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是在小学前,幼儿园前,刚生下来还是在娘胎里?

扬拍


起跑线应该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要比任何机构任何老师更为重要。

比如说我们家吃饭的时候,不看手机不看电视。孩子从小潜移默化也会吃饭不看手机不看电视。但是我朋友开着电视才能吃饭,因为喜欢那种热闹的感觉,所以她家孩子也喜欢吃饭的时候,耳边有声音。

其他的事情也一样,家庭习惯养成之后,很难改。

与其纠结什么早教还是胎教,不如先改变自己。如果你不希望自己孩子做什么,那你最好自己不要做什么。


小黑豆


很多家长都听说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如果继续问一句“这句话是谁说的?”可能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说这句话的人当初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出自一位女士~韦钰,她是我们国家的两院院士,教育部副部长。她曾经在中国教育报上澄清她的这句名言:我说这句话不是让家长去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各种校外补课,而且说家长朋友们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接纳的家庭环境。也就是说,韦钰部长所说的起跑线是家庭,是家庭教育理念为核心的家庭教育环境,而不是补课班,幼儿园等其地方。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下图就是韦钰部长。






未成年心理与家庭教育


起跑线是我们田径赛跑时起点的标志线,所有的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公平竞争。今天问题里的起跑线已经不是运动了,而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多少中国爸妈的豪言壮语,为了这么一句话,孩子奔走在各种补习班、大小考试之中;为了这么一句话,开启“拼爹”、“拼妈”模式;为了这么一句话,多少家长失去理智,让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但您想没想过,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已不可考,但影响力最大的,当数世纪之初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院士所提出的“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让孩子从小浸泡在各种课外辅导班里,就是赢在起跑线了吗?孩子从小掌握五门语言,就是赢在起跑线了吗?孩子成绩出类拔萃,这真的能成为人生赢家吗?现实告诉我们,非也。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年我们找错了起跑线——起跑线不是让孩子早认字,早学习,而是父母要用爱来完成对孩子的陪伴。

年轻的父母对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很多的焦虑。严格说起来,起跑线并不在学校教育的起始和过程中,而恰恰是家长以及家庭教育的萌芽时期。从生物遗传学上说,家长的基因决定了孩子奔跑的速度和距离;从社会学上说,家长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孩子奔跑时穿戴的设备;从教育学上说,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奔跑的起点。所以说,输在起跑线上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家长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完成自己的心愿,弥补自己过去的缺憾。比如从小缺失了音乐教育的总想着要让孩子成为钢琴大师、小提琴王子;不会讲英文的家长就一心想让孩子说一口标准的美式英语;羞于在人前露脸的家长就无论如何也要给孩子报个主持与表演……

家长们都拼命想给孩子提供自己认为的更好的平台,拼命要把孩子的起跑线往前挪,却没有想到自己恰恰是孩子最大的掣肘,如果孩子完全按照家长的想法去发展,最终一定无法突破家长的想象空间。试想,一个从来也没有出过国的人,又怎么能想象得出国外的情景呢?一个才刚刚腰包鼓起来的人,又怎么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贵族生活呢?

所以,家长们不如结合自己和孩子的实际,顺其自然,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家长只在一边扶持、引导、规范、鼓励和鞭策,抛开那条令人焦虑的“起跑线”,不去跟其他人盲目攀比,而是让孩子走适合自己的路,他们才会走得更快、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在如今分数当道的学习中,孩子多么想有个快乐的童年,希望宝爸宝妈们在工作之余多抽点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奶爸育儿佳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句典型的培训机构用来忽悠家长的广告语!

我认为不存在所谓起跑线的问题。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家长关注,都需要家长教授相应的知识。

孩子还在娘胎里,就可以跟他交流了,抚摸、对话、音乐等等。生下来后,要跟他逗乐、呀呀学语交流、玩耍、锻炼,稍大点后要教给他基本生活自理技能,开始识字讲故事……

也就是说你一旦生下他,就意味着你要不停地教授他各种知识,直到他能够独立地走上社会为止。


文阿哥Vlog


起跑线在家庭的环境上,在父母的教育上,在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上。这才是起跑线真正的意义。

所谓言传身教,身教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言传。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想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开端。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基础。而孩子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以及父母习惯的熏陶。试想一个生活环境总是乱七八糟,父母总是懒懒散散的家庭。能给孩子培养什么样的优良品质呢?

