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决定圈禁老十三胤祥的时候,为什么把帽子摘了又戴上,为了说明什么?

匹夫有责1987


康熙处罚十三阿哥胤祥的情节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有两次,两次都是和太子胤礽被废有关,太子两次被废,十三阿哥胤祥两次被圈禁,也就是说只要太子被废,必然要牵连到十三阿哥胤祥,看起来挺蹊跷的。

康熙处罚胤祥的时候摘下帽子然后不长时间又戴上这个情节,是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第二次废太子同时也是第二次圈禁十三阿哥胤祥的时候。

这的确只是一个很小细节,但电视剧这个细节的设计,其实是非常用心的,因为通过这个细节,可以看到康熙的无奈和失望以及对十三阿哥胤祥的如此处理的不忍。

为了能够感受康熙当时的心情,我们看看,康熙为什么一定要第二次废太子。

康熙第二次废太子表面看起来和第一次废太子一样,都是太子自找的,但是实质上,康熙心里清楚,这一次太子被废,几乎是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所有人共同挖了一个大坑,然后把太子推到坑里,然后永远就爬不出来了——康熙本人放弃了太子。

太子第一次被废后很快就被复立,但是这次的被废,给太子的打击很大,他看明白了很多的人情冷暖,所以,复立后的太子对他被废之时,满朝文武绝大多数支持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的情形耿耿于怀(其实这个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加上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们的“不合作”态度(这种态度也是八爷党的传统)甚至是对抗的情绪,让太子胤礽非常恼火,朝廷的这些个大臣们究竟如何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如何能让满朝文武至少不和自己作对,就是摆在太子面前的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储君地位和储君威望的大问题。在这个时候,太子选择了用《百官行述》来控制朝廷上下的大臣,确实不是光明正大之举,其实算是无奈,他既没有他爹的“皇威”也没有八阿哥胤禩的“贤名”,想要控制群臣只有这个办法。

这一点,康熙心知肚明。但是太子胤礽的这种举动,以及将《百官行述》公开化的举动,是极其有损“皇家威严和皇家脸面”的,如果不加制止,不予严厉惩戒,那么这种蔑视皇权的风气会变得越来越不可控。这是康熙非常愤怒的事情,也是对太子胤礽不能原谅的,他选择把太子的亲笔信原封不动还给太子,其实是给了太子一个“选择的机会”:是自己主动知难而退还是逼着康熙动手再次废掉他。

假如太子选择知难而退主动请罪的话,康熙未必就会下决心二次废黜太子。但是太子胤礽选择了让康熙动手废了他——在知道自己败露之后,选择了“破釜沉舟”。康熙也就成全了他。

电视剧当中太子胤礽在被带走圈禁的时候,康熙一句话没说(也许已经无话可说),但是太子刚刚被带走,康熙就宣布了十三阿哥胤祥的罪状:“帮助太子私下处置郑春华,擅自派兵剿灭江夏镇”。康熙说完这些话的时候,十三阿哥胤祥本来是想要有所争辩得,而且四阿哥胤禛也想说点什么。但这时候,康熙慢慢的摘掉了自己的帽子,似乎是遮住了自己的脸。

康熙的这个举动,其实是告诉包括十三阿哥胤祥的所有人:我不听解释,目前的局面是你们联手造成的,谁也不要喊冤。但也可以看出,康熙在摘掉自己帽子的时候,脸上的那种既痛苦又无奈的表情。

康熙的痛苦来自于三十多年的太子最终还是没有保住,这对康熙来讲的确是既痛苦有有损颜面的事,而康熙的无奈,是因为第二次废太子又不得不拿十三阿哥胤祥当陪绑,这位有情有义的好儿子,已经陪过一次绑了。

那么康熙为什么要再一次拿十三阿哥胤祥开刀呢?

