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和元帅谁的级别大?宰相与丞相有什么区别,哪个官位大?

黑aiq哥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感兴趣的话题,草率的说元帅肯定比将军级别高,宰相和丞相一样肯定是不准确的,我们要区分不同历史阶段来讨论,不可一概而论。

将军和元帅谁的级别高?

元帅和将军在古今的意义并不一致,因此需要分别来说。

1,中国古代

在古代,将军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既可以是常设官职,也可以是临时职务;既可以是实职,也可以是荣誉头衔;既可以是正式职务,也可以是口头称呼;既可以是官职,也可以是爵位……情况十分复杂,一篇论文恐怕写不清楚。

可以说,将军是历朝历代最普遍的武职,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情况都不同。

元帅则不一样,主要存在个别朝代,而且一般不是常设官职,大多情况下是临时职务、荣誉头衔或虚职,所以只能找将军和元帅并存的朝代进行比较,主要是唐朝。

唐朝疆域广阔,驻军广泛,用兵频繁,每次大型征讨都设“某某元帅”,如左右元帅、某某道行军元帅、某某西讨元帅,某某行营兵马元帅,有时还会设天下兵马元帅(大元帅、都元帅)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元帅基本上都是临时职务,出征时任命,回师即罢免,大多是朝廷高官兼任,特别是天下兵马元帅(大元帅、都元帅),皆由亲王领之。

五代及北宋沿袭唐制,也有兵马元帅、天下兵马大元帅(都元帅)等职,但没有唐朝那么多花样。辽、金受唐制影响,也多设兵马大元帅、都元帅、左右副元帅等,同样多以宗室亲王领之,属于临时职务,负责指挥军事作战,战事结束即罢。

所以说,中国古代的元帅和将军无法直接比较谁的级别更高,先不说大部分朝代只设将军不设元帅,即便是同时设元帅和将军的朝代比如唐朝,元帅作为临时职务、荣誉头衔,没有官品级别,根本无法与正式职务的将军比较。

2,中国现代

中国现代军制下,元帅和将军都参考国际军衔制度,作为军衔存在,二者就有了比较的基础,但元帅只在开国以后评定了一次,后来没有再评,所以只能以开国将帅进行比较。

1955年评衔的开国将帅设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五级,其中元帅十名(十大元帅)、大将十名(十大大将),以及上将、中将、少将若干,和大将一起均可称将军。

显而易见,在中国现代军衔体系中,元帅是最高等级,明显高于将军。

元帅作为军衔,本身不存在排名高下,但授元帅衔的人却因资历、职务、军功等因素排名有先后。1955年首次授衔时,十大元帅的名单次序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十大上将的名单次序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当然,元帅与大将、大将与上将之间的评定标准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诸如粟裕、陈赓之功足以评元帅、许光达之功不足以评大将,等等之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

与元帅、将军古今中外皆设不同,宰相和丞相是具有古代特色的官职。

我们大体可以把宰相和丞相等同起来,但实际上古代历史从未有过“宰相”这个官职名称,在不同朝代“宰相”职责是由不同官职履行的。

1,秦汉时期,设有丞相,相当于宰相职权。

2,隋唐时期,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中,都是宰相之任,但后来实行差遣制度,多以他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履行宰相职权,原本是宰相之任的三省长官,基本变成了虚职。

3,宋朝沿袭唐制,实行官职与差遣分离制度,情况最为复杂,履行宰相职权的官职发生多次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北宋徽宗年间实行的“太宰”“少宰”算是最接近宰相称呼的官职了。

4,明清时期,不设丞相,六部尚书职权加重,后来明朝以尚书加内阁大学士,清朝以尚书加军机大臣被认为最接近宰相职权的官职,但实权远不如以往的宰相。

所以说,丞相和宰相从职权而言没有本质区别,主要区别在于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而宰相只是约定俗成的称谓,不是正式官职名称。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将军和元帅相比,当然是元帅的级别大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5年,国家授予了十位功绩卓越的元帅:他们分别是,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林彪元帅、刘伯承元帅、贺龙元帅、陈毅元帅、徐向前元帅、聂荣臻元帅、罗荣桓元帅和叶剑英元帅。

关于这些元帅的故事,我们现在人当然是最清楚的了。因为正是他们在战场上,占无不生,攻无不可,带领千军万马和敌人厮杀的,正是因为他们的英勇无敌,才带领我们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朱德有红军之父的称号,井冈山上朱德和毛泽东的会师,八一南昌起义,奔赴华北战场上抗日......这些都是朱德做的广为大家都知晓的事情。

彭德怀抗日期间的百团大战沉重的打击了日军,大大的鼓舞了中华民族抗日的士气,还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林彪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还有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

将军是元帅下面的一个军衔,其中将军又分为: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5年,国家授予的大将有10位,上将有55位,中将有175位,少将798位。

其中十位大将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和许光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粟裕是无冕元帅,因为他本应该是被授衔为元帅的,但是,在备选的时候,他选择了退出。正是这一举动,让粟裕得到了很多人的褒奖。

1955年授予的上将有: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操、傅钟、萧华、甘泗淇、宋任穷......

