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殺小學生案: 可怕的不是搗蛋的小孩,而是恐怖的大人

作者 | 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25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編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禾沐

聯繫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email protected]


今年5月12日,五月的第二個週日,也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在許多人向自己母親表達愛意的美好時刻,有一個媽媽卻再也沒法聽到兒子對她說一聲“母親節快樂”了。母親節前,在江西上饒一小學內,一名學生家長攜刀向她兒子的身上捅上十幾刀,並把孩子拉到走廊上,現場許多小學生親眼目睹了行兇過程以及血淋淋的慘況。

他為何要如此殘忍地殺害一個小學生呢?根據媒體報道,該學生家長“認為男孩欺負自己的女兒”,“認為學校和男孩家長都不聞不問”,所以殺害了孩子。

雖然許多網友都對該男子的瘋狂行徑表達憤慨,但是,竟然有不少網民對他的行為拍手叫好,甚至認為這個已經殞命的小男孩才是罪魁禍首,這樣的無知又駭人輿論讓我氣憤又害怕。氣憤的是,很多人壓根沒搞明白,小孩間的打鬧是怎麼回事、“校園暴力”又是怎麼回事,所以我想用這篇文章澄清一下。害怕的是,兇手已經夠恐怖的了,竟然還有這麼多人會明裡暗裡支持兇手,這就更讓人細思恐極。


PART01

怎麼理解孩子之間的打鬧

從人類學和心理學角度看,孩子之間打打鬧鬧其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首先,孩子間的打打鬧鬧是人類動物性的體現。人本身是動物,這沒什麼好奇怪的,只是因為我們在長大成人過程中不斷被“馴化”,也就是經歷了社會化的過程,所以我們不常能體會到這點。然而,當我們

觀察嬰幼兒的行為表現會發現很多人類的動物性,這也是現代人類學和心理學對早期人類發展做觀察研究的一種方式。

對動物或者原始人類來說,打打鬧鬧就是很稀鬆平常的一件事。比如,我們都會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在遛狗的時候,當狗聚在一起,它們會做什麼呢?就是打打鬧鬧、追逐嬉戲,看起來像是在吵架,但是主人一般不會管,因為他們知道它們這樣並非在真的打架。其實,嬰幼兒階段的孩子也是差不多情況,打打鬧鬧、追逐嬉戲,是沒有“惡意”成分的,不是真的要欺負誰、傷害誰,只是我們人類殘存的動物性的體現,當孩子再大一些,或者當他們已經被“馴化”完成,他們就不會再出現這一幕。


上饒殺小學生案: 可怕的不是搗蛋的小孩,而是恐怖的大人

其次,打打鬧鬧也是孩子處理自身攻擊性的方式。

“攻擊性”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嚇人,其實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這是人類都會有的一種心理能量。這是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人自然有一種創造的衝動,也有一種破壞的衝動,破壞的衝動就是“攻擊性”。“攻擊性”是一種本能,是天生的,而且不可避免。我們成年人其實也有“攻擊性”,只是我們能很巧妙地通過體育運動、體力勞動、文娛競技類活動等形式來釋放自身的“攻擊性”。電子遊戲裡設計了很多打打殺殺的場面,其實也在幫助人們處理“攻擊性”。當然,對孩子來說,他們往往更直接,通過打打鬧鬧來處理自己的“攻擊性”。

再次,打打鬧鬧常常是一些孩子表達親暱的方式。

對一些小孩來說,打鬧正是引起對方注意,親近他人的一種表達方式。我自己在童年時光,就有過一個學期被一個女生“欺負”的經歷,不僅是收到“語言侮辱”,還時常把我的書本藏起來,弄的我很是氣憤。隨後我在學校心理課的“悄悄話”中寫進去表達了對這個女生的不滿,我的心理老師給我的回覆“終身難忘”:

其實,很可能她並不是討厭你,而是很喜歡你,希望用這種方式引起你的注意呢!


上饒殺小學生案: 可怕的不是搗蛋的小孩,而是恐怖的大人

所以,在理解孩子打鬧行為背後的原因後,家長該怎麼處理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呢?