康熙这么做,其实保护十三阿哥的成分并不是第一位的,胤祥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人,康熙本人也非常赞赏胤祥的忠孝狭义心肠,这样的人,除了康熙,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够陷害他。

胤祥很正直也有胆识,但绝对不粗鲁莽撞,从他给四哥胤禛所办的事,件件都漂亮就知道。所以无论是康熙自己的解释,还是后来四阿哥胤禛的解释其实都是很牵强,这一点胤祥心知肚明。

如果说胤祥的第一次被圈禁是因为胤祥一时冲动说了一句“无情最是帝王家”的牢骚话而让康熙失了颜面不得不给予惩罚的话(不惩罚就坐实了康熙的“无情”)。第二次圈禁胤祥,其实是康熙的无奈之举:他既想给四阿哥胤禛一个警告,又不愿意或者不能公开的指责或处罚四阿哥胤禛。

以康熙耳目和聪明,他哪里有可能不知道胤祥所做的这些事得背后主谋是谁?只不过二次废黜太子之后,四阿哥胤禛的分量已经很足了,他也成了康熙最看好的接班人。所以,十三阿哥胤祥就只能作为四阿哥胤禛的“影子”甚至是“人质”被康熙圈禁一直到雍正登基。

康熙下这个决心,心里肯定是很痛苦,用摘下帽子的举动堵住十三阿的嘴,阻止四阿哥胤禛为胤祥说情的念头,是很精彩的表演细节的设计,加上表情的配合,把康熙的“忍痛割爱”以及“无可奈何”表现的淋漓尽致。


步武堂


康熙在处罚十三爷胤祥的时候摘下了帽子,就是在说,处罚胤祥的并不是大清的皇帝,而是皇子的父亲。

康熙皇帝对于十三阿哥的欣赏与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在热河的时候,尽管康熙下令将与太子共同有着谋反之嫌的十三阿哥胤祥,关了起来。但是康熙对于胤祥仍然有着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对于胤祥的忠孝与仁义,更是赞不绝口。而这不仅仅是康熙,胤祥这种侠肝义胆的品质精神,就连平时关系非常不和的十阿哥胤䄉都是钦佩不已。

但是康熙也知道,十三阿哥的缺点也是非常的明显的。

就连一个同十三阿哥仅仅有过几次接触的张五哥都能非常准确的指出,胤祥尽管为人坦荡,直来直去,但是太过于情绪化,又容易轻信别人。一个下人尚且知晓如此,更不要说知子莫如父的康熙皇帝了。

作为皇子,胤祥尽到身为臣子的本能,对君父忠心,对朝廷尽责,不管是暗害郑春华,还是派兵剿灭江夏镇,都有着他深层次的原因,最终的结果也是为了顾全大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康熙并不是真的因为这些事情来处罚胤祥。

真正处罚胤祥的原因在于,作为康熙皇帝的儿子,胤祥远远没有达到康熙皇帝对于他的要求和标准,因而康熙要以一个父亲的态度,教育自己的儿子,进而对其惩罚,希望他能够成长,这才是康熙皇帝想要胤祥意识到的。

所以,康熙摘下了象征皇权的帽子,为的就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去教育、去惩罚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以一个皇帝的姿态去处罚臣子。


康熙摘下了帽子,既是对于胤祥的敬意,也是对于胤祥的歉意,毕竟康熙这样做是为了保护雍正,也是为了保护胤祥。

此时的康熙皇帝第二次将胤礽的太子之位废黜,并且将雍正作为了自己心中认定的接班人。但是,朝堂之上的几件最为紧迫的事情,桩桩件件都与雍正难逃干系:先是江夏镇被年羹尧擅自剿灭,镇上七百余口人及淮安营官兵悉数被杀;再是《百官行述》被雍正未经请示直接一把火烧掉;还有便是导致太子二度倒台的其与任伯安的信件。这些事情都与雍正有着莫大的联系,一旦追查起来,很有可能将雍正牵扯其中,进而让雍正陷入极为不利的舆论环境,而这也将使得雍正在未来的夺嫡进程中将面临极为困难的境地。

所以,康熙只能用牺牲十三阿哥胤祥的方式,将所有的事情与最终的责任放在胤祥身上,而就此将全部的事件盖棺定论,以至于在雍正想要解释的时候直接被康熙所驳回,因为康熙不想再让这些事情牵连到任何人,特别是雍正,而胤祥成为了所有事情的唯一的责任人,扛下了所有的责任。

而在康熙临终前,与雍正的一番对话中,康熙也特别想雍正交代了,他圈禁十三阿哥胤祥,一方面是为了磨砺胤祥的性格,使之能够真正为雍正所用,另一方面,便是不希望胤祥在后面的夺嫡进程中,成为雍正的牵绊,进而害了自己,也害了雍正。

康熙用圈禁胤祥的方式,实际上也是在保护胤祥,更是为了雍正能够平稳顺利的继承皇位而提前做出的准备与安排。而这样的方式对于康熙,对于胤祥,乃至对于雍正来说,都是“苦肉计”。