说完上面的元帅和将军,我们在说一下宰相和丞相有什么不同?

丞相早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因为李斯功劳很大,他就被秦始皇任命为了丞相,也就是说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这么一个职务。

当时的国家大事,也只有皇帝和丞相一起拍板,这个事情才能定下来,发向全国去执行。

汉朝的时候,刘邦封了萧何为丞相,汉朝的国家大事也是皇帝和丞相两个人说了算。到了后来,皇帝觉得丞相的权利太大了,有的时候,都能威胁到自己。

所以,就把丞相给罢免了,然后又设置了宰相。

宰相不像丞相,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宰相往往指的是官吏的总称。比如,宰相又可以分为:太宰、相邦、相国、大司徒、内阁大学士等等具体的官职。他们没有那么大的权利,一般也收到其它官员的制约,不想丞相,丞相的上面只有一个皇帝。宰相的话,和自己平级的人,可能就有很多。

也就是说丞相管辖的范围,要比宰相管的大的多的多。


史学达人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其志;皇帝额头可跑马,宰相肚里能称船。将军跟元帅是军队将领的官职,通常元帅大于将军;宰相与丞相与文官的最高官职,通常宰相包括了丞相,丞相只是宰相在不同时期的称谓而已。先秦时期千人一将,也就是千夫长以上的军职人员可以自称将军;周王室有天子六军,每一个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一个军的将军可以自称元帅。元帅通常是一支军队的最高领导,他下面有将军多人,元帅负责谋划决策指挥,将军负责带兵打仗。

先秦时代元帅一词还没有正式流行起来,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被称为上将军,比如秦军的实际元帅就是大良造爵上将军职的白起。不过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元帅是晋国名将先轸,他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军,在崤之战中击败秦军,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汉朝最高军衔是大将军,大将军统领其它将军,其它将军可以是前,后、左、右将军,也可以是步兵将军、骑兵将军、车骑将军、弓弩营将军等;韩信就是汉朝第一位上将军,他统帅汉军追亡逐北,所向批靡。

中国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周宣帝宇文邕任命其叔父宇文盛和宇文招为"行军元帅",率军作战。唐朝正式立左右元帅统帅全军,元帅常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法国从16世纪开始采用元帅代表最高军衔,并很快成为欧洲国家军队的最高军衔,不过元帅也分级别的,前苏联设置的级别最多,分军区,分兵种。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 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宰相就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不同的时期,宰相有不同的称谓;在不同的国家,宰相仍有不同的称谓。秦汉之丞相、相国、三公, 唐宋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 明清之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都可以称为宰相。


大秦铁鹰剑士


元帅和将军到底谁更大?这个问题要分情况来说。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官职名称在发生变化。比如尚书原来就是秘书的同义词,后来变成了宰相;再比如司马原来是只能指挥20人军队的基层军官,后来发展成为掌管全国军队的国防部长。

其实,将军和元帅也有这样的变化。

从词源来看,元帅一词来自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晋国名将先轸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军队,在崤之战中打败秦国军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元帅。不过,当时的元帅只是临时性称呼,表示对多支军队的统一领导权。

到南北朝的北周,元帅开始作为正式军职使用。元帅通常来说都是皇子和皇帝亲信担任,最为拉风的元帅称号是两宋之交赵构担任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可是到了元朝,元帅成了地方军队长官的一种称呼,元末农民战争中,随便拉起几百人的农民军,也敢自称为“元帅”。比如朱元璋参军反元时,小小的濠州城就有6个元帅,其实都是草头王。

与元帅相似的称号还有一个叫“渠帅”,在东汉末年张角发动农民起义,兄弟三人都是将军,各地相应的徒子徒孙却自称为“渠帅”,可见,当时将和帅相比,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到近代,从法国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吧元帅作为一种军衔使用。20世纪,阿富汗、印度、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中国、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芬兰、埃及、苏丹、扎伊尔、乌干达、巴西等国都设有元帅军衔。