1、用平常心來對待孩子間的打鬧和磕磕碰碰,因為絕大多數都不是“惡意”行為,而且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是一個人成長過程的組成部分,我們並不需要干預。

2、要提供最底線的安全教育,也就是對於這種打鬧可能存在的危害要提防和警示,比如告訴孩子們什麼樣的部位在打鬧玩耍的時候是絕對不能觸碰的,還有什麼樣的場合是絕對不能打鬧的。

3、不要升級問題,也不要動不動就干預孩子之間的爭執。其實對孩子來說,有過這麼一個打打鬧鬧的階段,並且通過自己的方式處理,是培養最初社交、建立社交關係的機會,不應隨便剝奪。孩子能夠在童年的打鬧中做到既保護自己又能化解衝突,那麼他長大後也就更容易在社會生存中找到更適合的方式處理各種人際難題。

PART02

怎麼理解和處理校園霸凌

當然,有人說,你怎麼都是用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孩子間的打鬧,怎麼不說可能會發生校園霸凌呢?

當然,現在“霸凌”新聞不少,也確實很容易引起公憤,所以怎麼理解和處理“校園霸凌”也就至關重要。

首先,不要用小孩的視角去理解霸凌,孩子們到底發生了什麼要搞清楚。

很多時候,孩子受限於自己的認知水平,會“誤用”大人的詞彙,比如“我要嫁給爸爸”——聽到這種話不要嚇一跳,她並不是要跟爸爸做愛,只是表示喜愛而已。同理,如果孩子使用了“霸凌”,“欺負”,“性侵”這類詞,千萬不能聽了就當真。我們要做的是“還原現場”,問問孩子事情怎麼發生的、別人到底做了什麼。這不是不信任孩子的表現,恰恰是對一個孩子會具備怎樣的表達能力有現實認知的結果。

請不要超越孩子的年齡段,讓他們表達他們未見得搞得清的內容。

其次,去了解發生了什麼程度的霸凌。是語言還是肢體,是團體還是個別,維持了多長的時間長度,大概怎樣的頻度。還有,孩子已經採取怎樣的救濟措施?如有可能,有沒有霸凌有關的證據,如有傷的話,要看到傷口並留下照片,如果沒有外傷,是否有視頻、監控等。掌握實質證據是第一位的。“霸凌”當然是不對的,但是總也有情節輕重之分,這對於如何處理解決問題,也是至關重要的。


上饒殺小學生案: 可怕的不是搗蛋的小孩,而是恐怖的大人

再次,孩子之間的霸凌,不能用反過來霸凌對方去解決。其實,這是教育孩子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好機會。我在豆瓣上看到過一個家長處理自己孩子被“校園霸凌”的故事,很有借鑑意義,介紹給大家:

話說,這個家長也向學校表達,向對方家長也抗議,但是都收效甚微。於是,為了證明被校園霸凌,他們準備了攝錄,把他們孩子被校園霸凌的情景錄製下來,然後播放給學校和家長看。看到真實的場景,他們不得不低頭。而且,他們還善意地提醒對方,孩子會這樣做,不代表孩子是壞孩子,可能是孩子情緒有些困擾,建議帶孩子看心理諮詢師。對方家長當然也知道情況嚴重,馬上帶孩子看了心理諮詢師,終於解決了問題,還很感謝對方幫忙發現了這點。

霸凌他人的孩子,其實往往是有比較嚴重心理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一群人,他們還不至於演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壞人,但是如果不能在早期加以干預,他們長大後確實很可能會變成社會上的危險分子。但是,

如果以暴易暴,只會讓他們覺得這個世界就是憑拳頭大小說話的,也不會有人真的理解他們到底怎麼想。所以真正意義上解決校園霸凌,不只是要幫助被霸凌的一方,更要幫助霸凌者。


上饒殺小學生案: 可怕的不是搗蛋的小孩,而是恐怖的大人

還有一點,要幫助被霸凌的孩子提高自信。

研究發現,不自信的孩子,容易吸引那些霸凌者,因為他們的氣質比較容易讓他們不尋求外界幫助,不敢進行適度反抗,這就讓霸凌者宣洩自身身體和情緒的能量找到了突破口。這當然不是說霸凌他們就是有道理的,而是為了讓他們在今後的人生中,能夠培養一種不容易被人欺負的能力,畢竟人生道路還很漫長,要做到不被欺凌,總歸還是不能指望身邊人的良善和大人的保護。幫助他們提高自信可以從這兩方面著手:一是,身體上,有更健美的身體,身體更強健,有一定防身技巧,這樣的人一般人就不太敢欺負。二是,心理能力上,幫助孩子主動進行溝通,當他們碰到一些困難可以調動身邊資源,這樣的人別人也不太敢欺負。當然,成長在一更願意傾聽孩子想法和感受的家庭的孩子,一般來說,總是比較自信的。

