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曾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渣学校意味着渣教学,渣教学意味着渣学历,渣学历意味着渣就业...就算以后考了研究生,也可能因为你的第一学历不过关而被拒之门外。


真是这样吗?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问题——

很多人说考上二本没前途,没上985、211没前途,我想知道除了一本院校,其他学校真的一团糟吗?哪怕认真学也没前途吗?

现在成绩勉强充二本,一本线差得太远。可是二本院校,哪怕二A的也很差吗?


那么,真正的好大学到底是哪些高校?这些顶尖名校和一般大学带来的差距本质上在哪里?为什么高中生要拼命努力考名校?小编今天就用数据和事实作出回答!


之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发布《大学录取分数最新五年总排名》。其中,列出了近年来高考最难考取的30所大学——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一所不是那么优秀的高校,最可怕的就是给你带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安逸感。


在这类学校里你能找到聪明的同学,能找到用功读书的同学,但是就是很难找到比你聪明五倍但比你努力十倍的人。

迟早有一天,等你真正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那些能吸引风投的创业机会、那些留给下一辈配置社会财富的渠道,已经被这类人牢牢占据了。

当然,慢慢你还会发现,这类人往往情商高,涵养好,家里也有背景。

噢!对了,恰好还比你帅。

然而这些人,你在你的大学里,一个都没见过。

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被大学耍了。

但是你已经很难去弥补了。就算你还能重新鼓起勇气上路,但还能够给你留下的路,已经很窄很窄了。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层次相对较低的环境,最可怕的不在于资源匮乏,而是在最该开阔眼界的年龄限制了人的眼界,在最该严格要求自己的阶段降低了标准。而且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最终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在一些二本/三本学校里,那些实际上能力绝不算出众的人,因为“矮子里面拔将军”的缘故,也会被树立为榜样。


同时学校又热衷一轮又一轮地宣传和神话这些人来鼓吹自己的办学成绩,而且越是层次低,学校的举动越夸张,从挂红榜到开专场报告会。

于是初入大学的你,缺乏对大学生活的基本了解和判断能力,你会不由自主地认为:

哇,过六级好厉害——于是你大学连四级也没过;哇,课程好难我一定会挂 ——于是你大学四年确实挂了一片;哇,过注册会计好厉害哦——于是大学四年你连个从业资格证也没考出来;哇,考上211研究生好厉害——于是...


可你不知道在另一所大学中(或许就是你的隔壁),你的同龄人(或许曾经是你的同桌),在他们的生活里:

其实,不过六级是难以启齿的事情,大多数人的目标是550乃至600;其实,“要挂科了”是用来自黑的,期末考试绝大多数的人是奔着4.0的绩点去考的,结果你还都信了;其实,“什么都没学会”也是用来自黑的,于是被很多人拿来作为名牌大学无用的主要论据;其实,各种从业考试是有人能考满分的,大家关注的是司考、CPA、CFA;其实,研究生学校的目标是海外名校,要么也是清北复交,再不济也得是C9其他...


也许你们高考前的水平和能力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普通985、211高校和正经二本能差多少分?顶多五六十分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天才和常人的差别!考上211的人,若是高考手抖两下真可能连一本线也过不了。可是大学四年的耳濡目染,让考上二本你给自己的人生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透明天花板,差距就不是高考那些分数了。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因为这四年你啥都没学会,就学会了瞻前顾后,很多事情还没了解和尝试就已经预判,因为你扒拉扒拉周围的人,好像做到这些事情就是大神了,而我不是大神,所以我一准做不到。周围的环境限制了你的眼界、降低了你的标准。

于是久而久之,你和那些进入名校的高中同学的差别,已经变成了质的差别。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我一直没法清楚地描述这种差距,直到我最近看了《精进》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描述得非常贴切: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暗示,不称职的老师所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地度过每一天。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大三大四在北大交流学习时的感受。在北大,最让我震撼的不是老师多牛、同学多聪明,而是一种大家都积极努力的氛围。比如期末考试过后自习室依然灯火通明,上课永远都人满为患,课间20分钟换教室时,学校里到处都是叼着面包奔跑的人。


