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州古厝燕山小筑凤凰涅槃,在海丝源头,遇见最闽南

丰州古厝燕山小筑凤凰涅槃,在海丝源头,遇见最闽南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在南安市丰州镇燕山旧街,有一座典雅的闽南古厝,她有一个古雅的名字叫燕山小筑。

丰州古厝燕山小筑凤凰涅槃,在海丝源头,遇见最闽南

跟大多数古厝的命运一样,因为无人居住,而闲置多年。但是,燕山小筑又比大多数古厝幸运,因为有一群心怀梦想、极具家乡情怀的“70后”抱团发起,租下燕山小筑,改造成文创基地。

在海丝源头,遇见“最闽南”

燕山小筑位于燕山路108号。近日,海丝商报记者走进这座古厝。

丰州古厝燕山小筑凤凰涅槃,在海丝源头,遇见最闽南

从木质的大门推门而进,看到的便是被绿意点缀的小院,进入大厅,诗情画意扑面而来,斑驳的光影从天井“跑”进古厝,莲花在一角含苞待放,三两游客落座品茗,古厝内的时光显得惬意、悠然。

丰州古厝燕山小筑凤凰涅槃,在海丝源头,遇见最闽南

步入燕山小筑大厅,屋顶玻璃让采光更好,也有传统天井的味道。

丰州古厝燕山小筑凤凰涅槃,在海丝源头,遇见最闽南

“本来我们就在物色一个文创基地,去年机缘巧合下,来到丰州看到这座古厝闲置,一眼便‘相中’了。”丰州燕山小筑古厝文化倡导者曾国思告诉海丝商报记者,自己虽是洪濑人,但以前在丰州华侨中学就读,经常走街串巷,对这一带的古厝早就有了感情。

丰州古厝燕山小筑凤凰涅槃,在海丝源头,遇见最闽南

进门的玄关是重新修砌的红花砖墙,充满闽南韵味。

古厝原为旅印侨胞黄印麻先生于1955年倾力建造,占地两亩、拥有房间15间,融合了中外建筑风格及民俗文化,造型独特、磅礴大气。

丰州古厝燕山小筑凤凰涅槃,在海丝源头,遇见最闽南

改造后的园林景观

燕山小筑曾作为燕山黄氏子孙开展民俗活动的场所,在南安华侨中学创办初期,兼做建校期间的办公场所,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古厝因无人管理修缮,渐渐被人们淡忘。

丰州古厝燕山小筑凤凰涅槃,在海丝源头,遇见最闽南

改造后的园林景观

曾国思相中燕山小筑后,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才成功租到这座古厝。本着对古建筑敬重的心态,在不改变主体结构,修旧如旧、保存华侨风格的前提下着手进行改造。

丰州古厝燕山小筑凤凰涅槃,在海丝源头,遇见最闽南

花园入口

改造工程历经了4个多月,投入了200多万元,改造成闽南特色风格的展览馆,共有会客厅、体验区、休闲区3个区域,在庭院景观布置上,整体参照苏州园林格局,改造了将近1000平方米的绿化景观。

丰州古厝燕山小筑凤凰涅槃,在海丝源头,遇见最闽南

亭台楼榭

文创基地于2019年1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定位是“弘扬海丝文化 留住乡愁记忆”,致力于打造成丰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和古城会客厅。开放至今,已接待访客上万人次。

古老的雕花床板,成了艺术吊顶

老旧的门框变身成装饰品;古老的雕花床板被做成了艺术吊顶;老旧的收录机重新播放着老磁带……仔细环顾古厝,不难发现古厝改造融合了曾国思巧妙的心思。

丰州古厝燕山小筑凤凰涅槃,在海丝源头,遇见最闽南

一盏吊灯又让这里成了中西合璧。

古厝展览馆内除了书画、木雕、石雕、陶瓷外,还有曾国思的私人藏品。从小小的“三寸金莲”、水杯茶壶,大到雕刻的石头、家用的缝纫机……400件左右的收藏品,最早可追溯东晋时期,最晚约为20世纪70年代。曾国思将之细化归类,分为鞋履博物馆、红色文化馆、茶文化馆等。

丰州古厝燕山小筑凤凰涅槃,在海丝源头,遇见最闽南

曾国思正在保养他的“宝贝”。

丰州作为千年古镇、海丝起点,延续百年的古厝以及传统文化、工艺品,都是丰州珍贵的资源。据了解,近年来,丰州镇已启动“拯救老屋计划”,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积极保护、抢救和开发利用丰州历史文化遗产,希望通过重修古厝以发展古街业态,同时保护古厝,吸引年轻人回归。

丰州古厝燕山小筑凤凰涅槃,在海丝源头,遇见最闽南

闽南建筑特色——滴水兽:五福临门

“燕山小筑是继‘丰州小灯塔’之后,丰州镇党委政府为了更好地传承闽南文化、活化海丝基因、留住乡愁记忆而打造的又一文化IP。”丰州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燕山小筑融古城与古玩、文脉与文创、名家与名作特征于一体,这是一项新兴跨界合作的产物,也是古城新兴业态发展的“试金石”。

来源:海丝商报 记者赖香珠/文 李想/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