元帅军衔制度,最有代表性的是苏联军队,设有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 、军兵种主帅和军兵种元帅各级。所以,我们发现苏联很多将军头上都有元帅光环。

1955年,我国实施军衔制度,设立了大元帅和元帅两个最高军衔,大元帅因毛主席坚决推辞没有授衔,另外有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0人被授予元帅军衔,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十大元帅。

除了十大元帅,在担任过指挥过某一方面军的战争帅才,就只有粟裕大将了,所以很多人说,粟裕其实是被遗漏的元帅。

不过,在英美法系大部分国家,没有元帅这个军衔,那么高于上将的军衔会如何授予呢?他们会在上面继续加星星,于是三星的上将上面,又有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

四星上将中,最有名的便是巴顿将军,五星上将中有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及布莱德雷等人。

如果一个人军功实在太高,五星上将不足以表达他们的功绩,有可能被授予“特级上将”,比如美国历史上的特级上将有潘兴、杜威、华盛顿三人。

所以,对照英美国家,元帅和上将的对应关系大约是:

四星上将=大将;

五星上将=元帅;

特级上将=大元帅。

元帅和将军到底哪个大?貌似现在都已经没有讨论价值了,因为我国解放军现行军衔制度只有三等十级,取消了大元帅和元帅军衔,当年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已经成为绝唱!

我国的军衔制度目前是:

  1.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2.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3.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现在我们对外进行军事交流,见到对方国家的元帅,我们的上将也够格,也可以实现无缝对接。


历史知事


将军之职自古就有,像春秋战国时期,孙武、白起、韩信等人,这些都是古代的名将。一般将军在古代又分为大将军和将军,像韩信当初就是被刘邦授予的大将军之职,其他的曹参了,周勃了,都是将军,他们听从于大将军的指令。

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5年,我国又把将军给细化了一下。这时候的将军一般分为: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四个级别。

当然大将自新中国成立之后,也仅仅是授衔了十个人:他们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和徐光达。

上将和少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是常见的一个军衔。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5年,国家总过授予的开国将军中,上将有55位,中将有175位,少将798位。

元帅是比将军军衔中的大将更高一级的军衔,新中国成立之后,被授予元帅之职的人,总共也就是十个,他们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和叶剑英。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元帅的军衔是比将军要大一个级别的。

当然了古代的时候,元帅的职务也是高于将军的。他们既可以管理军事,又可以管理政务,就如同汉朝时的刘邦和韩信,刘邦就是统帅,韩信就是大将军。

刘邦的职务是高于韩信的。

我们接着说宰相和丞相,又有什么区别。

丞相相对来说,诞生的时期更早一些。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就用丞相这个职务了、李斯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丞相。

那时候的李斯,他的权利只在秦始皇一人的下面,可以说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当然了汉朝的萧何,也是丞相中能和皇帝刘邦相抗衡的这么一个职务。在一定的程度上,丞相的权利是能威胁到皇权的。

也就是说,一件事只有丞相和皇帝,一起同意,才可以下发到全国去执行。只要有一个人,不同意就必须要再商量。

这种关系的存在,皇帝肯定就感觉到不爽了。毕竟江山是他们家的,他想自己说了算。所以,他就把丞相的职务给取消了,然后就诞生了宰相。

一个朝廷之中,宰相可以是有多位的,不像丞相,整个朝中除了皇帝,就是丞相。但是宰相把丞相的权利给分了,本来有一个人担当的丞相的职务,现在是分给了几个宰相来担任。

这就大大的削弱了宰相的权利,宰相权利削弱的同时,皇权就加强了。皇帝也不用受宰相的制约了。


汉史趣闻


元帅级别高,这是肯定的。古今中外的军队将领中,元帅应该是最高军衔了,再望上没有上升的空间了。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如前苏联为斯大林专设高于元帅的大元帅一职;民国年间,孙中山、張作霖和蒋介石分别就任过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不过民国时的海陆军大元帅不是军衔,实际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的军衔制,曾仿照苏联的模式也准备设大元帅军衔。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九条的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也就是说大元帅军衔只能授予一个人,那就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毛泽东当时是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既是党的领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而且,毛泽东是全国人民武装力量的创建者,在领导全国武装力量进行20余年的革命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雄才大略,居功至伟。所以,按照《军官服役条例》规定的这个标准来衡量,只有毛泽东一人能够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这项殊荣。这也是众望所归。在最初的授衔方案中,准备授予毛泽东大元帅军衔。但毛泽东坚辞不授大元帅军衔,也不要勋章。最后大元帅只能空缺。设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798名。我们平时说的朱德,彭德怀,林彪等十大元帅,准确的应该是十元帅。

