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名校”是指哪几所大学,现在排在什么位置?

教育旅途人生百味


民国四大名校是在抗战前期说的,分别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其中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一部分组成,所以在抗战快结束时,也有五大名校之说。

那么曾经的四大名校后来如何了呢?现在有哪些大学和这四大名校有着渊源呢?


国立中央大学,民国最高学府,大陆台湾都有传承。

国立中央大学这个名字是1928年才出现的,不过它的前身是由晚清大臣创办的很多学堂,大概1902年就存在了。

在当时国立中央大学是国内最高学府,培养了不少人才。抗日战争期间,国立中央大学也是多次迁址,抗战胜利后,才终于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1949年建国前夕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后来又经过多次改名,1988年改名为东南大学,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台湾也有传承国立中央大学,不过大陆叫台湾中央大学,是1962年,由国民党在台湾地区建立的。


国立西南联合大,久经炮火,后分为四所大学。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对华的侵略,也更加紧张。在北京沦陷之前,为了能保住名族教育,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教育迁移。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当时的南开大学,一起迁往湖南,合并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来,为了能躲避战火,西南联大进行了多次迁移。

1946年,抗战结束一年后,西南联大不复存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再次回到北京、南开大学迁往天津。留下的原西南联大的部分院系,成了后来的云南师范大学。


国立武汉大学,后与其他三所大学合并,成今日武汉大学。

国立武汉大学的前身是1893年,晚清大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后来,民国时更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建国后,政府将原国立武汉大学,去掉“国立”二字,改为武汉大学,到现在依然在用这个名字。到了21世纪,武汉大学与当时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进行了合并,合并后依然叫武汉大学。如今的武汉大学,不只是我国科研巨头,还是旅游观光的圣地,武大的樱花,可是深受游客喜爱。



国立浙江大学,躲避战火,多次迁址,分分合合。

浙江大学的前身是1897年,由晚清政府建立的书院。到了民国时,1928年被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当时是在浙江杭州。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躲避战火,为了能让学生们安心上课,国立浙江大学被迫迁往贵州。

抗日战争胜利后,浙江大学回到杭州。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的国立浙江大学四分五裂,一部分并入了中国科学院,剩下的分为了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

后来原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杭州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再次合并为同一所大学,沿用浙江大学校名。如今的浙江大学,早已成为我国的“江南小清华”。

曾经的侵华战争,让教育也饱经磨难,好在后来这些教育都保住了。


斯幽说历史


民国时代,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与私立南开大学联合创办),并称为“民国四大名校”:

一、国立中央大学:

1902年,清末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共同上书申请,在南京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后曾先后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1928年,国立江苏大学改名国立中央大学,继续为中华民族输送人才。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中央大学也随之迁往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分散办学,直至抗战胜利,方于1946年底迁回南京。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将国立中央大学改组重建,并定名为南京大学,延续至今!



二、国立浙江大学:

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求是书院,成为国立浙江大学的前身。几经辗转,求是书院又先后改名为浙江求是大学堂、浙江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浙江高等学校,并曾于1914年停办,后恢复办学。

1928年,该学院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抗战爆发后,国立浙江大学西迁至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并于1946年迁回杭州。

1950年,国立浙江大学改名浙江大学,并延续至今!



三、国立武汉大学:

1893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在湖北武昌创办了自强学堂。

时光荏苒,自强学堂也曾屡次改名:方言学堂、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国立武昌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亦称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扩建、更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1938年,武汉会战爆发,国立武汉大学被迫迁往四川乐山办学,并于抗战胜利后搬回武汉。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武汉大学改组重建为武汉大学,并延续至今!



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爆发后,华北、沿海等区域惨遭日本铁蹄脚踏,教育环境无比恶劣!为保存教育精华免遭屠戮,很多学校迁往西南办学。其中,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与私立南开大学三校合一,先是前往湖南长沙,成立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战事吃紧后,该校又迁到了云南昆明联合办学,并称为“西南联大”!