脱下帽子,而后重新将帽子戴上,同样彰显出的是康熙对于皇子们争夺皇位的一番伤感与无奈。

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出自十三阿哥胤祥之口,但是感受最深的还是康熙皇帝自己。

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已然到了水火不容的地位,自相残杀、兄弟阋墙的一幕在康熙面前频繁的上演着,相互拆台、相互打击、相互构陷,已经让朝堂之上变得乌烟瘴气,面对这一幕,康熙必然是伤心不已,但却有无可奈何。康熙摘下帽子处罚了胤祥,随后又带上的帽子,他也是想把这份作为父亲的伤感与无奈传递给在场的所有皇子。

只是康熙的皇子们依然没有理解康熙的苦心,皇子们之间的争斗也是愈演愈烈。


雍亲王府


《雍正王朝》中,胤礽第二次被废后,康熙将胤祥也关进宗人府。理由是:胤祥私自派兵剿灭江夏镇以及暗杀郑春华。就在胤祥被带出去的时候,康熙将自己的帽子轻轻摘了下来,然后又缓缓戴了回去。

这是康熙一个很不起眼的动作,却折射出这位千古一帝的无可奈何。

关押胤祥并非出自康熙的本意,而是一位父亲为了保护自己儿子的用心良苦

康熙摘下帽子,寓意着先拿下胤祥;把帽子又戴回去,说明还会放出胤祥的。帽子在摘下的过程中,遮住了康熙的脸,我推测他是不愿意面对胤祥被带走,因为老爷子的表情是无奈的。他抓胤祥,明显是违心的。

胤祥天生率性,真性情,心眼少,脾气大,容易被人利用。太子在的时候,就多次拿胤祥当枪使。

所谓暗杀郑春华,这完全是太子出的主意。至于派兵剿灭江夏镇的事情,胤禛才是幕后领导,要负责他才是首当其冲;执行人是年羹尧需要负直接责任,胤祥是“从犯”只用负次要责任。

胤祥在这些事情里面,扮演的什么角色,以康熙的情报系统,是完全知道实情的。他因小事而重责胤祥,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被卷入更大的暗流。

最后临终的时候,康熙也说了,关押胤祥是为了保护他,也能让他更加成熟理性。

不仅是保护胤祥,也是保护胤禛。因为胤禛和胤祥是铁杆盟友, 胤祥要是出了大问题,胤禛也会被牵连。

对朝廷官员和皇子们的失望

因为任伯安的《百官行述》,导致一连串的事件,剿灭江夏镇、太子第二次被废、胤祥被抓,整个朝堂被弄得乌烟瘴气。

“任伯安,一个未入流的小吏,买官卖官,运营六部,如布棋子;指挥官员,似御牛马,这是为什么?你们谁能回答?


他建了私档,大家怕他揭短,坏了前程。说你们什么呢?说了几十年,有什么用。


如果大家都能以公心对朝廷,对天下;以忠心侍主侍业,无隐藏无私弊。那姓任的有什么好记的呢?他又和能要挟你?”

大清国半数官员,被一个人抓住了辫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康熙对朝堂官员很无语,脸上写满了失望的表情,对跪着的人痛心疾首。

康熙两次穿着黄色龙袍上朝,都是被官员给挟持了。一次是追缴户部欠款失败,康熙对欠款官员的无奈;这次是对那些被抓住小辫子的官员的无奈。两次都因为法不责众,最后不了了之。这说明了,即使是皇帝,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大清国的吏治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境地。


秋媚读史


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细节,能注意到这一点,说明你用心去看了,先放上动图,看一下康熙这个“摘帽子”的动作。

康熙以“暗杀郑春华+剿灭江夏镇”为名,拿下胤祥,老十三在退场的时候,康熙无意识的摘下了帽子,然后在手上拿了一阵子,立马便又戴上了。

这个镜头我想并非是导演刻意要求的,而是焦晃对于人物角色塑造的细微刻画,焦晃塑造的康熙,更多时候不是万人之上的皇帝,而是一个平平常常的父亲,充分演绎出了晚年康熙面对儿子们的你争我夺,心中的无奈和凄怆。

老十三是康熙十分器重的儿子,曾多次夸他“有仁爱之心,有情有义”,这一次却迫于政治因素,将其圈禁,加以保护。康熙明白,自己有生之年恐怕是见不到这个“最有孝心”的儿子一面了。