丞相和宰相的区别在于,丞相的相权在封建社会是除皇权外的最高行政权,丞相的府和皇帝的宫几乎并列,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宫中减否,不宜异同。"正因为相权屡屡对皇权构成威胁,丞相制度存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历史上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后,第一个丞相是李斯,最后一个丞相是汉未三国蜀汉的诸葛亮。自晋以后再未设过丞相,而是用宰相来取代丞相,宰相有多个人担认,实际就是因为相权过于集中,而进行分权。我觉得用日本的行政体制更能说明这个问题,因历史上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包括行政机构、国家机器的设置,在君主立宪制之前,天皇亲政,内阁中的外相,农业相,防卫相等成员直接对天皇负责,首相则亦可以设,亦可以不设,即使设也只是内阁招集人的角色,在天皇和内阁间上传下达。到了清朝更是用上书房来取代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对国家的控制。


王洪涛6807


①将军和元帅都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

将军最早出现在《墨子·非攻》中:“昔者晋有六将军。” 六将军就是以六卿为军将的人,春秋时期通称军将为将军。所以,将军就是军队的将领,率领军队的人。


汉代时期,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常设将军;临时出征加称号的将军,楼船将军、材官将军等。

魏晋南北朝,有中军将军、龙骧将军等,为临时设置而有实权;骁骑将军、游击将军等,仅为称号。

唐朝时期,十六卫、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等军,均于大将军下设将军之官。

宋 、元 、明时期,将军多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呼为将军,但是明代的总兵官有挂印带将军号的。

清朝时期,将军分三种,一是宗室爵号,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二是地方军政实职长官,如江宁、广州、成都等将军,黑龙江、吉林、伊犁等将军;三是临时出征的统帅,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

元帅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中晋文公的“谋元帅”,就是考虑中军主帅人选。所以,春秋时期就出现元帅的称呼,元帅就是军队的主帅。元帅早期只是“将帅之长”,就是所属将军也归元帅节制,后来演变成为官职名称。


北周时期,宣帝宇文邕任命其叔父宇文盛和宇文招为“行军元帅”,率军作战。

唐朝时期,李渊入关后,设有左右元帅及元帅、副元帅等战时统帅,元帅常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李世民曾担任过“西讨元帅”。

宋金时期,宋高宗赵构为康王时曾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拒金兵;金亦设都元帅、左右副元帅,多由亲王任职,权位极重。

元明时期,元帅职权较前减轻,仅为二、三品官职。元朝外省和边疆常设都元帅、元帅府或分元帅府及置达鲁花赤、元帅等,为地区军事长官;元末地主武装首领多称元帅;明代枢密院之下设诸翼元帅府,任命元帅、同知元帅等官职,统军征战。

②丞相和宰相都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称呼。

丞相是古代官职名称。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统称,不是具体的官名。


宰相历朝历代职务的不同,被称呼为宰相的职务不同。有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等。

丞相是具体职务,历朝历代丞相的权利也不相同。先秦时期,相国与丞相并存,左右丞相为相国的副手,秦朝正式增加设置中丞相。汉朝时期,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同时设置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西汉设丞相,后改丞相为大司徒,直到曹操复设并任丞相。唐宋时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明时期,元中书省置丞相,明朝朱元璋废丞相,从此丞相在没有出现过。


苏纪龙读史


这个问题分两部分来回答,只介绍我国的情况。

将军和元帅

当将军和元帅同作为军衔的时候,元帅的级别当然要大于将军。但在我国古代,元帅并不是军衔,而且元帅一开始也不是官职,只是代指全军的主将。各朝各代的制度又不尽相同,比如汉朝统领全军的主将称为大将军或者大司马,汉武帝时候骠骑将军霍去病也是等同大将军。这些可以用“元帅”代称,这样不能比较其级别。

在唐朝之后,元帅成为了正式的官名,有兵马元帅、副元帅以及行军元帅。当元帅作为官职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是比普通将军要大一点的。基于我国古代制度而言,皇帝拥有最高的军事权力,而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的官名随朝代变迁会有所不同,元帅作为官名也只是某些朝代而已,故而要做比较也只能在有元帅做官名的朝代下来比较。


丞相和宰相

宰相在我国古代从来就不是一种具体的官职,宰相只是古代国家最高行政首脑的代称而已,而且不仅指一个人,也可以是一批人。不同的朝代,其具体的官职也有所不同。像是汉代的三公,唐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这些都是宰相。总之在有宰相制度的前提下,只要成为了当时的国家最高行政长官,都可以被称为宰相。