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更好的安全感,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幼年时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父母的陪伴。双方频繁的争执,争吵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很大的创伤。让他感觉这个世界是充满恐惧的。俗话说,家庭是避风的港湾。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家和父母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记得之前听一个老师说过。父母的房间是什么样子的?今后孩子的铅笔盒和书包就是什么样子的。父母连自己的随身物品都不懂得收纳整理,衣物,被褥,乱堆一团。孩子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玩具必然也是乱七八糟的,随手乱扔乱放的习惯养成了,还能指望他上学以后书包是干净整洁的吗?学习的思维逻辑必然也是混乱跳跃了。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于孩子一定要培养他良好的专注力。注意力集中了,才能在课堂上听懂老师说的是什么。才能在阅读课文的时候不错字不漏子字。专心认真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差。

所以说,为人父母与其纠结在起跑线上。不如从现在开始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整洁的家庭环境,帮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只有根基种好了一棵小树才能茁壮成长。

水深不深只有试试才知道

——HA小马过河HA



HA小马过河HA


看你的起跑线指的是学习还是家庭了啊。有人说打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如果能买得起那台车就随时买来。如果买不起的话这辈子只有很小的机会能买得起了。当然这个只是夸张的比喻了。不过也是很在理的。一台超跑几百万。普通家庭确实一辈子都买不起。学习方面的话起跑线也还是拼家长的财力和人脉。我们这边贵族学校幼儿园一年都十几万的学费。家长不是在学校捐这个就是在学校捐那个。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年才几千万把块钱的学费。根本就不能比的。不是一个级别的。同级别的同学校的隐形土豪也多。随便一个小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外加补习班一年十多万算是平常的事。什么叫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家庭条件才能决定孩子是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说这么多最后可以总结两个字。拼爹。谢谢


兜学卉


1、这是,商家在利用家长的焦虑,乃至社会的焦虑在做文章。

2、黄磊说过一句话: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一场百米赛跑,输在起跑线上也没事的。

3、三十岁能够重读大学,四十岁能够重新创业,五十岁能够去学英语,不都是新时代社会大家所认可、所宣扬的吗?

4、输在起跑线上没事,人生有很多岔路口,在每一个路口,做出关键性的选择,可能比赢在起跑线上更加重要。


稳妈聊育儿


市面上所说的所谓起跑线,其实不过是商家的一个营销噱头,不必理会。

真要说“起跑线”,我想就是最初的源头,那就是父母,是孩子所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

所以当一个学习成长形的父母,比去报任何培训班都要实际有用的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的素质修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教育家曾问总统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做驾驶员难呢?还是做父母难?”

总统很奇怪:“这还用问?当然是做父母难!”

教育家也很奇怪:“可是,为什么做驾驶员就必须先通过培训,还要考个驾驶执照才行;而做父母的却可以不接受培训,更不用通过考试呢?”

当妈妈容易,凭本能就可以,当一个好妈妈那就不容易,需要不断学习。

所以,在这里,我认为真要有个起跑线的话,那是这个家庭的环境,是父母。


MOM智慧妈妈


千万不要被这类的问题给迷惑,还有类似的:决定孩子的不是高考,而是初二和五年级,其实都是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营销策略,让您更焦虑,或报更多的培训班。用发展心理学的来看,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的目标。发展心理学大致划了这么些个时期,任何时候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其他都重要。


不过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是有一定的特征,需要父母主意培养的,这是心理学家总结的一些阶段理论供参。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信任感由生理舒适感,最少的害怕和对将来的理解组成。婴儿还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冲动,而信任自己。

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1.5岁—3岁)

如果儿童被过分溺爱或惩罚过分严厉,就可能会感到疑虑和羞怯。儿童也必须生活于社会之中,尊重别人的意愿,学会适应社会规则,而又不过分丧失自己最初的自主感。

主动性对罪疚(3岁—6岁)

认识到他们的最大计划和最天真的希望注定要破灭之时,就会产生危机。因此,儿童便把社会禁令加以内化,以控制这一类危险的冲动和幻想。

勤奋对自卑(6岁—11岁)

自主性给儿童带来一种丰富的新体验,对学习表现出更大的热情。自卑感的形成是一种虚弱无能的感觉。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岁-18岁)

如果一个青年没有充分地尝试多种角色,没有形成一个轮廓鲜明的积极的未来之路,只是将一种同一性强加到他身上,就会形成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


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18-25岁)

青年是卓越的自我专注者,由于未免太全神贯注于自己是谁,以致不能担任起成年早期的任务—— 达到亲密性,只有当一个人确保自己的同一性时,才能在与别人真正共享中忘却自己;否则,就会体验到本阶段的对立一端—— 孤独和自我专注。

繁殖对停滞(成人期,25-60岁)

自我整合对绝望(老年期,60岁之后)


答的对吗,您怎么看?

请关注我。为您推荐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西康乐


投胎是门技术活,你奋斗几十年才拥有的东西,比如说:房子 ,车子,金钱 ,美女,社会地位。也许人家一出生就已经拥有了。你的终点,只是人家的起点,而人家的终点,对你来说遥不可及。“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不好意思,从投胎开始已经输了。任何国家都如此,这就是贫富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