所以,不管如何,校園霸凌都不是什麼不可解決、只能動刀子的難題。只要循著上面的原則,就會有比較大的變化。

PART03

真正可怕的是這些大人

行文至此,相信絕大多數的讀者都知道了,孩子之間的打架,作為大人可以怎麼理解,以及怎麼對待比較好,假設矛盾升級為“校園霸凌”,又該如何處置,當不至於用這一悲劇事件當事人的做法來處理。

然而,讓我感到恐怖的不僅僅是這個家長的駭人行徑,還有認同他的那群“大人”:

1、他們的冷漠,這是很恐怖的。

一個大人,也是一個孩子的父親,怎麼能對一個孩子,下得這麼重的手?而且,還是在一大群孩子面前,沒想過會給他們留下終身的創傷嗎?

一個手無寸鐵的孩子在校園被害,難道不該是對此無比痛心、無比惋惜,對兇手的野蠻行徑無比憤慨?然而,這個時候他們還在談論孩子有沒有過錯,還在冷嘲熱諷……

這等冷漠,讓我感到心寒。


上饒殺小學生案: 可怕的不是搗蛋的小孩,而是恐怖的大人

2、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不聽其他不同資料,這是很恐怖的。

連孩子是不是“校園霸凌”都沒有求證清楚,已經認定就是孩子“校園霸凌”他人,就是男孩家長不願溝通,這份自信從何而來?

後來陸陸續續出來不少信息:從學校老師那邊透露的“行兇者有暴力傾向”、行兇者妻子表示的“行兇者脾氣差,有家暴”、男孩家長表示的“第一次聽說有這樣的情況”等等,都是與之前與行兇者說辭不一致的信息。

然而,這些信息似乎無法動搖他們的看法,這種相信自己認定的信息後,就不再聽別人怎麼說的做法,行兇者也是如此。他就是認定了男孩就是欺負了自己孩子一年多,別人怎麼勸說也聽不進去。

3、把一個人的過失當作故意,把錯誤當作大惡,以升級的方式處理問題,是很恐怖的。

一個人有過失、過錯,可以懲罰,但是總要遵循“過罰相當”原則,也就是多少錯誤,承擔多少責任。

而且,我們往往不會真的非常計較,因為人都不能避免地會犯錯,因此我們總能體諒別人的難處,所謂得饒人處且饒人。

然而,這些人的思維並非如此。

最近有一個新聞,說是在火車上,有人不小心打翻了水潑到了人,這其實是個無意中的過失,換作正常人,也就這麼過去了。沒想到這個被潑到的人就不依不饒,她直接用滾燙的熱水朝對方的衣領中倒過去!

此等“升級”處理,其思路和這位家長“孩子被欺負”我就要“弄死你”有著很相似的邏輯。他們非常計較,而且喜歡用“升級”的方式處理問題:你敢動我一下,我就要滅了你!當然,支持這種做法的人,也著實令人恐怖。


上饒殺小學生案: 可怕的不是搗蛋的小孩,而是恐怖的大人

4、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些人總是以惡意來揣度別人的言行,這是很令人恐怖的。

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正直,別人都是要欺負自己、欺負別人的,對別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都是從比較負面的角度進行解讀。

他們認為老師是壞的,因為和家長勾結,認為被害者家長是壞的,因為他們是醫生,自命清高……因為這種解讀,本來可能沒有什麼事,在他們眼中,就很容易都變了模樣,全都成了汙糟事。

行兇者其實也是這樣的思維模式,他對學校、對其他家長甚至對孩子,都是“不信任”的,總認為“有人要害朕”!

以上幾點,在學理上,已經偏向於“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跡象,我大膽猜測這位家長很可能就是這一類型的深度患者。

與其說那個男孩真欺負了他的女兒,不如說這一切很可能是他作為一個“偏執狂”的想象!


上饒殺小學生案: 可怕的不是搗蛋的小孩,而是恐怖的大人

可悲的是,這些人往往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問題,從來都認為這個世界欠了自己,所以他們一般不會尋求外界幫助。

然而,竟然這麼多人傾向於認同這個“偏執狂”,且他們的語言風格和思維模式也很接近這個“偏執狂”,實在讓我毛骨悚然。

一個孩子再熊,也總有辦法治他的,然而人一旦偏執,那就沒什麼藥可救了。

最後,希望被害者家屬節哀!也請正被詆譭、偏執言論傷害的他們知道,這個世界還是有很多人站在他們這邊的,畢竟不偏執的人總還是佔據大多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