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因为门下侍郎是正三品,所以狄仁杰的品级是正三品。

刺史,地方州级最高行政长官

刺史一职源自汉代,原本是中央派到地方的监察官,但后来权力不断扩大,成为地方的行政主官。到唐朝中后期,地方行政区划是道、州、县三级,刺史是州一级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

唐朝的州按照人口多寡分为上、中、下三级,不同等级的州刺史的品级高低也不同,从三品下到从五品下不等,州级别越高,刺史的品级也越高。唐朝很多著名文人如白居易、柳宗元等都做过刺史。

从官员品级来看,唐朝的刺史品级是从三品下到从五品下不等,宰相品级可能是从正三品到正五品不等。也就是说,堂堂宰相的本官品级可能还不如一个刺史,但由于特殊的加衔制度,两者的地位、权力相去甚远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通俗的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刺史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然是远远大于刺史的官职。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则天称帝时期独有的官职,在唐朝其余时期一般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唐朝宰相的加衔,有这个头衔的就是宰相。

女皇武则天的一个独特爱好是喜欢改名字,武则天称帝时期,大致延续了唐朝之前的政治制度,但将很多官职名字都改了一遍。中书省被武则天改名为凤阁省,门下省被改名为鸾台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武则天时代自然变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狄仁杰)

唐朝宰相一般都要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唐朝的品级还是比较贵重,宰相也只是被视为三品官。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头衔的本意,是给本职不够三品的宰相加个头衔给予三品待遇,后来发展成为宰相通用的加衔。

唐朝实行群相制,同时会有多个宰相,多的时候有八九人。唐朝宰相和我们通常理解的丞相或者今天的国务院总理有很大不同,唐朝宰相一定程度可以理解为今天的政治局常委,宰相的权力来源于可以参加政事堂会议决定全天下的重大事项。在宰相头衔之外,宰相还有别的职务,类似于今天的常委们也有自己的本职,但最贵重的身份还是宰相身份本身。

唐朝的刺史则比较容易,是州一级地方长官,类似于现在的地级市市委书记。不过唐朝的道一级机构相对比较虚化,没有今天完善的省一级机构,刺史的地位在官僚体系内要比现在的地级市市委书记重要一些。

不过刺史的地位,肯定与位居宰相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差甚远。


仁勇校尉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则天时期才有的一个特殊称谓,严格意义上这并不是一个有品级的官职(准确来说这个叫做差遣),但是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就把他当做一个有品级官职来理解,相当于正三品。

在唐朝时期(包括武周),正三品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宰相,而且是有实权的宰相,就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正国级(当然,唐朝时候宰相不止一个,但是现在国务院总理只一个)。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就曾担任过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在这里稍微讲一下唐朝的官制。

唐朝实施的是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而在尚书省下面,又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正三品),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正三品),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六部的长官均为尚书(正三品)。

唐朝实施群相制度,理论上来说,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但是,李世民登基前曾担任过尚书令,因此李世民当皇帝后,尚书令便不设了,实际上左右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最高长官;而另外两省的长官侍中和中书令,因为位高权重,在唐太宗时期轻易不会授人。



这样一来,三省的长官都空缺出来了,宰相岂不就就是没人了?当然不是,李世民会给一些品级低于三省长官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这样头衔,充当事实上的宰相,在后来,这些人有了一个正式的称呼,叫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意为和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拥有一样的权力)。

注:在唐朝,一品官如司空、司徒、太傅、太尉、太师,都属于荣誉职衔,没有实权。正二品的尚书令自李世民之后就不设了,因此唐朝的实际最高官职品级一般为从二品或正三品。

到了武则天时期,女皇登基,相应的把一些政府机构也改成了女性化的名字,如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因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变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但不管名字怎么变,权力都是没变的,属于宰相。

刺史,则属于地方的一级行政长官。

按照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地方上分为州县两级。在唐太宗时期,全国共有358州,1551县。因此,唐朝时期的州,就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则为刺史。也就是说,唐代的刺史,就和今天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差不多,正厅级。

当然了,即便是刺史,也是分高低的。唐朝的州按照人口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州刺史是从三品,中州和下州刺史为正四品。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作为宰相统缆全国政务;刺史则只管一个州的政务。二者之间的地位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


小镇月明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则天摄政时期的产物,即原先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参政之权,是实际的宰相,而加授此职的官员真正的官职很可能只是五品以上,这就是唐朝时期的群相制,是皇帝为分化相权而设立的制度。与此相近的还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凤阁鸾台三品)。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最高长官就是天然的宰相,即中书令、侍中和尚书左右仆射。三省中又以中书省和门下省为朝廷的政务中枢,从贞观时期开始,皇帝为了分相权,三省的最高长官成了很贵重的官职,轻易不会许人。

这个时候将宰相之职授予其他官职之人就开始形成,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差遣,被任命为宰相的人就被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政事,但此人的实际官职很可能只是正五品官职以上,但为了很好的担起宰相之职,他们的官职通常会被改为黄门侍郎或者中书侍郎。

后期随着群相制的发展,甚至原先的自然宰相变得不再是宰相,或者只是虚衔,而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成为真正的宰相,而到了唐中晚期,只有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员才是真正的宰相。

