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描写俄狄浦斯情节的经典文学作品?

李艺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为"恋母情结"、"惧父情结"或"仇父情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无意识心理现象。一般3-6岁的儿童会对父母中的异性产生较深的肉体向往,而对父母中同性产生敌意的竞争意识。世界著名的文学艺术作品如达·芬奇的绘画

《蒙娜丽莎》、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卡夫卡的小说《审判》和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一样,都蕴涵着共同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一词出自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它是一个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拉伊奥斯预知自己的儿子会杀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他父亲让牧人把他抛弃,但是,科林斯王发现了他,把他收为养子。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知道自己可怕的命运,便逃了出去,可事不凑巧,他恰好来到了忒拜,在那里当了国王,还娶了前王的妻子。后来,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弄得人心慌慌。神说只有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而当地的预言家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不信,认为是有人陷害他。王后告诉他前王是在一个三叉路口被人杀害的,俄狄浦斯怀疑前王是自己所害,因为他确实在一个三叉路口杀害过一个老人。后来,经过调查,找到了当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大白,应了神的预言,俄狄浦斯受到命运的惩罚,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了忒拜王国。1900年,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创造了"俄狄浦斯情结"( Oedipus Complex)这一概念:俄狄浦斯是人类的一个缩影,他是一个"恋母"者,由于未能将"恋母"欲望进行升华与潜抑最终导致"弑父娶母"的悲剧,这正是《俄狄浦斯王》得以流传百代的根本原因——在俄狄浦斯身上,我们实现了童年时就已根深蒂固的隐秘欲望。


弗洛伊德在论文《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中指出,达·芬奇从小失去母爱,他的恋母之情得不到满足,因而他一生的创作源于不自觉的俄狄浦斯情结。《蒙娜丽莎》之所以具有神秘的微笑,就是潜存在画家心底的对母亲依恋之情的体现。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中有一段哈姆雷特的独白,一半以上是对母亲改嫁而发出的愤慨,看得出母亲改嫁这件事比另外两件更难以让哈姆雷特接受,弗洛伊德从其心理分析的角度断定,莎士比亚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出于俄狄浦斯情结,并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为父亲报仇时再三延宕,迟迟难以采取行动,错失一次次的良机,也是出于恋母情结。

《儿子与情人》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标本。小说描写矿工毛瑞尔的妻子葛楚由于对丈夫绝望而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她期望两个儿子按照她的设计成为有出息的人。她这种强烈的母爱激励了儿子,也束缚了儿子。长子威廉努力求学,进入白领阶层,却为前程耗尽心力而累死。次子保罗则因为母亲独占了他的感情,而丧失了爱的自由。葛楚竭力争取儿子的爱来填补从丈夫那里失去的爱,这种病态的母子爱不但排斥了父子之爱,而且还排斥了保罗和同龄女性的交往,在母爱的重压下他不得不先后同两个女友分手。作者劳伦斯在一封书信中说:葛楚在儿子们成人后,就视他们为情人,先是长子,后为次子。母亲牢牢地控制着他们,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强的力量,以至使儿子们失去恋爱的能力。由此可见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自觉地以"俄狄浦斯情结"为主题,表现在社会与家庭压抑下的性爱心理的变态。

《判决》、《美国》、《审判》和《城堡》

俄狄浦斯情结的另一种表现是"惧父情结"。所谓惧父,意为儿子对父亲的忌恨与恐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男孩在潜意识中想要取代父亲,但又惧怕父亲对自己的惩罚而使恋母欲望抑制,突出地表现为畏惧父亲的一面,形成惧父情结。现代作家卡夫卡的作品,例如短篇小说《判决》,被认为是惧父情结的形象化的代表。"他的父亲身高体壮,脖粗如牛,食欲旺盛,声音洪亮,气势吓人,自满自足;而他自己羸弱胆怯,迟疑不决,惴惴不安。在父亲那"可怕的嘶哑与深沉的、怒不可遏和鄙夷不屑的语调"面前,儿子总是瑟瑟发抖。"