康熙在摘帽子的时候,眼睛是闭着的,代表了心中的不忍,用摘帽子这种随意的动作来诠释康熙心中的无奈,借帽子挡住了群臣视线,将心中的“悲伤”在无形中尽快化解。

其实,通过胤禛的表情能看出,他是想替这个“十三弟”说话的,康熙用摘帽子这样的一个动作,侧面也直接阻止了胤禛想要开口的动机。

其实焦晃饰演的康熙,不止在朝堂上摘过一次帽子,在第一次太子被废的时候,王掞怒斥康熙“不教而诛”的时候,康熙也曾恼火的把帽子摘了下来。

通过这两个行为的对比,能看出摘帽子是焦晃饰演的康熙出于对“情绪”的表达方式,面对王掞对自己的“不教而诛”之罪,康熙心中愤恨,却又对王掞无可奈何,将帽子摘下来,用手摸了摸头,正是我们平时“烦躁不安、急火攻心”时的常用动作。

焦晃饰演的康熙不仅是一个皇帝,更是一个平常人,也有平常人的“小毛病”。整个雍正王朝剧中,正襟危坐的时候很少,大部分时候就跟一般人唠家常一般,姿势任意亲切。

就像上图一样,康熙是正经康熙,这个二郎腿正不正经,我不知道。

这些细微之处,也是为什么《雍正王朝》让人感觉很贴切现实,成为经典之作的一个因素。


史味人生



说明康熙对于亲情失望的痛苦,对于百官腐败的无奈,对于虚晃盛世的无处话凄凉,所以在那一瞬间只能通过摘了帽子又戴上帽子这种基本动作来掩饰自己那难以言表的痛苦表情。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发动兵变二次被废,从此被永远圈禁,紧接着太子一党的老十三因为助太子暗杀郑春华还有派年羹尧剿灭江夏镇之事,被送往宗人府圈禁。

在两位皇子先后被圈禁以后,康熙将帽子摘了又戴上,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极端痛苦了,毕竟一个儿子大逆不道的想兵变篡位杀自己,一个儿子犯了大错。当然还有对于百官腐败如此的失望和无奈,彻底看清所谓康熙盛世背后的虚晃。但康熙毕竟是一国之君,拿的起放的下,明白自己任何时候不能示弱,所以摘下帽子时的康熙双目禁闭表情痛苦,但随后就归于了平静。

关于摘帽子,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隐喻。在一废太子后,太子师傅王掞咆哮朝廷以后,康熙也曾气的摘下帽子又戴上了帽子。太子被复立以后,康熙最后一次出巡江南,太子跪别之时,帽子掉落在地,随后又赶紧戴上了。二废太子以后,康熙又是摘了帽子再戴上帽子。这说明治国这顶帽子,康熙是收放自如,太子是戴不稳的。当然也可以表现出康熙一旦出现了巨大的情绪波动,就喜欢摘了帽子再戴上来缓解情绪。

康熙为什么会这么痛苦而无奈失望呢,宋安之接下来具体来说说。

康熙的痛苦自然是亲情上面了,这次圈禁了两个儿子,不只是意味着培养了近四十年的太子彻底被废的失望,还应了老十三那句“最是无情帝王家”。

太子两次被废,第一次的假兵变虽然不是太子所为,但是背后的主谋老十四和老八康熙也是隐隐约约感觉到。二废太子时太子可是真真切切的发动了兵变,加上之前大阿哥为了夺嫡,不惜丧心病狂的魇镇诅咒太子,为了夺嫡为了最高权力,此时的皇室已经成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战场,随时处于兄弟自相残杀父子兵戎相见的危险边缘,甚至可以说已经是这种毫无亲情的局面了,晚年的康熙随着年纪的增长,自然是很看重亲情,却遇上了这般最是无情帝王家的情况,说不痛苦是假的。


宋安之再来说说百官腐败的情况。

太子二次被废,就是因为写给任伯安的那封亲笔信。任伯安何许人也竟然让太子屈尊呢,他的身份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本“百官行述”,有着京城三百多位大小官员的把柄,所以太子想拿上百官行述来借此控制朝廷,但没想到事情败露,最后成为自己被废的原因。