武则天摄政时期,官职名称略有改变,我们知道武则天为了登基称帝,改官名、发明新字、迁都等等都做过,可以说是为登基操碎了心。

684年,李治去世的第二年,发生了很多大事,比如唐中宗李显登基才两个月就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外放,而唐睿宗李旦成了傀儡皇帝,武则天全权摄理朝政。这一年的九月份,武则天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宫名和旗帜颜色,并将东都洛阳改名为神都。

接下来就是政府机构的改名,尚书省改为文昌台,门下省改为鸾台,中书省改为凤阁,六部由原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其最高长官也统统改名,尚书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侍中改为纳言,中书令改为内史等等。

也因此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了同凤台鸾阁三品,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领宰相之职。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变动那是相当的频繁,在她二十年的执政期就出现了至少六十位以上的宰相,这一时期著名的宰相有裴炎、狄仁杰、姚崇、张柬之、李昭德、娄师德、苏味道等等。

我们再来看看刺史,唐朝的行政区划基本可以看成是道、州、县,还有都督府和都护府,贞观时期天下是分了十个道,并没有固定的最高行政长官,而是皇帝设监察性质的官吏来协助朝廷管理道中的州县,这样的官吏通常是流动性的,并不会固定。州做为一级行政区划,最高行政长官就是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最高领导。

不过当时的州和州之间是有差别的,分为上州、中州和下州,最高行政长官分别为上州刺史(从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上)和下州刺史(正四品下)。

单就官职来说,被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官员品级和刺史差不多,甚至会更低,毕竟下州刺史都是正四品下,而能被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官员原先的官职品级也可能是正五品。但是因为此人加授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差遣,那就有了区别,这区别还相当大,一个是宰相,一个是地方的行政长官,可谓天差地别。


萧晓四姑娘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官最早出现在狄仁杰身上,《新唐书 狄仁杰传》里面写着狄仁杰曾"拜鸾台侍郎,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众所周知,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即:

  1. 负责起草决策的中书省(中书令);

  2. 负责审核决策的门下省(侍中);

  3. 负责推行政策的尚书省(尚书令,隋朝及唐初一般有这个岗位,但是空编,于是尚书左仆射成为朝廷首相,房玄龄为左仆射前后达二十年);

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左仆射同为宰相,其中又以尚书省的左仆射为首相,互相制约,这样就避免了历史上一个宰相独断专权的可能性。

宰相多了,自然要在一起开会讨论军国大事,开会的地点叫做“政事堂”。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绩为左仆射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自此,左仆射入政事堂议事,就例加此号,表明仆射已不是当然宰相。

这时就出现了这样一个职位:中书门下三品

这是个什么官呢?

这就体现了中国的一句老话:领导说你行,你就行,领导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你本来是个小官,皇帝赐给你这么一个头衔,你也就是宰相了,可以和三省的长官一起议事了,这便于皇帝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

中书门下三品又叫中书门下平章政事,都是宰相的意思。

武则天掌权后,作为一名曾经的文艺女青年,为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她将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名为“鸾台”,这名字改的,既文雅又对仗。因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称之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所以“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而刺史呢?相当于一省省长。

您说孰轻孰重?


瓦窑堡的碳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唐代武则天改制及后来称帝时期特有的说法(唐代的称呼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称同中书门下三品),并不是一个官职,而是一种差遣,一种特殊头衔,故而与品级无关(并不是有人说的三品,稍后解释)。简单来说,意思就是等同宰相。而刺史在唐代是地方一级长官,

(隋代三省六部,中书省称内史省,户部称民部)

要解释这个问题,先要明白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代,发展于唐代。为了制衡相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中书省(隋代为避隋文帝杨坚的祖父杨忠的讳改称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民(唐代为避李世民的讳改称户部)、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并为宰相,但是三省官职的品级并不相同。

(李世民登基前曾任尚书令,登基后尚书令官职空缺)

品级最高的是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左右仆射,从二品。六部正长官尚书,正三品,副长官侍郎,正四品上。而中书、门下二省长官中书令、侍中都是正三品,与六部尚书平级,远低于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但是,由于唐代李世民做皇帝之前曾担任尚书令一职,故而李世民登基后此职不再授予官员,尚书省长官长期空缺。不过左右仆射也高于中书令和侍中,但权力上却不可同日而语。

(中书门下二省以政事堂会议方式进行决策,尚书省如不获准参会,则只能执行决策)

由于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所以如果中书、门下二省意见不统一,将严重影响行政效率。于是,唐朝实行政事堂制度,由若干人共同决策,再走流程将决策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后结果交尚书省执行。所以,能参加政事堂会议的才是真正的宰相。那哪些人能参加政事堂会议呢?中书、门下二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必然参加。而其他人,包括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是否参加都要看皇帝的决定。如果皇帝决定这个人可以参加政事堂会议,就会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意思就是“和中书、门下二省的三品长官中书令、侍中一起参与政务决策”。所以,这个三品的意思不是给这个官员三品官衔,而是指中书门下二省的三品长官。(到唐代后期侍中升为二品官,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讲法就完全不用了,只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授予这个称号的官员也不是享受三品待遇,而是按照原本官职的品级。比如长孙无忌、后来中宗复位后的相王李旦都是以太尉的正一品官职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他们还是一品待遇。