1946年,西南联大分解,原先三所学校各自返回原址!



历朝历代,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都深受统治者重视。民国时代虽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却造就了文化界的自由、繁盛、大师辈出,这也许是国难时期唯一令人欣慰的事情了!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四所名校及其后身再次焕发勃勃生机,为国家建设与社会文明出人出力。不管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教育都应该被重视。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蕴含了几代莘莘学子的刻苦努力!


布书公子


民国年间并无四大名校之说,而是有五大名校的说法,这五所知名高校分别是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

很令人意外的是,之所以演变成了人们所说的“民国四大高校”主要原因是抗日战争时期,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学校在云南昆明重建,叫做西南联大。所以,民国四大高校应该指的是国立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

我来介绍一下这民国五大高校吧:

1,国立中央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由张之洞、刘坤一创办,后来以此改为了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1928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这所学校正式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抗日战争中,该校先后迁入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等地,经费是西南联大的三倍,是首屈一指的民国第一名校。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海峡对岸则是在60年代简历了新的台湾中央大学。目前台湾的大学中,中大排名第6,两岸四地大学中,也是排名十几的名校。

2,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北京大学,在戊戌变法中创立,原名京师大学堂,民国之后改名北京大学,严复是首任校长。

北京大学几个兄弟,燕京大学、北平大学,后来都并入了北大。

台湾排名第一的大学台湾大学,其实就是北京大学迁过去的。

3,国立清华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是使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建成的。清华大学原来叫清华学堂、后来改名清华学堂,长期归外交部管理,专门向国外优秀大学输送人才。1928年,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今天的清华大学,是和北京大学共同构成了我国高校的双子星座。

在台湾新竹市,还有一个清华大学,我们叫他台湾清华,台湾人自己叫做“清大”。

4,国立武汉大学。

国立武汉大学,创立于1893年,创立者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叫做“自强学堂”,后来还改名“方言学堂”。民国成立后,方言学堂为基础,成立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是全国直属的六所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又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民党政府迁都武汉,国立武昌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宁汉合流,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这个“国立武汉大学”题词的是当时民国政府中最有才、最有品、最有貌的大佬汪精卫题写的,倒过来读就是“学大汉武立国”,十分威武。只可惜,十多年后,这个汪精卫做了汉奸。

5,国立浙江大学。

国立浙江大学,创立于1897年,创立者是浙江巡抚廖寿丰。浙江大圩原名求是书院,后来求是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浙江高等学校。1927年国民革命北伐攻克杭州,这里改名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得名“国立浙江大学”。

民国五大高校中,有三个有过“中山大学”的称号,一个是武汉的“国立第二中山大学”(今武汉大学),一个是杭州的“国立第三中山大学”(今浙江大学),还有一个是南京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今南京大学),可是他们的老大哥1926年定名的国立中山大学(今中山大学),以及1927年成立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却无缘“民国五大高校”。实在是令人唏嘘。

三个中山大学,加上清华北大,这就是民国五大高校了。如果算上抗战时期清华北大合并的西南联大,那就是民国四大高校了。

民国的高等教育有多牛,也许超出了你的想象。

1948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国立中央大学已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居亚洲第一。浙江大学被英国学者在《自然》杂志称为“东方剑桥”,在《自然》《科学》等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0余篇高质量文章。建国初期的中科院院士,来自于这五大名校的也是最多:清华25人、浙大22人、中央大学21人、北京大学14人、武汉大学12人。

985工程中,第一批的名校只有9所,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后来这9所学校发展成为有名的“九校联盟”,相当于美国的常青藤,应该的罗素大学集团。

民国五大高校中,只有武汉大学没有进入九校联盟,但实力与九校联盟多数学校不相上下。可见,民国五大高校,在今天依旧有很大的影响力。


历史知事


其实民国年间并无四大名校之说,而是有五大名校的说法,这五所知名高校分别是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