每个人都毫无时间观念地疯狂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在我眼里,他们永远充满了斗志,谈起各种竞赛和活动都特别兴奋,每天从睁眼就忙得不可开交,到晚上一两点睡觉都是常事。没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没人抱怨生活艰难,大家每天都忙得鸡飞狗跳,但又特别开心的样子。

我一直记得的,是这种从每个人身上散发出的生活学习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不由得带动着我,虽然我跟他们差距很大,但也不断激发我向他们看齐的标准。直到现在,我一直用我能见到的周围最牛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虽然也经常做不到,但这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在自律和自省中生活,辛苦但总有很大进步。


其实每一个同学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怀着努力学习的心态,一二三本都有好学生,也都有特别努力勤奋的人,但为什么走着走着就会消失一大半呢?其实就是《精进》里的这几句话:“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以前,知名企业在招聘时会明文规定“须985院校毕业”。现在有法律法规限制,很多不敢直接这么说,但会在审核简历时用“毕业院校”作条件,悄悄地筛掉非985/211出身的人。


其实,有时候也不见得是因为歧视,企业知道普通高校也有人才。但简历实在太多,企业需要花最短的时间和成本找到能力较强的人,一个一个来筛选,这个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没企业愿意出。所以,用“985”和“211”大学这样的标签来筛选人才,就成了成本最低的方法!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心灵鸡汤常说,"看一个人是否优秀,要看他和谁在一起"。很多企业也是看重“985”和“211”大学学生背后的资源,这样可以连成一张大大的关系网,相互提携。


举例来说,银行业务员揽储,一个“985”和“211”大学出来的,他参加两次校友会、同学会,可能就能把任务完成。这比等待着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点一点积累人脉,可节约了太多的成本。


找工作时,“985”和“211”大学的校友也是重要资源。尤其是中央国家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你在面试时很可能会见到面试官和应聘的师弟师妹一起聊下家常。不见得只有北大、清华才有这样的优势,像地处东北的吉大,地域优势无法和北上广相比。于是吉大学生自发抱团,已毕业找到好工作的人自发回校分享,还成立了 "合协一家"协会。


这种做法,其实在很多非“985”和“211”大学里也流行,但是毕竟名校前辈们已经占了先机。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企业公开招聘,只能把985/211作为隐形条件。非“985”和“211”大学毕业生最可怜的,是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一些部门和岗位在招聘,所以他们连投简历的机会都没有。

比如,很多中央部委的选调生,或是一些涉密部门的招聘,都在“985”和“211”大学进行定点招录和前期筛查。通过定点招录和筛查的人,才有报考的资格。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男生想当中国的007,可你什么时候听说过国家安全机关去普通大学招录毕业生?除此之外,像大学生村官计划、还有部分省份的选调生,也会有同样的限制条件。

可不要小看这些岗位!可能收入不高、条件艰苦,但毕业生一旦被录用就拿到了公务员身份!


解释一下:千万别以为国家发工资的就是公务员!每年国家和地方的所谓公务员考试,其实真正能享受公务员身份的岗位很少。普通高校毕业生费劲考了进去,苦苦工作了好几年,才发现自己只是事业编制。而那些985大学的选调生一开始就有公务员身份!


差别在哪里?福利待遇、职务晋升、公开选考...只有在党政机关待过的人,才知道“公务员身份”一词的含金量!有多稀有?你觉得厉害的不得了的高中校长,都没有公务员身份,80%的县教育局长也没有公务员身份...他们都是事业编制或行政编制。


对想留在高校教书的同学,985出身更重要!在高校老师的招录上,越好的院校越严苛,哪怕你博士是在美国常青藤院校拿的,如果在国内读的本科不是985,一样有可能被拒绝。当老师要求高点儿也正常,可辅导员、行政人员(有事业编制),好一点的高校也是要求你本硕都是985、211。


实话实说,招聘时学历歧视最严重的,就是高校!不仅985、211高校,好一点的本科院校基本如此。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说到985的优势,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指标,就是保研率!为什么这个指标也很重要?因为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以及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的不断提高,读研究生成为很多本科毕业生的选择。很多考生填报志愿时,也会考虑报考的大学和专业是否容易读研。而保送研究生的比例高,意味着这所大学的本科生读研的几率非常大。

什么是保研率?得先弄懂大学怎么保研。保研,是指推荐少数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研究生。关于大学保研率,国家是这样规定的:

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保送研究生名额一般按该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15%左右确定。对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高校,要求一般要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5%左右确定。“经教育部确定的人文、理科等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学校,按教育部批准的基地班招生人数的50%左右,单独增加推免生名额,由学校统筹安排;对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适当增加推免生名额。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接收该校推免生的人数,不得超过该校推免生总数的65%,其中地处西部省份或军工、矿业、石油、地质、农林等特殊类型的高等学校,上述比例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75%。


相比于地方院校而言,名校的保研率基本都超高。

● 清华大学以58.14%的保研率高居榜首,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一所保研率超过50%的高校,意味着清华过半的本科生能得到保研机会。

● 北京大学以48.36%紧随其后,中科大以36.11%排名第三,复旦以30.39%排名第四,全国也只有这四所大学的保研率超过了30%。

● 除此之外,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都进入前十,进入前十的保研率也都超过了24%。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曾经听过某二本院校的老师激励学生说:你要是考研分数刚过控制线那基本就没戏,没使劲考出400以上你怎么和985、211出来的学生竞争?

这话虽然夸张点儿,但也有道理。比如,两名学生同时参加复试,甲来自"985"院校,初试成绩370分;乙来自二本院校,初试成绩380分。面试表现两人难分伯仲,如果你是教授,你选谁?

认识的一位导师说,他选甲。倒不是学历歧视,而是他觉得二本院校的学生,尤其某些考研名校,大多很早就开始准备考研,基本上都是考试能力强、综合能力差。而"985"的学生往往不会像二本学生那么重视考研,他们可能在做实验,做项目,写论文,最后才为考研做准备。虽然他们可能不会像二本学生那样得高分。但在理论上能接触到更广的知识面,这对今后的学习研究更有帮助。

还有一位负责研究生招生的"985"高校老师透露:985、211院校导师更愿意接收985、211院校的本科生,若是录取了普通院校的本科生,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下嫁。高校愿意花钱来提前抢人,都是想让自己的生源质量好看一点,985、211的生源占比高一些,学科评比时也会占优势。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西柚西柚

学习环境和氛围上

985名校真的比我们学校学霸太多!!!

他们每学期开始的时候去图书馆都找不到位置,我们学校期末考试临近图书馆也都还是轻松有位置的。

男朋友周末的时候就是各种去实验室,去上自习,各种努力学习,我这种就是大一大二的时候有空就宅宿舍,更不用说上自习了。

他们学校的好多人从大二的时候都开始想着保研好好学,我大二的时候还在各种混社团,混着玩。

当然985/211也有学渣,二本也有学霸。

可是,再怎样985还是一个985。

拿某银行招聘来说,要求的条件直接985院校和指定的几所财经院校,所以说,不管再怎样强调能力的问题,进入壁垒这么高,没学历进去哪里能发挥你的能力。

生活条件上

他们学校4800多亩地,各种小商业街,生活条件各种便利。我们学校比较小,离他们学校差3公里左右远,只有学校里边的小商店周围基本什么都没有了,对了,大一的时候学校南门还是玉米地。没有体育馆,没有游泳池。

他们学校四个体育馆,各种体育场,游泳池,大大的校医院,我们的校医院只有两三间小房间的那种。

交通,他们的公交地铁是直接通到市中心的不用换乘的那种,我们学校前些年不通公交车,都是坐小黑车去他们学校门口坐车,也是心酸。

眼界不一样

感觉自己眼界好肤浅…

他们的实习真的是走出去!

我们的见习,两周停课,没有任何活动,自己写个报告交了就好。

他们的实习去的某油田待了一个月,学校报销住宿,都是标准间那种。

我们学校工科的实习,搬去老区住,然后去造锤子,对,就是自己做锤子。我们这种专业的都是直接参观工厂,走马观花的看一看,然后听各种报告。

社交圈子

等到毕业的时候就会体现出来差别了。

男朋友宿舍一个保研的,两个考研考上的,班里好多出国和名牌研究生,还有各种好企业。

真心建议,好好努力,能考多少分考多少分,如果是普通家庭的话,高考真的很重要。

@林途里

主要差别表现在五个方面:

1.教学资源

毫无疑问,985院校是在所有层次学校是最好的,其他按上述顺序,无论是教研实力还是校园环境,最直观的表现可以查询各学校简介里拥有多少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等等,还有博硕士点的数量以及图书馆的藏书量。

2.平台不一样,眼界不一样

学校越好,举办顶级学术活动越多,学校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的越多,提供深造的机会同样也越多。

3.学校不一样,氛围不一样

能考进越好学校的等于高考分数越高,这说明要不就是智商相对较高,要不就更勤奋和自主学习能力越强,总得来说综合能力更强。你大学四年周围的人以及学习氛围会对你的影响很大。可能很多人说大学里逃课打机颓废每间学校都会有,但可以肯定的是学校越好这部分人的比例越小。

4.学校不一样,你结识的人脉不一样

对你未来的帮助也不一样,这点在你将来步入社会可能体会更深,更好的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普遍平台更高,所以可以获得的校友资源也更多。

5.社会对学校的认同度不一样

到你毕业出来找工作你会发现,很多企业就是认定非985、211的不要,很多企业就觉得非本科不要,如果你达不到就变成跨不过的门槛了。

毕竟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扩招现在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毕业生增长速度,供远远大于求,企业的选择太多了。

举个栗子:企业招聘一个人,有十位毕业生面试,五位211和五位非211,在第一轮大部分HR想都不会多想直接就筛掉后五位了。

虽然都说现在人人平等,但记住:平等不是完全对等,其实这个社会很容易潜移默化地给人划分阶级的,或以权力,或以金钱,或以学历……

@薪程

真人真事。

1.今年找工作投简历,我前面有三个同学,好像是哈理工的,hr看了一下简历,说了一句:同学对不起,我们不收你们学校的,简历都没让留。

2.也是找工作,在招聘现场遇到了一位本科同学(211研究生),我问他找的怎么样了,他说这些单位只收工大的学生。。。

3.我个人也是深有体会的,我是从普通211考到工大的,即使研究生是985了,但是找工作的时候依然被本科学校扯后腿。面试一汽的时候,面试官直接和我说了,你本科学校不好,被调剂了,如果你也是工大的本科,你就能去汽研了。。。

人总是往上走的,想要吃到更好的羊,你得有身皮才行。

这就好比去电影院看电影,你有了票你进去之后想看就看,不看还可以睡觉。但是你没有票,工作人员都不让你进去。

其实我个人认为能力应该是被看重的,但是你能证明你有能力吗?而且你去了好学校会发现,你周围的人的能力真的很强,来到工大之后,一直处于被吊打的状态。。。但是人家比我还要努力。。。

如果你要问本质区别,我认为是,当你没法在有限时间证明你的能力(比如找工作)的时候,你的学校毕业证最能证明你。

@匿名用户

我今年参加高考,现在大一在一个三本院校。

没错是三本,我匿了

你看我自己都自卑(ಥ_ಥ)

我觉得除了前面回答的那些之外综合起来就是:你在后青春的培养。你接触的人,见过的事,身边的一切直接影响你的气息。

气息没错,和你的同龄人我相信4年后,清北和3本的是不一样的。导致后面40年也是不一样的。

当你们颜值相当时 年轻的妹子们可能觉得:哇,清北学霸,3本好像都是本科也没差,但是当你们开始交谈后差距应该能显现。

况且生活中不只有妹子还有更现实的就像之前某答的HR论:我要是HR节约成本直接选学历高的。

当然个人与个人不一样,不是说除了985/211其他学校的学生就都是平庸的或者他们就一定优秀,只是概率更大。

作为一个依托一本大学的三本学院,我来说说直观感受。

身边的同学除了看剧打游戏谈恋爱没见到有想法的。各种社团活动,他们本部的楼道很清爽,我们各种宣传海报。我们的老师是本部的,但是然并卵。

985/211的师资,设施就不用说了吧。

我们没有设施,不过是财经类院校确实也用不到吧~

因为本人不在985/211所以用户体验我就不说啦。最后上两张图说明: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为什么你要拼尽全力考985、211?

关于我们:状元志愿成立于2012年西南最早的志愿填报辅导机构之一,7年专注升学规划利用政策,规避风险,不浪费学生分数,达到低分高就,填志愿,就选状元志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