(武则天光宅元年改革,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

解释清楚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那就来说说凤阁鸾台是怎么回事。在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期间的光宅元年,武则天临朝称制,已经在一步步为自己的称帝做打算。于是,她进行了一场官职改革。将中书省更名凤阁,长官中书令改名内史;门下省改称鸾台,长官侍中改称纳言;尚书省改称文昌省,左右仆射改称左右相,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称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等等。其用意是很明显的,凤阁、鸾台,鸾凤代表女主,而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是周礼中记载的周代官制,这样改为她日后改唐国号为周打下铺垫。既然中书省改称凤阁、门下省改称鸾台,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然也就改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武周时期,狄仁杰曾以鸾台侍郎,即门下省副长官获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入宰相班子。后来先后担任二省正长官纳言、内史,死后追授正二品文昌右相,即尚书省右仆射。唐朝复辟后追授正一品司空)

最后说说刺史。刺史是始创于汉代,秦代地方仅有郡县,汉朝将天下分为十三个州,派刺史作为监察官员。后到了东汉,刺史逐步成为地方官,郡县两级变成了州郡县三级。至隋代,废郡,只剩州县两级,州长官为刺史,此后又增设道在州之上,但不舍地方官,仅以御史执行监察任务。唐代曾经改州为郡,后又改郡为州,称州时长官为刺史,称郡时长官为太守。品级上,唐代将州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州刺史为从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正四品下,品衔都要低于正三品的门下省(鸾台)侍中(纳言)、中书省(凤阁)中书令(内史)。但对于授予同中书门下(凤阁鸾台)三品(平章事)的官员,就说不清楚了。因为也有从三品、四品官员授予这些的,当然也有一二品的高官。


伊耆角木


武则天是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特别喜欢改名改姓。比如自己就有武媚娘、武则天、武曌…一大堆名字。给自己的敌人改姓,比如给李治的原配王皇后的娘家改王姓为蟒。给衙门改名,比如改门下省为凤阁,改中书省为鸾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初,设三省总理政务,三省最高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之外,级别略低的官员参与政务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是指与中书令、侍中的正三品待遇相同。后来成为惯例,凡宰相无论级别高低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所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唐朝地方的最高行政单位是道,道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大都督,但都督通常由宗王遥领,并不实际掌权,由长史代管。后来以大都督充节度使,节度使相当于省委书记兼省军区司令。

刺史为低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地级市的军区司令。但是因为道主要是监督的职业,刺史在没有节度使之前直接对中央负责,权利和级别大于现在的市委书记,但小于省委书记。如果硬要算级别的话大约是副省级。

副国级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肯定是比副省级的刺史官大的。


魔智


我们知道,党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政治局中有7位常委。

在唐代,沿袭了隋朝的行政体系,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中书省设中书令,中书侍郎等大小官员,对政事进行讨论,给出处理意见,即草拟政令,签字盖章后交给门下省审核,门下省通过则可发布政令。至于尚书省是执行政令的地方,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在唐朝初年授予李世民,故终唐一朝,尚书令一般不再授予,只设左右仆射。

为简化办事流程,防止中书门下互相掣肘,故同时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同值班,商量政事,达成一致之后可直接下发政令,后来,政事堂的值班人员不一定为三省长官,只要加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衔即可入职政事堂参与国家政事决策,政事堂人员不定,少则一人,多则数人数十人。从此之后,三省实际权力被大大减弱,国家政治中枢转到了政事堂。

武周时期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权力如同如今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而刺史仅仅为如今的地级市市委书记。谁高谁低,显而易见。


一千瓦的大灯泡


在唐朝,三品以上,都是虚职,荣誉品衔,基本上被授予给了皇亲国戚、勋贵功臣。三品及以下,才是朝廷官员的品衔。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新唐书》(北宋编的)中,宋朝也有的官职:同平章事。本身这个品衔是不高的,但是因为在政事堂参政议政,分割了宰相的权力,等同于有部分宰相权的非宰相,根据权力,品衔逐渐就上升了。最终此衔品阶为三品。

唐朝以前,丞相、宰相要么一人,要么两人,而在隋朝是三人,唐朝后,逐渐变为了多人。

这个官职是在《神探狄仁杰》系列中出现的,那么从此剧入手简单说。

如果单单只是一个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那也只不过是一个中央高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而当时的刺史,就好比是一个省长加军区司令,再兼省纪委书记。两个职权大小差不大。

但是狄仁杰还是内史,内史是中书省最高长官中书令的原职。中书省原来是是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这就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委员,入列了常委,也就是中央政治局常委。那么此时的刺史,肯定就要矮一头了。

当然,这么形容不是很恰当。

刺史调到中央,一般不会一下子成为同平章事,可能会去六部人一把手,但是六部一把手是尚书省下的机构,尚书省一把手才官同同平章事。

这样也就是说: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中央决策层的国家级干部;刺史是主政地方的封疆大吏,省部级干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