除了国立中央大学以外,其他几所大学都还原名存在,在此不再赘述,重点介绍一下中央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前身是晚清名臣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相继经历了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几个阶段。建国后国立中央大学被拆分、调整,几经转换,成为今天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江苏大学。这些大学今天几乎全部是全国重点大学,由此也可看出当年中央大学的学术地位。

1930年代初,罗家伦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期间得到国民政府支持,获得240多万元建筑经费,在南京中华门外石子岗一带建设了新校区。这时的中央大学除了文、理、法、教、工、农、医等7个学院30多个系科外,还有一个附属牙医专科学校,一个实验学校,一个畜牧兽医专修科,一个航空机械研究班,两个研究所,一所实行义务教育的附属小学,22所实验农场,规模非常可观。

抗战爆发后,罗家伦带领师生,有条不紊地搬迁到大后方重庆,还在沙坪坝盖了新校舍。据罗家伦回忆,不仅学校所有仪器、图书和设备完好无缺地迁移至重庆,就连农学院实验牧场的优良牲畜品种也乘船来到山城。当这些长途跋涉的动物们进入重庆市区时,正好遇到罗家伦校长。放佛骨肉重逢,罗先生悲喜交集,热泪盈眶,下车与那些异地重逢的动物们拥抱亲吻了一番。

西南联大教授在抵达昆明后合影

抗战期间,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与私立南开大学组成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搬迁至云南昆明;国立武汉大学搬到了四川乐山,齐邦媛在其《巨流河》中有详细的描述;国立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带领下,一路长征至贵州遵义,播下下文化的种子。

国立中央大学毕业证书

这些大学学术地位非常高,国立中央大学当时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茅;国立浙江大学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之剑桥;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也处于世界高校之前列。当时社会上如此评价中国最高学术机构中研院:“生物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数理组与世界顶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组几乎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而中研院的院士和主要研究人员几乎都出自以上几所大学。


民国年间那些事



1921/<font>年-1949/<font>年这段时期,即是中华民国时期,其中包括北洋政府时期、民国政府时期。

民国时期的大学分为国立大学、省立大学、市立大学、私立大学,据资料显示, 1921/<font>年期间,国立大学仅有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山西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五所,到了1931/<font>年,国立大学发展到13/<font>所:中央大学、北平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1949/<font>年新中国成立前,国立大学达到39/<font>所。


既然题主提到民国四大名校,那下面就说说这四大,但排名的事儿,我就不去凑热闹了!对了,四大名校,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西南联大。


1937 /<font>年7 /<font>月,因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北平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私立南开大学不得不南迁,而三校的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就在湖南长沙联合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随着上海、南京沦陷,“联合大学”西迁云南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1938 /<font>年5/<font>月4/<font>日开始上课,到1946/<font>年5 /<font>月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8 /<font>年。


联大由三校校长组成常委,实行合议制,并由一名常委具体负责, /<font>后因蒋梦麟和张伯苓在重庆另有公职,联大工作实际上由梅贻琦一人主持。




第二、国立中央大学( 1928 /<font>- 1937/<font>)。


校长:罗家伦。


1927 /<font>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为强化国家政权,以原东南大学为基础,合并江浙九校,组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 /<font>年改称国立中央大学中央大学学科资源、学科地位及学科规模都位居全国之冠,被誉为“民国最高学府”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足以振起整个的民族精神六字治校谋略“安定”、“充实”、“发展”和四字学风建设“诚、朴、雄、伟”。

第三、国立浙江大学


校长:竺可桢。


1910/<font>年11/<font>月,浙江巡抚增韫专折上奏清廷,获准筹办浙江中等工业学堂。1911/<font>年3月,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正式开学,校址设在杭州蒲场巷杨官弄报国寺(原铜元局旧址)。1912年至1920年期间先后改成浙江公立中等工业学校、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升格为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简称浙江工专),校训“诚朴”及“手脑并用”!