康熙知道了百官行述的存在以后,有史以来第一次严重失态。在南京行宫当着张廷玉的面有如瘫痪一般躺在床上,大喊腐败腐败,三百多名官员的把柄竟然捏在一个人手中。心中对于帝国官场的腐败可谓是失望透顶,没想到竟然已经成为这等触目惊心不可救药的情况了。

所以在二废太子以后,想起最是无情帝王家的凄凉,康熙是痛苦不已。再想想帝国官场腐败如此,哪里是什么康熙盛世,繁荣之下简直是虚晃不堪一击的盛世,更是失望和无奈。情绪低落痛苦,波动太大,所以通过摘下帽子再戴上帽子来缓解缓解,当然康熙毕竟是一国之君,很快调整了情绪,换上了一副帝王不怒自威之相。

再然后康熙还能怎么办呢,只能不由自主的老生常谈的说起反腐的这个事情,说道三百多位官员把柄竟然捏在任伯安一个不入流的小吏手中,指挥官员如御牛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害怕他揭短坏了自己的前程。说你们什么呢,说了几十年都没有用。又有感而发的说道,如果大家都能以公心无私弊的对朝廷,又何必害怕一个任伯安呢,他又怎么可能要挟你呢。

当然这些只是老生常谈的废话罢了,多年官场积下的弊端,不是康熙几句话可以改变得了的。

但面对最是无情帝王家的状况,康熙还是留了一手。关于他圈禁老十三那么久,他临终对雍正的解释是害怕老十三再惹下大祸连累了雍正,并且借此磨炼磨炼他,出来可以成为雍正的好助手。其实康熙还有一层打算就是,老十三太冲动了,康熙此时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一个儿子了,为了避免老十三被包括雍正在内的皇子利用发动兵变什么的,自己只能将他一直圈禁到自己驾崩了。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150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宋安之


康熙皇帝的内心非常矛盾,也是非常痛苦的,他违心的圈禁了十三阿哥胤祥,这是他不想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这是康熙五十一年的事儿,更是太子胤礽以谋反罪第二次被废的这一年。

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认为:康熙皇帝在心里已经彻底的对这位他亲自培养调教的三十多年的太子彻底失望。可这位精明强干又聪明睿智的康熙皇帝,不能不考虑身后的皇位继承人的人选,本人猜想康熙皇帝心中一定有数了。



(十三阿哥胤祥说了心里话)

康熙皇帝在废太子胤礽以后马上就给四阿哥胤禛的母亲乌雅氏晋封皇贵妃,同时又传旨把四阿哥胤禛的四儿子弘历带到宫中亲自调教,这是否是康熙帝有意把“储君”传给四阿哥的一种动作呢?

四阿哥胤禛曾经向自己的父皇康熙帝表示过要做一个纯粹的孤臣,那么十三阿哥胤祥是四阿哥胤禛的死党,而且康熙皇帝曾经说过:

十三阿哥胤祥乃吾家千里驹!

可作为吾家千里驹的十三阿哥胤祥是公认的侠王,康熙皇帝也曾经表扬过他,侠肝义胆,有情有义且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放在外面陷入党争之中岂不是害了这个好儿子?
(圈禁十三阿哥的理由之一)

十三阿哥胤祥身上有这么多好的优点,可最大的缺点就是桀骜不驯,忠心事主,把他留下来做未来皇位继承人的最好帮手岂不是更好?可如何把他留下来,远离党争这个危险的圈子。

康熙皇帝之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十三阿哥胤祥圈禁起来,罪名就是十三阿哥协助太子胤礽暗中杀害郑春华!

没有任何一件事能逃过康熙皇帝的眼睛,郑春华就是与太子胤礽私通的那位康熙皇帝的嫔妃。郑春华被十三阿哥胤祥藏在雍亲王府这是真的,可郑春花没有死,就在雍亲王府。所以说这是康熙皇帝的一片苦心和手段。
(圈禁十三阿哥的理由之二)


什么叫帝王心术?这在康熙皇帝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滴水不漏!

圈禁十三阿哥胤祥的第二个理由就是擅自派兵剿灭江夏镇!