而丞相则是一个具体的官职,汉朝的三公之一就是丞相,元朝和明朱元璋时期有左右丞相。但丞相这个官职不一定是所有朝代都有,丞相算是宰相之一。一个具体官职,一个代指,也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总的来说,依照我国古代的情况而言,元帅和将军,它们在同为官职或者同为其他东西的时候才有可比性,不然是没有可比性的。特别是丞相和宰相,一个是具体的官职,一个只是代称,根本就没有比较谁大谁小的可比性。


淡看天上月


太家都比较了解《杨家将》,里面有一出《穆桂英挂帅》。穆桂英就是元帅。其余都是麾下兵将。即为将军听令。沒说元帅听令的。所以,元帅一掌了帅印,诸将只有被安排的份。元帅无论哪方面都比将军大。古书有云"元首明哉,肱股良哉"。可以理解成元帅(元首)与将军(肱股)的关系。是"头部与"手脚″的关系。这就非常通俗了。

至于丞相与宰相。这恐怕也是在政务上全部与局部的关系。丞相显然要比宰相的权利和职责范围要大得多。比如,秦汉时有丞相,后来政务多了才设左右丞相。而宰相在魏晋以后,南北朝至隋唐,就开始多了起来,几乎随便捞一把,也捞得出几个来。宰,主宰的意思,专管某一方面的事务。这是皇帝分丞相之权的直接后果。皇帝怕丞相集权,相权大过皇权,所以"分化"丞相"而成"宰相"。

总之,军队上,元帅比将军威风;政务上丞相比宰相风光。





劉一千五


将军和元帅谁的级别大,当然是元帅大了

在古代要打仗时,都会进行选帅,从众将里挑一个出来当总指挥,元帅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晋文公“谋元帅”,找中军主帅之人,晋国的先轸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的人,当时还不是官职名称,到南北朝时,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唐宋时也都设有元帅,大都是皇子或亲王担任,一般都是征战天下或抵御入侵时,设有元帅。

新中国成立后,级别更是明了,1955年授元帅、大将衔,元帅是国家级别,肩上是国徽,大将是解放军内部级别,肩上是金星。中国十大元帅与十大将军都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分别是: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林彪元帅、刘伯承元帅、贺龙元帅、陈毅元帅、罗荣恒元帅、徐向前元帅、聂荣臻元帅、叶剑英元帅!十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对于开国第一元帅、红军之父、全军总司令朱德,感觉是最被忽视的一个人,某些影视片和文艺作品,把朱德塑造成一个平平庸庸、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的一个军中摆设,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难免给人疑惑!

十大元帅中,彭德怀的指挥风格是勇猛、敏锐、顽强而应变快,善打进攻战和遭遇战。林彪的指挥风格是算度深、灵巧机敏、不愿行险,善于打伏击战和追歼战。刘伯承的指挥风格是判断准确、有奇思有气魄,在确定作战方向、把握预备队投入和集中兵力上有独到之处,是标准的参谋型统帅。还有别的元帅大将就不在这介绍了,都是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立有卓越功勋的人。在评选十大元帅时的提议是: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这也很好的说明了元帅与将军的级别!

宰相与丞相的区别

秦丞相李斯

宰相的意思是指那些辅佐天子,总领百官的最重要的官员的总称,宰相与丞相最大的区别就是丞相是官职,宰相是统称,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了三公列卿制,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职责是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帮皇帝处理各种国家大事,御史大夫是负责帮皇帝监察百官,太尉就是皇帝之下最高军事长官,掌管全国军事。这三公都是皇帝之下、百官之上的最高行政与军政长官,只是负责东西不一样,都可以称为宰相。

到西汉时,三公的名称都被改了,丞相改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太尉改为大司马,汉武帝后大司马的权力超过了大司徒,到了三国时,曹操废三公之位,恢复丞相之职,独揽朝政,这时候丞相就是宰相,宰相就是丞相。到了隋唐时以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三省长官为宰相。北宋初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枢密院的长官掌管全国军事地位等同宰相,宋时宰相制还有多种变化。到了元朝,中书省一家独大,宰相的实权落到中书令的左丞相、右丞相身上。明初延元制,到朱元璋杀胡惟庸,撤中书省,就没有了丞相一职。只是后来宰相制度又以内阁形势出现,内阁首辅形同宰相。到了清朝,宰相制实质上已被废除。


剧照:三国属汉丞相诸葛亮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没有宰相这一职位,丞相可以称宰相,宰相却泛指每个朝代具有辅佐天子、监督百官的职责,是皇帝之下、百官之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