1927年,浙江工专改组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1928年2月,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改名为浙江大学,同年5月起改称国立浙江大学。

第四、国立武汉大学。


校长:/<font> 王星拱。/<font>


/<font>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font>历史溯源于1893 /<font>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批准创办的自强学堂, /<font>后数易校名, 1 928/<font>年7 /<font>月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192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更名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底,国立武昌大学与国立武昌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及私立文华大学等校,共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亦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同样因为战争原因,1938年迁四川乐山,直到1946年才重返回武昌珞珈山。


非诗


民国四大名校是曾经存在过的,但是你说与当下的那几所大学是否有传承关系,俺们便呵呵了。

想当年,中国曾有五所中国顶尖学府,是为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

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他们曾举办过五大名校联考——当然有人便说了,民国那个万恶的旧社会,能搞出什么名堂来呢?是的,确实没啥名堂,无非就是1948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国立中央大学居亚洲第一,超过日本的东京帝国大学而已;无非就是浙江大学曾被英国《自然》杂志称为:“东方剑桥”,无非也就是因为有一批优秀教授,不忙着评职称作报告当大官去捞钱,而是埋头苦研究,在《自然》《科学》等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0余篇高质量文章而已。

现在的大学老师们个个堪称捞金高手,但民国那会确实有点鄙陋,大家都忙着教学。1937年,民国的教授们都集中在首都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校园评阅,日军飞机便来轰炸,日本人是懂货的,一个国家的精神,就在于学术。所以他们把中央大学图书馆、大礼堂和科学楼设定为轰炸目标,最终是炸毁了化学实验室,倒塌了女生宿舍。

于是,民国政府决定:五大高校都要迁徙到内地去。国立中央大学迁至重庆,浙江大学迁至遵义,北大、清华与南开合并组建西南联合大学,迁至昆明,武汉大学则迁至四川乐山。

这便是你说的:民国四大名校。

这些学校的教学水平有多高呢?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曾致函中国教育部,确认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北大、清华、浙大、武大、南开以及协和医学院的文理科学士毕业生成绩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均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即今之大学四年级学生)。

也就是1948年,国民政府所遴选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也就相当于当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哪里的大学教授入选最多呢?还是这四所大学。抗战胜利后,中国组建台湾大学,也是选拔苏步青、罗宗洛(浙大)、傅斯年(北大)前往负责。

民国的大学好在什么地方,首先,这里不是为做官而镀金的地方,北大蔡元培曾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这些话,在当下是不被认可,是反其道而行的——然,我们说,这是真正的大学精神。

其次,大学不应是完全官办性质,蔡元培曾言:兼容并包、网罗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民国的大学,有公立、私立、教会三种,三足鼎立,方得纵横帷幄。蒋介石曾委派罗某去做清华校长,罗校长一上台就说要全校军训,清华师生大怒,训个毛,要么你走人,要么俺们走人,去另开一家清华。结果最终还是罗校长走人。

1926年北京发生的三一八惨案,是国共两党发动的政治抗议活动,但政府卫队打死请愿学生,据说段祺瑞这便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之后处罚凶手,从此终生食素,以表忏悔。

学历只是学历而已,有真本事,没学历也能当大学教授。梁漱溟没有大学学历,只有中学学历,但他发表了一篇论文《究元决疑论》显示了学术水平,蔡校长就请他到北大教印度哲学。不但北大这样,清华也这样。华罗庚啥文凭都没有,可是有学识,清华就破格提升华罗庚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教,主讲低年级的微积分课。陈寅恪自1926年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是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之后,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傅斯年曾言: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然陈寅恪本人,却没有任何学位。史学大家钱穆,连中学文凭都没有,也能得到清华、北大的聘书,刘半农也只是中学肆业,却能当北大的教授,沈从文更是只有小学文凭。

这,便是民国大学,你有本事,就可以去做教授,哪怕你没有一张文凭。搁当下,这些人哪里还能踏入大学的门做什么教授?所谓名校,徒有虚名、装个样子而已。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诚邀,如题。大学一直是人类历史上培育人才地方,虽然现在的大学几乎都扩招了,然而现在的农村谁家要是能出个大学生,也是很厉害的一件事了。说到大学,那么您知道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鼻祖,“民国四大名校”指的是那些吗?