派兵剿灭江夏镇是的确是十三阿哥胤祥干的。执行剿灭江夏镇的人就是四川提督年羹尧。这件事的内幕只有四阿哥胤禛和邬思道与自己明白,那就是为了查抄藏在江夏镇的那个记录百官秘密的《百官行述》可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就奏报给了康熙皇帝,所以康熙皇帝以这件事儿说事,内心是痛苦的,皇帝也是人,这强加给儿子身上的罪名让康熙皇帝十分不安。

所以康熙皇帝宣布圈禁十三阿哥圣旨的时候手措无料,把帽子摘下来又戴上了,自己的痛苦自己知道,心里一定想:委屈了!
(让人猜不透的康熙皇帝)


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句话太有道理了!说起在清王朝的康熙王朝最大的败笔就是康熙帝对皇位继承人的处理最为失败,和康熙帝的苦心谁又能知道?

十三阿哥胤祥这次被圈禁,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驾崩,整整十年,十三阿哥胤祥受罪的同时又失去自由,可是父皇康熙皇帝的苦心最终他明白了,这是在保护自己,更是给后来登基做皇帝的雍正帝留下了一个可用之才。康熙皇帝为了清王朝的江山社稷,真是煞费苦心。不是吗?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了猜想,故事为主,有不同看法欢迎网友们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王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第250期总268期)


日尧居


作为一个帝王,在群臣和百姓面前,你是不能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因为你不仅要为天下人树立一个光辉磊落的形象,又要避免有善于察言观色者窥探到你内心的真实想法。

此时的康熙又何尝不是如此?

康熙虽是帝王,但脱掉那身龙袍摘掉那顶皇冠以后他就是一个进入暮年的普通老人。哪一个老人不喜欢看着身边的儿子们孝顺听话,友爱团结,孙辈承欢膝下,一派其乐融融?



但摆在康熙面前的景象又是什么?本是同根生的亲兄弟们,却因为一顶皇冠你争我夺,以至不顾亲情,杀红了眼,也搅乱了朝局。以前他倾尽心力培养太子胤礽,结果太子却要与父亲兵戎相见,这令伤透了心;八阿哥胤禩表面一派贤德,实则包藏祸心;九阿哥十阿哥既不孝顺也不愿给朝廷分忧,一心只想着敛财,然后给国家添乱;老十四性格耿直,心胸狭隘,常常惹他生气。

他唯一寄予厚望的两个儿子,只有老四胤禛以及老十三胤祥,这两个人是他的希望。尤其是老十三胤祥,他能当着皇阿玛的面声嘶力竭地喊出“最是无情帝王家”,足见他十分真诚、磊落、光明。胤祥自小弓马娴熟,待人宽厚,豪气任侠,秉持正义,康熙也很喜欢这个儿子。但这次真的没办法了,他必须下狠心把他的这位“拼命十三郎”圈禁起来。

因为胤祥做错了两件事,第一是帮助太子胤礽杀掉郑春华,第二是擅自派兵剿灭江夏镇,夺回《百官行述》。但第一件事胤祥是被太子利用了,不过最后一刻心生慈悲,并没有对郑春华下手,而第二件事虽说有抗旨不遵之嫌,但却是大功一件,即便屠杀江夏镇过于残暴,也是年羹尧所为,并非胤祥授意。



康熙何苦要圈禁自己的孩儿呢?

因为夺嫡已进入关键时刻,八爷党的狐狸尾巴开始藏不住了,康熙为了保持朝局的稳定,为四阿哥胤禛继位铺平道路,也为了避免胤祥因被人算计而连累到四阿哥,还是为他寻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保护起来,更是为了给胤禛磨练出一个沉稳坚毅的左膀右臂,康熙也只好将其圈禁。

所以康熙的内心是痛苦的、无奈的,在下达命令的那一刻,他眉头紧锁,双目纠结地闭上,似乎是不愿看到胤祥远去的背影。他害怕自己一时心软,舍不得,放不下,也不愿让群臣和皇子们看到自己的痛苦,于是他下意识地摘下皇冠,遮住了脸,利用这几秒钟尽快将苦涩的味道咽下。



待他再次戴上皇冠时,在人们的眼中,他还是那个说一不二、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他又开始痛斥起那个能够操纵六部的小吏任伯安,话语如往常一样铿锵有力。但谁都不知道在皇冠遮住脸的那几秒,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连正常的喜怒哀乐都要不露声色,连自己最喜爱的儿子都不能宠溺维护,即便他没有做错什么都不能,这就是作为帝王的悲哀。