除《判决》之外,他的三部长篇小说"孤独三部曲"《美国》、《审判》和《城堡》也不同程度地表现了惧父情结。

现代意义上的"俄狄浦斯情结",已经和肉体上的暴力无关,而是通过对父辈的质疑和反抗,得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确认自己的人格;更是解构权威,突破边界,开创新的疆域,建立更合理的新规则。


一往文学


我是SCP-CN,我来回答。

先解释一下“俄狄浦斯情节”,帮助大家理解。


“俄狄浦斯情节“emmmmmmm,说起来比较高大上,其实大致可以一言以蔽之。

恋母情结。<strong>

这是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术语,该情节生发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性器期。别看“恋母”就觉得单单是指男性,女性也有这情节,只不过是对父亲。

为什么不叫恋父情节?

连这个都要争的女权主义者别打我,这名词可不是肇始于我手。

这个时期,你,我,每个人,都经历过,但凡是人,就逃不过,只不过发展期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元素一样,这个术语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

不要刚瞅了一眼,之后就觉得恶心透顶,简单来说,如果你觉得厌恶,诡异,这也是你于发展期逐渐形成的心理特征。

而文学著作之所以能被称作文学著作,它要有洞彻毫端,一针见血的观察力。

对社会,历史,国家,民族的思考,终究绕不过个体,

人就是欲望——“力比多”(libido)。

那么,能成为著作,多多少少都有些关于生殖欲望的思考在其中。

下面就来谈谈。


《王子复仇记》即《哈姆雷特》。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其实,英国文学里边,描写有恋母情结的文学作品,一把数不过来,就谈这比较经典的,为大家所熟知的。

这部剧作中显现出恋母情节的是哈姆雷特,对象为乔特鲁德。

弗洛伊德在他的《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里说:很久以来,哈姆雷特一直被当做思考力大于行动力的典型。”

但实际上,他并不缺乏行动力,他之所以迟迟不能对那个杀了他父亲,娶了他母亲的叔叔痛下杀手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内心,也有弑父娶母的情结。

俄狄浦斯,哈姆雷特,俩人都在书名里面。提出这名词的弗洛伊德这么写书名,那石锤了。

看看这剧本里面哈姆雷特的独白,一目了然。

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种事情!刚死了两个月!不,两个月还不满!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于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天地呀!我必须记着吗?嘿,她会偎依在他的身旁,好像吃了美味的食物,格外促进了食欲一般;可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我的父亲的弟弟,可是他一点也不像我的父亲,正像我一点不像赫利克勒斯一样。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那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结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为我必须噤住我的嘴!

如是。


《丰乳肥臀》

我觉得,这篇作品,神作。虽然人物刻画偏于脸谱化了一些,但具有这等洞察力的篇章,估计十几年内我写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篇长篇小说中显现出恋母情结的是上官金童,对象是上官鲁氏。

书中较早地描写了上官金童的恋母情结,是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口腔期。

体现为恋乳。这个心理特征,在上官金童人物形象的生命历程中时时刻刻都有很强的体现。

具体看下面。

我放声大哭,眼泪迷蒙着我的双眼。她把白鸽送到我面前,我恨恨地、急迫地、重重地叼住我的白鸽。我的嘴很大,但我还嫌小……我叼着一个,还用手抓着另一个。它是一只红眼睛的小白兔,我捏着它的大耳朵,感觉到它的心跳。

<strong>(我)果断地把那个蛋黄色的乳胶奶头塞进嘴里。没有生命的乳胶奶头当然无法跟母亲的粉红色的、小巧玲珑的奶头———那是爱、那是诗、那是无限高远的天空和翻滚着金色麦浪的丰富大地———相比。

如是。


《百年孤独》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名作,经典。

这篇长篇小说中显现出恋母情结的是第三代阿尔卡蒂奥,对象是庇拉·特内拉。


这个更直白得多了。

恋母情结的证据?

简单。

书中写得直接——乱伦。

emmmm,具体的描写,有兴趣的还是自己去看看,直接贴出来会引起大部分人的不适。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就有《天狗》《后羿》等等等等……

不过,余者分量比起上述三篇著作,还差不少。

大概就写到这里。


我是SCP-CN,我与你共勉。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