所谓“民国四大名校”,指的是在中华民国期间非常著名的四个大学,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联合办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这四所大学在当时的中国建校最早,资格最老,实力也最强,代表着中国最高学术水平。



这些学校能在民国称雄,现在自然也不会差。

四大学校中,中央大学的主体变成了今天的南京大学,西南联大解体,成为今天的北大,清华,南开,浙江大学还是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还是武汉大学,这些学校依然是中国最顶级的学府,全部位列985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是非常非常非常好(重要的事说三遍)的大学!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民国四大名校是指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四所本土高校,分别是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这四所学校放在如今依然是全国顶尖的高校。

国立中央大学

当时定位最高、规模最大、院系最全、师资最完善的高校,其前身是国立江苏大学,在1928年改称国立中央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次年定名南京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收编金陵大学,形成了南大的主体。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学校来头也很大,因为这是一座由国立清华、国立北大、私立南开三校联合办学的高等学府,早期名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之后因战乱影响迁址昆明,更名西南联合大学,而长沙临时大学的开学日也被定为西南联大校庆日。该校从1937年成立,到1946年停止办学,虽然只办学不足9年,但也培养了大批人才。

国立浙江大学

浙大创立于1897年,其前身是求是书院,1928年更名国立浙江大学。1937年浙大西迁,分布于遵义、湄潭等地多校办学。1946年迁回杭州,形成了如今浙大的早期雏形。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浙大部分院系分离或迁出,并于之后陆续分为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1998年这四所同根同源的高校又重新合并,成为了如今的浙江大学。


国立武汉大学

国立武汉大学诞生于1893年,其前身为自强学堂,1913年更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1949年去掉了国立二字,直接称为武汉大学,也就是现在的校名。武大算是民国四大名校当中主体保留最大最完整,也是变故最少、传承最清晰的一个。


城市发展报告


民国四大名校分别是指国立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这四所学校代表了当时中国大学的最高实力。在民国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中,在那段动荡不安的战争年月,它们坚持办学,依旧为中国输送人才。那么这四所学校拿到现在还能排到什么位置呢?

国立中央大学,放到现在无可置疑的第一。当年的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最高学府,也是亚洲第一高校,就连日本的东京帝国大学也不是对手。在后来的教育改革中,国立中央大学被拆分的七零八落,其中主体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还是985工程高校,其余的部分分散在江苏各地。

西南联合大学,放到现在还是无可置疑的第一。当年的西南联大的阵容简直就是强强联手,清华,北大,南开如今哪一所学校不是顶级学府。西南联大作为战争年代的特殊产物,它依旧结出了璀璨的果实,邓稼先,李政道,朱光亚这些大师都曾在西南联大求学。

至于国立浙江大学和国立武汉大学放到现在大概和现在的排名差不多。当年的国立浙江大学是被李约翰称作“东方剑桥”的学校,也走出了一批像谷超豪,程开甲一样的大师。而国立武汉大学更是传承至今,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我是头条作者历史十二郎,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围知历史


“民国四大名校”即民国时期,四大知名高校,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民间亦称为“国立五大名校”,即国立北京、清华、南京、浙江、武汉大学。历经百年沧桑,这五所高校办学实力怎样,排名如何?我分析如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这五所高校都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我国顶尖高等学府;特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大学是我国旗舰高校。

北京大学国家特色专业和一流建设学科


清华大学国家特色专业和一流建设学科


浙江大学国家特色专业和一流建设学科



南京大学国家特色专业和一流建设学科


武汉大学国家特色专业和一流建设学科



据2019QS世界高校排行榜显示:

清华大学国内排名第一,世界排名17

北京大学国内排名第二,世界排名30;

浙江大学国内排名第五,世界排名68;

南京大学国内排名第七,世界排名122;

武汉大学国内排名第八,世界排名25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