达摩说


在看了整部《雍正王朝》中,发现了一个非常小的细节,分享出来供大家讨论。

‍年羹尧带兵屠杀江夏镇,十三阿哥却被康熙圈禁起来‍

当年四阿哥胤禛和胤祥江南赈灾回来,路过江夏镇,受到了刘八女的侮辱。后来胤祥派年羹尧到江夏镇搜寻《百官行述》,年羹尧为了替胤禛耻辱,血洗了江夏镇,几百口人一个不留,同时年羹尧也得到了一批财富。

可是康熙竟然没有追究年羹尧的责任,倒是把十三阿哥胤祥圈禁起来,而且这一次圈禁长达十年之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十三阿哥胤祥曾经受到太子的指使,要暗杀郑春华,虽然胤祥没有听从太子的指挥,而是把郑春华保护起来,不过还是受到牵连。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康熙在朝堂之上,宣布要把胤祥圈禁起来的时候,摘下了帽子,而且用手梳梳头发,为什么会有这个细节呢

我觉得是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康熙其实也是很不情愿处罚胤祥的,因为在众阿哥之中,十三阿哥为人最耿直,而且有狭义心肠,康熙很喜欢十三阿哥,把十三阿哥圈禁起来是不得已的事情,是为了给朝廷一个交代,还可以保护四阿哥胤禛;

第二,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在朝堂下面的胤禛了吗?他可是全程看着胤祥被侍卫带走,而且是欲言又止,在这个节骨眼上,康熙把帽子脱掉,为的就是防止胤禛替十三阿哥求情,他可是用心良苦,康熙这是为了保护两个儿子,而故意摘掉帽子。

《雍正王朝》真是一部神剧,细节刻画太到位了,不知道我分析的对吗?欢迎各路大神发表意见。


小灿哥说历史


康熙2次处罚胤祥都是不容分说的,说白了一是不给胤禛开口的机会,二是表明拿下胤祥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布局,所以必须乾纲独断。其时节太子二度被废,胤禩已失朕心,其实皇子中有条件继承皇位的人已经不多了,也就是胤禛和胤褆希望最大。别忘了推举太子风波收场后,德妃晋升皇贵妃的事。推举新太子人选原本就是康熙和张居正摆的一步棋,围猎热河时出现的仿太子手谕,只有通过推选新太子人选才能知道到底是谁做的,因为废掉太子,谁是最大受益人谁就是元凶,胤禩就此上套。至于张廷玉密折推选胤礽为太子,那是因为张廷玉心知肚明康熙推举新太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李大炕


摘下帽子的时候康熙是一名父亲,戴上帽子的时候康熙是大清国的皇帝,为了大清,不得不这么做,首先体现了康熙的无奈!其次这一细微的细节为了防止胤禛为老十三说情,进而保护胤禛。<strong>


《雍正王朝》前期主要是围绕着九龙夺嫡来演绎的,康熙下令圈禁老十三这段时间正是夺嫡的关键时刻,在圈禁之前,八爷的门人任伯安,曾在吏部任职,当时他利用手里的权力,收集记录了众多官员的罪行,将其编成一部《百官行述》,他以此挟持百官,也是八爷夺嫡的一个重要砝码。

四爷在得知此事后,让十三爷以兵部的名义,给年羹尧下令,让其以述职的时候,到江夏镇将钦犯刘八女、任伯安和《百官行述》带回,年羹尧接到十三爷手令后,打算挟私报复,因为曾经他与四爷、十三爷路过江夏镇时,被刘八女羞辱,刘八女不仅不让他们在庄内住宿,还让四爷、十三爷下马走过庄;怀有私仇的年羹尧竟胆大包天血洗了江夏镇,镇上600多口人全部被杀。

此事一出,震惊朝野,在朝会上康熙因江夏镇一事将其圈禁,成为了年羹尧的替罪羊,在老十三退下的时候,康熙无意有意地摘下了自己帽子,而且是闭着眼睛,随后又戴上帽子。

康熙摘帽时,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康熙很疼爱老十三,他想到圈禁老十三后有可能永远见不到这个自己疼爱的儿子了(君无戏言,不可能圈禁后又将其无故放出!)戴帽子康熙就成为了大清国的皇帝,要以大清为重,又侧面告诉胤禛不要再为老十三求情了,自己意以决!

《雍正王朝》中康熙这个小小细节,体现了一个父亲与皇帝的无奈啊!《雍正王朝》这部戏在细节的处理上真的是很完美,至今很少有剧能出其右!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